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为己杂谈读后感800字 为己杂谈为人之道读后感(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为己杂谈读后感800字 为己杂谈为人之道读后感篇一
我们学习《为己杂谈》“三平”和“四不”,谈谈关于为人处世的一些方式方法,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如何去面对处理问题。
一、“三平”是指平常、平凡、平淡
(一)“平常”,我们这里讲的是平常的心态。我们做任何事,平常的心态很重要,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遇到任何人任何事任何问题,我们应用平常心来对待,摆正心态去面对问题,遇到问题换位思考、冷静处理。
(二)“平凡”就是普普通通,是与伟大相对而言的。人们都崇尚伟大,却少有人关注伟大和平凡的关系,不知道伟大出自平凡,是平凡的事业和工作的积累和升华。一个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大都离不开平凡的劳动和工作。从最不起眼的平凡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就是成功。
总而言之,所有的人要想成功,都要遵从“物从小起”,“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哲理,从小养成尊重平凡劳动,并努力把平凡小事做好的习惯。这种心理和习惯,是最后取得成功的牢固的基石。
(三)“平淡”也是平凡的意思,但主要是说对人生的态度。
为人处世最难能可贵的是安于平淡、淡泊名利。实际上这一点是最难做到的。然而,恰恰是能做到淡泊名利的人,什么大事都可以做好,都可以做成功。南宋爱国将领、词人辛弃疾和中国杰出的革命家陈云应该是真正做到能上能下、平淡人生的两个最好的典范。
归纳起来,做人处世能够做到“三平”,就比较容易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坎坷和挫折,容易化解各种矛盾。到头来,也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四不”是指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一)“不自见,故明”。“自见”就是自己的见解,或自逞己见。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自我表现,自以为什么都清楚明白。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更能显明,就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看得很清楚,处处自以为是,那么他就到了耳塞目障,什么意见都听不进,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的地步。这个道理并不十分深奥。因为一件事有多个层面、多种角度的情况,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所以,如果闭目塞听,你就会变成一个糊涂人。“不自见”才是明白人。看来,每个人都要养成多
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不自是,故彰。”“自是”就是自以为是。“彰”就是显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弱点是容易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看不起别人。患有这种毛病的人,反而被别人看不起。相反,谦虚谨慎,多一点“自以为非”的人,反而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的现象便夸夸其谈,评头论足。其实,更深刻的东西他看不到。这种作风不仅会导致威信扫地,也会导致事业失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失败的人,包括现在很多失败的企业家,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关键问题上,比如在决策问题上自以为是所导致的。克服“自以为是”的缺点,就是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多听听反对的、批评的意见,这样,最后决策或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完善,效果也更好。
(三)“不自伐,故有功。”“自伐”就是自己表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因为做了一点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表扬自己,自己炫耀功劳,这种态度让人讨厌。结果是功劳反而被自己的态度冲淡了。相反,不喜欢邀功请赏的人,往往是有口皆碑,美名远扬。患有“自伐”毛病的人也很普遍,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少人有这种毛病。做了一点事,有了一点成绩,生怕别人不知道,尽量在别人面前炫耀。其实,世界大得很,日子长得很,事情多的很,就是做出了一点成绩,也应一如既往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这样,最后取得的成绩、成就会更大,才真的是有功劳。
(四)“不自矜,故长。”“矜”是自尊、自大,自我夸耀。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要过分自尊自大。自尊自大、自我炫耀的人永远不会进步,只有谦虚谨慎的人才能增长知识和才干。
有的人太爱面子,自尊心太重,致使有些事不愿、也不敢去做。自尊心太强的人,升上去容易,降下来就难。能上不能下,就意味着这个人做事的动机不纯正,有私心。这样的人,人家往往不敢放心使用。能上能下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能上能下的人,公司无论交给他什么事都能很好地去做,大家就会喜欢你、认可你,会尊重你。一个人如果持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大家就会讨厌你;相反,如果有朝一日你身处高位,却能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别人,遇到艰苦困难的事也能身先士卒,认真去做,大家就会更喜欢你。
总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人唯有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令人信服的人。至时,才不会有人对你红眼。
所以,“四不”是我们每位领导干部,每个管理人员都应该养成的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和习惯。
为己杂谈读后感800字 为己杂谈为人之道读后感篇二
语文组青年教师暑期读书笔记之二
日期:2012年9月19日 15:04 来源: 作者: 点击:1169 语文教学中的“大地”与“星空”
——张中行《作文杂谈》读后感
语文组 汪源
张中行是一位散文名家,很久以前就对他的文章很有兴趣。在有幸得到了语文组推荐的一本张中行所著的《作文杂谈》之后,了解到了他对于作文写作与教学的很多实在而又深刻的思考。文章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很多,从中节选两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学的是习惯。”
张中行认为,语文可讲的理不多,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也就是说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教导为辅,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前后左右关照即可。
