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优化语文教学细节

优化语文教学细节

小编:

欣赏细节、把握细节,可以让学生成功,可以让教师成名,可以让课堂魅力无穷。翻阅大量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们的教学书籍,从他们的教学故事中可以发现一个彼此相似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细节。课堂是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共同组成的,只有将每个细节优化,且促使每个细节之间和谐,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因此,关注教学细节是提高教学效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提倡关注教学细节,及时发现与捕捉教学细节,有意识地创造与重构教学细节,让教学细节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一、精心预设,研究教学细节

精心预设,研究教学细节,是追求教学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高效化的重要途径,是成功教学细节生成的重要来源,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只有多研究教学细节的人,才能驾驭开放的课堂。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是课堂教学之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时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精心预设,研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首先,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去描述学生的行为,体现“学生如何能够……”,即必须明确目标是指向学习者的;其次,目标要具体可感,尽量少用理解、掌握、感悟等词语,多用说出、写出、比较、辨别等词语。第三,要说明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的最低值。总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确定“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说清楚学生在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后,其能力和情感有哪些可观察、可测量的变化。

按照传统写法,《听听那冷雨》目标应该这样叙写: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我们要使之明确,可写为: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⑴学生能够说出课文中使用了哪些材料;⑵学生能够找出体现文章题旨的句子;⑶学生能够说出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⑷学生能够比较、辨别本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强调精心的预设教学目标,是体现教学的预见性,保证教学生成性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教学目标预设越充分,教学细节考虑得越详细,教学效率也就越高。

(二)精心预设,研究教学内容。

课堂上需要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它能使学生获得预设的发展,达到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因此,要精心预设,研究教学内容。

(三)精心预设,研究教学方法。

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一直反对用一种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有一些专家自认为找到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什么教学内容都用自己的模式套,结果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一个死胡同走进了另一个死胡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精通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有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多得多的各种各样的课型。

知识教学,以讲为主。新的课程背景下,谁要说“以讲为主”,便是犯了大忌。但是,我要说,走什么,都不能走极端。诚然,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但是语文中最基础的知识(字词、语法、修辞、文章学、文学等知识)和比较抽象的内容(民族文化、哲学、宗教等),需要老师讲,讲到学生明白,能记牢。不要忘了,老师讲学生听也是师生双向活动。

阅读教学,以感悟为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现象的深刻感受,对方法和技能的切实领会。在教学中,许多课文学生自己完全能够读懂,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必面面俱到。我们要做的是将课文中的值得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精心研究教学细节,专研教学方法,并以此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让学生自己感悟,从而成为学生的创新点和发展点。

作文教学,以练为主。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更为重要。教学要打假纠偏,要指导学生写真人、说真话、抒真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二、研究行为目标,捕捉教学细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捕捉课堂上的教学细节,采取恰当的措施,使其朝着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方向发展,可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一)研究教师行为,捕捉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内心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确定那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而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

教学《祝福》时,可以精心选取两个教学细节――一是小说中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小说《祝福》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课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再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也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逼到绝境而致于死地的。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形象而逼真的肖像描写,通过刻画人物本身直观真切的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的变化与反差,从而对罪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两个句式的比较“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和“你放着罢!祥林嫂,我来摆。”一称呼在前,一称呼在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称呼在前,表现了四婶的慌忙紧张,因为鲁四老爷“暗暗告诫四婶”,“祭祀的时候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二)研究学生行为,捕捉教学细节。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现在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聆听”这一细节。以前有的教师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只一味地想自己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倾听学生发言,从中找出生成点,从而捕捉教学细节,推进课堂教学,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询问大家的感受,一位女同学的回答令人意外,她大声说“很浪漫”。引得全班轰然大笑。因为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对“浪漫”这个词非常敏感。既然这样敏感,我索性顺着“敏感话题”让学生体会一番“浪漫之旅”。于是,我让学生们倾述了对浪漫一词的理解,又让学生们找到文中让人产生美妙感觉的句子,学生们找到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与他们脑海里和浪漫搭得上边的景致。在品读富有诗情画意文句的同时,学生也慢慢地理解了作者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暂,引发流年易逝的感慨。在慨叹人生无常,世事流逝的情况下,一个人还去吟咏风月,他必是一个浪漫之人。于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脱颖而出: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学生发言细节,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学生发言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可接受的力量,这样,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无论培养孩子们什么样的素质,都不能不注重从细节抓起。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不脱离生活,不脱离人的发展,也就不会疏忽人的精神与情感的细微动荡。唯此,那么教育就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改变人,塑造人:这样的教育,才是有底气的。

