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在唐诗中行走(二)

在唐诗中行走(二)

小编:

【原诗】

毛遂

不识囊中颖脱锥,功成方信有英奇

平原门下三千客,得力何曾是素知。

――周昙

【史影】

在唐代诗人中,周昙不是特有名,但他却写了很多的咏史诗。这首《毛遂》,讲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毛遂自荐,发了句感慨:“平原门下三千客,得力何曾是素知”。但周昙还有些后话没说,我给他补上。

【史说】

从自荐到自刎,毛遂在史书中存在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其实挺悲催的。

如狼似虎的秦军把赵都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身为赵国的王储,平原君赵胜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怎样才能联合邻居楚国来破解赵国之围呢?他想到了自己的门客,大战在即,自己养的门客也该显山露水了。赵胜打算带二十个门客在楚国谈判,前十九个都选好了,却在最后一个人选上犯了愁。就在这时,毛遂跳出来了,主动要求去楚国。这一喊可让其他人笑话着了,因为毛遂给人的感觉就是屁本事没有。平原君当然没这么说,人家说得还算文雅,意思是:有才能的人就像锥子在布袋子中,尖儿早露出来了,你都在我这儿呆三年了,我咋没听说你有啥本事呢?然而,毛遂也没退让,他对平原君说,他就是那把令人期待的锥子,而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一看反正也扒拉不出人了,平原君最终同意了,在二十人的出使名单中,毛遂成为最后一个入选的门客。

事实证明毛遂自荐还真是有底气。这帮人到了楚国,楚王根本就不正眼看他们,说东说西,始终都没往出兵救赵上唠。平原君随行的门客大气儿都不敢出。双方就这么僵着的时候,毛遂持剑一下子蹦到楚王面前,拿剑直指着楚王说道:“就让你出个兵,你咋那么磨叽呢?十步之内,楚王你的命就在我手里,你看着办吧。”不可一世的楚王哪会想到这一手,立马吓尿了,毛遂一看占上风了,马上又是噼里啪啦一顿分析,大意是:秦国攻赵只是个表象,真正的目标其实是楚国,你出兵救赵其实不是助人为乐,而是解救自己。这样连蒙带吓,楚王马上和平原君歃血为盟,同意出兵,赵国之围不久就解了。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注)。”对于这个最后自己主动跳进名单的门客,平原君揉揉眼睛,开始怀疑自己识才的眼光。

毛遂从楚国回来,身份立马成了上宾,而在平原君看来,毛遂已经成为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殊不知,正是这种盲目的乐观让毛遂送了命。

公元前256年,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国大将栗腹率兵大举攻赵,赵国再次告急。这次,毛遂不用自荐,就被平原君任命为率军御敌的将军。刀光剑影中,只有嘴上功夫根本不会舞枪弄棒的毛遂,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国士兵在燕国战车下血肉横飞,却无可奈何,最后长叹一声,拔剑自刎。那柄当年直指楚王的剑,此刻,对准的却是自己的脖子。

我们无法从史料中看到毛遂自刎后平原君赵胜的表情,但他那句“胜不敢复相士”却让人叹息不已。当年,在挑选门客时,平原君的眼光就混浊不清,是毛遂自己创造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派毛遂率军上阵,是平原君亲自赋予的机会,但正这个“机会”,最后却被一滩鲜血和十万具尸体涂抹得惨不忍睹。

毛遂之死,究竟是谁的过错?并不是燕国的刀剑,而是不会知人善用的平原君。在史书中存在仅一年的毛遂,面对平原君这么个主子,可真够悲催的。

注:相:观察、审察。“胜不敢复相士”意思是,我赵胜不敢再鉴别人才了。

热点推荐

上一篇:第六小组真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