书中所说的“习惯”,本义是指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结合实际教学来看,强调“习惯”就是启示教师必须通过用心培养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与实践,在亲身感受与操作中掌握语言的规律。张中行认为有的老师虽然很有责任心与积极性,但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从,无论课上课下,学生都是随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团团转。这种做法学生很累,却收获不多。而一个懂得教学规律的老师,就会懂得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为学生引路,就会懂得适当地因材施教,就会懂得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呵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联系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张中行在几十年前所发现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明白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就是枯燥的解释生词,研究语法结构、篇章结构、写法特点等等,而应该着力于让学生先动起来。这种“动”不是盲动,而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逐渐养成的一种习惯。
比如,要通过精心安排早读课的内容,从督促学生大声读书开始,养成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要通过广泛的介绍与恰当的引导,养成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要通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写精彩语段,在课后写随笔杂感,来养成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要通过设置课堂5分钟演讲,引导学生阅读报刊上时事评论的方法,来养成学生关心时事,敢于表达的习惯。当学生习惯了遇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处处指手画脚,而是和学生一起设置一套规范,并成为坚定的执行者与维护者。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依靠学生自己去读去写的方法,可能会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张中行对这个问题有个实在又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如果“多”和“确”不能两全,那就宁可抓紧“多”,把“确”放松一些。的确,只有先有了“多”,才能有丰富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保有自由和兴趣。有了坚实的大地,就有了生长一切的可能,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二、“语文教学中单是„明白了‟用处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费思索‟就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张中行所说的“明白了”其实应包含至少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学生对于字词句等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第二个层次应指对于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一种准确的理解。这种目标在我们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是特别重视的内容。但是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很难真正触动学生,很难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情意”。
张中行在这个问题上,建议语文老师可以从课内和课外这两个方面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意。课内方面,张中行有几个核心观点:
1、凡是靠学生自力能够明白、能够做的,教师应少插手。
2、教师要通过亲身示范来引路,让学生学着自己迈步。
3、要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教师所讲的持怀疑态度。课外方面,张中行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要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同学生多接触多交谈,为学生多创造读写的机会。而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中,张中行特别看重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有兴趣自己去课外看大量的书。
的确,“情意”不是通过教师的单纯讲授就能获得的,“恰当的表达”的能力更应当依靠学生课内课外的大量实践来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如何能通过教师的努力,将课内的传授与课外的指引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试着做一做。
首先,应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不是随便读,不是无效地“囫囵吞枣”,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坐而论道”不是好的方法,一定要带领学生实践,给他们举例子,做示范。
比如我们可以以艰深的名著的某些章节为例,在大家读完后,有意识地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学会把握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比如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小说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课外阅读,所以不能搞得太细,不能当做课内文章来仔细推敲,不能倒了学生的胃口。在实际指导中应把握一个“粗中有细”的原则。
其次,应注重教学中的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依靠死抠课本的方式,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一种奢望。但任学生随兴趣读书,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种高效的做法。如果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激趣,课外引导,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定向指导,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能打动学生的文章,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不是要“拔”学生,去理解超出他们生活的抽象的感情,而是要让他们理解生活,真正学会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表达生活的真实。
再次,应注重读写结合,巩固课外阅读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面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等摘抄下来,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读书心得体会。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学生的从课本走到像星空一样广阔的生活中去,就能调动起其自身的情感,并且让其学会用最恰当的方法表达“情意”。
