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与战略组合研究

我国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与战略组合研究

小编:

摘 要:对突破性创新进行战略规划是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选择,也是业界通行的做法和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我国开展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必须遵循这一科学范式和国际惯例,从低碳突破性创新的状态、过程、类型、需求、技术等维度进行市场细分和识别,从而勾勒出系统、科学、全面的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借此,采用筛选和重组的加工方法,构建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可选择的战略组合完整框架,从而为我国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安排提供理论指南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战略组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制造业创新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09BJL056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1-0072-08

引 言

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制造业,工业化国家中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因此,开展节能减排,关键和重点是制造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国,年均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30%,碳排放增量占全球的70%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碳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碳排放的峰值还没有到来,控制碳排放压力巨大。为了更好地承担气候变化的责任,履行减排的国际义务,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达到15%左右,同时要增加4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和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作为奋斗目标。为了把承诺和目标落到实处,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有效地促进了减排事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决心和力度是国际公认的,但是,也应看到,控制碳排放不仅仅是政策和决心,更为重要的是技术,技术是控制碳排放的核心手段。当前,我国碳排放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没有技术作支撑,不仅碳排放的目标很难实现,而且还会影响到碳排放权的被动地位以及制定碳排放规则的资格和机会。因此,从长远看,控制碳排放,必须突破西方世界思维技术封锁,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化来一次彻底的技术创新,即突破性创新。这是关乎我国未来低碳减排全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应该看到,制造业低碳创新不同于渐进性创新等一般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创新工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对突破性创新进行战略规划是基本经验和共识。因此,我国开展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必须在这一框架下进行,从宏观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

一、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与战略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很高;同时,我国又面临着国际控制碳排放的压力,对制造业的约束程度也很高。这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但需要进行低碳突破性创新,还要充分发挥好战略因素在突破性创新中的驱动机制,促进我国制造业向低碳化转型升级。

(一)制造业低碳

关于低碳问题的研究,从既有文献看,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Jia J,Fan Y,Guo X,2012;Tang D,Zhong F,Song P,2012)、区域和省级层面(郑林昌等,2011;李磊等,2012;张珍花等,2013)等两个方面,鲜有研究行业层面的低碳问题。但是,有效控制碳排放,不能回避行业碳排放的特征和基本面,这是我国制定碳排放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控制碳排放最终要落实到行业层面,落实到千千万万的制造业企业中去,并通过千千万万制造业企业减碳效果来整体体现节能减排的成绩。

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强制性硬性指标、软性政策优惠等手段,把节能减排的压力下放给制造业企业,有效地控制了碳排放水平。杨浩昌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以2006年为分界点,在2006年以前,制造业低碳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上升趋势缓慢;2006年以后,制造业低碳化水平显著提高,上升趋势显著。[1]当然,也有学者采用更长的时间周期进行分析,比如陈彩芹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低碳化水平的分界点为1996年和2001年,等等。[2]尽管分界点存在争议,但都承认我国制造业低碳化水平上升趋势的事实。统计数据表明,从2006年至2013年,我国以年均6%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10.1%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累计节能9.9亿吨左右标准煤。

但是,也应看到,制造业中的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制造业碳排放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并已成为我国第一大高碳行业。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制造业的碳排放量仅为57 016.83万吨,到2007年,这一数据上升至107 606.5万吨,截至2012年,我国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经高达203 854.50万吨,增速幅度为历年来最大,而且呈现出进一步上升趋势。为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这对于占能源消耗总量一半以上的制造业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峰值尚未到来,制造业低碳化拐点尚不清晰明朗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制造业低碳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突破性创新 一般认为,所谓的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3],它通常会导致整个产业的完全改变,并最终成为新产业旗帜性的创新(Lew Elias,2000)。突破性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路径选择。平均而言,最佳产品创新企业获得的近半销售额和利润都来自于3年内新上市的突破性产品[4]。因此,“打造能够系统化实现突破性创新的企业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商业问题”[5]。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及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等投入到突破性创新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近80%的技术创新来自于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日益成为推动人类经济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尽管企业青睐于突破性创新,但更容易接受渐进性创新。这是因为,突破性创新在可实现程度、成本、难度和风险等方面显著高于渐进性创新。一方面,突破性创新具有耗时周期长的特征,以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项突破性创新为例,突破性创新项目的平均完成时间一般是10年以上 (Grulke,1987),这一数字远高于企业的平均寿命。而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所以,选择突破性创新的企业必须具备生命周期长的特征,至少要大于突破性创新的平均寿命,而大公司则更有可能进行突破性创新。另一方面,低碳突破性创新并不是在原有技术条件下的延伸、拓展与改进,而是要打破既有技术轨道的路径依赖,来一次全新的、系统性的颠覆和革命,具有投入成本大、创新难度大、波动性风险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素多等特征。因此,突破性创新对企业的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突破性创新,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用突破性创新。

