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艺批评重构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艺批评重构

小编:何振亚

摘 要: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扩展到文学领域,使得文学的生成机制、存在形态和接受过程都大不同以往,这就要求与之共生的文艺批评也要有所新变。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文艺批评出现的新趋势,反思文艺批评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文艺批评重构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 文艺批评 新趋势 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使信息的传播摆脱了地域、环境的限制,克服了传统媒体在某些方面的欠缺,带来了政治、经济甚至是媒体行业的重大变革。文艺批评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批评形式――媒体批评,媒体批评的出现使文艺批评走出精英化的舞台,与此同时,文艺批评面临着边缘化、学术性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这引发了对我们当下文艺批评观念、方式、对象等方面的反思。

一、新媒体与文艺批评的关系

媒介技术的发展将全球带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媒介化社会,它打通了国与国之间信息交互的界限,压缩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时空距离。在这一宏观的社会语境下,新媒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的转型与文学艺术样态的多样性已成为定势。

媒体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从媒体的物质层面看,媒体影响到文学的发展形态和变异。一方面,面对新媒体的时代环境,文艺批评的创作方式、表述方式、审美方式发生改变,文艺批评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评论者利用新媒体发表观点,各方评论聚合交汇。另一方面,文艺批评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艺批评文学性减弱、理论深度不够、批评观点良莠不齐等问题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在新媒体语境下,利用高参与度、高互动性的新媒体进行文艺批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媒体不仅仅是文艺批评的载体,还对文艺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新媒体即中介

所谓“中介性”一是指居间性,媒体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媒体联结了作家与读者,作家与作家的关系,新媒体的出现创新了联结方式,评论家在互联网上以微博、微信、论坛、跟帖等方式发表言论,读者依托新媒体发表评论交流观点。二是指它的桥梁性,可以使传授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

2.新媒体即语境

新媒体自身的发展为文学的存在提供了一定文化氛围的话语方式,甚至作为文学的材料进入到作品的叙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即语境,现代文艺批评是依托这一语境而发生和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新媒体即进行文艺批评的语境体现在:新媒体所形成的时代风尚,引导了市民社会的生活、艺术的观念变化,影响到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种文化氛围形成文艺批评的传媒语境。

3.新媒体主动地参与到文学批评的创作过程

媒体能动地选择文艺批评的内容,不同的媒体传播都会有自身的标准和要求。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介化社会中,市场竞争激烈,文学批评作为文化产品也参与到其中。评论者利用新媒体传播观点,使各方观点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得到交流,形成一个个引人注目的舆论场。

二、新媒体时代文艺批评发展的新趋势与困境

新媒体的介入使文艺批评走下高雅化、精英化的舞台,如今文艺批评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文艺批评的市场化、媒体化和大众化三个方面。

1.文艺批评的市场化趋势

文艺批评则是以文学作品和现象为批评对象的文学活动,随着文学作品形式的不断扩展和丰富,其本身的批评对象的范围和选择也相应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艺批评既有文学性又具有明显的市场性。一方面,文艺批评是意识产物,具有自身的文学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的今天,文艺批评的创作是以市场为出发点,在创作过程中消耗了批评者的脑力劳动和大量物质生产资料,其传播过程是在市场大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文艺批评具有明显的市场性。

2.文艺批评的媒体化趋势

媒体化趋势是指文艺批评由纸质媒体批评向电子媒体批评转化。媒体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艺批评工具的改变,在新媒体诸多批评中,论坛、跟帖是诞生最早、操作方式最简便的评论方式。随后博客、微博相继产生,学者、明星、官员纷纷使用新工具进行评论。此外,微信、专业文学网站、读书频道等即时通讯工具对文艺批评的提升功能也日益加强。另一个是文艺批评的主体、方式和文体的改变。批评的主体、方式都呈现了“混搭”的特征,批评主体身份千差万别,评论方式形态各异。因此,文艺批评具有明显的媒体性。

3.文艺批评的大众化趋势

传统的文学批评活动集中在知识精英阶层,要求批评主体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和浓厚的学理性思考,普通大众由于知识水平有限,难以理解和接受传统的文艺批评作品,从而使文学批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文学批评呈现了大众化趋势。批评者利用语言、符号、图像发表批评,态度明确,使批评方式变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面临同一个话题的时候,有专家学者,有文艺爱好者,也有单纯的识字阶层共同发表对话题的看法。

与此同时,文艺批评也面临着新的困境与隐患,可归结如下:

1.众生喧哗的杂语景观

新媒体时代,文学爱好者、普通的识字阶层等都可以成为文学批评的主体。如今的批评界中,既有具有理论深度和权威性的文艺批评,又有恶意制造并利用文学事件炒作消费市场的文艺批评;既有能给出观点的实证性论说的文艺批评,又有偏激、片面,言辞激烈,抱着娱乐的动机看热闹的文艺批评。

