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透镜说课稿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研究透镜说课稿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一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造型·表现领域)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一章《优美的校园》活动二:学习与研究——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是活动一:体验与选择的更深入更理性的学习,是活动三: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教学方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透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理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巩固新知。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长尺 学具准备:直尺、铅笔、纸 教学程序:
讲授透视的概念、规律、类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异同点。
练习及应用: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运用两种透视法到黑板上画两张书桌,并进行评价和检查是不是符合两种透视法的规律。
将第6页中间的辅助图改画成一座6层楼房或者把平行透视的辅助图改成教室的室内空间,怎么画呢? 让学生从课本第2页中间的图例《清明上河图》中寻找消失点,引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 评价分析:
我在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纯美术的技法学习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变得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
我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了“透视法”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我对自己本课的教学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讲课内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一个提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会觉得奇怪“黑板不是长方形的吗?老师怎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进行活动一:让几位学生通过对黑板正面和侧面的观察并讨论,了解到黑板会由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即原本相等的两条边会产生“近大远小”变化。活动二:伸出你们的食指放在眼前,比一比老师高还是你们的手指长?同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透视的概念、透视的规律、透视的类型,以及让学生知道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符合“美术课程应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透视的概念:用线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透视的类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三:让学生拿出直尺比一比,找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有几个消失点及适用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这两种透视有什么异同点。从而从直观上认识这两种透视的消失规律。这个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以便于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
3、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活动三,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情况,让学生自主归纳出两种透视类型的异同点:同样具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规律;不同在于平行透视的上下轮廓线平行,观察角度是正面角度,只有一个消失点,所以又可以称之为一点透视。成角透视的上下轮廓线不平行且成角,观察角度是半侧面角度,有两个消失点,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两点透视。教师小结。
4、练习、反馈应用
活动四: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运用两种透视法到黑板上画两张书桌,并进行评价和检查是不是符合两种透视法的规律。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深化透视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两种透视法的共性的学习)。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也许可以根据透视规律来画出书桌,但许多学生画的桌子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把竖直线画得不垂直于视平线。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这与如何写字端正是一样的道理。
5、巩固新知识。
活动五:将第6页中间的辅助图改画成一座6层楼房或者把平行透视的辅助图改成教室的室内空间,怎么画呢?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小组讨论后用铅笔、直尺画在书上。教师巡视,分组指导。(指导时抓住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的消失规律,让学生明白,即使有一千个楼层,每个楼层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两边的消失点上。而教室内的所有窗户或桌椅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中间的消失点上。)活动四和活动五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教师总结并进行演示。
6、拓展学习
让学生从课本第2页中间的图例《清明上河图》中寻找消失点,引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表达法——散点透视法,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研究透镜说课稿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二
腐败是危害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腐败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尤其严重,不仅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着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直接侵蚀着党群关系,削弱着党的执政地位
在我国,诱发腐败的制度因素除了公共权力强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值得重视,即在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中,以公共资产形式存在的公共财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对这些资产不能有效保护并合理分配,那么必然产生公共资源大规模的流失,被私人或少数群体占有,不仅产生腐败,而且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差距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反腐败重点应该放在解决那些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和问题上,有效地发挥社会的力量和民主的力量,减少甚至切断权钱勾结的渠道和网络,增强社会公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和支持
腐败是危害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腐败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尤其严重,不仅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着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直接侵蚀着党群关系,削弱着党的执政地位。
在本质上,腐败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公共资源的私人或个别占有。在现代社会,随着国家管理社会经济职能的增强,公共权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干预这些领域的活动。如果对如此强大的公共权力不能有效制约的话,必然摆脱不了阿克顿勋爵的政治预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我国,由于计划体制的历史,公共权力有着干预广泛的传统。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以项目审批权、资金分配权等为核心的计划体制残余并没有清理干净,甚至在某些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因为相关管理部门并不想失去既得利益,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以及“部门利益个人化”的现象,腐败蔓延到更多的领域,涉及到更多的部门。据2005年的调查,在过去近5年全国反贪侦查部门共查办的17万多件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生的领域已经从过去集中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和金融、海关等部门,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和环节。在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清水衙门的一些党政部门、教育系统甚至殡仪行业中,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现象也开始抬头。
