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德育需要“接地气”

德育需要“接地气”

小编:

成长总是令人惊喜:从蹒跚学步到风华少年,从稚嫩简单到睿智丰富,从懵懂无知到懂事明理。其中最让家长、老师自豪的是孩子们言谈举止间闪现的品质光芒:勤奋乐观、严谨执着、热心善良、文明礼让、崇德守信……

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然而,教育的痛点也常在于德育。近年来,随着学生知识面、信息量的飞升,家长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孩子们智力水平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面对渐行渐失的道德品质,老师们常有力不从心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难管了!尽管德育目标贯穿课堂,励志教育不断开展,量化管理精益求精,仍然难以有效阻挡行为习惯、道德认识的滑坡。传统德育方式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显得如此软弱无力。

面对困惑,我们该从哪里破解,又将怎样突围呢?

大凡爱花养花的人都深谙一个事实:庭院里生机勃勃的植物,移进花盆就很难侍弄。这是因为花盆里的植物不“接地气”。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脚踏大地时力量无穷、战无不胜,一旦离开大地则丢盔弃甲、英气尽失。

植物如此,神仙亦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成长又如何能不“接地气”呢?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父母和老师往往是其在道德和学识方面的“英雄”,在相对简单纯净的“温室”中,孩子的道德成长就如同其身体的成长一般健康迅速。所以,我们常常赞叹孩子的单纯、善良、友爱等美好品质。可进入中学后的青少年,道德成长由对权威的服从,逐渐转为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中,观察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理解社会关系,在判断一系列对与错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核心概念与价值判断体系的建构。因此,最初接收的美德教育便面临着考验与危机,甚至倒塌与重建。这时候,假如我们依旧对孩子进行封闭的、单向的、驯服式的德育显然难以深入人心,更不利于孩子接触真实生活,探寻内心追求,进而担当社会责任。

因此,德育必须“接地气”,才能赢得“人气”,做起来也才能用对力气。

所谓德育“接地气”,就是要重视孩子的生命体验、社会体验,在不断的体验、思考、判断中与社会生活接轨,培养健康持久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减少道德说教,引导观察分析

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有些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冲击甚至大过正面教育。譬如爱心遭遇冷漠,诚信反受质疑等不正常现象常让孩子对正确的价值观产生质疑。引导学生直面现象,通过观察、分析、辩论,帮助学生探寻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进行价值澄清所达到的效果会更加恒定持久。

2. 尊重个体特征,塑造卓越品质

每个人的秉性、气质、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一刀切”式的,企图使品质整齐划一的教育理念是简单粗暴的。一棵树必须沿着根须成长才能枝繁叶茂。人亦是如此。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差异,分析学生的“成长点”,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收获卓越。

3. 丰富实践活动,提升道德行动力

意识的形成并非难事,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力才是德育的目的。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模拟、演示、操作等实践,体验到不同工作岗位的艰辛与欢乐,了解从事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道德素质,初步明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亲身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才能更好地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4. 重视角色引领,树立行为规范

在社会生活中,有良好的角色意识并能深刻理解角色规范的人往往是生活的成功者。课堂上,我们可以尝试角色教学,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角色,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能自主地学习,最终实现主动发展。在管理中,践行“人人有角色,人人受锻炼!人人来管理,人人得提高”的角色教育也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感、参与意识和角色承担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的角色定位过程中,他们能够找到最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那种角色作为理想目标,并不断努力,塑造、发展、完善自己的品质。

5. 寻根乡土文化,延续优秀品质

乡土文化凝聚了本地特有的精神财富,譬如红色文化中的勇敢奉献,古文化中的坚韧质朴,都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学子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滋养其精神,塑造其灵魂。德育紧贴乡土才有生机,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和永恒的魅力。学习乡土教材,遍访风土人情是收获其精髓的绝佳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地运用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自然无法将教育完全融入社会,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少做脱离实际、远离社会的无效工作。

愿我们努力探索出更加“接地气”的教育途径。如此,教师的工作会更加卓有成效,学生的成长也将更加健康完美!

热点推荐

上一篇: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