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浅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小编:

【摘要】高等教育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一直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矛盾。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以不可想象地速度急剧膨胀,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一个人试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变得近乎痴人说梦,但是狭隘的学科分类又使得专才“隔行如隔山”离开自己的研究领域近乎“白痴”。那么“高等教育究竟培养何种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并行不悖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一直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备受争议。其实无论是通才还是专才都是这个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但是人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受教育阶段实现既博通又专精委实困难,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有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原则,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显然,企图一揽子解决矛盾是不可能的,因为高等教育内部还有结构层次,是十分复杂和多样化的,而且课程与教学都要与时俱进,但一些基本的应对原则还是可以找到的。本文就此做点探讨。

何为通才教育?何为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人的均衡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通才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其次才是将学生作为职业人来培养。关于通才教育的教育理念古今中外皆有阐述。中国古代的儒家六艺教育下培养的“圣人”、“君子”皆是通才的典范,这些“君子”、“圣人”无不是德行高尚,知识广博,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待人接物谦卑有礼。形成于古希腊罗马的七艺教育所培养的“雄辩家”、“自由人”;17世纪有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18世纪有狄德罗等人的“百科全书式教育”;在19世纪,有纽曼的“通才教育”,认为通才教育是与“商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对立的。如此等等。

其实如今大家普遍认为通才教育的极致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里所谓“全面”、“全部”,既不是高校学科文、史、哲、数、理、化的“全”,也不是德、智、体、美的“全”,“全面发展”,或“全部才能”,似乎可以解释为使人的个体特质和潜能得以充分实现和发挥;而“自由”则指人解脱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束缚,能主动“驾驭”这些关系的状态。“全面而自由”就是人的个性的充分解放与实现。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康德说的:教育是“使人成为人”。这个“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既具备个性,也具备社会性。“个性”就是“人格”,就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包括才智、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信仰,等等。这里还应该包括人的潜在优势,潜力。至于社会性,是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他既靠社会而存在,而发展,也服务于社会,包括家族、社区、单位、组织、地方、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教育出来的人既能使个体得以生存与发展,也能使社会、国家,以至人类得以延续与繁荣这就表现为教育目标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对教育本身则体现出文化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专才教育一般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模式。专才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胜任行业的实际需要。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重点在于学生实际工作能的培养。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无论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都有其不可实现的阻力因素,这个因素或者来源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外部因素,亦或是来源于两种教育目标自身,甚至来源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如受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真正的“专才教育”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立五经博士,使经学成天下士子们入仕做官的唯一工具。后来,汉武帝独尊儒学的政策虽受到玄学、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但的确实现了“官学化和制度化”。如:受“通才教育”、“专才教育”自身影响。通才意味着人不仅要实现自身个性人格的全面发展还要能够为社会、为家庭服务,能够为未来谋生做准备,也就是说一个人既要搞好自己的物质文明又要搞好自己的精神文明,实现个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式增长,学科分化精细的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至于“专才教育”,虽然能够在所学习的范围内有效地工作,但缺乏灵活地调整职业前途和继续发展的潜力,相应地,个性的发展往往也不太和谐和全面,可能也会经常遭遇“隔行隔山”的尴尬。

历史告诉我们两者应并行不悖。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时代和新型工业化大时代,更是既呼唤通才又需要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生存环境人文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靠专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如何有效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实质上两中不同性质的教育目标,尽管两者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交叉,人要生存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拥有一技之长便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人追求完美生活和获得全面发展是人类自我创造的永恒之梦,而这个梦想的实现,又必须以全面教育为重要前提。这也决定了两者在施行过程中的互补性和交叉性。如果培养通才有着较为充足的沃土,培养通才便当仁不让,如果培养专才有着较为充足的条件,培养专才便占据主导,总之培养何种人才取决于社会条件。我们所追寻的共产主义社会似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想条件。人人都能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肯定是最富有生气,最具创造力,最能协调发展、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这“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个理想社会,就能充分实现教育目标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育的文化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别性,一个是培养全面发展能够适应任何社会的“多能工”;一个是培养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职业拥有精深技能、专业知识的“专才”;两者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教育手段、方法的不同。由此观之,培养两种人才应该“撒旦的归撒旦,上帝的归上帝”,培养通才的高校就专心致志地培养“通才”;培养专才的高校就心无旁骛地培养“专才”。在彼此做好各自份内事情的前提下基础上,适当的彼此借鉴吸收一下。

总之,高等教育培养何种人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由学校定位和国情而定的,是多样化的。在这里,高等学校恰当定位、办出自己特色是决定因素。当然,要达到“博通”与“专精”兼顾的理想境界,取决于诸多条件,是绝非一蹴而就、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3]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康德.论教育[A]//康德文集[C].刘克苏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热点推荐

上一篇:自媒体发展浪潮下大学生思政工作探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