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望洞庭的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四篇)

最新望洞庭的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四篇)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望洞庭的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篇一

一、教材简析: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 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定下基调。

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 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知诗人、说洞庭”

走之前,先来认识一下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为友,被人尊称为“诗豪”、“小诗之圣”。

《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到一个地方去做官,路经洞庭湖时所写的。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读古诗、知词意”

让我们快去感受一下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文多读几遍,想想下列字词的意思。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

镜未磨:诗中指远望湖中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一般。(指导理解)遥望:远远地望去。

白银盘:诗中指月光下的洞庭湖像一个银盘子。青螺:指洞庭湖上的君山。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刘禹锡一个“望”字,到底望到些什么?(湖光、秋月、潭面、山水„„)湖光:波光粼粼的水色。秋月:(秋天的夜晚)明亮柔和的月色。“两相和”——什么与什么怎么样,看上去非常和谐。

2、洞庭湖的水色非常美丽,那湖面呢?湖面风平浪静,朦朦胧胧的,好像是„„(把湖面比作未打磨过的铜镜)你知道为什么是朦朦胧胧的吗?

3、洞庭湖的景色给人带来一种朦胧之美,不禁使诗人产生遐想,他站在远处望啊,望啊,望到了什么?(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这儿的“山”指什么?(君山——指一指)君山又称香山、洞庭山。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田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田螺姑娘变成的。

望着形态奇特的君山,诗人想啊,想啊,想到了什么?(湖中的一座君山好像是白银盘里的一颗青青的田螺)

4、白银盘?青螺?让我们到书中的插图中去找一找。那么,诗中的白银盘与青螺究竟是指什么呢?(把洞庭湖的湖面比作白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诵读古诗,感受美景。

1、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让我们把这种自然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2、让我们想像一下洞庭秋夜,用你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连说诗意)(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五、才艺展示,抒发情怀。

你可以写一写或是画一画,把洞庭秋夜的美向大家展示出来。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一段话。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的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篇二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浪淘沙 湖光秋月两相和,唐 刘禹锡 潭面无风镜未磨。九曲黄河万里沙,遥望洞庭山水翠,浪淘风簸自天涯。白银盘里一青螺。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鹿柴 相 思

唐 王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红豆生南国,但闻人语响。

春来发几枝? 返景入深林,愿君多采撷,复照青苔上。

此物最相思。

小池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南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一叶渔船两小童,树阴照水爱晴柔。收篙停棹坐船中。

小荷才露尖尖角,怪生无雨都张伞,早有蜻蜓立上头。

不是遮头是使风。

秋夕 牧童 唐杜牧 <唐> 吕岩

银烛秋光冷画屏,草铺横野六七里,轻罗小扇扑流萤。笛弄晚风三四声。天阶夜色凉如水,归来饱饭黄昏后,卧看牵牛织女星。不脱蓑衣卧月明。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火烧赤壁”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这其中,三国时候的“火烧赤壁”在民间流传最广,因为其间包含了许多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典故。

公元二世纪末,中央集权政府东汉衰落,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曹操、刘备和孙权分别占据了中原、巴蜀和江东地区,而曹操的势力最强大。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打败刘备,占领了军事重地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迫使刘备退守夏口(今湖北汉口)。曹操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当时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从江陵(今属湖北)沿江东进,直逼夏口。孙刘联军五万人逆流北上,双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相遇。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操吃了败仗,便任命投降的荆州将军蔡瑁和张允训练北方士兵学习水上作战,初见成效。为孙权统兵的都督周瑜担心曹军在蔡瑁、张允的训练下,学会水上作战,于是巧妙地使用离间计,曹操中计上了当,误信蔡瑁和张允是潜伏在曹军的奸细,将二人杀了。

