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在音乐中寻求真善美

在音乐中寻求真善美

小编:

音乐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首歌曲或乐曲,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这就需要音乐教育者挖掘出音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道德上的影响和心灵上的启迪。

有一首歌叫《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学习歌曲之前老师适时地播放了地震中妈妈为了救孩子,甘愿用自己的身体弯成拱形,为孩子支撑起一块生存的空间,自己却失去了生命的短片。当音乐在空中响起,学生们的眼睛里早已泪光盈盈。透过泪花让我看到了这种教学的成功之处。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感,这是久违了的感动,这是对孩子们心灵的洗礼。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也许就是太平常了,妈妈为我们的付出,我们都觉得理所当然,妈妈平日照顾我们的辛苦,也许同学们在心里无动于衷。可是这节课上,老师适当地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教学,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此时此刻,《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这首歌的歌声是一条纽带,无需更多的语言,也不用去过多谈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就把孩子对父母的爱连在了一起。我们首先是教师,以育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尊敬父母的孩子,是作为一名老师的根本。其次我们才是音乐教师,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当有一样东西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当他们因为发自内心的感动而落泪,我们的音乐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学生们已经和音乐有了一种共鸣。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多少老师摇头感慨无法使同学们疏散无力的歌声转变得激情昂扬。在大家对此种现象感到无可奈何甚至失望的时候,我们作为音乐老师,想想我们平时教《国歌》的过程中,是否让学生能真正和作品产生共鸣。《国歌》是一首伟大的作品,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一个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为民族生存而浴血、为国家独立而战斗的情志,洋溢于字里行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光靠生硬的说教,死板的教唱,会显得太苍白无力了。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我们要用能够感动自己的真实的东西感动学生。为新中国成立而浴血奋战的人民解放军,为在战争中不幸牺牲的烈士们,为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为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终于获得金牌的场景时,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学生怎会不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怎会不为之动容,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怎会不油然而生呢?

音乐中隐性的德育因素也是渗透在教学中的。课外合唱的训练,舞蹈的相互配合,还有平常音乐教学中,学生互相伴奏、领唱和合唱,这些需要相互合作的形式,不但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做好,尤其是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要求必须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比如,合唱队训练时,学生在唱整齐的基础上,还要特别强调多声部的合唱。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这时候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在音乐中获得德育,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由此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音乐活动中是何等重要。相互配合协调这种显性意识正是我们学校德育中重要的内容,音乐教育中这样的集体主义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点。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音乐课上对学生的审美和情操培养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小猴子有礼貌》通过它特有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在活泼,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得到了精神享受。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学习中,学到了做人要讲礼貌的道理。《劳动最光荣》歌词形象地抒发了对小蜜蜂爱劳动勤劳的赞美和对小蝴蝶贪玩懒惰的批评,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勤劳的道理。

学校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不是嘴边的说教,更不是装饰学校的广告。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是引导学生人生观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更能将素质教育发挥到极致。

音乐课上的德育,能折射出孩子们绚丽多彩的思维画卷;编织出五光十色的思想彩环;堆砌出德育百年树人的大厦……作为学校德育传播者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德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是渗透的,是潜移默化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它没有冗长的说教,更无需举一反三地说理。它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德育引导下,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触,是思想的升华,是道德的升华,一种无形的正能量在推动着学生们的思想,让他们懂得爱祖国、爱长辈、爱家人,助人为乐,提高品行修养。音乐中的德育能够让学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人格比较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并逐步趋于稳定性和成熟性,对他们今后的品德和生活将会发生深刻的影响,让他们受益一生。

热点推荐

上一篇: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