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山水之外的记忆与趣味李可染和他的牧牛图

山水之外的记忆与趣味李可染和他的牧牛图

小编:

一部水墨动画中的记忆

一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水墨动画片《牧笛》,是多少“80”一代人的童年回忆。这部制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动画片曾获得丹麦第三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而熟悉近代美术史的人不难看出,这部具有浓郁中国画风特色的动画片,与李可染笔下的牧牛图有着极为相似的艺术风格特色。《牧笛》是继《小蝌蚪找妈妈》后的第二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以齐白石的画为原型,而《牧笛》是以李可染的牧牛图为原型,李可染非常赞同制作这部动画电影的创作构思,并且画了20多幅姿态各异的牧牛图用来作为参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在荧幕上也能展现出巨大魅力。

在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之中,牧童吹着笛子骑在牛背上从远处走来;要渡过水塘,淘气的水牛在水中打趣,牧童则在牛背上前仰后合,几次要从牛背滑下;躺在枝桠间酣睡做梦、树下斗蛐蛐,所有这些出现在动画中的情节,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田园童年记忆,亲切有趣而又让人怀念。

在李可染的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画家捕捉到的某一个定格的画面,被身后归巢的飞鸟吸引时回头的一瞬间、与牛在一个水塘里玩耍的一瞬间、秋风乍起帽子被风吹走的一瞬间,可是单单看到画面我们就会产生很多丰富的联想,画家抓住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展现给观众,才会引发我们无尽的想象。我想《牧笛》这部动画片的制作者们,肯定也被李可染牧牛图画外的故事产生了兴趣,才会萌生创作动画片的想法吧。我们很幸运从童年时起,就已经开始从动画片里得到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熏染。

金刚坡下与牛相遇

抗战爆发以后,李可染就任三厅秘书,并举家迁往重庆,为了躲避敌机轰炸,三厅把文化工作委员会安排在重庆金刚坡下的赖家桥村,李可染在赖家桥附近安家落户。李可染的住所旁边就是农户家的牛棚,牛俯卧、行走、哞叫、俯首,李可染得以近距离的观察到牛的形态,对牛的习性也了如指掌,自此以后牧童与牛成为他最喜爱的题材之一。李可染一生之中画过数幅牧牛图,并在晚年将自己的画室题为“师牛堂”,可见牛在李可染心目中的地位之重。李可染曾经自己回忆道“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我觉得牛不仅有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用我的邻居做模特,于是用水墨画起牛来了”。

在以农耕为主要模式的农业社会里,牛是人们最好的伙伴,自古以来,牛以其坚韧、朴实、任劳任怨、不辞劳作的习性与国人赞扬的热爱劳动的精神相契合,颂扬之词从未少过。郭沫若在水牛赞中这样写到“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你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概,坚毅雄浑无私,拓大悠闲和蔼,任是怎样辛劳,你都能够忍耐,你可头可不抬气也不喘,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并把水牛誉为国兽。抗日战爆发,全国人民奋勇抗战,在国家危难时刻,国人更是需要这种牛的坚韧与奉献与倔强不服输的精神。李可染是一位具有极高民族使命感的爱国画家,他也深感到在国家命运危难的艰苦岁月里,国人需要精神上的寄托。

李可染出生时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李可染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位画家朴素、刻苦、勤奋钻研绘画的精神,与牛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相契合。李可染爱牛更爱画牛,其中以牧牛图最多。牧童与牛,最朴实多见的乡村田野题材,最直能够勾起人们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忆。我想牧童与牛应该也是画家内心深处对自然、童年的一种无法忘怀的记忆。

不愿提起的京剧姻缘

李可染喜欢听戏,据李可染自己回忆,“在我儿童时代,每听到从街道窗口传出京胡的声音便感动,心便跳动起来。后来自己开始学习起来。当时街上有一个卖唱的乞丐,每晚拉着胡琴在街上游走,我便每晚暗暗尾随在他身后,听他拉琴。这是我学琴的第一个老师。”不仅如此,李可染自己也拉得一手好琴,早在读书时,杨宝森就劝他不要念艺专,想拉他去拉琴,这件事一直烙印在李可染心中,好长一段时间不愿让人提及。当然李可染还是选择了拿起手中的画笔,不然我们该多遗憾画坛中少了一位艺术巨匠,拿起了画笔,胡琴依然伴随他一生。

李可染的第一任妻子苏娥,是著名戏剧家苏少卿的女儿,两人在徐州京剧票房活动中相识,苏娥也喜爱京剧、绘画,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抗战时期,苏娥在上海因病早逝,李可染在重庆闻讯后伤心不已。李可染的第二任妻子邹佩珠也喜爱京剧,兴致一来就痛快拉几段,邹佩珠乘兴清唱几曲,也是生活之中的一大乐趣消遣。戏曲、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也融入到自己的画笔之下。

李可染的画中,人物极尽夸张之态,富有戏剧情节。他画山水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用色大胆浓艳,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在四季牧牛图系列中,画家更喜欢捕捉这种秋日里落叶被风吹动飘散的动感,牧童被吹跑的草帽飞在空中,伸出的双手已来不及抓住它,突然吹起的秋风让牧童措手不及,整个画面充满动势,动感极强。像突然定格的一张照片,捕捉到了秋风乍起的一瞬间,而漫天飞舞的红叶如红雨般飘飘洒洒,甚是烂漫。

踏遍山河揽胜境

上世纪50年代末,带着改良中国画的满腔热情,李可染带领学生完成了大规模的写生。从1954年开始到1980年的这段时间,他们从北京郊区、颐和园、北海开始,深入江南无锡、太湖、黄山等地,到达重庆、乐山、峨眉山,不远万里到达桂林、阳朔对景写生。住小旅馆、背负十多斤的画具、每天早上都起早贪黑,仍然不顾旅途劳累,每天坚持作画。看遍祖国的美丽山河,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速写手稿,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阳朔胜境图》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大量的对景写生后李可染大胆突破创造,他笔下的山水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山水画中的意境,在他的牧牛图中一脉相承。

在他的牧牛图中还有一部分作品以山水树林为背景,画中大都只有一个牧童,牧童不再嬉戏玩耍,而是侧着身,扭着头,群鸟飞起回巢,不知道远处的山林中发生了什么。牧童这样望着远山,在看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引人无尽的遐想。《临风听暮蝉》中,用浓厚的笔墨画出远处的一片树林,用笔苍劲丰润,大片墨色交融在一起,其间树干飞白画出,在墨色之中若隐若现,墨色浓厚不闭塞,大胆使用黑与白的对比,大胆取舍。牧童静坐林下,侧头仰望,无声的蝉鸣似在画中树林中传出,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李可染说“意境就是思想感情、想象力和对象的结合”,“一笔一画既是对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对自己感情的抒发。”“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李可染在每幅画中都营造出画外之境,他的绘画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对景写生,而画中的意境情思,正是因为他在自己的画中投入无尽的真挚情感。

李可染是一个不乏幽默感的人,黄永玉回忆说“他是一个细腻的幽默家,可是他很少有时间快乐。他真像他所崇拜的牛,像一头只吃青草出产精美牛奶的母牛”。他喜爱艺术、热爱生活,更放不下自己手中的那只画笔,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潜心研究绘画技艺上,而将自己的幽默与快乐倾注到自己最热爱的画中。

热点推荐

上一篇:谭平 × Scotch Whisky苏格兰威士忌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首发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