在我国,诱发腐败的制度因素除了公共权力强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值得重视,即在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中,以公共资产形式存在的公共财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财产包括国有企业、土地、矿产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大量以各种形式体现的国有资产和资金等。如果对这些资产不能有效保护并合理分配,那么必然产生公共资源大规模的流失,被私人或少数群体占有,不仅产生腐败,而且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差距。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不平等的拉大是双重意义上的,既有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有财产分配差距的扩大。而后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公共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或者被少数人占用。有数据显示,从总财产来看,人均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拥有59.3%的财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则仅有2.8%的财产。
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公共资源的流失直接破坏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威胁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具体体现为:
首先,腐败造成了机会和起点的不公平。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起点是社会公正的底线。个别人或群体利用公共权力破坏社会竞争的基本规则,并通过侵吞公共资源来获得竞争的优势,从一开始就拉大了社会内部的差距,破坏了社会的基本正义。
其次,腐败也造成了分配的不公平。这尤其体现在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而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社会调整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公共权力通过再次分配可以解决市场失效问题,缩小社会差距,并帮助弱势群体。在我国,由于制度的缺乏、监管的不力,少数人或群体通过低价甚至无偿占用公共资源,一夜暴富,不仅造成民愤沸腾,而且威胁着党和国家的威信。
再次,腐败诱发了社会道德的失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腐败分子基本上都是官员。官员作为社会的优秀分子,且掌握和使用着公共权力,遵守社会道德,成为社会表率,无疑是他们的天职。可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中央纪委向中共十五大、十六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1992年至2002年的两个五年间,全国处分党员数分别为669300人和846150人,后者比前者增加26.4%;开除党籍数分别为121500人和137711人,增加13.3%;处分县级领导干部数分别为20295人和28996人,增加42.9%;处分厅局级领导干部数分别为1673人和2422人,增加44.8%;处分省部级领导干部数分别为78人和98人,增加25.6%。腐败官员数量的增加虽然彰显出中央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但也说明了腐败问题的严重。
最后,腐败的存在和不断产生侵蚀着社会信任的建立。和谐社会也是信任社会。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把社会不平等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减少社会内部以及社会与国家的矛盾。然而,由于腐败的存在,不仅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存在着怀疑,而且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猜疑,彼此都担心对方没有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不信任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个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不服从,另一个是政府内部政令执行的不通畅。
党和政府长期重视反腐败问题,并把它提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提出要通过制度建设来遏止腐败,并且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和深化。这些经验包括:从运动式反腐败转变为用制度来遏止腐败;从建立反腐败体制框架转变为重视制度细节、有效地落实制度;从体制内反腐败转变为体制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并举;从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反腐败转变为全面的反腐败;从国内反腐败协作走向国际反腐败合作;从约束官员行为走向提升官员素质,加强道德建设,实现自我约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反腐败重点应该放在解决那些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和问题上,有效地发挥社会的力量和民主的力量,减少甚至切断权钱勾结的渠道和网络,增强社会公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和支持。
在反腐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现有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不能让腐败破坏掉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理解,才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解决腐败问题,并从容地构建反腐败制度。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意识,抓住时机,扎实推进反腐败进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研究透镜说课稿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三
教案
教学内容:平行透视
教学目的:掌握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并熟练运用该规律制作室内透视效果图。教学方法:讲授与辅导
教学重点:
1、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
2、正方体的画法
3、室内平行透视效果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室内平行透视效果图的制作
教学内容
一、平行透视概述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我们在60°视域中观察正方体,不论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只要有一个面与可视画面平行,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心点。这种情况下,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平行透视(图1。
正方体的平行透视最少能看见一个面,最多可以看见三个面;只要有一个面距离观察者最近,肯定有一对竖直面与画面平行。
以立方体为例将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总结如下(图2-
2、图2-3):
(1)如果心点正处在立方体正面上或正面的边上,只能看到一个面。
(2)如果立方体的位置在视中线上、下移动或在视中线上左右移动,就可看到正面和另一个直立面两个面。
(3)如果立方体离开视中线和视平线就可看见正面、侧面和顶面三个面。(4)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离视平线和视中线越近越窄,越远越宽。
1(5)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正处在视平线和视中线上,这面就成了一条直线。(6)立方体如果处在视平线以下,远高近低,不能见到底面。如果处于视平线以上,远低近高,不能见到顶面。
(7)方形平面的透视形有两边是平行画面的直线,另两边在心点消失。
(8)方形平面上下位置移动时,越靠近视平线越扁平。如果与视平线重叠,透视形就成了一条水平直线。
(9)方形平面左右位置移动时,正对视中线时,近处两角成小于90°的锐角。一侧边与视中线重叠时,这一边就成了与视平线垂直的直线。在左右两侧时,靠近视平线的两角偏斜于心点。
(10)方形平面离视平线越近就越小。
