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惠水小龙番司考

惠水小龙番司考

小编:

小龙番司位于惠水县城南二十公里的三都镇小龙村,现居住着汉族、布依族和苗族500余户,龙姓为该村大姓。这里风景宜人,涟江蜿蜒而过,史载是元代静蛮军小龙番安抚司、明清小龙番长官司所在地。村子中原古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青瓦盖顶的三合院,院内雕花的门窗,青石板铺就的天井,有着典型的汉族民居风格。小龙番司衙署、龙氏祠堂及庙宇等古建筑现已遭到严重破坏,但龙姓后裔至今仍然保存着乾隆年间,清廷授予小龙番司长官之铜质信印。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统治制度。其渊源可追朔到秦汉的“羁縻政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面对其辽阔疆域内纷繁复杂的民族地区治理问题,着手采取了一系措施,其中包括了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与经营。史载“秦时,常O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初虽有郡名,仍令其君长治之”,表明秦朝在西南夷采取的政策是在不改变土著首领称号和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实行郡县守令与当地土著首领并存。这一举措对后世历代君王治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时期,朝廷不仅延续了秦朝在西南夷地区的统治策略,而且在更加广泛的民族区域内,推行“蛮夷君长”制,即凡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首领,一律封授“王”、“侯”、“君长”等,甚至还赐“印绶”、“钱帛”。如《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关于夜郎王、滇王受封的记载:“南粤已灭,还诛反者,夜郎入朝,上以为夜郎王”,“滇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有:“成都氐人背公孙述来降者,援皆上复其侯王君长,赐印绶,帝悉从之”此所谓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略微管束,稍加恩宠,使之不生异的羁縻政策。