(三)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是突破性创新项目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纵观所有实施突破性创新项目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强调战略的重要性,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创新和创新问题”[6]是创新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面临的首要课题和重要课题。完善的突破性创新战略规划,不仅能够确保企业按照规划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序推进,而且能够随时处理不可预见的风险和负外部性,从而确保突破性创新项目目标锁定、风险可控。正是由于战略因素在突破性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术界开始从战略的视角研究和分析突破性创新。比如Zhou等人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战略导向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程度和效果,发现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对技术驱动型突破性创新绩效具有更大影响,但对市场驱动型突破性创新绩效没有影响,而创业导向同时驱动这两种突破性创新绩效。[7]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导向,对企业突破性创新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是从微观视角观察到的结果,而从宏观视角看,企业要进行突破性创新就必须进行战略规划,关于这一点,已经不是选不选择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

当然,企业选择对突破性创新项目进行战略规划,不仅仅源于战略规划在突破性创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源于突破性创新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必须对此进行战略规划。企业开展突破性创新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理念、技术到市场,涉及创新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彼此关联。不进行清晰的界定、梳理和规划,就可能会导致混乱和无序现象发生。因此,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战略规划追随突破性创新,而是突破性创新需要战略规划,而且,可以发现,战略规划已成为突破性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突破性创新的内在属性和特征所决定的。

二、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分析

战略体系分析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战略体系本身也是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分析是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步骤。而只有对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进行有效市场细分和身份识别,才能建立起科学、系统、全面的战略体系框架。

(一)按低碳突破性创新状态划分

从突破性创新的状态来看,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可以分为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和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两种类型。由于低碳突破性创新具有原创性和重大技术变革的特征,因此,一般来说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是一种常态,而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则是非常态。但是,对于具有明确竞争标的的项目进行突破性创新,就不可避免地允许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的存在,而且通常是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和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同时并存。对于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来说,鉴于低碳问题的世界属性、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世界各国对低碳创新的重视和投入,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当然,这种竞争是国际间的竞争,就具体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现实选择。因此,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是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和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并行推进、双轨同步,而且,实施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

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有多种实现形式和实现路径,选择何种实现形式和实现路径的效果自然也不尽相同,问题的关键是要采用符合实际资源禀赋和制造业特征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密集型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一体化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和多元化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三种形式。密集型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是典型的要素推动型发展战略,主要依据要素禀赋特征对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进行战略规划,其中,这种密集型可以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等;一体化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是从低碳突破性创新的上下游结构进行定位,其特点是系统连续,互动频繁、无缝对接,比如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多元化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是对低碳突破性创新风险的规避措施之一,也是助推低碳突破性创新快速实现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分散和稀释风险,又可以壮大团队力量。具体来说,多元化可以是创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创新团队的多元化、创新方向的多元化、创新内容的多元化等。 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主要有成本领先型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差异化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和集中化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三种实现形式。所谓的成本领先型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是从突破性创新的成本投入视角来进行战略定位的,并在竞争中找到成本优势。当前,面对日益剧烈的低碳创新竞争环境,如何降低成本成为各国企业的现实选择;差异化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是从创新产品的差异性角度来进行战略定位的。差异化主要表现为市场形象差异化、产品设计差异化、质量差异化、支撑差异化等几个方面[8],差异化可以降低企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增加需求、提高市场份额,进而因为学习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长期效应而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9],因此,唯有确保创新产品的差异性,才能丰富创新产品的多样性,并在多样性中锁定市场,从而凸显竞争优势;集中化(聚焦)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是针对某个创新产品和技术壁垒集中精力进行攻关,并率先取得成功,从而形成对创新产品市场的绝对占有。