在绘画与设计中,平行透视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一是因为它只有一个灭点,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所以能较突出地表现主题形象;二是因为它能使画面产生平衡稳定之感,对称感和纵深感强,通常适于表现庄重、严肃的大场景或大场面题材,并为题材主题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视心点位置选择不好,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
图2-2平行透视规律
(一)第二节平行透视中正方体的画法
平行透视中正方体有一个由原线组成的可视的平行面,其透视形状不变;只有一种水平变线,而视域中心是它的灭点,并且位置永远不变,作图原理较为简单。作透视图的实质就 2 是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和长度变化。在透视的纵深关系中,不同透视方向的线段有两类:一类是与画面成垂直关系的线段;另一类是与画面成倾斜关系的线段。平行透视图中,测定与画面垂直的线段透视长度可采用距点法。
所谓距点法,就是运用距点来测量的方法,即利用45°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距点法又称测点法。距点用“d”表示,它到心点的距离和视点到心点的距离相等,位于视平线上心点的左侧和右侧。正方体的作图步骤(图2-4):
(1)定视点e,视平线hl,心点cv。画与画面平行的正方形abcd。从abcd四点分别引消失线至心点cv。
(2)延长cd线得e点,cd=de„。由e‟点引线至距点d得f点(即d点cv点的连线与ed线的交点),df的长度就是正方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深)度。
(3)由f点分别连接作垂直、水平线与b点cv点、c点cv点、a点cv点连线相交,各点连接形成图形,即正方体的平行透视图。
图2-4 正方体平行透视画法
第三节 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以一个宽4米、高3米、深5米的房间为例,室内空间透视图的作图步骤如下:设定画面中的比例为4∶3∶5。
(1)定出视平线hl,心点cv,按比例定出宽度尺寸ab,ab线段为基线,过cv作a、b及各点的连线,确定距点d,d点cv点连线的距离等于视距(图2-5)。
图2-5 室内空间平行透视作图步骤
(一)(2)按比例作ab两点的垂直线,ac、bd即房间的真高线,连接d点cv点、c点cv点。在ab延长线上确定o点,bo线等于一个刻度。连线od,与视心cv的各透视线形成交点,作各交点的水平线与a点cv点、b点cv点连线相交(图2-6)。
(3)接着作垂直线、水平线,完成房间室内空间透视结构图(图2-7)。
图2-6 室内空间平行透视作图步骤
(二)图2-7 室内空间平行透视作图步骤
(三)第四节 等距离平行景物透视图的画法
等距离平行景物透视图作图步骤:
先画最近第一根灯杆,从顶端和底端对心点cv点作消失线,确定灯杆的高低范围。从灯杆二分之一处对cv点作消失线。根据需要(或按实际比例)画第二根灯杆,过第一根杆顶端经第二根杆中点画直线,相交于杆底端消失线的点就是第三根杆的位置。依此类推,画出第四、五、六根灯杆(图2-8)。图2-8 等距离平行景物透视画法
第五节 地板方格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在作平行透视图中,可根据成45°对角变线必然消失于距点的原理,在原线上按原比例等分若干份,在直线上就可以形成透视的深度分割。平行透视的地板砖,就是实际应用中最好的例子。在图2-9中,我们会发现所有方格的对角线都与距点和视点的连接线平行,也就是说,在透视图中方格的对角线延伸后交于距点。另外,我们还会发现图中所有方格垂直边与心点和视点的连接线平行,这也说明,在透视图中方格垂直边的延长线交于心点。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绘制出地板方 格的平行透视图了。
作图步骤:
(1)在原线上,即方形的最近边,根据作画需要分成若干份。
(2)在原线的上方绘制一条平行线作为视平线,并在视平线上取一点作为心点。从各等分点向预定心点连线。这些线即为方格垂直边的延长线。
(3)确定视距后,以心点为圆心,视距为半径在视平线上作出距点。从原线的各等分点向距点连线。每条连接线与第2步做好的方格垂直边延长线的交点,即为方格 水平方向的顶点。
(4)过这些交点画水平线,就会出现近宽远窄,渐渐消失的地板砖(图2-10)。图2-9 地板方格平行透视原理 图2-10 地板方格平行透视作图步骤
第七节平行透视图中的常见错误平行透视图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
(1)距点过近,正方形图像失真(图2-17)。
(2)平行透视中各消失点不统一,或不在一条视平线上(图2-
18、图2-19)。
(3)线和面应有透视变化的没有,不应有的透视变化反而有了;物体未画平,后方或侧方高于另一方(图2-20)。
图2-17 距点过近
图2-18 各消失点不统一 图2-19 消失点不在一条视平线上
图2-20 物体未画平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平行透视?平行透视的特点有哪些? 2.从平常见到的图片和绘画作品中挑选出属于平行透视的范例,并分析其透视规律。
3.用平行透视的画法绘制一幅自己卧室的室内透视图。要求:按透视规律和步骤进行,布局合理。
研究透镜说课稿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四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
大平房镇中心小学 石 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阐述我说课的内容。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在深入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五、学习材料的准备:
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七、教学流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游戏导入(3分钟)——②直观感知(7分钟)——③深入巩固(7分钟)——④布置作业(18分钟)——⑤作业展评和教学延伸(5分钟)。
一、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深入巩固: 本人设计了欣赏、游戏、表现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充分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3、表现:请几名同学根据自已的理解和想象,到黑板上画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简单道路图。(要求有公路、树、电线杆等)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出示课件)。要求: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课件出示)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延伸)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作品的展示、介绍、互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让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让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正上方楷书书写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左面书写透视规律。将书法的魅力在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整体设计构思:[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大量搜集来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也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以上是我对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研究透镜说课稿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五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教案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验证透视是否正确。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正确。
四.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带着取景框,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示,讲一下透视步骤。
六、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篇二:透视原理说课稿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教案 实验学校教师:纪存智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本课预想课时2课时拓展课时3课时 学生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教学本课可以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在多媒体播放相片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首先让各组代表上黑板各自画一个想象中立体的房子(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然后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然后点评各组代表学生画中的错误。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表达透视图中的各种名词的意义。)[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平行透视线描图,验证透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实物图像)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