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这时,闻名天下的军事家庞统也来拜见曹操,曹操高兴异常,立刻向庞统请教一个他正发愁的问题。原来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而且对南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庞统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把大小船只搭配,把三十只或者五十只船,头尾相连,用铁索锁住,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了。”曹操连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战船用铁索相连后,冲波激浪,一点也不颠簸。兵士们在船上使枪弄刀,像陆地上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晕眩。曹操大喜,可是谋士却说:“战船连锁固然是好,可是对方若用火攻,怕难以逃避。”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说:“不必担心。我们在北边,他们在南边。现在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哪里有东南风?他们如果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大家都夸曹操有见识,于是放松了警惕。

谁知十一月二十日,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善观气象,早就和周瑜作好了准备。这时,曹操收到黄盖派人送来的信,约好来投降。曹操带了将领站在船头等候。果然看见黄盖领着十多只小船,顺风驶来,曹操非常得意。十几只小船趁着风势,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战船前。黄盖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着火的小船借着东南风,直撞入曹操的战船营里,曹操的战船立刻着火,因相互被铁链锁住,无法脱逃,登时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弃船上岸,谁知岸上屯放粮食的军营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烧了。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曹操狼狈突围,逃回北方。

经过赤壁一战,孙权得以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刘备则乘机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因而形成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火烧赤壁,还留下了很多典故,比如黄盖被周瑜责打然后诈降曹操,被称为“苦肉计”,而庞统是刘备军师诸葛亮的好朋友,他建议曹操用铁索连船,致使曹军战船被火攻时难以逃脱,此计被称为“连环计”。

望洞庭的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篇三

共1课时

望洞庭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洞庭》。

2、认识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词语:洞庭、潭面、青螺、遥望。

3、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4、感知诗词大意,根据提供的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洞庭湖的美景。

2重点难点

重点: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与感受课文中语言的魅力,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

难点: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我们一起背诵古诗。

2、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名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望洞庭》。出示题目,读正确。

3、指导写字:庭

4、解释课题的意思。(“望”是看的意思)

5、看图,介绍洞庭:洞庭指湖南省的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对长江水量起着调节作用。

6、齐读课题。

说明:教师板书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欣赏洞庭湖,使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知,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

活动2【练习】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媒体,简介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后来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来去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他写下这首诗《望洞庭》。

2、媒体出示古诗,轻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边读边想:诗中写了几处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3、指名把古诗读正确,正音:和(hé)、螺、潭——注意右边上面不是“西”。

4、再听老师范读:哪里停顿比较合适,并在书上做记号。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遥望 洞庭 山水翠,白银 盘里 一青螺。

5、比赛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

6、齐读古诗。

说明:古诗要反复诵读,因为古诗通常讲究平仄、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而这些特点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当然,诵读的指导还是要有一定坡度和方法,从听老师读到自己试着读,把诗句读通顺,进而读出感情来。

活动3【讲授】

三、研读古诗

1、媒体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水无风镜未磨。

(1)轻声读一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看插图,也可以在旁边打上问号,待会讨论。

(2)抓关键词理解,出示媒体。看注释理解“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镜制作的,镜表面需要打磨才光亮。这里指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潭面”:湖面。

(3)学生质疑。①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什么要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生共同质疑:无风时的洞庭湖面,十分平静,没有一丝风浪,所以作者把它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②为什么把湖面说成“潭面”? 看图,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4)这两句诗总写了洞庭湖的秋色。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说明: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重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知道理解古诗可以借助字典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当然在小学生感到困难之处,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媒体出示句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理解这两句诗,同学们除了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查查字典,同学间互相讨论,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展开你的想象。

(2)理解关键词,出示媒体。“遥望”:远看。“翠”:苍翠。

(3)句子中作者展开了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说一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作者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也就是白颜色的盘子;把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4)把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啊。

(5)指导朗读。读出美的感受。

3、观看洞庭湖的图片,体会洞庭湖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说明:整个这部分的教学要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4、看图片,根据提示向朋友介绍洞庭湖夜晚的美景。自由准备、交流。秋天的夜晚,明月高照,站在洞庭湖边,我们会看到:(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啊。)说明:通过看图,设置情景,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含义。

5、这也是写景的诗,与《独坐敬亭山》有什么区别?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自己思考。

