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媒介融合下的传媒实验教学探析

媒介融合下的传媒实验教学探析

小编: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媒介融合这一新形势对媒体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针对现今实验教学中课程安排融合度低、师资力量薄弱及教学模式障碍等不足,提出学生参与、开发信息化平台及创新实战平台等举措,以期为全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知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124-04

伴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的功能开始从分散走向融合。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获取更为便利,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发生改变,受众需要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作出适时调整,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媒介融合环境对媒体人才的需求。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培养理念

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各院系普遍重视讲授新闻传播的史论基础,实践能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采写能力的培养。但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渗透,媒体的组织结构与工作程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介的传播内容可跨平台自由流动,传播内容的采集也可跨媒介完成。在信息的加工与发布过程中,多种媒介技术融合运用,培养有思想、跨媒体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各媒体的共同要求。

无论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平面媒体,还是广播电视等综合性媒体,抑或是以互联网各种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为载体的新兴媒体,虽然都需要采编结合、资源共享、集中处理,但是它们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制作方式与发布渠道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是要通过不同的平台、以不同形式同时传播给受众的。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从业者除了要具备团结协作,共同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提炼、整合并加以分析利用的基本能力外,更要具备跨媒介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多平台的信息传播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媒介平台的特点和视角,有选择性地设计出不同的传播产品。因此,培养“全能型”“专家型”的传媒人才是当前新闻教育的重要目标。

所谓“全能型”新闻人才,是指既能采访、写稿,又能拍照、摄像;既能后期编辑,又善于利用新兴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信息转化和专业发布的人才。“专家型”新闻人才是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者在全面掌握基本传播技能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看法,并熟练地运用新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独到看法及时快捷地传播出去,为受众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被受众接受。培养“全能型”“专家型”人才是媒介融合大环境对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相关专业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持有的育人理念。

二、目前新闻传媒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众多院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硕士与博士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在快速扩容。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新形势,大多数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模式并不符合当前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实际,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研究的成果与新闻传播的实践差距较大,新闻传播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融合度较低,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的传媒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将多种传播媒介所需的能力培养融合起来,实验教学课程按传统专业实施,难以培养出融合型媒体人才。

现今我国的传媒类专业大多按照行业划分,其中的实验课程也是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设置。例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只注重采写稿件与编排报纸,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只注重影像摄录与后期制作,播音主持专业只注重播音与主持实验课,……,如此,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相对单一,学生毕业进入业界后很难适应现今媒介融合的实际需求,势必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除了课程设置与业界需求融合度低以外,制约全能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师资问题。在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机构中,除了少数新闻传媒学院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极其缺乏,多数高校的新闻传媒类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严重结构性缺陷。这些机构的教师不乏具有硕士、博士的高学历和教授、副教授的高职称,他们在相应的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但是毋庸讳言,这些教师大多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术型师资,几乎没有新闻传播的从业经历,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长期与业界的疏离和隔膜,不了解也跟不上媒体融合的发展步伐。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又往往因为学历、职称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很难进入高校登上讲台。因此,缺乏拥有丰富从业经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新闻传媒学科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与新闻传播类实验教学课程结构不合理相比,缺乏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大,解决的难度也更高。

2. 实验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专业划分上属于人文科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即便是硬件设施稍好一点的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室,也存在着使用率较低的问题。学生不能够及时通过实验教学的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仿真实战训练和实践检验相结合,制约着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也必将制约着学生将来进入业界后与媒介融合大环境的无缝衔接。

新闻传播的实验教学不但教学体系不完善,而且教学模式陈旧。相关课程的教学至今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实验教学实战环节的缺陷,使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统筹协作能力,难以应对现今庞大繁杂、融合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多媒体的多元化媒体工作的需要。 三、中外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经验借鉴

