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社交炒股是镜花水月还是颠覆式创新

社交炒股是镜花水月还是颠覆式创新

小编:

值得一提的是,较之于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国内互联网金融各个细分领域基本上都是不同程度地学习和借鉴欧美产品原型,比如余额宝等“宝”类产品源自Paypal,陆金所等P2P类平台源自Lending Club(LC),雪球等社交炒股模式则源自Motif Investing。

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种千篇一律、蜂拥而上的C2C(Copy to China)的做法,将会是镜花水月还是颠覆式创新呢?

“C2C”式创新席卷证券领域

2014年底以来,伴随着A股市场上涨行情的加速,互联网证券的创新步伐也逐渐初具规模,或多或少照搬西方知名互联网项目原型的创业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2015年1月份,人人领投美国社交化股票投资平台――Motif Investing,总投资金额达到4000万美元。

而在2014年9月份,国内社交投资网站雪球宣布完成了C轮融资,同样是由人人公司领投的,总融资额4000万美元。

实际上,雪球已经于2014年11月份正式上线其模仿Motif Investing的社交化股票投资平台“买什么”。由于雪球本身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用户基础,随后经过反复多次适应性调整,目前用户规模和用户活跃度较为突出。

除了人人所投资的雪球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交炒股项目还有嘉实基金所投资的“金贝塔”、百度的“股市通”和万向集团所投资的“通联数据”,以及草根背景的“金融圈(Formax)”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不同背景出身的社交炒股类互联网证券项目无一例外都是学习和借鉴美国Motif Investing模式,但又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在某些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改造,可谓在同类模式中既大同小异,又各有千秋。

其中,由于雪球起步相对较早,在早期的美股资讯、价值投资社区等UGC模式的沉淀下,已经积累了大量证券投资用户,以至于“买什么”甫一推出便拥有了品牌和用户优势。

而“金贝塔”则充分调用嘉实基金的投研资源,在众多同类项目中最为接近Motif Investing这一产品原型,用户既可以自己创建和分享投资组合,也可以跟踪和关注由专业的投研团队所创建的投资组合。

相比之下,百度的独门绝技则是时下炙手可热的“大数据”,他们通过海量的搜索引擎关键词热度排行数据进行选股并创建各种事件驱动型投资组合,至少看起来更为“洋气”。

以产业资本身份介入这一领域的万向集团则体现在资金优势等方面,其投资3亿元所打造的“通联数据”更倾向于服务机构投资者,在策略上也更倾向于事件驱动型的量化投资。

显而易见的是,草根背景的“金融圈(Formax)”等同类平台则比较“吃亏”――既没有品牌和用户积累,又没有资源和资金支撑,最终在摸索过程中则走出了比较接地气的打法:糅合了当前比较有群众基础的股票、基金、外汇、商品、P2P等多种投资品种。

创新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提起国内互联网证券领域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就不得不认识一下它们的“鼻祖”――Motif Investing。

据了解,美国的Motif Investing是一家投资组合服务提供商,它的投资组合被称为Motif。一个Motif包含一组具有相似主题或理念的多只证券(包括股票、证券等,最多达30只),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理念,从平台上选择已有的Motif直接使用,也可修改(包括调整其中包含的股票/基金组成和比重)后使用,更可以创建自己的全新Motif。

如此说来,我们马上联想起国内A股市场早已有之的各类模拟炒股平台――不同之处在于国内的模拟炒股平台核心是个股,而Motif则是一揽子股票组合(各类ETF)。

那么,为什么模拟炒股平台始终没有发展起来,Motif模式却偏偏在国内一夜走红了呢?从互联网技术层面来看,这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创新与突破,甚至在技术开发方面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在运作模式上也没有任何壁垒――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眼下社交炒股平台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社交炒股平台而言,这种模式创新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我们不妨来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基于“小白”用户的专业需求,Motif模式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在任何时间节点都能够准确地告诉这类用户:“买什么?”――最简单最粗暴的需求。但由于证券市场热点强势品种的时效性问题,最受用户欢迎的投资组合往往都是已经积累较大涨幅的品种,一旦引发用户跟风则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其次,从创建组合的角度来看,也同样存在矛盾的地方――假设你是一位投资高手,在交易时间段,模拟组合与实际账户之间的精力到底如何兼顾?若在最佳买卖点操作模拟组合,则无法覆盖实际账户,至少二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而导致业绩表现也会存在较大偏差。

再次,目前各类平台给予组合创建者提供粉丝售卖的机会,但较之于投资收益本身,这种粉丝经济的吸引力实在是让人怀疑。假设投资组合本身是有效的,那么创建者的动机是什么?是否有足够的动力也会成为疑问。反之,投资组合无效则售卖无意义。

还有,考虑到证券市场不会简单重复,还有一些投资组合获得偶然性的超额收益而备受关注,比如并购重组复牌行情、极少数黑马股暴涨行情,等等,但这种机会往往难以复制,因此这类组合本身完全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最后,退一万步讲,即便这种模式获得了足够的用户,但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流动性陷阱。当某些优质投资组合逐渐沉淀下来,获取了足够多的用户关注以后,就很有可能在用户跟买跟卖过程中出现流动性危机――买入时集体推高股价,甚至买不到;卖出时集体砸盘,甚至卖不出……这是极其危险的。

警惕步入“团购之殇”后尘

眼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下,互联网证券领域的创新创业热情也在持续高烧不退。

从草根到海归,从传统券商到公募基金,从民间游资到大牌创投,从传统门户网站到互联网巨头……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互联网证券领域,而互联网证券领域近乎千篇一律地聚焦Motif Investing这种社交炒股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基于社交炒股模式的互联网证券项目从2014年底的三两家到现在已经接近上百家。除了对外宣传的口径略有差异外,这类创业项目的技术开发路径和运作模式基本上完全一致。

经历了大半年时间的持续发酵,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正式落地,但目前尚未完全覆盖社交炒股这类平台。在法律风险、监管风险之外,社交炒股类平台大有当初团购网站的跟风势头,而会否步入“团购之殇”后尘也越来越成为行业的焦点。

曾几何时,毫无技术门槛和行业壁垒的团购网站也是一夜之间火遍全国,甚至很快就出现了“百团大战”的盛况。

但在监管严重缺失、行业野蛮生长过程中,一片混战以后换来的只能是“快生快死”――由于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运作模式大同小异,热闹一时便很快失去了用户,最终大批量的团购网站迅速滑入深渊变成“僵尸”,甚至被迫倒闭,目前整个团购行业能够存活者寥寥无几。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的社交炒股平台如出一辙,大多数项目在经历了上线初期的营销推广,“蜜月期”过后用户活跃度正在快速降温,尤其是在近期A股市场股灾洗礼过后,市场人气深受重创,这种社交炒股模式的有效性也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解决用户需求似乎成为伪命题。

显然,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证券领域的创新创业始终要以专业能力为根基,“互联网证券”的落脚点依然是“证券”,无论怎样创新都必须从根本上找准切入点,满足用户实际需求,进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组织分工和协作的效率提升,最终才能够真正找到创新创业的“圣杯”。

热点推荐

上一篇:经济学家眼中的股市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