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成角透视线描图,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成角透视现象(实物图片)
让学生用格尺和铅笔画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图用多媒体放出师范图样。
第二课时
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2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 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把学生带回课堂(预留10分-15分)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台展示,点评各组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2014年10月12日星期日篇三: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_透视法说课稿
关于透视法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透视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造型·表现领域)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一章《优美的校园》活动二:学习与研究——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是活动一:体验与选择的更深入更理性的学习,是活动三: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3)情感目标
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
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透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理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长尺
学具准备:直尺、铅笔、纸
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一个提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会觉得奇怪“黑板不是长方形的吗?老师怎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进行活动一:让几位学生通过对黑板正面和侧面的观察并讨论,了解到黑板会由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即原本相等的两条边会产生“近大远小”变化。活动二:伸出你们的食指放在眼前,比一比老师高还是你们的手指长?同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透视的概念、透视的规律、透视的类型,以及让学生知道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符合“美术课程应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透视的概念:用线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透视的类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三:让学生拿出直尺比一比,找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有几个消失点及适用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这两种透视有什么异同点。从而从直观上认识这两种透视的消失规律。这个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以便于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
3、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活动三,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情况,让学生自主归纳出两种透视类型的异同点:同样具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规律;不同在于平行透视的上下轮廓线平行,观察角度是正面角度,只有一个消失点,所以又可以称之为一点透视。成角透视的上下轮廓线不平行且成角,观察角度是半侧面角度,有两个消失点,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两点透视。
教师小结。
4、练习、反馈应用 活动四: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运用两种透视法到黑板上画两张书桌,并进行评价和检查是不是符合两种透视法的规律。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深化透视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两种透视法的共性的学习)。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也许可以根据透视规律来画出书桌,但许多学生画的桌子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把竖直线画得不垂直于视平线。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这与如何写字端正是一样的道理。
5、巩固新知识。
活动五:将第6页中间的辅助图改画成一座6层楼房或者把平行透视的辅助图改成教室的室内空间,怎么画呢?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小组讨论后用铅笔、直
尺画在书上。教师巡视,分组指导。(指导时抓住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的消失规律,让学生明白,即使有一千个楼层,每个楼层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两边的消失点上。而教室内的所有窗户或桌椅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中间的消失点上。)活动四和活动五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师总结并进行演示。
6、拓展学习
让学生从课本第2页中间的图例《清明上河图》中寻找消失点,引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表达法——散点透视法,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评价分析
最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后进行评价分析:
我在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纯美术的技法学习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变得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
我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了“透视法”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我对自己本课的教学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篇四:绘画中的透视现像说课稿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第一:说教材,第二:说学生,第三:说教学目标,第四:说教学重难点,第五:说教法和学法,第六:说教学媒材,第七: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根 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处处可见。学生通过对于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且能够运用线条、形状等美术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美术 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相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在对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索学习,更为适宜。但是本课中涉及到相对较多的美术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学习理论和绘画中,还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三、教学目标:
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方面制定我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和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欣赏生活中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会用线条等方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等方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打算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他们使用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方法。
第六、说教学媒材:
这节课我打算用ppt,学生作品,绘画工具等。第七、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视频)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一个人骑着车行驶在一条林荫小道上,路的两边都是高低差不多的树。随着这个人物渐渐远去,消失在画面中的一点。
