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台湾半导体产业成功经验-LED技术论文(1)

台湾半导体产业成功经验-LED技术论文(1)

小编:

配合经济整体脉动 我国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始于 60 年代,在推行工业化进程中, 1966 年成立的高雄电子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先河。 到了 70 年代,受当时国际经济衰退影响,台湾的工业生产发展迟缓,半导体产业作为信息电子工业的代表,成为台湾积极发展策略性工业的焦点。

80 年代,以信息业为主的电子产业在台湾渐露头角, 1987 年包括电子、电机行业的电工器材业营收,取代长期盘踞台湾第一大的石化、塑料行业,这意味着台湾信息电子业时代的来临。 进入 90 年代,台湾电子产业产值持续扩大, 1994 年信息硬件工业创造了 116 亿美元的产值,较 1990 年成长了 90 %以上,为台湾 IC 产业提供了绝佳本土市场的优势。

1997 年 4 月起台积电提出 4000 亿台币的“南科制造中心”十年计划,随后其他厂商也都陆续宣布各自的未来投资计划,估计总投资金额达二万亿台币,号称本世纪全球投资金额最高的投资案。 台湾 IC 业发展轨迹 台湾 IC 产业的发展历程可概分为下列三个阶段: 萌芽期( 1964 年~ 1974 年) 1964 年交通大学成立半导体实验室,将半导体课程列为主要教学重点,其所培养出的人才,是日后半导体工业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关键。

1966 年美商通用仪器( GI )在高雄设厂,从事晶体管装配业务,开启了封装技术的新里程。 1967 ~ 1970 年间陆续有外商如德州仪器、飞利浦建元电子等在台设厂,引进 IC 的封装、测试及品管技术,为半导体封装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不过此一时期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全都停留在后工序的封装阶段。 技术引进期( 1974 年~ 1979 年) 1974 年,台湾为使电子工业的发展逐渐朝技术密集方向转型,在多方评估研究与筹划后,成立了电子工业研究中心(工研院电子工业研究所前身),开始接受经济部委托,执行“设置 IC 示范工厂计划”,引进 IC 制造技术并转移到民间。

电子所派人赴美国 RCA 取经,引进 7.0 微米 CMOS 制造技术,并与美国 IMR ( In t e r na t io nal Ma t e r ial Resea rch )合作引进掩膜制版技术,开启台湾 IC 自主技术研发的序幕。 这时台湾 IC 工业正式涉足前工序工程,并开始步入设计领域,不过这个阶段技术仅局限在研发,尚未有正式商业化产品问世。

技术自立及扩散期( 1979 年~现在) 工研院电子所电子工业第一期 IC 示范工厂设置计划( 1975 ~ 1979 年)、电子工业第二期发展计划( 1979 ~ 1983 年)及超大型 IC 计划( 1983 ~ 1988 年),将台湾的半导体技术推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舞台。 1980 年电子所正式衍生成立联华电子公司,成为台湾第一家 IC 制造业者,并以四英寸技术生产 IC ,至此台湾正式步入前工序商业化制造工程阶段。

七年后电子所的第二个 IC 衍生公司————台积电诞生,采用六英寸技术,成为在台商业化运作的先锋;更重要的是,由此,台湾开始进入到专业分工的阶段。 在整个 80 年代,大王、汉磊、天下、华邦、华隆微、合泰、旺宏等公司纷纷成立, IC 制造商数量逐渐增多。

同一时期,太欣、合德、华智、其朋、通泰、普诚、硅统、扬智、瑞昱、一华、飞虹、伟诠等 IC 设计公司;台湾光罩为首的制版业;以及日月光、华旭、硅品、福雷、立卫、华特、巨大等封装测试公司也加入营运行列,台湾 IC 上、中、下游产业逐渐奠定了目前的基础。 目前台湾产业界仍在积极不懈地开发下一代关键技术,以达成在人才、设计、制程、封装、测试、材料及设备等领域全面的发展。

而此一时期台湾半导体产业重心已由劳动力密集、附加值较低的后段组装产业,开始移向更高智能与价值的设计与制造业。 概括来说,台湾 IC 产业的发展,在起始的前 15 年是靠后工序的封装、测试作为发展主轴,但之后的 15 年则因陆续建立的晶圆厂,逐步向前工序发展。

至 1990 年初期,在众多六英寸厂陆续成立运转后, IC 工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1993 ~ 1995 年间全球 IC 市场在经济景气带动下,兴起了八英寸厂的投资热潮,自 1994 年世界先进成为台湾八英寸厂的先锋后,又有 22 座八英寸晶圆厂陆续投入,而高获利又吸引了更多的 IC 公司前赴后继地投入;同时在 IC 制造业的带动下, IC 外围相关产业亦如火如荼地参与盛会。

热点推荐

上一篇:LED光源照明技术及在灯光环境中的应用-LED技术论文(1)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