(二)按低碳突破性创新过程划分

从突破性创新的过程看,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可以分为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研发战略、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制造战略和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营销战略三种类型。从三种战略的存在逻辑和生成时序看,研发战略、制造战略和营销战略是紧密联系和有序衔接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的过程就会被打破,自然,创新的完整性也将无法保证和延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低碳突破性创新的过程进行战略规划与前述的一体化低碳突破性创新发展战略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前者是分说,后者是总论,前者是对后者的分解。而之所以进行分解,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对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进行描述和建构。

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研发战略是整个创新过程的逻辑起点,也是确保创新过程得以延续的前提和保障,在整个突破性创新过程战略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进行低碳突破性创新,首要解决的是研发战略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也就意味着突破性创新搁浅,后面的创新都将无法继续下去;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制造战略是研发战略的继续,是把技术产品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关键一环,发挥着成果转化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制造业来说,制造环节的投入不少于研发环节的投入,这涉及企业设备更新和改造的问题,因此,必须着眼长远进行战略规划;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营销战略是对制造业低碳创新产品的价值实现进行战略定位,是整个创新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产品研发和制造的实践效果问题,也就是前期投入的回报问题。

(三)按低碳突破性创新类型划分

从突破性创新的类型看,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可以分为制造业低碳产品突破性创新战略、制造业低碳工艺突破性创新战略、制造业低碳服务突破性创新战略和制造业低碳市场突破性创新战略四个方面。这实际上围绕制造业的内容进行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定位,本质上是对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的市场标的进行战略定位和细分,回答了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的范畴和属性问题。与突破性创新过程相类似,低碳突破性创新类型战略体系也属于一体化创新战略。

制造业低碳产品突破性创新战略具有明确的创新对象特征,主要围绕具备绿色环保健康、节能减排降耗等特点的制造业低碳产品进行突破性创新,包括低碳房屋产品、低碳出行产品、低碳旅游产品、低碳办公产品、低碳照明产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制造业低碳工艺突破性创新战略旨在创新新的生产技术、操作程序、方式方法和规则体系等内容,以此通过工艺创新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中,技术创新是工艺突破性创新的关键,也是投入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创新类型;制造业低碳服务突破性创新战略是以低碳服务为导向的创新类型,属于低碳突破性创新中的软件建设,包括低碳发展规划、低碳足迹、低碳产业招商服务、低碳信息服务、低碳公共管理服务、低碳综合管理服务、低碳能力建设与专业培训等内容;制造业低碳市场突破性创新战略主要挖掘和培育制造业低碳市场,以期通过市场的方法来解决制造业中的碳排放问题。目前主流的低碳市场类型主要有碳资产开发与管理、低碳投融资服务、低碳认证平台、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碳关税、碳汇、低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低碳技术转移配套服务等。

(四)按低碳突破性创新需求划分

从突破性创新需求维度看,低碳突破性创新包括企业低碳需求、国家低碳需求和消费者低碳需求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处于低碳市场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有低碳需求,而不同的战略需求会促使市场主体作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对于制造业来说,低碳突破性创新既有来自行业和企业本身的内部需求,也有来自国际、国家和消费者等外部需求。因此,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主要由内部需求引致下的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和外部需求引致下的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两部分构成。

内部需求引致下的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是一种内生战略,是制造业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自主选择的创新战略,是企业自己对自己的革命和创新。比较典型的包括低碳自主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集群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资本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蓝海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人力资源开发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新产品开发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品牌突破性创新战略等。外部需求引致下的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给制造业带来的、相对被动的、适应或淘汰二者取其一的创新战略选择,既是一种倒逼机制,又是一种硬性约束。从国家层面来说,主要包括低碳理念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资源整合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产业技术联盟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产学研合作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知识产权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突破性创新战略等内容;从国际环境层面来说,主要包括低碳创新国际合作战略、跨国低碳技术并购战略、全球低碳制造战略、全球低碳营销战略、全球低碳服务外包战略等内容。