通读《作文杂谈》这本书以后,发觉书中既介绍了很多非常细致实用的小方法,也阐释了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想与追求。细者实者如“习惯”,高者虚者如“情意”,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都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丰硕果实。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就是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懂得如何把知识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也懂得如何引领学生从琐碎的现实走向理想的天空。
为己杂谈读后感800字 为己杂谈为人之道读后感篇三
学为己用
——学习课改名校经验之我见
吴凤杰
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后进生的问题,全校学生每门课考试成绩都是优秀。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模仿,否则往往效果不佳,会半途而废。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在学习了洋思经验后,我们不应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洋思经验概括为三句话:(1)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2)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3)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这三句话的核心就是人人都能学好,洋思中学的一句口号叫抬起头来走路,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学好的教育教学理念。
昌乐二中271学习模式:
一、时间的划分。“2”是20%的时间属于教师,即一节课45分钟,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即便是在准许的时间内“讲”时,教师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而是该讲时则讲,需要讲时才讲;“7”是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占70%的时间约30分钟;“1”是10%的时间即约5分钟组织“反刍过关”。
二、学生组成的划分。在任何一间教室里,大概学生的组成是20%的“优秀”学生,70%的中档学生,只有10%左右的学生属于后进生。
271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充分“利用”好10名优秀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这是第一层目标。第二,要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70%部分的学生“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第三个目标是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从理论上消灭了“差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三、学习内容的划分。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学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四、学生课下自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完成学案和训练案中规定的“作业”,70%的时间用作下节课的“预习”,10%的时间进行预习“自查”。
五、生活学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是体育锻炼,70%的时间是阅读、实践和社团活动,10%的时间用于处理个人日常事务。
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最终回到尽可能“消灭”差异上,“271学习态”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人”的尊重,也很好地解决了“主体”和“主导”的辩证关系,诠释了“学习即生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会学生合理巧妙、科学实用地“计划”时间和“安排”生活。
“271法则”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271法则”的一切核心是课堂教学。“271法则”三大模块:预习、互动、测评。
“271法则”的最大特点:“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271法则”的价值趋向:促进教师工作的转变,变备教材、教法为备学生、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后进生问题是个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洋思中学和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解决了后进生问题。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洋思中学有一系列转化“学困生”的措施,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制度。这四清制度,就像四道拦河大坝,截住了学生后退的道路。所谓“堂堂清”是指:每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必须当堂巩固,不留尾巴。每堂课的达标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能看书,不要讨论,教师要当堂批改。在下课时,可能有3名学生没有做完,4名学生没有做对,这7名学生没有做到“堂堂清”,就转变成了“日日清”,教师在当天的课外和自习时间就要找这7个学生补课辅导,使他们对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巩固。每周星期五下午,班与班进行对调检查,主要是对那些所谓“学困生”的数学和外语进行检查和辅导,这是“周周清”。每个月的月考是“月月清”。
总之,学习后是有收获,但切忌盲目模仿!要分析自己的情况和自己学生、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寻找、探究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为己杂谈读后感800字 为己杂谈为人之道读后感篇四
读“《成功一定有方法》、《不是不可能》、《为
己杂谈》”有感
【导读】:成功需要正确的方法,还需要你把握机遇,有顽强拼搏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考验,把握你生命的航向保持旺盛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向成功。
公司推荐了三本书《成功一定有方法》、《不是不可能》、《为己杂谈》起初刚看书名以为是公司加强管理的一些书籍,直到读过以后,才发现此书中包含的意义远非这么简单,它们是极具感染力的励志书籍,读后使我受益匪浅,它改变了我的思维结构和行为方式;它像一位老师,指导我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激励别人,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成功一定有方法》
(一)成功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盲目而行、随遇而安,这就好比茫茫大海中行驶的船,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它将随波逐流,最终将会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永远找不到停靠的彼岸。
