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心理活动课的“序”“趣”“意”

浅谈心理活动课的“序”“趣”“意”

小编: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序;趣;意

钟志农教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中提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性质是“活动课”和“发展性团体辅导”。称之为“活动课”是因为它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而称之为“发展性团体辅导”,是由于心理活动课的目的是“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和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也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怎样才能更好实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这两大特点,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序、趣、意三个方面入手。

一、关于“序”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活动带出体验和提升感悟。换句话说,活动只是心理课的形式,最终目的在于体验的催化和感悟的分享。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活动的开展往往会遭遇一些尴尬的情况。有时,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很投入,而到了分享环节就变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有时学生的分享过于理性,更多停留在认知层面,属于道理式的想法,而不太愿意谈及自己的感受。

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分享和表达是因为觉得分享和表达会让自己陷于不利的处境,如被取笑或被反对等,这说明安全、信任的活动氛围很重要。在安全、信任的环境下学生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激发心灵的真正触动和感悟,才能有实质意义的自我成长。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来说,比课堂控制更重要的是营造安全信任的人际氛围,这是一种课堂的内部秩序,也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保障。

建立这种安全信任的课堂内部秩序,首先要加强团队建设。尽管心理课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把学生分成一个个的小组开展活动,活动中也常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所以成员是否对这个团体有归属感,决定成员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团队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根据班级发展的各个阶段开展团建活动,如初一第一学期,因为是新生,可以在第一个月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用两到三节课来进行小组建设,包括定出队名、队长、队歌,用各种小组合作游戏增强团队成员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协作意识。而在初一下学期则根据男女比例进行混合分组,利用异性效应进一步增强相互信任与合作的人际氛围。

其次,要制定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提出的,他提出,任何组织中的每一成员与组织管理者及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之间彼此存在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是一种不成文的隐性契约。它通过构建一种互信、互敬、互报的良性关系,来提高成员在组织中的满意度,达到组织者和成员双方目标的实现。而对教育而言,课堂心理契约是师生彼此间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是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心理基础,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智慧的凝聚,为课堂激励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因此,心理活动课也需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讨论制定出符合师生共同期望的心理契约,通过构建互信、互敬、互报的良性关系,来建立良好的课堂内部秩序。

二、关于“趣”

趣,在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趋向,兴味,使人感到愉快。”作为提升心理品质的活动课,要获得学生的认同,还需要在“趣”上下功夫,因为“趣”能吸引注意力,唤起情绪,激发动机。

初中生正处在追求标新立异、反对权威说教的年龄。因此,我们说的趣,是指“形趣”。翻开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的,但要达到这些课程目标,还要在形式上做到新颖有趣。笔者在进行“坚强面对挫折”这一主题的活动课时,选用了林肯的例子。考虑到林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位美国总统,因此在呈现其故事的时候,采用的是隐去人名和结果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人参加13次竞选的经历,并且每次竞选的结果都延迟一步再呈现。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对人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精神也更有感触,当看到其竞选总统成功时,都不禁发出一阵欢呼。接下来再让学生谈战胜挫折的重要因素时,很多学生谈到了“坚强”和“坚持”。而在另外一个班用了传统的直接呈现故事的方式,发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再如,在设计各种活动时,我们也会与时俱进,向企业培训以及综艺节目借鉴活动形式和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进行改良,很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在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和协作的环节,采用了“谁是卧底”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不但课堂有很好的外部秩序,也为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内部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意”

一堂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除了活动设计和课堂氛围,还要看活动效果,而在实践中却存在这样一些现象。

第一,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里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而关于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学生喜欢上心理课主要是因为这门课不用考试,感觉很轻松,活动很有趣,可以学到很多心理学知识。真正提到这门课对其生活学习有启发帮助的很少。

第二,高中心理课和初中心理课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差不多,略显幼稚,深度不足。如记得听过一节课题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讲的是合作的问题,通过合作的游戏让学生归纳出合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回答也很踊跃,但听下来会有高中生怎么和初中生差不多的感觉。学生的回答过于表面化,无法体现高中心理课应有的深度。

也就是说,心理课在“意”上还处于“隔靴搔痒”和“粉饰太平”的阶段,很少能真正起到“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和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那么,怎样的课才是有“深意”的课呢?

笔者就听过这样有“深意”的一节课,课题是《朋友间的那些事儿……》,讲的是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之间的烦恼。通过三个不同学生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三种人际困扰背后的自我认识模式(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整节课主要由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归纳组成。没有热闹的活动,甚至没有踊跃的举手,但一堂课下来,发言的人数也达到了10人以上。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缓慢的,却是真实而深刻的。这样的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次冲击,使学生能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自己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把具体的问题深化为自我认识的问题,就好像给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有更多更深的思考。在内容和深度上都非常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充分展示了心理课的立意和深意。

因此,我认为心理课在保证了“序”和“趣”的基础上,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在“意”上,即“深意”,这是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心理课的魂魄。

如果说“序”是心理课的围墙,“趣”是心理课的装饰,那“意”就是心理课的内涵,三者缺一不可,有“内序”,课堂才能形散心不散;有“形趣”,学生才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有“深意”,师生才能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热点推荐

上一篇:儿童社会和情感能力发展模型:PATHS课程模型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