(五)按低碳突破性创新技术划分 从突破性创新技术维度看,以能源消费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多少为标准,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可以分为减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无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和去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三种类型,其本质是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如果以碳排放量为评价标尺,那么去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优于无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优于减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决定了这三种技术必须同步推进。

减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主要侧重于碳排放中的“减法”运算。具体来说有两种实现路径,一是少用或不用高耗碳能源,或者用低碳的替代能源。二是研发和运用低碳化的先进技术,比如联合循环发电的技术和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无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核心关键词是能源消费的无碳化,也就是零排放或者是接近零排放,一般来说具有高效、无碳排放、节能、安全和可持续的特点。比如太阳能、水能、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以及已经投入使用和正在试验阶段的太阳能无碳炼铁技术、无碳铜熔炼技术、无碳排放火力发电技术等;去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是指二氧化碳被充分利用的、负的碳化技术,包括二氧化碳的捕获、回收和封存技术(CSS)以及二氧化碳聚合利用等。

三、基于战略体系的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

在众多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体系中,尽管都有独立存在的理由和可能,但对于实施低碳突破性创新的企业来说,不会采用单一的战略方案,更多是选择战略组合的方式进行创新。这是因为,与战略组合能否带来高绩效水平相比,低碳突破性创新的成功更具有现实价值,而且,面对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战略组合也是超竞争企业的必然选择(Thomas,1996)。因此,需要在既有战略体系框架下,通过筛选和重组的加工方法,来构建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

(一)战略组合及确立原则

战略组合是指建立在通用战略的分类机制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战略,从而使几种战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战略组合的存在形式看,主要有顺序性战略组合和同时性战略组合两种类型。战略组合的本质是对战略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工,是从战略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战略梯队,体现了战略规划过程中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一般来说,不同的创新战略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创新效果,而且,任何时候都存在可供选择的若干战略组合。我国制造业实施战略组合主要源于创新过程中复杂因素的干扰,其目的是为了规避低碳突破性创新中的风险多样性和过程的随意性。

当然,战略组合的确定过程是十分严谨和科学的,通常需要通过以下几个原则的检验。(1)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制造业在进行战略组合的选择过程中不是随意或随机的,而是要根据企业的特征、国内外环境、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战略组合方案。(2)合力与协同原则。制造业制定战略组合时必须充分考虑战略方案之间的排斥效应和兼容能力,确保选择的战略组合协调同步、共振运行,真正形成合力而不是摩擦力或互斥力。(3)帕累托优化原则。帕累托优化原则是针对战略组合方案的选择过程和结果而言的,即企业在可供选择的组合方案中进行比较、重组和剔除,不断淘汰、改进和优化,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战略组合。(4)纳什均衡原则。纳什均衡是针对战略组合方案的竞争因素而言的,即企业选择的战略方案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因素,还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博弈来确定最优的战略组合,确保没有经济剩余。综合来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和合力与协同原则是一般准则、通行准则,也是底线准则;帕累托优化原则与纳什均衡原则是高标准准则,一般很到达到,基本处于理想状态,但对于战略组合的选择具有导向性和方向性作用。

(二)纵向维度的顺序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

顺序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是从制造业的纵向维度进行战略部署。所谓的顺序既可以是时间上的先后,也可是次序上的先后,也就是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进行低碳突破性创新。其本质是依据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把战略组合进行时间基数排序或序数排序,目的是为了积累和积聚能量,主要存在于成长型企业中,是一种静态的战略组合。研究表明,先前的突破性创新的成功经历会显著影响当前的突破性技术研发[10],因此,采取顺序性战略组合具有确保创新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完整性等优势。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产业链条多且长,每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来制定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规划。就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体系这一集合而言,符合顺序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的主要有“制造业低碳产品突破性创新战略+制造业低碳工艺突破性创新战略+制造业低碳服务突破性创新战略+制造业低碳市场突破性创新战略”和“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研发战略+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制造战略+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营销战略”等两个子集。前一个子集是产品―市场一体化战略组合,涵盖产品、工艺、服务和市场等要素,适合专业从事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的服务企业。后一个子集是研发―营销一体化战略组合,涵盖研发、制造和营销三个要素,适合于超大规模的制造业企业,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比较符合这一特征。