6、小结: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再齐读《望洞庭》。

7、出示媒体,交流其他和洞庭湖有关的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岳阳楼 唐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活动4【作业】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洞庭、潭面、青螺、遥望

2、正确背诵、默写古诗《望洞庭》。

3、写一写:秋天的夜晚,明月高照,站在洞庭湖边,我们会看到:

说明:学习佳作,应该让学生背诵,积累。在读、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加深印象。

望洞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洞庭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我们一起背诵古诗。

2、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名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望洞庭》。出示题目,读正确。

3、指导写字:庭

4、解释课题的意思。(“望”是看的意思)

5、看图,介绍洞庭:洞庭指湖南省的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对长江水量起着调节作用。

6、齐读课题。

说明:教师板书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欣赏洞庭湖,使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知,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

活动2【练习】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媒体,简介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后来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来去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他写下这首诗《望洞庭》。

2、媒体出示古诗,轻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边读边想:诗中写了几处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3、指名把古诗读正确,正音:和(hé)、螺、潭——注意右边上面不是“西”。

4、再听老师范读:哪里停顿比较合适,并在书上做记号。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遥望 洞庭 山水翠,白银 盘里 一青螺。

5、比赛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

6、齐读古诗。

说明:古诗要反复诵读,因为古诗通常讲究平仄、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而这些特点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当然,诵读的指导还是要有一定坡度和方法,从听老师读到自己试着读,把诗句读通顺,进而读出感情来。

活动3【讲授】

三、研读古诗

1、媒体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水无风镜未磨。

(1)轻声读一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看插图,也可以在旁边打上问号,待会讨论。

(2)抓关键词理解,出示媒体。看注释理解“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镜制作的,镜表面需要打磨才光亮。这里指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潭面”:湖面。

(3)学生质疑。①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什么要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生共同质疑:无风时的洞庭湖面,十分平静,没有一丝风浪,所以作者把它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②为什么把湖面说成“潭面”? 看图,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4)这两句诗总写了洞庭湖的秋色。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说明: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重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知道理解古诗可以借助字典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当然在小学生感到困难之处,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媒体出示句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理解这两句诗,同学们除了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查查字典,同学间互相讨论,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展开你的想象。

(2)理解关键词,出示媒体。“遥望”:远看。“翠”:苍翠。

(3)句子中作者展开了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说一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作者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也就是白颜色的盘子;把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4)把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啊。

(5)指导朗读。读出美的感受。

3、观看洞庭湖的图片,体会洞庭湖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说明:整个这部分的教学要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4、看图片,根据提示向朋友介绍洞庭湖夜晚的美景。自由准备、交流。秋天的夜晚,明月高照,站在洞庭湖边,我们会看到:(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啊。)说明:通过看图,设置情景,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含义。

5、这也是写景的诗,与《独坐敬亭山》有什么区别?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自己思考。

6、小结: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再齐读《望洞庭》。

7、出示媒体,交流其他和洞庭湖有关的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岳阳楼 唐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活动4【作业】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洞庭、潭面、青螺、遥望

2、正确背诵、默写古诗《望洞庭》。

3、写一写:秋天的夜晚,明月高照,站在洞庭湖边,我们会看到:

说明:学习佳作,应该让学生背诵,积累。在读、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加深印象。

望洞庭的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篇四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 《题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桌互评。(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学生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理解)

3、请学生提出不懂得地方,全班交流。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生: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请大家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qǐnɡ)如熔(rónɡ)金。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状态。熔金:熔化了黄金,比喻金 色的月光。

〈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xínɡ桂州》白:形容黄昏时白茫茫的水面。天地:指水天相连。〈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鉴:镜,这里比喻湖面的明净。琼田: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万顷良田。着:浮着。

〈4〉、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 晔 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镜写湖,形象生动。〈5〉、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唐·李白《秋登巴陵 望洞庭》彻底:形容湖的清澈。〈6〉、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后一句写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却用“倒转青天”来形容。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镜 银盘

青螺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景观设计思路由来(5篇)

下一篇:正规个人租房合同通用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