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低碳知识的时空扩散与演变特征研究

低碳知识的时空扩散与演变特征研究

小编:

摘要:基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时空分布变化,考量我国低碳知识经济扩散的形式、特征规律。结果发现:低碳知识在我国的时间扩散经历了接收、启动、加速、回落四个时期;低碳知识扩散中,政府是主导者,学者是领先者,企业是跟进者、居民是接受者;北京是我国低碳知识的扩散源,城市地位和文化科研实力是重要保障;低碳知识在我国的空间扩散既符合整体规律又表现出差异化。

关键词: 低碳知识;扩散规律;扩散特征

一、引言

二、扩散形式

(一)扩散随时间的表现

图1“低碳知识”的时间扩散过程

图2“低碳知识”的学科扩散过程

图3“低碳知识”的学科扩散过程(续)

2.扩散启动期(2007~2009年)。进入2007年后,文献数量大幅增加,增速开始加快,2009年文献数量达到270篇(图1),低碳知识在我国已经开始由接受到向大范围空间扩散的转变,相关文章已经覆盖了除新疆、甘肃、宁夏、西藏、海南外的其他省域。文章讨论的主题已经由介绍转向研究分析。

除了学者研究的深入之外,本期出现了政府层面上的参与,如:2007年在北京成立应对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首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参与《巴厘岛路线图》制定并获国际肯定。由于国家及政府机构制定了关于低碳技术的实施和管理,很快2008年就开始出现研究重工业企业如何进行“低碳生产”,能源企业如何应对低碳经济,来自中石油集团的郝鸿毅(2009)还具体阐述了石油企业的低碳战略: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型[5]。该方面的文章,研究对象是国有大型企业,是受到政府的推动作用而产生的扩散。说明低碳知识已经开始了对企业的扩散,也是低碳知识经济性显示的开端。

(二)扩散在空间的变化

1.随扩散源距离扩散衰减。

空间距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障碍,已有研究证明,知识的扩散具有空间衰减性。那低碳知识扩散是否也具有空间衰减性,本文以各省(市)省会距北京500km绝对距离为单位,将全国分为3个区。其中距北京500km以内的区(近距离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6个省(市);距北京500km~1000km的区(中等距离区)包括宁夏、甘肃、陕西、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浙江、重庆、江苏、江西16个省(市);距北京大于1000km的区(远距离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贵州、福建、云南、广西、海南、广东9个省。为了排除不同区省份个数不同的影响,把每个区的总篇数都除以所包含的省份个数求得平均篇数,得到图3。

1000km的文献最少,从整体上看,低碳知识的扩散有着空间衰减性的规律,扩散效应与接收地和扩散地(北京)之间距离呈负相关。

2.省域扩散。

图5“低碳知识”空间扩散格局

三、扩散特征

(一)扩散源特征

在知识扩散中,扩散源是个重要问题。不仅因为扩散源具备丰富的知识存量和强大的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统计发现,北京一直是我国低碳知识的全国性扩散源。而一般科学知识扩散会出现两个全国性扩散源(例如上海)[13]。

(二)省域扩散的空间差异性

低碳知识扩散具有空间衰减性,但距离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所以,省域间各自的扩散应具有差异性。程开明(2009)提出大城市以及高度城市化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并与周边城市形成知识扩散场,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与其经济水平密切相关[14]。本文将结合上述思路对典型省份的低碳知识扩散特征展开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1.低碳知识在我国的时间扩散经历了接收、启动、加速、回落四个时期。四阶段的整体文献数量由少到多再到减少,覆盖地域和学科不断增加,扩散效率不断提高,涉及主体从仅有政府和学者,再到企业和普通公众的加入,表明低碳知识对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时间扩散趋势与生命周期模型(Life Cycle)相似,但并不意味着转移式扩散过后,低碳知识会“消亡”,相反是重新回到学者间开始扩散,可以推测低碳知识今后还会出现类似的时间扩散规律。所以,我国必须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与国际密切交流,确保第一时间接收到先进知识的扩散。同时在“低碳经济”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低碳发展”知识的理论伦理,加快各学科间研究深度和交叉力度,不断强化低碳知识的经济性。

2.低碳知识扩散中,政府是主导者,学者是领先者,企业是跟进者,居民是接受者。

整个扩散过程中,从国外低碳知识的引进,到低碳政策的落实,再到“低碳发展”的创新,政府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低碳知识的理论扩散广度;学者一直从事着低碳知识的研究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知识概念和理论体系,领先于其他主体的参与,决定着低碳知识的理论扩散深度;企业在政府和学者进行低碳知识扩散之后跟进,通过创新和实践,成功地将部分应用到商业模式中并创造利润,决定着低碳知识的实践扩散广度;居民是最后参与的主体,但是他们才是真正践行低碳发展的最广大的根基力量,决定着低碳知识的实践扩散深度以及广度。所以,进一步扩大扩散的参与主体,实现低碳知识扩散的“公众参与”:稳固政府的主导作用,保持学者的领先地位,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跟进,强化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进一步接受才是促进低碳知识扩散的最重要途径,并实现低碳知识宏微观经济同步扩散。

4.低碳知识在我国的空间扩散既符合整体规律又表现出差异化。低碳知识在整体上符合随扩散源距离递减的扩散特征,但以省域为单位将其分为4层:扩散源层、强扩散层、中扩散层和弱扩散层,发现除与扩散源空间距离、人均GDP和城镇化水平等宏观特征之外,省域之间社会环境特征的不同是造成差异化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促进和阻碍特征同时存在,并且某些经济发展优势因素很有可能是新知识的扩散的阻碍特征。所以,在推广和落实低碳政策时,不能拔苗助长,在尊重各省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低碳转型的合二为一。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晚会类节目的著作权定性与保护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