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的机理及绩效评价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的机理及绩效评价研究

小编:

摘要:从主体因素、区位因素和目标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关联性,然后从“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两个视角分析了两者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模糊积分的互动绩效评价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际应用,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发展的宏微观对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区域主导产业;协同途径;序参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5-0079-05

1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RIS)的概念是以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为主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城市和区域开发管理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英国卡迪夫大学的Cooke教授在其著作《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做了全面和详细的界定[1]。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及各政府部门的重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发展至今,国内外学者已对其“内涵”、“结构”、“类型”、“建设”、“能力”、“效率”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11],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区域经济体的实践对接方面则研究得较少,区域创新系统如不能与区域经济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则很难有效地发挥其实用价值。

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区域主导产业只有在创新的驱动下,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其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有着天然的互动取向。本文分析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互动机理,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模糊积分的互动绩效评价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际应用,对各地区政府客观地了解该地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的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两者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推动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关联性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主体因素、区位因素和目标因素三个方面。

2.1主体因素

从构成要素上看,两者的构成主体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叠,区域主导产业的主体主要是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而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包括了一个地区所有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区域的文化环境等,范围更广,包括的主体更多。区域创新系统主体要素如果位于区域主导产业内,将构成区域主导产业的主体要素,否则就构成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外部环境。

2.2区位因素

从地域空间上看,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主导产业系统均属于区域经济的研究范畴,都以某区域空间为载体,在空间上有着很大的重合,地域上的关联性是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系统最基础的联系。同时,这两个系统的边界都是开放的,不同的是产业系统的边界主要以系统中企业间的“关联程度”来衡量,在地域上的表现不是很明显。而区域创新系统多是由政府发起组建的,其边界往往是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域。

2.3目标因素

区域主导产业的目标是依据其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性率先进行产业创新,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然后通过其强大的关联效应带动区域中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与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其强大的创新功能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创新内容,区域主导产业的创新主要是系统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而区域创新系统由于主体要素较多,创新的范围更广。

3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互动机理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之间的互动机理主要体现在“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两个层面,“系统结构”层面的互动机理主要表现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系统两者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功能”层面的互动机理则可用增长极理论来诠释(如图1所示)。3.1系统结构视角

(1)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机理

高校、科研机构拥有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很强的知识创造能力,但是知识创造并不等同于创新,它只是一种科学活动,知识创造要想成为创新,需要借助于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将其知识创造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创新的生成和扩散。企业则需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来为自身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扫除企业的技术障碍,降低创新的风险。

(2)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机理

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会通过其“关联效应”、“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等效应来带动区域中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区域的竞争力,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另一方面促进了政府在科技政策等方面的投入。政府有了充足的财政资金后,能够更有效地对区域主导产业中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互动机理

中介机构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是促进企业间联系和产学研联结的纽带,尤其是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介机构通过发挥其在信息、投资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加强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降低中小企业成长初期的风险,使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到相关经济领域。同时,企业的发展又会对中介机构提出新的要求,使中介机构能与区域主导产业中企业的结合度更高。

(4)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机理

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创新正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灵魂,但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创新的生成已不是某个企业所能单独承担的,而是需要各创新主体间的互相协作,尤其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保障。金融机构在促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由于企业对金融机构的正反馈机制,如“为金融机构提供宝贵的企业家精神”及“降低金融机构投资的交易成本”等,使自身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3.2系统功能视角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活力所在,不仅具有比其他地区活跃的创新活动,是区域发展的源头,而且能通过向其他地区有层次地传播创新成果来获得使边缘区对其依附和服从的权力和权威。区域主导产业即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增长极,其所在的区域为创新的“核心区”,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为创新的“边缘区”,区域主导产业所在的“核心区”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发展,并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图2)。区域主导产业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增长极,其与区域创新系统的互动机理如下:

(1)技术的创新与扩散

区域主导产业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增长极,其高的成长性和创新能力将会促进新技术、新生产方法和新组织等不断在区域主导产业中涌现,一方面能够吸引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创新资源和人才等到区域主导产业中来,促进其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又将产业系统内部的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等推广扩散到其他地区和部门,带动这些地区和部门的发展。

(2)资本的聚集与输出

区域主导产业拥有很高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拥有较为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较大的投资机会,能够吸引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大量资金的投入,一方面会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区域主导产业为了满足自身在原材料和半成品等方面的需求,会向其他地区或部门进行资本的输出,也带动了这些地区和部门的迅速发展。

(3)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

区域主导产业内部的企业和部门比较集中,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规模大,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规模经济一旦形成,一方面可以产生内在的经济效应,扩大区域主导产业中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产生显著的外部经济效益,带动相邻地区和相关部门的快速发展。

(4)“集聚经济”效应的形成

区域主导产业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增长极,一方面会促进各经济部门和各行业在该区域进行集聚并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还会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知识和资本等)在该地区的聚集,最终会形成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经济区域。这种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的经济区域与周围地区在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并同过其极化和扩散机制,推动整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区域主导产业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增长极,犹如一个生物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对区域创新系统在实现创新方面产生吸聚和扩散作用,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不断演化和发展。