考证小龙番司的源流,时间的坐标应定位在唐末五代时期。大约在公元920-923年间,楚国管辖地黔中道两江溪洞人民反叛。楚王马殷派怀远大将军龙德寿率领邕管柳州八姓兵前往镇压,此八姓为龙、张、石、程、韦、方、洪、卢。反叛平定后,八姓兵在今惠水涟江坝一带安营扎寨。各据戍守。并逐渐壮大成为居住在贵州境内较大的蕃落。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龙彦率领西南诸蕃进京师开封上贡,被封为首任羁縻南宁州刺史。“五年,知西南夷南宁州蕃落使龙彦瑶等遂来贡。诏授彦归德将军、南宁州刺史、蕃落使”,这是龙氏归附宋朝,受爵命于朝廷的最早文献记载。自此以后,龙姓蕃落与朝廷往来甚密,故“龙氏于诸番最大。其供奉尤频数”,在龙姓蕃落的带动下,宋初以来又有方、张、石、罗四大姓相继入贡朝廷。并与龙氏家族一起成为西南地区势力较强的蕃落,号称“五姓番”。由于“五姓番”“皆常奉职贡,受爵命”,所以“诸番部族数十,独五姓最著”嘲,熙宁六年(1079年)龙番与罗番、方番、石番八百九十人带着丹砂、毡、马等土产入京朝贡,朝廷赐袍带、钱帛。其后“五姓番”每年入贡物产频繁。于是宋神宗“诏五姓蕃五岁听一贡,人有定数,无辄增加”。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程、韦两姓家族大兴,“比附”于五姓。历史上将这七姓蕃落合称为“西南七姓番”。以上文献表明。无论是在邕管柳州八姓兵入黔时。还是在后来形成的西南诸蕃中,龙氏大族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设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派两淮招讨使经历刘继昌招降西南诸番,在元八番地上设置了八番罗甸九安抚司。隶属湖广行省,由八番宣慰司统领,它是元代贵州最早土流兼治的地方行政机构之一。宋末元初,龙番已分为小龙番、大龙番和卧龙番。因此九安抚司以“龙方灵小龙番静蛮军安抚使,龙文求卧龙番南宁州安抚使,龙延三大龙番应天府安抚使,程延随程番武盛军安抚使,洪延惕洪番永盛军安抚使,韦昌盛方番河中府安抚使,石延异石番太平军安抚使。卢延陵卢番静海军安抚使,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抚使,并怀远大将军、虎符,仍以兵三千戍之。”此为元“八番”之来历,而小龙番设司亦正式载入史册。可见。“八番”名称虽起于元,但作为不同的蕃落群体居住在贵州境内的时间,已不始于此。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八番安抚司归附明朝。次年,朝廷改安抚司为长官司,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等八番安抚司遂降为长官司,被置于隶属于四川贵州卫下的十六长官司之列。“酋长密定等举士内属,置安抚使一,长官司十六,隶贵州卫”。此时,原元朝小龙番安抚使龙(日/永)已将职位传于龙福庆。洪武五年,龙福庆世袭官职后小龙番司改称长官司,治所仍建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小龙。继小龙番长官司长官龙福庆之后龙氏承袭的顺序为:龙海升(明永乐三年袭)――龙~――龙文英(明宏治元年袭)――龙凤云(明正德二年袭)――龙通海(明嘉靖八年袭)――龙德贵(明万历十四年袭)――龙云腾(明万历四十四年袭)――龙象贤(明崇祯十年袭)。按明土司制度土官官职任命相关规定:长官司属武职职衔,设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其属,吏目一人。无论哪一品级的土官,一旦授职,朝廷即赐印章、冠带及诰敕等信物,以此作为朝廷命官的凭证。正三品以上授银印,从三品以下授铜印。小龙番长官司长官,为正六品,授铜印。尽管这枚珍贵的印章至今未能与史家谋面,但从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洪武五年朝廷授予金石番长官司长官石爱的信印推测,小龙番长官司长官龙福庆应有一枚与金石番长官司印。在印章质地、大小、重量、纽式、文字篆刻、印面构图等方面相同的铜质长官司印。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小龙番长官司长官龙正飞归附,朝廷仍保留其长官之职。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龙正飞传龙雷,龙雷历数传至龙荣光,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承袭,之后小龙番长官司职累传至辛亥革命前夕。今惠水小龙村龙氏后裔保存的小龙番长官司印,为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四月,朝廷授予小龙番长官司长官之信印。印章系铜质,正方形(1.7×1.7cm),重2.1市斤。印文以汉字篆体及满文阳刻“小龙番长官司之印”。印背面、侧面楷体阴刻“小龙番长官司之印”、“礼部造”、“乾隆二十六年四月四日”、“乾字一万二千四百六十四号”等字样。它见证了元明清三代土司制度在贵州的确立、发展及衰落。也是研究小龙番司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小龙番设司是封建王朝在贵州推行土司制度和最终实行改土归流的历史缩影。从成长壮大为西南八番之一。到被授予安抚司,最后降为长官司的史实看,元、明、清三代在八番土司地区实施王权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随着统治日趋的规范、巩固和强化及“改土归流”的条件成熟,八番土司遂一一被革除。按说康熙、雍正年间,清廷对贵州土司进行了大规模改土归流,而小龙番长官司之职却仍然延续,并在乾隆二十六年四月受朝廷之信印。官位世袭至清末。原因是明清之际,在多民族聚居的贵州,封建王朝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实施王权的绝对统治,要深入对民族地区的统治,包括对八番地区的统治,必须依靠当地的民族首领,或者说是众多土司,因此,朝廷只得允许一些“遵纪守法”的小土司依旧承袭。而将裁革废除的目标锁定在那些势力强大,对朝廷有威胁的大土司身上。事实上,贵州实行改土归流在明永乐年间,革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时就已经开始,清康熙年间,与小龙番一起被元廷授职的安抚司程番也被裁革。而八番土司地区的小龙番、卢番等定番州下的长官司仍然顽强保留,其世袭传承的合法性一直获得中央王朝的认可,并严格执行土司制度中关于朝贡、承袭、纳赋、升迁、奖惩、征调等相关规定,直至民国初年才被彻底废除。

 

热点推荐

上一篇:曹操用儒 文定中原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