人生目标的实现不会是一步到位的,因此我们在定位好自己大的目标后,应该再将大目标分解成许多个小目标来实现,根据哲学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小目标的实现为大目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成功需要有走挫折道路的心里准备。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陡峭山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终点”。这就告诉我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有平坦也有曲折,有成功后的喜悦,也有失败后的泪水,所以我们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即走挫折道路的心里准备,因为只有经历了失败后的痛,你才更能体会到成功后的甜,没有大起大落,哪来大彻大悟。
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有一个追求成功的梦,但多数人却被旅途中的荆棘吓退,只有少数人意志坚定、迎难而行,最终才会实现自己的梦。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你的行动,才会让你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迈进,比如一个从事建筑行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工地就必须多问、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在大学期间虽学了很多理论东西,但只有通过实践才会牢固的掌握好自己学到的东西,学习只是储备知识、实践才能提高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论联系实践才是一个人进步的工具和武器。
(三)成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
信念是支撑人生命的一种力量。俗话说:“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坚定的信念就是你人生道路上的催化剂,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着,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明确自己的方向,用信念支撑,你就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成功属于能曲能伸、善于谋虑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是两位杰出的军事谋虑家,同为隐居高人鬼谷子的徒弟,孙膑为人忠厚诚实、又是孙武的后人,鬼谷子将孙子兵法传于孙膑,庞涓苦苦寻找孙子兵法,但因其嫉贤妒能、心术不正鬼谷子未传受孙子兵法给庞涓,而后庞涓因嫉贤妒能利用魏王之手,挖掉了师兄孙膑的膝盖骨,孙膑为了躲避师弟庞涓的迫害只得装疯卖傻,后在齐国使者禽滑的帮助下逃到齐国,得到了齐王的重用,而后孙膑多次用计谋战胜庞涓,最后在马陵道一战中,庞涓中了孙膑的埋伏,死于乱箭之下,孙膑利用计谋使弱国打败强国,从此扬名天下,撰写了孙膑兵法,后人又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合编为闻名世界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19世界法国著名军事家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偶得到这本法文版的兵法,看后不仅掩卷兴谈:可惜我二十年前没读到这本书,否则历史将会是另一个结局。
(五)要用平常的心态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反过来也有人说成功是失败之父,所以我们应该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人生的成败,今天的荣誉只能是你昨天的努力的结晶,如果你今天不再努力,那么很有可能明天就会失败,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学会:胜不骄,败不馁,任何事情都会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失败你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争取下次更大的成功,“卧薪尝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成功需要正确的方法,还需要你把握机遇,有顽强拼搏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考验,把握你生命的航向保持旺盛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向成功。
《不是不可能》书中讲到七大要素:坚强的毅力、道德修养、人际交往,资本的积累、未雨绸缪(抓住机遇)、生命的意义。
俗话说:“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有勇气才能创造奇迹”,人只要有坚强的毅力,迎难而上,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古人云:“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压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说的就是只要我们对某件事坚持不懈地干,那么我们就能成功。坚毅是一种重要的品格,任何事的成功都离不开坚强的毅力。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冒着余震危险亲临现场指挥援救,一个60多岁的老人曾三天三夜未曾入睡,以“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的坚定信念,在人民子弟兵全力以赴坚强的毅力下从废墟中挽救了一个一个的生命,从而证实了胡总书记的观点“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曾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座右铭来要求自己,虽身在乡下,却志在天下,在隆中曾为刘备策划立足之地时提出:先以荆州为家(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后以益州(益州天府之国、土地肥沃、沃野千里,高祖因之成立帝业)建立基业,外联东吴、内安南夷,则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势,待时间成熟便命一上将北伐,则将军克服中原、恢复汉室的霸业唾手可得,而后又为蜀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蜀国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诸葛亮本人也被载入史册,万民敬仰,万古传唱。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关乎到他的前途和命运。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修养。唐朝是中国王朝中的鼎盛时期,也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中的一个王朝,原因之一不外乎唐太宗有高尚的修养,他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来告诫自己,他体恤民情,海纳百川,以史为鉴,用包容的方法治理天下,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人际交往、资本的积累和事业的发展密切联系。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识一笑”,一个人若能有广泛的交往,那么他就会在无形中增加他的成功因子,往往能向别人学习有用的东西,进而转化为自己的。《道德经》一书中谈到:“天地皆有道、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有它的运行轨道及规律、地上的万物都有它的生息规律、若天地都不守道、人则无法生存、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积累资本和发展事业的同时还应多交益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词语“良师益友”广泛传播,因为交个好朋友,与别人沟通是大有好处的,这样我们更能做好工作。资本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我们应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我们的事业充满热情,以忘我工作,拼搏奉献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之中。
