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从道德教育角度初探日本成功的密码

从道德教育角度初探日本成功的密码

小编:

摘 要 日本是一个矛盾的国家。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发动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伤痛。然而,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里,却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从日本的成功转型经验中,我们应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动力促使日本迅速强大起来?道德教育角度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而日本的自然环境、儒教、神道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都是影响国民素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日本 道德教育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7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64

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中,道德教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日两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日本在战败后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却在工业化道路上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国民综合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日本道德教育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不仅考虑学校中的道德教育,而是涉及到社会整体的道德教育。

1 自然环境因素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国,这种特殊的地理状况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岛国心态,即保守主义。一般来f,岛国的闭塞性极易产生保守的精神,“主内而不主外”成为岛国的通用原则。加上日本特殊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状况,日本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形成了一种根植于国民中的特殊文化。

首先,日本人的团结性受自然环境影响。作为岛国的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全国土地以山地丘陵居多,经常发生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且造成伤亡及财产损失严重。比如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事件等,这种灾难不是人祸,而是天灾,即使科技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当下,仍难以阻挡灾害的发生,在科技尚且不发达的时期,民众更难抵御这种无情的破坏。因此,为了从灾害中求得生存,普通大众们必须要团结一致抵抗灾害。

另外,日本的精农主义思想受自然环境影响。“精农”在日语辞典中被解释为专心耕种栽培和以研究的态度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通俗一点,就是一心扑在农业劳动中。专家解释,这种思想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相关。日本的土壤肥沃、降水量大,植被成长周期较短,一定程度上使农事活动得以顺利进行。①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在思想文化层面影响着后代子孙。并且,正因为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加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2 儒教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

中日两国同属儒教文化圈,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但日本的儒教是在中国儒教基础上的改良,二者有着本质不同。这也是两国不同文化气质的原因之一。

2.1 日本的儒教忽略仁慈强调忠诚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儒教的重要内容。其中,仁作为核心被列在首位,认为仁慈是个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品质,提倡人心向善,心怀大爱。然而,传播到日本的儒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在最初的1882年《军人敕谕》中,对军人的要求标准为:忠节、武勇、信义、朴素。可以看出,与中国儒教最大不同在于,没有强调仁慈。淡化仁慈而重视忠诚,是日本儒教独有的特征。另外,中国和日本对“忠诚”的解释也是不同的。中国的忠诚意在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日本却将忠诚更多的放置在皇权维护、为天皇效忠的层面上。甚至有些时候,会发生为君主效力的忠诚与对自己的良心真诚互相冲突的情况。这种时候,就必须要背离自己的良心真诚,绝对服从君主的命令,甚至为其牺牲性命。这样一种对忠诚的解释也是与孝顺(孝)与和谐(和)相矛盾的。这是因为统治者的命令很可能与父母的愿望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点相矛盾。例如,日本的第一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圣德太子禁止天皇专政,以使他的命令不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点相矛盾。但即使是这种尝试,也可能发生君主命令与父母的要求矛盾的情况。选择忠诚,则对父母不孝;选择孝顺,则对天皇不忠。即便在内心对天皇的命令存有质疑,但违背内心顺从天皇的人成为了世人眼中忠诚的臣民,而那些遵从本心拒绝服从天皇命令的人便沦为不忠之徒。虽然昧对良心,但前者并不会受到社会的指责,因为他们并无能力支配自己的良心,最多是获得同情罢了。②

2.2 中国的儒教是人道主义的,而日本的儒教是民族主义的

历史上来看,中国始终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大国意识,而日本则骨子里有一种自卑意识,所以要想存活下去,必须勇敢和节俭。这种自卑感最终导致德川幕府采取了锁国政策。到了德川幕府末年,民族主义盛行,他们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流露出强烈的渴望。日本人开始快速学习武器制造、科技创新,这样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国家,为了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行了几乎极限的学习,甚至达到可以牺牲生命去学习的程度。这也得益于日本的伦理精神支柱――忠诚。

从中日两国对儒教的解释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在接受中国儒教思想的同时,并没有囫囵吞枣似的全盘吸收,而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综合本国国情,提出了符合本国发展的儒教思想。日本的儒教比中国的儒教更热心于维护统治体制,起着维护现统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新”儒教对于国民的思想教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奠定了日本道德教育的基础。

