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贵州在护国运动的作用与贡献

贵州在护国运动的作用与贡献

小编:

摘要:在护国运动中,贵州人思想新锐,敢为人先,以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反复辟的斗争中,铲除了封建帝制的残根,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关键词:贵州护国运动作用贡献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宣布恢复帝制,准备于一九一六年元旦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正式称帝。为了粉碎袁世凯的复辟美梦,蔡锷、李烈钧等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与此同时,贵州与云南并肩战斗,同仇敌忾,兵伐川湘,痛击北洋军,为护国之役取得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与云南比肩而立的历史丰碑。

一、密谋策划,应对复辟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复辟帝制的野心愈加明显:他于一九一三年派人刺杀了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并在取得“善后大借款”后,发动内战,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之后又解散国会,篡改约法,实行独裁专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对此,梁启超深以为忧。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他打破沉寂,撰写了讨伐帝制的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该文一经发表,正如严复所言:“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立即引起全国人民对“共和”、“帝制”国体的高度关注。

对梁启超而言,舆论宣传无疑能激发全国人民反复辟斗争,形成对袁世凯复辟的巨大压力,而自己手中的笔和对知识分子巨大的影响,必定助推讨袁护国运动。然而要赢得这场胜利,还得靠武装斗争。他认为:袁世凯治军数十年,党羽遍天下。然而西南一隅,是其势力鞭长莫及之地,加之滇黔的军队亦不属北洋军系列。如若以滇黔作为武装讨袁的基地,利用其山川形势与其周旋,一朝形成声势,将破灭袁世凯的复辟美梦。

在梁启超的心目中,武装讨袁的领军人物非蔡锷莫属。蔡锷是自己时务学堂的学生,他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辛亥革命后任云南都督。蔡锷才华出众,是当时中国军事将领中的佼佼者。连袁世凯也特别垂青他,曾想任命他为陆军总长,以改变暮气很深的北洋军队。但蔡锷不为所用,袁忌恨之余,将其上调北京,对其严密监视,控制自由。尽管蔡锷身陷困境,但其部属掌控着云南的军政大权。若将蔡锷援救出京,返回云南举事,局势将大有可观。

对于贵州,梁启超则十分乐观。其认为,贵州素有“滇楚的锁钥,蜀粤的屏障”之称,进可攻,退可守,可凭借其山川形势与周旋。贵州军队是滇军扶持而成,唯滇军马首是瞻。若云南首义,唇亡齿寒,贵州责无旁贷,自当响应。

在分化亲袁的贵州掌权人物刘显世问题上,梁启超胸有成竹,认为通过自己的人脉,完全可以影响刘的决策。其依据如下:一、梁启超的妻子李蕙仙是贵阳人,李的表弟何麟书与亲戚任可澄均是贵州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与护军使刘显世交谊甚深。加之贵州巡按使戴戡是进步党的重要成员,可以影响并制约刘显世;二、刘显世的政治态度虽然暧昧不明,然而其弟刘显治,外甥王伯群、王文华均拥护共和,反对帝制。他们可以直接向刘显世进言,使之改变立场,勿逆时代潮流而行;三、蔡锷任云南都督时,曾有恩于刘显世。刘崛起黔中与蔡当年的支持不无关系,料刘不敢贸然翻脸,公然与蔡为敌。正如王伯群曾言:刘显世虽然现实,但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逆潮流而行,更不可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场不能赢的赌局上。四、进步党在贵州植根最深,基础雄厚,许多成员在各级政权担任要职。若讨袁护国运动勃然兴起,这些人将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刘显世就被架空,无所作为……

基于以上考量,梁启超深信:袁世凯胆敢称帝,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滇黔一动,四川、湖广势必响应,天下群起攻之,袁世凯复辟的美梦亦随之破灭……

按照与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商定的计划,王伯群先回黔筹划反袁武装。一九一四年五月,王伯群回到贵州后,立即将在京密商的情况告知弟弟王文华与贵州巡按使戴戡。戴戡当即说道:“愿唯梁、蔡二公之命是听。”王文华则忧虑地表示:自滇军入黔后,贵州兵力空虚,能够行军打仗的,只有新建陆军第一团。

王伯群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道:“一团之力岂能担艰巨?贵州是一个省,至少应建一个师。根据目前情况,必须扩建六个团,才能备省防,应外变。”兄弟取得共识后,王伯群立即向护军使刘显世建议扩充军队。刘采纳后,将筹建之事交王伯群、王文华兄弟办理。