把握好人生的机遇,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着,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做到未雨绸缪,这样就有可能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或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桑枣中学的2400余名师生只用了1分36秒的时间,全部撤离教室跑到操场上,而无一人伤亡,这主要归根于他们在每学期都能进行一场地震发生时的逃离演习,当地震发生时,每个教室的学生分两个门逃离:前面的同学从前门跑,后面的同学从后门跑,待一楼的学生先跑到操场时,二楼的学生便跑到一楼,三楼的学生则跑到二楼,就着样依次类推,2400余名师生井然有序的跑到操场而无一人伤亡,这个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凡事需做到未雨绸缪。
最后谈谈生命的意义。上天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的权利,我们是否珍惜这一权利,怎么样才能对得住自己?“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很荣幸能成为建筑行业中的一员,我深知自己工作的责任重大,它关系人民的生命安全,不容我马虎了事,责任重大,我只有事实求是的干,为人民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家出一分力。生命需要燃烧,我要让生命之火燃烧,让我的能量献给我热爱的建筑事业。
《为己杂谈》书中介绍了从个人成长—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建设—企业管理成功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而这几个环节中使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应从自身的每个细节抓起、每天进步一点点;反过来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以往不重视小问题的话,也会走向倒闭。
“每天进步一点点”体现了一个人、一个企业对工作的积极态度。但如果一个企业如果因事小而不去重视,那么进而就会酿成大错。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是全国免检产品,曾几何时,多么辉煌,销售额直闯百亿元大关,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而且触角直达各地村镇,以至于总裁田文华自豪地说:“中国第一大网络是邮政网,第二大网络就是三鹿网”。但是,一次“婴儿喝三鹿奶粉喝出肾结石”的报道,一次打击,便使三鹿奶粉这个庞大的名牌企业轰然倒下,使企业界多少人为之长嗟短叹,唏嘘不已。造成此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都是点滴的事而造成的。可见事物的变化一开始常常毫不起眼,而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即使每次依然变化一点点,其速度将快得惊人,每次一点点的放大,最终可能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反过来,假使最后能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其实并不需要每一次都来一些大举措,只需要持续稳健的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成功不是快,而是因为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从每天的点滴做起,结果一定是快的,这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可见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哪有质的改变。只要我们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每次进步一点点,坚持每个环节上进步一点点,我们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
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强调领导工作要以人为管理工作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我对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之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考是: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需求。
管理学告诉我们: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大量研究表明人是复杂的。因此,我们作为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人的需求。既要了解清楚在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还要了解清楚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比如,除了要关心员工的伙食、交通、工作环境,这些之外,我们还要关心员工有些什么精神追求。比如他有什么爱好,业余生活如何度过,个人发展的目标在那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等等。关心了解原工的精神需求,员工会觉得领导和他之间有心灵的沟通,他会产生出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凝聚人的智慧。
人都有愿意展现自己智慧的冲动,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之中,面对系统的、复杂的问题,单个人的智慧又显得是如此的渺小,甚至于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智慧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因此大家就会比较的压制自己的智慧本能的发挥。如果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于与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一些适当的激励措施,个人的智慧就可以在集体中得到巨大的激发,形成一个智慧风暴,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激发人的潜能。
就像我们参加拓展训练所证明的结果那样,人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在没有外部力量激发的时候,由于人的惰性使然,许多的潜能埋伏于人的内心深处。因此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前进的动力是取得最大绩效的前提。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是否有效,衡量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员工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人的潜能是否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们才能积极参与,勤奋工作,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提升人的技能。