三、分析非预设性生成,利用教学细节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行,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成似乎无法预料,一旦产生,都有可能改变预设的教学方案。可事实上,我们在预设教学时,会立体地进入头脑中的虚拟“课堂”,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流程。让教师、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互动起来,充分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当这种情境出现时,自己能够从容不迫地引导点化:或放大,追问深入;或搁置,委婉拒绝;或缩小,迂回突破,有的放失地将其引向精彩。

(一)放大,深入追问。

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我有过很深的感触。当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自己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作者通过哪些看似平淡的词语来表达内心深深的无奈和遗憾?同学们热烈发言交流后,大家都觉得分析透了时,班中一位平时语文成绩较差、默默无闻的学生要求发言:“文中‘始为篱已为墙’一句中的‘篱’和‘墙’两个字,刻画出了一家人彼此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东犬西吠’一句意思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让人联想到邻居间的指桑骂槐,形象地刻画了叔伯们分家后彼此间的不和睦。”我听后满怀热情地表扬了该生见解的独到精辟,肯定了他在阅读课文时能调动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品味语言发表感悟,并建议全班同学为他精彩的发言热烈地鼓掌。在后来的教学中,该生经常积极举手发言,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事实证明,教师越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就越会由衷地感受到被教师尊重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成功的体验也就会越来越强烈。

(二)搁置,委婉拒绝。

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过于迷信“重视生成必然精彩”的观点,没有把握“预设”这一主旋律,没有认识到生成的精彩必须有精心的“预设”作铺垫。在生成这件华美外衣的遮罩下,闯入了新的误区,跌入了由生成造成的陷阱。

1.完全跟着学生的兴趣跑,盲目追求所谓生成,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盲目生成。

一位教师讲鲁迅名篇《祝福》的时候,事先“预设”了续写这个环节,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为《祝福》续写一个结尾。当堂朗读续写文章时,有不少学生把后来的祥林嫂想象成一个女强人,勇敢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有的想象祥林嫂逃出鲁镇,参加了革命,实在叫人有些啼笑皆非。而这位执教者却对这样的“生成”大夸其辞,赞不绝口。我觉得这样做,完全违背了“预设”与“生成”本身所体现的价值。还有像《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过铁道”那段感人的细节描写,有不少学生“生成”出朱自清的父亲违背交通规则应该受到惩罚这样的内容;《氓》中女主人公的被弃,不少学生“生成”出这是她不自立,依靠自己丈夫的结果。我认为这样的“生成”实在不足取。

2.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进行价值判断,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一位教师教学《边城》,为了体现课堂生成的理念,在拓展环节时安排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翠翠为什么不上学?”还有一位同学说:“翠翠跟不认识的人走,她不怕受骗吗?”显然,这些问题已经偏离了课文内容。面对如此发问,教师没能很好地加以调控和引导,只是一味地点头、微笑,鼓励继续质疑,结果使学生由“自主性”滑向“任意性”的深渊,把学生无原则的观点当成真知灼见。课堂教学陷入“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

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轻轻点过,没有及时抓住重点;有的教师避重就轻,对有价值的问题捕捉不到,而对无关问题穷追不舍;有的教师没有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应答,或者答非所问,离题万里。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让教师又爱又怕,爱的是它的真实、生动和发展;怕的是因此要面对的选择、拓展和推动。生成意味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关注生成意味着必须进行筛选和整理,同时在预设和生成之间灵活的转换,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的生成点?学生的生成有无价值?教师如何回应?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和教师预设之间的转化?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运用智慧解决的问题。

(三)缩小,迂回突破。

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一学生问:“课文中说‘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为什么不是牛啊马啊?”全班哗然。经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全班总结,最后得出结论:狗和鸡这些小动物的自然鸣叫能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适宁静,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鸡犬相闻”就属此类。而“牛嘶马鸣”表现出的是喧嚣,多在战争动乱中运用。

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正如叶谰教授所说:“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的确,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需要的是真实、自然、有效,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思考。活力课堂就是焕发师生活力的,动态而愉悦的生命课堂。多多发现、捕捉和利用好教学的细节,提升有效性,就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徐华,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连云港。

热点推荐

上一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自主检测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市国资委工作总结(汇总7篇) 高中化学备课记录(优质23篇) 本年度工作情况报告(通用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