得到刘显世的大力支持,王伯群心中有了底,但鉴于扩建军队需要大量的军事教官和管理人才,而这些人不是一朝一夕能延揽到的。当其将心中的困惑告诉弟弟时,王文华告诉他:“我团副团长卢焘系云南讲武堂出身,同学甚多,已托代为物色。”

卢焘不负所托,约得同学李雁宾、胡瑛、范石生、洪鹤年等十余人来黔效命。由于这些军事人才的加入,王伯群兄弟如虎添翼,开始着手建军事宜。次年春,在六团新军建成的基础上,王伯群兄弟成立模范营,由卢焘兼任营长,旨在培训基层干部。之后招生及抽调青年军士入营训练,然后分配到各团充任连排级干部。军队有了坚定的领导层,加之各级干部尽职尽责,军令畅通,上下一心,黔军由此壮大,成为之后西南地区护国运动中一支主要的军事力量。

在袁世凯政权机器及其走卒的高压下,各省纷纷表示赞同帝制。与此同时,梁启超等亦在密谋策划反复辟的斗争。一九一四年八月十五日,蔡锷赴天津与梁启超密商对策。五日后,蔡锷致电刘显世,日:“京中近组筹安会……此事关系国家前途甚巨。兹拟令五峰(韩凤楼)前赴滇黔,洽商一事。”同日又致电嘱咐刘显世,在京城及不少军人纷纷赞同帝制的严峻形势下,希望他隐瞒自己的观点,如若筹安会致电要其表态,“尊处尽可电院表示赞同”。

不出梁启超所料,刘显世权衡利弊,最终在这场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上顶住了巨浪,暂时表态站在了人民一边。刘显世一面派王伯群为代表,入京参议帝制一事;一面电召时任贵州巡按使的堂兄刘显潜赴贵阳,招集旧部,暗中做好反袁的准备事宜。

一九一五年五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接受日帝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唆使筹安会“以筹一国之治安”,公然为其称帝鼓吹。 十二月,在陈国祥等人的援救下,蔡锷逃出北京,奔赴天津参加护国倒袁的“天津会议”。参加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人员有七人,他们是梁启超(广东籍)、蔡锷(湖南籍)、王伯群(贵州兴义籍)、戴戡(贵州贵定籍)、陈国祥(贵州修文籍)、蹇念益(贵州遵义籍)、汤觉顿(广西籍)。除梁启超、蔡锷、汤觉顿三人外,其余四人均是贵州人。在会上,大家认为云南都督唐继尧态度虽不明朗,但滇军中大多数军官愿意反袁;贵州则因执政者(指刘显世)梗阻,颇以为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王伯群说道:“伯群自去夏由京返黔,与舍弟文华及诸同志经一年来的努力,已经建成新军六个团,部队虽成立不久而士气旺盛,若执政者,文华能左右之,并已派李雁宾赴滇与滇军中下级取得联系,相约一致行动。”经此一说,众虑顿释。蔡锷当即表示:“吾今乃知君昆季(兄弟)非常人也。黔省既有把握,吾决冒险入滇。”

会上决议:“云南于袁氏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会师湖北,底定中原。”会议还决定派王伯群先回滇黔作好起义准备,并负责策动贵州起义,蔡锷负责策动云南起义,梁启超负责广西。临行前,蔡锷亲笔写一信劝唐继尧反袁,由王伯群面交。梁启超将亲笔草拟的反袁称帝的通电、檄文交王伯群带去,以备不时之需。

会后,王伯群离天津赴上海,乘轮船经香港、越南入滇。与此同时,在日本人的帮助下,蔡锷绕道日本,到香港后与戴戡会合,再转赴云南。

二、滇黔互动,讨袁护国

蔡锷逃离北京的消息鼓舞了云南军民的斗志。十二月十三日,当袁世凯宣誓承受帝位,接受百官朝贺时,次日就收到云南巡按使任可澄(贵州安顺籍)“立下明令取消帝制之议”的电文,无异于对袁的当头棒喝。

十二月十四日,王伯群安全抵达昆明。这时袁世凯已于两天前宣布登极。次日,王伯群会见唐继尧时,面交蔡锷的手书,并详细介绍“天津会议”的内容。然而慑于袁世凯强大的北洋军,唐继尧仍举棋不定。十七日,李烈钧、熊克武、方声涛等到达昆明,与王伯群会商,共同促唐反袁。迫于云南军民反袁复辟的浪潮,唐继尧于是表态:“俟蔡锷到滇即起义。”