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企业规模在不断膨胀,工艺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替马不停蹄。现在的科技发展可以说十年就能更新一代,而我们的职业生涯却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光阴里,一个人再也不可能像以前的补锅匠似的能够“一招鲜,吃遍天”。所以,要以人为本就必须从职工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为了他自己的岗位竞争、社会竞争的需要,不断的提升他的技能,增加他的综合竞争实力,使他在长期的工作之中都可以是企业的有用之才。
(五)促进人的发展。
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标语“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际应用。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企业的发展,部门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本部门能够不断前进。这些发展最终都不得不依赖于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员工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以“发展人”为根本目的,以发展企业为终极目标。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可以职位的晋升,岗位的转变,薪水的增加,也可以是技能的提升,爱好的扩展,竞争力的增强,或者是获得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些都是员工发展的途径。
总之,只要我们拥有梦想再加上正确的方法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一切皆有可能,朋友们!让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向着目标冲刺,成功就在远方向我们招手!
为己杂谈读后感800字 为己杂谈为人之道读后感篇五
读《为己杂谈》有感 作者: 无边落沐
一 怎样做人
许景新先生在《为己杂谈》中谈到怎样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时,他说:人,首先要做到被别人接受,被社会接受,被社会认可,并能给别人以帮助,带来好处,给社会带来利益,做出一定贡献,这样才是一个有作为,有用的人。
从上述语言不难看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我想,这应是许景新先生在《为己杂谈》中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吧。
出生,成长,死亡,一个人,一辈子,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地趟过,还是有所建树,名留人心地走过?民间有句俗语:人过留名,雁过留影。也就是说,人生要有意义,这样才不枉过此生。
毋庸置疑,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他人,为集体,甚至为这个世界默默无闻地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保尔.柯察金用他磨难的一生告诉了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孔繁森为世人树立起高风亮节的人民公仆形象;任长霞是新时期坚韧风格的化身......多少闪亮的名字;多少鲜活的面容;多少光辉的事迹,至今想起,仍令人心血澎湃,肃然起敬。他们用生命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了最好的诠释,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永远活着!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呢?许景新先生的言行告诉我们:要从自身出发,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有资格谈人生意义,才有能力谈奉献。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当每个人呱呱落地时,所处的内部环境都是一样的。人之初,性本善,先哲早已用这六个字概述了人的出生,但“人之后”呢?当今社会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就是“人之后”最好的说明。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这就在于后天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环境是催化剂,能促人以质的变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这个道理。但真正能改变人的,是内部环境,即内因,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做用的。在成长过程
中,人的性格、行为都受拘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发展,佛家言:善恶只是一念之间。所以,改造一个人,首先要改造他的心灵,心灵没才见行为美。
一个人的心灵具体表现在他的心态上,要有所作为,要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只有将自己的心态端正了,才能有个好的出发点。许景新先生说:“要适应这个社会,首先要自己定位,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好正确的人生道路,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做人要走正道,不要为名利所诱惑,不要为金钱所蒙骗,一旦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就要坚定不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鲁迅先生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其次,要为自己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目标就是人生导向,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去做才能实现心中所愿,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认识到,实现自己的目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义无返顾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再次,做人要讲究方式。古人有言: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鱼。这就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不要走极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从大局出发,我妥当的手段周全地解决。
最后,要正确看待贫与富。富有并不简单是物质上的充裕,他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实,只有精神和物质上同时得到充足才能被称为富有。贫困不是既定的孟子说:贫贱不能移。面对贫困,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不是自甘堕落,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贫困。
人生匆忙如白驹过隙,年轻的我们要怎样度过这短暂的几十年时间呢?我时常扪心自问:是无所事事,随波逐流;还是竭尽所能,有所建树?许景新先生的创业史和其著作《为己杂谈》已告诉我们答案:人,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他人而活,为这个社会而活。这就是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做人的方式,这就是-------怎样做人!