(三)横向维度的同时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

同时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是从制造业的横向维度进行的战略组合。其目的通过对战略组合进行整合和协同来集中和壮大能量,主要存在多元化经营业务或多个事业部的企业,是一种动态的战略组合。与顺序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相比较,同时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打破了顺序的限制,具有选择域更广,组合形式更加多元化,组合类型更加多样化,组合目标更加明确和集中等特征。当然,战略组合的标准不同,战略组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就我国制造业来说,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战略组合方案。

一类是制造业行业企业内部因素主导的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是一种在企业内部完成协作的战略组合,具有成本小、协调容易、易于实现的特征。迫于低碳市场发展趋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消费者的诉求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特征而主动选择进行低碳创新战略组合。一般来说,遵循最有利于自身优势以及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来选择战略组合。主要包括“密集型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成本领先型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差异化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低碳蓝海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资本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人力资源开发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新产品开发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品牌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知识产权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资源整合突破性创新战略”等若干种战略组合。 另一类是外部因素主导的战略组合,协作是其典型特征。由于外部因素的复杂多变,因此,战略组合的形式也随之多元化,主要有三种范式。一种是由国家强制主导的战略组合,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硬性约束等特征。目前,国家主导低碳战略规划已成为一种趋势,如英国的《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日本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美国的《全面能源战略》等。对于我国来说,已经在国家层面加快了制造业低碳创新战略规划,其中,“减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无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去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战略+差异化低碳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就是典型代表。另一种是企业协作主导的战略组合。因为与采取内部开发战略的企业相比,采用合资和联盟战略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突破性创新产品。如“低碳集群突破性创新战略+低碳产业技术联盟突破性创新战略”等。还有一种是国际倒逼驱动的战略组合,即通过支付创新租金来突破国内核心技术刚性限制的藩篱,从而快速跟上国际创新步伐。如“低碳创新国际合作战略+跨国低碳技术并购战略+全球低碳服务外包战略”等。

(四)混合型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

事实上,无论是纵向维度的顺序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还是横向维度的同时性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和矛盾的关系,而且也很少独立作为一种战略组合存续。对于成熟的制造企业,通常会既采用同时性战略组合,又采用顺序性战略组合,即混合型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这也符合创新战略组合共时性与历时性并存特征。

英国、日本、欧盟、美国等在低碳突破性创新上走在世界前沿国家的经验表明,制造业低碳突破性创新从来没有固定的、有效的、一成不变的战略组合,即使是发达国家之间也没有可复制的组合模式。因此,一个国家、一个行业选择何种低碳突破性创新战略组合是由这个国家、这个行业的基本面决定的。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国有企业占据着绝对优势,国有制造企业不但承担着发展经济、增加税收等企业职责,还担负着履行社会责任,执行国家宏观政策等准行政和准社会功能。这是我国制造业进行低碳突破性创新的基本国情,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特征和条件。所以,中国制造业开展低碳突破性创新,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创新战略组合道路。

[1] 杨浩昌、李廉水、刘军:《中国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行业差异――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综合评价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2期.

[2] 陈彩芹、巩在武:《1985―2010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改变点分析及周期划分研究》,载《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5期.

[3] Vadim Kotelnikov. Radical Innovation versus lncremental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2000.

[4] ADAMS M. The PDMA Handbook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ohn Wiley Sons Inc.,2005.

[5] Gary Hamel. Innovation Now:It's the only way to win today. Fast Company,2002.

[6] 笛德等:《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7] Zhou K,Yim C,TseD.“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i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69(5).

[8] Porter,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 FreePress, 1980.

[9] Hill C. W. L. “Differentiation Versus Low Cost or Differentiation And Low Cost: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

[10] Hinkler D,Kotabe M,Mudambi R. “A story of breakthrough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in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1,2010,4(2).

 

热点推荐

上一篇:道德感与自然权利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