提问学生:画面中的人物和路两旁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
(二)、直观教学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 生共同观察书上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问题:以开头的视频举例,消失点在哪里?地平线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板书绘画消失点和视平线)
此环节通过对书上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欣赏书中油画作品,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再次指出作品的视点和视平线。此环节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且让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4、学生欣赏学生绘画作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如何用线条概括现实景物,以及对于近大远小的具体表现方法。
(三)、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所见内容:
第一课时:以学生所坐位置,画出教室内的一部分。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此环节,学生通过作业练习,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四)、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学生作业互评,自评,以鼓励为主。
课后延伸:向学生渗透成角透视的知识。
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后拓展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ppt课件------消失点------视平线 学生作品展示篇五:透视追星的说课稿
《透视“追星”》 说课稿
沙坪顺南中学:宁彬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透视“追星”》。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讲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透视 “追星” 》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偶像与自我》的第一章节。它既是前一课《从众与自主》的延伸,也为下一框《超越崇拜》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作用
“追星”属于当前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而现在有很多初中生盲目投入到追星当中。《透视“追星” 》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和实用性,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能激活学生真切的表达需求。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以及本单元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走出“追星”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追星”观,从深层次去认识明星与偶像,将偶像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追星”现象,能够深刻剖析“追星” 利与弊,学会将“追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理解“追星”的 原因,掌握“追星”的利与弊。
(二)说教学的重难点:
鉴于教材的安排以及我对这三个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 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追星”利与弊,学会将“追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难点:在讨论中了解发现追星的原因。
三、说教法
为了能够突破上述的教学重难点,我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尝试教学法。在“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理念之下,我先出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然后通过自学课文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老师讲解和归纳知识。
2、情景教学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本节课采用播放追星视频,展示图片,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小组讨论法。结合对尝试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在本节课的“追星的原因”,“追星利与弊”环节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进行教学。这个讨论主要是以材料问题及现实生活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这鼓励了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四、说学法
以上的三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为更好的去教学而采用的,而从这教法中我希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学、讨论、倾听、质疑、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导入新课
1、播放追星视频
2、出示尝试题
设计意图: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三、让学生认识到追星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引发对追星原因,追星的利弊,如何正确追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为透视追星教学作好铺垫。
(二)自我调查、现场采访
1、学生完成调查表
2、现场采访学生喜欢的明星和理由。
设计意图:
一、引起学生对追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思考追星原因作准备。
二、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分析,认识到追星现象普遍存在,不同的人追究的星不同,追星的原因也不同。
(三)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1、学生自学课文,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青少年追星的原因?”
2、老师结合材料讲解,知识归纳。
设计意图:
一、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尝试题目“青少年追星的原因?”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二、同学们一边自学一边讨论,老师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如果学生存在问题,要起疏导释疑的作用,使学生正确认识追星的原因。
三、通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再由老师讲解并归纳知识,逐步解决问题,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体现了尝试教学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要求。
(四)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1、自学并讨论“追星的利与弊”。
2、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具体分析,教师讲解,归纳知识。
设计意图:
一、再次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倾听、质疑、交流,并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二、学生根据尝试题,先自学,再讨论,最后由老师讲解并归纳知识,认识到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追星的利与弊是什么。突出了本课的重点,也符合尝试教学的要求。
(五)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如何正确追星?
一、把握分寸,不盲目追星,疯狂迷恋。
二、以明星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四、既欣赏偶像的外形特 征,更应该欣赏偶像的人格牲。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根据对追星原因及利弊的认识,反思自己的追星行为,学会以下确的方式追究星。
(六)知识小结
学有所获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2、懂得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追星原因,追星的利与弊,如何正确追星的复习,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正确追星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请你设计自己的“明星之路”,相信自己也会成为未来中学生心目中的“星”!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把这节课所学和知识用在自己的追星中,学会正确追星,超越崇拜,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