3 道教向神道的转换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是矛盾的哲学,它既倡导人们追求世俗的幸福和长寿,又看重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这种道教,在日本变形成鼓吹忠君爱国思想的神道。公元七世纪,日本根据儒教思想重新组建了政府机构;同时编纂了许多显然受道教影响的神话,神化皇权,利用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思想,使其对天皇绝对信赖与效忠。日本的上述办法,应该说是恰如其分地利用了这两种中国哲学。日本建立起高效的强有力的政府并激发起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神道,实质上是道教,鼓舞了国民精神。尤其是在德川末年,以《古事记》研究为开端,热烈倡导日本古代神道信仰的“国家”,在反中国和反西欧、鼓吹超国家主义和狂热的爱国主义运动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悲哀的。因为在每一次民族危机的时候,天皇都要向他的祖先天照大神祈祷,以求得帮助。 在日本,神道教开始是一种皇室的宗教,后来它通过各种事件和庆典渗透到普通民众之间。日本在主流统治思想方面与中国手段类似,都是以儒教为统治阶级、上层官僚的指导思想,而神道教则是普通百姓的信仰。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日本的神道教与中国的道教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的道教崇尚无为,更多的是提倡归隐田园生活,在平凡中获得幸福与永生。而日本的神道教却将对天皇的忠诚贯穿始终。这样,日本人就把道教在效果方面转化成其自身的反面。天皇和神道这些名副其实的道教概念,已经被一种真正日本人的方式重新解读,进而为民族主义铺路。日本的神道教徒们不追求永世,而是更看重为天皇奉献一切甚至生命。他们认为国家是永存的,没有必要去延长哪怕是最重要的人物的生命;而道教则是强调个人。中日两国的道教和神道教在本质内涵上是大有差异的,所以尽管儒教是共同的正统宗教,两国在沿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路线走下去也不足为奇。

4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

武士道在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构成了日本特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从镰仓幕府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治维新前后,日本都由武家统治。这一时期正是日本民族性格、国民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③简单来说,武士道就是要求或教导武士们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它产生于封建制度,在封建制度消失后,它依然存活,并且以它的光辉继续照亮我们的道德之路。④

x勇、仁礼、名誉、忠义、克己等是武士道精神的主要内容。它不仅是一种道德信仰,更是一种道德实践。日本的武士是受人敬仰的阶级,他们南征北战甚至为国捐躯。但战争总是有胜有负,胜者会受到君王嘉奖、国民爱戴,而负者的命运却很悲惨。他们会选择切腹的手段结束自己的性命。用长刀捅向腹部,然后再由旁边的人将头砍去,结束后,周围的人会向自杀者致敬。在日本,切腹者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这是他们赎罪的方式,也是维护自身荣誉的唯一途径。如果不这样做,便会受到世人的嘲讽。此外,无条件效忠君主是武士道的最大特点,体现了“忠君”思想。无论君主的命令是否符合道义以及社会舆论,武士们必须绝对服从,可以说,这种忠诚已经超越了一切伦理道德,是无条件的忠诚。

正如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所说:“武士道的那些美德远远高于我们国民生活的一般水准。”而武士精神准则独具的美德和教义,并不局限于武士阶层,而是带给整个国家以影响。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至今为止仍在继续,人民重视礼节、忠诚于自己的国家等美好品德都是武士道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反映。但另一方面,日本国民性格中的缺点,恐怕也要归咎于武士道。比如残忍、过于自负等。

5 结语

总的来说,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道德教育角度来看,也是有很多因素的。在近代化历程中,日本人培育成了自身独具的性格与魅力。这种道德精神历经沧桑至今仍在民众思想意识领域发光发热。当然,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也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日本道德教育,同时也可以为中国的德育提出宝贵的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日本道德教育,从历史上和现实中汲取其优长,从而为本国道德教育服务,也是很有必要的。

注释

① 尹协华.日本的秘密[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1:143-146.

② [日]森岛通夫.胡成译.日本为什么“成功”[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0-13.

③ 江忠.论武士道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5:5.

④ [日]新渡户稻造.周燕宏译.武士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7.11:3.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利用汽车展作为汽车营销课程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