十二月十九日,蔡锷与戴戡到达昆明,立即与唐继尧主持军事会议。在二十二日的第五次军事会议上,王伯群、任可澄、戴戡参加了歃血为盟的宣誓。二十三日,任可澄与唐继尧联名发出“漾电”,要求袁世凯“废除帝制”,严惩帝制祸首。

在护国运动中,任可澄草拟了大量的讨袁檄文和文告。其文辞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恶行径及护国运动的重大意义,而且极大地鼓舞了护国军将士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在《讨袁檄文》中,任可澄有如是之语:“成则为少康(夏启之子)一旅之兴夏,败则为田横五百壮士之殉节。”文中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豪情喷薄而出,令人读后热血沸腾,心潮如涌。

二十五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任可澄、戴戡、王伯群等在云南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并组织护国军讨袁,从而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大幕。

正在这时,刘显世已接受了袁世凯所封的一等男爵。得知云南起义的消息后,他立即派所谓的民意代表兼程赶赴昆明,企图劝阻护国军不要进入贵州,并责令堂兄刘显潜布防威宁、水城、盘县一带,以防护国军取道贵州抗击北洋军。

得知刘显世动向后,王伯群于月底赶到兴义,拜见刘显潜,对其晓以大义,诉诸利害,恳请认清形势,勿与护国军为敌。刘显潜推说决定权在贵阳的刘显世,叫其前去贵阳交涉。王伯群见对方虚与委蛇,便明白地指明:“蔡锷已亲率护国军由云南宣威出发,直趋贵州威宁、毕节,戴戡亦已出发往盘县,形势紧迫,若必须俟甥到贵阳请示,则舅父之巡防营必将为护国军所击溃。”刘显潜是聪明人,自然不敢以卵击石,最终同意撤防让路。

刘显世不肯服输,仍然图谋防堵护国军入黔。这时,袁世凯所派的贵州巡按使龙建章,因慑于贵阳社会各界反袁情绪而潜逃。刘显世于是保荐刘显潜继任。

为了推动贵州的护国运动,护国军总部任命戴戡为右翼军司令,率先遣队向贵州进军。一九一六年元月三日,戴戡率部从昆明出发,十二日攻占滇黔门户亦资孔,随即进军两头河,进逼盘县县城。在其劝说下,守城黔军团长易荣黔反正加入护国军。元月二十三日,王伯群由兴义赶到贵阳,立即偕王文华去见刘显世,向其明白指出:“湘西袁军已压境黔东,重庆的袁军亦进逼黔北,万全之计,惟有迅速发兵,拒袁军于省外,则黔危可解。若再迟疑,待袁军入境,贵州将不堪设想。”听后此言,刘显世立场有些松动,但为自己的政治利益考虑,仍表示观望。他说道:“古语云:‘不为戎首,不为祸始。’如此大事,不宜操之过急,须看全国大事如何,然后发兵不迟。”

元月二十四日,戴戡到达贵阳后,立即向刘显世集团介绍反袁斗争的经验,晓以大义,促使其内部分化,然后与社会各界广泛地接触,向他们宣传护国运动的意义。次日,刘显世在其官署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在参加会议的人中,反战派占绝对多数,他们是护军使刘显世、秘书长熊范舆、政务厅长何麟书、财政厅长张协陆、顾问郭重光;主战派仅王伯群、王文华兄弟二人。会议开始后,双方展开激烈交锋,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郭重光反战尤力,他说道:“袁世凯练兵几十年,兵多将广,他把全国都统一了,我们区区贵州与之相抗,无异以卵击石,决不能轻举妄动,招来灭门之祸。事楚事齐,皆非良策,只有自保才是上策。”

听到这里,王文华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愤然而起,拔出手枪,往桌上一击,呵斥道:“袁世凯毁弃约法,背叛民国,妄自称帝,实属国人皆日可杀、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今日所议者,惟有发兵讨贼耳,敢有附逆者,决先手刃之!”此言一出,会议厅顿时沉寂,反战派面面相觑,惊恐不已,不敢再有异议。最后,会议决定,即日宣布出兵讨袁。

