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小编: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课文为单位,一课一课的教,这样的教学只是局限于教教材,以传授知识为本,把一套教材当做了课程的全部,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即“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所谓“主题阅读”就是以一个单元为核心组织教材,再进行同一主题的课外拓展阅读。这样就可以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以单元主题为“魂”,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组织教学,与此同时,再找出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文章,与课内文章再组成一个“大单元”,也用单元主题“串”起来,整体施教,这样的教学过程,颠覆了以往一课一教的传统模式,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这样的课程观由以往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

由最初对“主题阅读”理解的茫然,到边学习边摸索,逐渐对“主题阅读”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以初二语文(下)第四单元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开展“主题阅读”训练的。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关注民俗,体验风情。这一单元共5篇文章,如果按常规讲法需要8课时,按“整体阅读”的模式进行教学,我设计用4课时。第一课时带领学生通读课内5篇文章,解决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内容。第二课时深入研习课文,侧重从语言和写法的角度体会每篇课文,第三课时推荐与这一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文章,与课内文章相比对,注意同一主题下运用不同语言、不同写法的妙处,第四课时汇报展示,让同学们用最文学最精彩的语言展示阅读收获。

其中最需要指导和强调的地方就在于课内文章的消化,学生只有将课内的几篇文章学透, 才会真正的实现“用教材教”,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才会有发现,有共鸣。在这一处我是这样指导的,让学生以“批注法”阅读,“批注阅读”是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这种阅读方法,就是徐特立先生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无论是精彩处,还是共鸣处、相悖处,都要在下面做记号,发表自己的议论,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求做到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比如,学生在读《春酒》这篇课文时,对“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里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着一大包回家”做的批注是:“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生动的写出了小女孩的可爱,天真,即使吃不了,依然往嘴里塞,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小女孩真幸福,生活真美好。再比如《俗世奇人》这篇文章学生作批注时大多注意了“泥人张”和“好嘴杨巴”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无论是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还是语言描写,学生都能抓住关键词、句、段进行批注和分析。学生就是这样抓住课文的语言和写法进行批注和分析,较好的感受到主题的思想,主题的精神,主题的情感。这个过程既有形式也有内容,学生在整个批注过程中从理解到吸收,再从吸收到表达,这样“依托教材,立足课堂”的阅读指导,就为课外阅读的高效打下基础,这就是“主题阅读”最大的收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内文章批注阅读后,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推荐和第四单元主题相同的文章,再和课内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注意从语言、写法的异同之处,体会相同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和学生的反复筛选,最后确定了《年的召唤》、《中秋月》、《市声拾趣》、《平湖西瓜灯》、《刷子李》、《月光饼》、《听民歌》、《乌镇,雾中的蔷薇》等8篇文章为本单元拓展阅读篇目。因为有了课内批注阅读的基础,学生对课外文章领悟较快,体会也很深刻,比较时亦能找出相同不同之处。如《听民歌》一文,学生和《云南的歌会》进行比较,注意到《听民歌》中唱歌的情景,“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学生赏析到“豁”用得特别好,体现出老人唱歌时的随意,自然,赶着牛群走着走着,忽然兴起就唱了那么几句。“扯”呢,就感觉唱山歌时也并不讲究什么旋律、曲调,带有乡下人最原始的质朴。学生批注时还特意标注说,这一处最有生活味。再如《中秋月》,学生之所以推荐这篇文章,是因为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并主动的把这样的美文背下来。再比如《月光饼》因为文章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与《春酒》写法相似,所以比较起来很有感觉。

这样阅读就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因为方法学会了,所以无论读哪一篇课外文章,学生在分析时都能得心应手,真正的实现了“用教材教”,让学生开拓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

所以学生在展示课上,都能把课下认真阅读后的精心批注化成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展示出自己真实的见解。其中有一个学生在赏析《端午的鸭蛋》 这篇散文时,“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他理解的特别深刻。他说这句话太幽默了,“沧海”那该是多么的雄浑壮阔啊,和小小的鸭蛋简直没有什么可比性,作者竟然把小小的鸭蛋比喻成雄浑的沧海,确实挺搞笑、幽默, 可是细细想想, 这幽默中就足见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偏爱,吃过了家乡的鸭蛋,别的地方的鸭蛋简直不值一提,就像一个见过大海的人,别的地方的水哪还看上眼呢。学生的这番分析,正是紧紧的围绕本文语言幽默的特点,这也正是语文课所要的效果。就这样,学生在前几节课批注阅读的基础上,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尽情的展示,可以是抓住某个词、句、段来谈语言特点,也可以从布局谋篇、结构选材谈写作手法,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精彩。但不管谈语言还是谈写法,学生都注意到他们都是在为主题服务。体会到相同的主题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的。在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写法,犹如古诗中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这样的阅读积累和感悟,对学生日后的读和写一定会有引导和启发的。

开展“主题阅读”这一教学模式后,我和学生都深深的被震撼了,细细想来,一个单元8课时的内容,4课时讲完,并且将8篇课外文章纳入这4个课时中来,真的是一种高度浓缩。虽然文章多,方法杂,但在展示课上并不觉得乱,那是因为一个主题贯穿始终,语言和方法是表达的核心。 学生互为补充,表达的有条理,有侧重,学生在这样的“主题阅读”训练下,对文章、对民俗,乃至对生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初次尝试主题阅读,让我收获很多,对于该怎样上好语文课也豁然开朗。以后我和我的学生会继续以此为出发点,更深入的进行“主题阅读”的尝试、实践,体会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文魅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