面对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形势,解决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迈克・麦金(Mike McKean)教授始创媒介融合专业。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媒介融合的报道手段,灵活掌握并运用多种媒介技术,在四个学年中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修满相应的学分。第一阶段,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基本特征并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第二阶段通过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新闻和媒介融合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资料的基本专业技能;第三阶段则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专攻方向,在校内搭建实践实战平台,供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高级的多媒体制作技术,使学生不仅掌握到最先进的专业设备和技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最后一个阶段则根据学生的就业倾向指导学生结成团队来实际完成传媒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能够具备进入业界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这四个阶段形成了一个能力培养链条,环环相扣,使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到就业实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但是在如何解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关系上,迈克・麦金教授也表示,一些传统的新闻技能如新闻写作、报道、摄影等仍然是该学科教学的基础。应该在夯实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前提下强化新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融合,一切完全抛弃传统的创新都是脱离实际的。而且学生们毕业后仍然要在一个多元化媒体并存的环境中就业[1],所以媒体融合实际上也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做法,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部分新闻传播院校也开始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应对媒介融合环境的试验教学改革。拥有全国首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实验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梯形”结构的复合型实验教学体系。即以课堂实验为基础,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包括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校内外媒体兼职、各种专业竞赛等)为提高、以专业大实习为创新的梯形结构体系[2]。作为我国较早成立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倡导实验室集中管理、传媒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实验课题的设计、实验方案的策划、技术路径的实现,还是实验仪器的组合、实验手段的选择,均由学生自主完成[3]。学生在媒介融合实验室仿真的全媒体环境中模拟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些院校在传媒实验教学上的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传媒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设想

新闻传播学虽然属于文科专业,但是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应该积极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使接受该专业培训的学生既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开阔的视野,又掌握多种传播技能,拥有多平台的传播实践经验,以适应将来的新闻传播工作需要。

1. 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改善师资力量。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和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新闻传播学的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急需作出适时变革。在实验教学改革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的壁垒,既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又注重加强对学生跨媒体操作技能的训练。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应再按照传统媒介形式划分,而应将不同专业重要的实践课程加以融合,将所有实验课程划分等级、设置相应学分,使学生跨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掌握各种专业传播技能。

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工作需要,在实验课程里,应让学生参与到选题策划、信息采集、稿件写作、影音录制、后期编辑、审查发布等各个环节,使学生熟悉各种媒介的传播设备,拥有媒介融合的视角,掌握不同媒介的操作技能,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制作相应的新闻传播作品,熟悉多种媒体的传播形式,并能够在各种媒介之间熟练切换,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走出校门后与业界无缝对接,才能在将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媒介融合背景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考验和鞭策着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适应当今的多媒体融合环境,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应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更要了解熟知业界的发展。只有“全能型”“专家型”师资才能培养出“全能型”学生,而面对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和与媒体实际融合的现状,一方面要打破身份壁垒,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经验丰富的资深媒体人进入大学课堂,提升授课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与历练,不但要鼓励教师在学术上有所作为,更要鼓励他们具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将与业界的结合作为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师资的一个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核标准,以切实保证实验教学师资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发展,与时俱进。

可以说,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是新闻传播学教育满足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媒体人才需求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2. 完善实验室建设,开发信息化平台。高校的新闻传媒实验中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合理高效的利用实验中心的硬件设备设施和软件资源,是搞好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应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建设包括电子排版与网络传播、广播电视制作与多媒体信息合成、新闻采编与广告摄影等多种功能在内的,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搭建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管理系统,通过实验室这个平台实现全媒体资源库的动态化、教学数字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论坛、微信、播客、移动媒体等传播工具的兴起,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实验教学,也不应是过去以单一媒介划分的各自独立的媒体实验,而是应将多种媒体业态融合,将新兴媒体资源引入实践教学,发展校内媒体,建设信息化平台。比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论坛来定期发布课程任务,分享学习方法,沟通专业技能。这样学生既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媒体随时了解相关信息,也可以自己编辑上传文字、图片、音视频文件进行交流和共享,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就立刻可以参与到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等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发布与运营的实战体系之中,实现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4]。

热点推荐

上一篇:非基础教育组织属性及其生态观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