4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绩效的评价模型――基于模糊积分法

4.1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文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机理的分析,本文从政策互动度、服务互动度、金融互动度、技术互动度和制度互动度五个层面构建两者互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反映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政策互动、服务互动、金融互动、技术互动和制度互动的程度,具体内容如下:

①政策互动度指标B1包括:主导产业政策的数量 C1;主导产业政策的合理性C2;主导产业政策的实施程度C3;主导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C4;其他政策对主导产业政策配套程度C5;政策制定部门和实施部门间的联系程度C6。

②服务互动度指标B2包括: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数量C7;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整体规模C8;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服务水平C9;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完善程度C10;主导产业对中介机构的了解程度C11;主导产业对中介机构的信任程度C12;主导产业与中介机构的合作频率C13;主导产业与中介机构的合作规模C14。

③金融互动度指标B3包括:与主导产业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C15;与主导产业合作的金融机构整体规模C16;与主导产业合作的金融机构的完善程度C17;主导产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容易程度C18;主导产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总额C19;主导产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总额增长率C20;

④技术互动度指标B4包括:与主导产业有合作的科研机构数量C21;与主导产业有合作的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C22;区域主导产业中企业的创新能力C23;主导产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规模C24;主导产业与科研机构联系的次数C25;主导产业与科研机构联系的频率C26;主导产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机制的成熟度C27。

⑤制度互动度指标B5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C28;市场竞争的公平性C29;区域创新氛围C30;社会诚信水平C31;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程度C32;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C33。

4.2基于模糊积分的互动绩效评价模型步骤

(1)评价指标值与模糊密度值的确定

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采用梯形模糊数表示的语意变量来计算各级指标的评价值。这一方法需要有关专家根据语意变量表先给出各级指标的语意值,进而构成评价指标的语意值集合H1。

4.4互动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的计算过程,最终得到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互动绩效评价值为0.600413,根据所设定的隶属度,认为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发展的整体状况相对良好,但是其互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技术互动度方面

由评价结果可知,评价值最高的为“技术互动度”,指标值为0.726289,这说明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相对完善,各区域主导产业中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二级指标“区域主导产业中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得分仅为0.23774分,说明黑龙江省企业整体的科研能力比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主导产业与科研机构联系的次数和频率分别为0.431367和0.323581,这说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虽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但联系不够紧密,缺乏互动和交流,本文在对黑龙江省产学研联盟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也证实了这种现象,大部分产学研联盟建立之后,每年只有一两次的交流会议。 (2)制度互动度方面

“制度互动度”的评价值相对较高,指标值为0.636746。这说明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环境相对较好,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较差,其评价值只达到0.487528,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面也较差,其评价值为0.423282。市场竞争缺乏公平性,将会降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备,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3)金融互动度方面

“金融互动度”的评价值为0.505251,属于中等水平,其二级指标中的“与区域主导产业有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整体规模和完善程度”比较低,分别为0.36578和0.415542,这说明黑龙江省的投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应加强区域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以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4)服务互动度方面

“服务互动度”的评价值为0.485208,相对较低,从服务互动度的二级指标可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规模,还是从服务水平、完善程度等方面,其评价值都是非常低的,尤其是中介机构的完善程度及区域主导产业与中介机构的合作频率分别为0.336072和0.328486,在指标中排最后两位。这说明我国各区域现有的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机构经营水平良莠不齐,创新服务体系应具备的诸多功能还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难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5)政策互动度方面

“政策互动度”的得分为0.481297,在一级指标中排最后一位,说明政府对主导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一方面表现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数量不多(其评价值为0.340602),另一方面表现为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实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其评价值为0.223002)。

5结论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并不相同,两者的互动机理主要表现在“系统结构”(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系统功能”(增长极理论)两个层面,在两者互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模糊积分的互动绩效评价模型,可以有效地衡量一个地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发展的整体水平,并及时发现两者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推动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①在宏观方面要积极地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促进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构建以主导产业政策为重心的政策体系及推动区域的制度创新;②在微观方面要努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及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Cooke P,Morgan K.The Associational Economy:Firms,Regional and Innov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张体勤.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7(26):150-154.

[3]Doloreux.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3):243-263.

[4]战堇冢方建中.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动力源泉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26):12-90.

[5]刘骅,谢科范.区域自主创新平台构建中的系统机理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72-76.

[6]张鹏.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创新支持体系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11,10.

[7]Asheim B T,A Isaksen.Localisation,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Towa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Norway?[M].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5(3):299-330.

[8]魏守华,禚金吉,何.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J].科研管理,2011,04.

[9]Chaminade C.Globaliz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Supporting Specialized Hubs in the Bangalore Softwar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8,37:1684-1696.

[10]Negassi S.R&D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A Micro Econometric Study on French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4,33(3):365-384.

[11]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23(2):265-272.

热点推荐

上一篇:组织社会化策略、工作嵌入及新员工离职意向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