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盘活教材资源,上出“语文味”

盘活教材资源,上出“语文味”

小编: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读者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第一自然段像是导游在游览前对雾凇景观的介绍,首先,在为读者建立阅读雾凇的图像。第二自然段紧接着通过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一步激发读者观赏雾凇美的兴趣,勾起读者盼望再见雾凇的愿望。正好第三自然段,满足了读者这一心理需求,再次展现了雾凇的美景,此时的游览就是更深一层的领略,体验也会更加深刻,读者便能与文中人们的赞叹产生共鸣。这样的叙述,首尾呼应,浑然天成,非常符合人的阅读规律。

以教者眼光来看,《雾凇》这篇课文看似写景,实质上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学的重点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不过,作者在描写此段时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用词讲究,尤其是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形成之美。因此,总体来说,不管是直接描写景物之美,还是描写形成之美,都突出了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因此,要关注语言文字,避免上成常识性课文。

基于以上的教材解读,教学这一课,我在把握文体的基础上,尊重作者的叙述顺序,顺应学生的阅读规律,弄清课文的段落结构。教学时围绕着“美”,分成三块进行,一感受美,二探究美,三品味美。力争上出“语文味”,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

1. 在“审美体验”中上出“语文味”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带给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自然,图文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从形象到抽象,这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图片如何出示,什么时候出示,这也很有讲究。教学时,我安排了两次不同时机的图片欣赏,正迎合了学生初体验到细品味的一个心理需求。例如:

第一次:感受美

(1)快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先从文字中去感受一下雾凇的美,并划出有关词语。

(2)你感受到雾凇的美了吗?从哪里感受到的?

(3)难怪说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呢,想不想去领略一番啊!(显示课件,播放雾凇图片)

(4)把你的赞叹融进朗读中吧,美美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精美图片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此时对于雾凇美的感受有画面的又有文字的,边读边想象,定会增强朗读效果。

第二次:品味美

(1)了解了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不是更想来欣赏一下这奇观呢?(播放图片)

(2)美美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情不自禁地一起赞叹。

有了对雾凇美的初步感受,再有了对雾凇形成的了解,此时再看画面,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对于美的体验。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学生课堂上的琅琅书声自然是真情的流露。

2. 在“语言品读”中上出“语文味”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样的多角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思维。本课的语言优美,用词讲究,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我的做法是多形式、多角度启发。

如,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这样问:同学们,生活中见过水汽吗?接着教师提示冬天洗澡时浴室里的景象,学生便唤起了生活体验,充分交流雾气弥漫的景象。此时教师说:这就是水汽,而且是饱和的水汽,甚至是过于饱和的水汽。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即时开启每个学生生活中的源头活水,让它们汩汩地流淌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丰盈而饱满。接通生活源泉,由此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体验就更深刻了。

又如,在感受雾凇形成是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时候,不仅可以从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中去感悟,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雾凇形态变化中去体会。

例如:

(1)显示句子: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2)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3)交流:

1)显示: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自然真实地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2)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显示:最初 逐渐 最后)

是啊,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你能读出这个过程来吗?

3)再次引导:我们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引导找出描写雾凇形态变化的词语:银线、银条、银松雪柳,并显示相应图片,直观感受。)

再如,对于雾凇美景及严寒天气的四字词语的积累,我将其形成板块记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如关于严寒天气的词语积累:这冷是一般的冷吗?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样的天气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些词语?(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相应显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冰天雪地、冰冻三尺、寒风刺骨,并指导读一读,记一记。又比如积累描写雾凇美景的词语,在学生充分欣赏了雾凇这一奇观图片后,努力唤起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应出示一些词语:洁白无瑕、冰清玉洁、洁白晶莹、银装素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诗情画意、人间仙境等等。有了文本,依托画面,为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3. 在引导探究中上出“语文味”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过渡:欣赏了这么奇特,如此美丽的雾凇景象,在你感叹之余,现在你很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感受雾凇奇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质疑,可谓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及探究愿望。

又比如在学习雾凇形成的原因这一段落时,渗透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将读写有机结合,这些都力求体现语文味。例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请划出来。

(2)交流出示第一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这一段中第一句跟后面几句话的关系是怎样的?(先概括后具体)

(4)这样的写法,显得重点突出,层次清晰,非常有条理,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构段。

“咬住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中”,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这是语文课最自然本真的回归。一节课可能无法面面俱到,但根据课文特点,可以有所侧重。充分盘活教材资源,开掘教学价值,关注“语用”,努力上出“语文味”,这应该是语文课堂恒久的追求。

热点推荐

上一篇:农村语文作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