二 简评《为己杂谈》第一至第十节
最近我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许景新先生的著作《为己杂谈》,虽然没有深入研究,但我却领会到这篇文章的精髓。《为己杂谈》是一部综合自己创业守成的实际案例和个人心得而写的著作,文章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万分感慨之余,特作以下简评:
第一 找一个好靠山
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就算有再大的本领,如没有帮衬,没有其发挥才能的场所,那也只是空有满腹经纶。对出门求职的人而言,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靠山呢?许景新先生在第一节指出:要找一个好靠山,关键是看这家企业的发展前景,如该公司的产品是否有广阔的潜力,经营者是否具有高水平的管理能力。这些对刚走出大
学校门的我们来说,可是金玉良言。
第二 意识与习惯
本节通过“曾子杀猪”的典故和“通知客户降价了”的案例来说明意识和习惯的重要性。“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不要局限于眼前的绳头小利。另外,本节还指出工作中必须具备三个习惯:1 先劳,2 注重细节 3 认真对待。所谓“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成大事者也要注重小节,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 诚信
本节的重点是建华的门联: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作者用总裁自身案例阐述了该对联,即诚信的重要性。在企业运营中,如不坚守诚信,只顾眼前利益,就会因小失大,最终会造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恶果。人无信不立,讲诚信,是建华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
第四 适这生存与定位
百多年前,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环境的变化和长颈鹿的生存的研究,调查取证得出一条“适这生存”的自然规律,对现代企业而言,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商业领域,这条规律也是非常使用的。建华人正是由于低定位,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适应了当时的市场环境,才迎来1997年公司扭亏为盈的大转机。
第五 不短学习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及犯错与知错改正的关系
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在现代商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知识,才能紧跟时代的节奏,才能紧跟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的步伐。在学习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总结,学会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本着不耻下问,知错能改的态度,以求自身知识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六 心中有别人
“心中有别人,”在本节中,我认为这句话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第一,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之所以要做到心中有别人,是因为企业的经营运作要有一个交际网络,以便彼此照应。心中有别人,别人心中才会有你。第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商场就如战场,稍有不慎,就会一败涂地,所以商家要靠身的敏感度来观察和预测市场行情,再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经营方针。
第七 量 度 衡
许景新先生在第七节中主要讲的是做“有用之人”的方式。
一个要有所作为的人,首先要学会“容”,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也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有良好的工作意识和习惯;最后要协调工作和生活,要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因为“只有懂得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第八 君子重因 小人重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用之人重视的是“瓜”和“豆”,有用之人重视的是“种”。我们做一件事情,不要过多地去计较结果,要重视细节过程,掌握做好这件事情的具体方法,有因必有果,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九 处理好责任和人情关系
人情关难过,自古皆然。一个要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要把好人情关,要做到公私分明,不能因公徇私。许景新先生在谈到建华内部责任和人情关系时强调:一定要强化责任,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水平才会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才会明朗。
第十 和时间赛跑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几十年,却也如弹指一挥间般短暂。现代人越来越感觉到:只有时间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时间紧迫,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作为呢?《为己杂谈》告诉我们:不要虚度光阴,要把握住一分一秒,要和时间赛跑!
注:许景新 中山建华管桩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