2.文学批评的市场化导致批评主体丧失自主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的商业原则和大众消费的娱乐准则得到了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批评者受到市场商业利益的诱惑,违背批评主体应该坚守的准则。他们以商业利益为出发点,盲目跟风进行创作,恶意制造文学事件,赚取点击率,炒作消费市场。

3.文学边缘化导致文学批评的边缘化

文学批评的边缘化是指伴随着文学的主导性的逐渐消解,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文学批评的对象不在集中于传统的精英文学作品,面对同一个文学话题时,发言者身份千差万别,评价态度各取所需,言说方式形态各异,言说渠道媒体化,特别是即时通信工具兴盛以来,文学批评较之以往发生了改变。

三、新媒体时代文艺批评的重构

新媒体时代下对文艺批评进行重构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进行重构,二是重构时面对哪些困难。重建新的批评,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有了全新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完全舍弃传统文艺批评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文艺重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文艺批评的多元发展道路

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形式也由传统文艺批评为主的相对单一格局逐渐转变为传统文艺批评与媒体批评共存的格局。文艺批评需要坚持多元发展道路,协调发展。就传统的文艺批评而言,既要壮大又要纳新,建立一个联系批评家的组织或机制是必要的,可以借助这样一个组织或机制,沟通情况,研讨问题,并就一些倾向性的现象与问题,组织集体的力量,组织重点选题,吸引对文艺批评有兴趣的人士介入文艺批评。还需要积极发现批评人才,大力培养批评新秀,批评队伍需要年轻化,有活力。

就媒体批评而言,媒体批评要和理论批评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专业批评家要依靠自己全面而精深的知识储备多进行媒体批评。另一方面,媒体批评的理论深度不够,批评体系不完善,没有广泛接受的评价标准,媒体批评要增强自身评论的深度和专业性。

2.提升批评主体的素养

面对当前纷纭复杂的文坛状态既需要和谐的批评外部环境,也需要提升批评主体的素养。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

批评主体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有:第一,多元化的宽容性视野。坚持多元化视野,肯定不同作品的价值。第二,保持对文艺批评的热情。在今天,文艺批评进行的重要基础就是保持对文学的热情。阅读伟大的作品是伟大心灵的互相撞击,情感的相互交流。保持对文艺批评的热情,这样的批评才会感染人,才能赋予文学以生命的存在。第三,公正客观。抱着娱乐、报复的动机,对作品作者进行人身攻击,无限放大其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言辞片面偏激,这种批评态度是不可取的,只有公正客观地评价才能促进文艺批评的良性发展。

3.坚守文艺批评的学术性

当下针对某一议题,各方观点林立,但却很难有权威性的、学术性的结论。在文艺批评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也丧失了原有的学术性和批判性,不能只看到文艺批评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性和多元性,而抛弃了文艺批评本身的学术性,否则文艺批评本身也将失去生命力。

与此同时,进行文艺批评的重构也面临重重困难。第一,面对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公信力的困难一方面来自批评家内部不正常的道德品格,批评家内部有一种声音不断指责批评家的道德品格,认为当代批评危机是因为批评家道德品格低下;另一方面来自现代社会普遍的怨恨心理,现代社会严重依赖专家系统,但专家系统始终会遭到受众的质疑,尤其是在中国,普遍的合法性危机,试图单方面建立令人满意的文艺批评的公信力是困难的。第二,面对权威性危机。一方面当代批评很难有一种权威可以统摄所有这些方面;另一方面,不是单纯依靠专业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依靠权力背景来确立权威性。

四、结语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文艺批评的创作方式、表述方式、审美方式发生改变,批评对象也相应增加。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学批评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特征和新趋向。与此同时,文艺批评因现代传媒的渗透而改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文艺批评文学性减弱、理论深度不够等问题。新媒体时代下的文艺批评重构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生态环境,也需要批评主体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总之,新媒体时代下进行文艺批评重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肖鹰.媒体扩张与文学批评――当前中国主流批评症候》[J].文艺理论,2007(4).

[2] 熊唤军.从文艺批评到媒体批评[J].新闻前哨,2005(10).

[3] 刘淑青.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危机及应对[J].德州学院学报,2006(12).

[4] 陈晓明.历史的变形记――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5] 杨光洲.接受视野下媒体批评的意义阐释[J].思想纵横,2008(4).

[6] 张春林.传媒语境中文艺批评的话语反思[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7] 刘淑青.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危机及应对[J].德州学院学报,2006(6).

[8] 郭谦.传媒时代的大众文化及其批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5).

[9] 朱文婷,杨波峰.“粉丝电影”《小时代》的受众解析[J]. 蚌埠学院学报,2014(5).

[10] 李建军.关于文学批评与媒体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1).

热点推荐

上一篇:《周易》卦爻辞隐喻英译之显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