元月二十六日,在数千群众的欢迎大会上,戴戡侃侃而谈,慷慨陈词,首先介绍讨袁的大好形势,指出袁世凯违背民意,逆天而行,如今众叛亲离,灭亡指日可待。谈及云南、贵州在护国运动中的唇齿关系时,他期望贵州各界坚定信心,增强团结,不畏强暴,以死相搏,以实际行动支持护国军。当其谈到“今日之事,非袁世凯死,即我等死而已,岂有它哉!再论到成败一层,袁世凯既已众叛亲离,不亡何时?”时,群情振奋,无不为之动容。戴戡的演说反响强烈,时人誉其“不为爵禄所诱,险阻所难,薄富贵尊荣之参政不为”的反袁义士。 元月二十七日,刘显世迫于全省各界反对帝制的压力,不得不宣布贵州独立,以贵州督军名义通电讨袁。在其《讨袁世凯檄文》中有如是之言:“袁氏纵其二三鹰犬,伪造民意帝制自为,中外同羞,天下共愤……黔惟有保守疆土,整备兵戎,以待联合各省义师,共诛独夫,巩固民国。”

黔军立即组编成护国军:由王文华任东路支队司令,率黔军第一、第二、第三团出师湘西,迎战北洋军马继增部;黔军第五、第六团组编为混成旅,由第五团团长熊其勋任旅长,与戴戡所率领的护国军先遣支队编为护国军右翼军,戴戡任司令,入川与北洋军曹锟部作战。

三、兵伐川湘,帝制崩溃

一九一六年二月三日,戴戡率部从贵阳出发,十天后抵达桐梓镇。同月二十四日,该部分三路向綦江前沿阵地发动进攻。经过一月多的鏖战,该部八战八捷,连克九盘子、草坪垭、赶水等十余处要隘,歼敌数千余人,给敌沉重打击,挫败了北洋军围剿护国军的企图,牵制了敌人的兵力,对巩固贵州的独立及支援叙(府)泸(州)主战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为了击溃敌人的心理防线,瓦解其斗志,戴戡加强政治攻势,发表《劝告北军将士书》。这时蔡锷在泸州战场上与北洋军相持不下,鉴于敌方不断增兵的压力,蔡锷责令戴戡迅速攻下綦江,挺进江津,斩断重庆北洋军向泸州增兵、补给线。

二月十七日,戴戡率部与北洋军在綦江及江津之间的龙台寺周围展开激战。一周后,攻占龙台寺,迫使敌军退守油罗坪。油罗坪素有天险之称,北洋军凭借武器精良,据险而守。护国军围而攻之,与敌军激战七天七夜,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

进入三月后,战火延烧到江津、涪陵,北洋军的援兵两万人又投入了战场。袁世凯非常关注綦江的战事,特拨款二十万元激励士气。蔡锷根据川南战场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补给困难,无力再进诸方面的考量,为保存实力,命令戴戡收缩防线,撤回松坎一线,以防御牵制敌方。三月十八日,广西独立,同日,蔡锷率护国军占领江安、南溪,声威大震。

一九一六年二月初,护国军东路支队总司令王文华率黔军第一、第二、第三团从贵阳出发,分左、中、右三路开赴湘西,迎战北洋军。时湖南北洋军十倍于护国军,加之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较之王文华所属的部队,简直是天壤之别。对北洋军来说,黔军不堪一击。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王文华在重建黔军的过程中,延揽卢焘、胡瑛、范石生、洪鹤年等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军事人才,对军队采用德国、日本的军事教程予以训练,军事实力不可小觑。

王文华抓住敌方“兵骄必败”的弱点,趁其欢度农历除夕毫不防备之时,分兵出击:一支突袭晃县,致使敌军弃城而逃;一支攻占黔阳、洪江,迫使敌军退守沅州。之后再次攻克沅州、麻阳、靖县、通道、绥宁等县,击溃北洋军三个混成团。

湘西之役的巨大胜利,对护国战争意义重大:它不仅粉碎了北洋军由黔入川的企图,而且鼓舞和推动了西南和全国的倒袁运动,激发了在川、桂作战的护国军的斗志,对袁世凯及北洋军起到了震慑作用。蔡锷在评价王文华在湘西战役所起到的作用时有如是之言:“一举足而形势顿殊”,“电轮(王文华字)非军学出身,而能奏此伟绩,盖其豪气万丈,志气不落凡庸!”,“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迭克名城,强虏丧胆,逆贼心摧,功在国家,永垂不朽”。

之后,北洋军在广西亦遭到沉重打击,在各省纷纷通电独立、众亲离叛的情势下,袁世凯于三月二十二日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宣告胜利。

结语

护国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铲除封建帝制残根不朽之盛举。在这个攸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结点上,贵州人思想敏锐,敢为人先,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赢得了国人的赞誉与钦仰;他们心忧天下、情系家国的高尚情怀,以及在护国运动中的卓越的贡献,将竹帛留香,永载史册!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文化自觉与道教的当代社会角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