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纪录片《重生》影评(4篇)

最新纪录片《重生》影评(4篇)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纪录片《重生》影评篇一

(一)题目:《夕望》

(二)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拍摄的策划书。

(八)拍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尽量地切合主题不用盲目地乱

拍,同时注意设备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人生安全问题,尽量少干预拍摄画面,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

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十)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职务安排:

导演:龚静摄影师:张启明

场务:杨静文字编辑:叶科萍

配音:刘俐汝剪辑:张启明李鑫 美工:周明滔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prps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一)拍摄思路以及纪录片大致情节发展:

清晨张奶奶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大学校门,进入英语学习班,在课堂上他们积极学习,与老师互动,下课后他们与同学们话家常,探讨学习,中间可以插入我们的采访,采访他们现在的奋斗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梦想,紧接着镜头随着张奶奶的身影进入到一楼的舞蹈室,一群翩翩起舞的身影让观众很难想象这是一群70,80岁的老人的舞姿。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了,一群老伙伴们有说有笑出了校门踏上回家的路。

(二)大致分镜头:

镜头一:清晨的阳光懒懒地洒在老年大学的校门,镜头二:张奶奶侧面入画一路跟拍至英语学习教师

镜头三:张奶奶的手,推至张奶奶前排的一位老人埋头写字的背影(中景),再推至讲台展现老师正面和学生背景的全景。

镜头四:全景展现张奶奶等下课时互相交流的情景,镜头五:穿插记者在教师采访的老人们的镜头(关于为什么想学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梦?)

镜头六:张奶奶与英语班的同学道别,步入舞蹈班(跟拍)

镜头七:张奶奶与舞蹈班的老师互相打招呼(体现和谐友爱的气氛)镜头八:张奶奶进入队伍与大家一起跳舞(全景,脚步特写,收录同期声)

镜头九:额头汗水特写,脸上笑容特写

镜头十:夕阳西下同学们在校门口道别,(全景,中景)脸上的笑容(特写),挥动的双手(中景——近景)

镜头十一:红色的夕阳渐渐西下

解说词:正在准备中

策划人:龚静,策划时间:2014/3/10

纪录片《重生》影评篇二

纪录片拍摄心得体会

2013050236 13新闻2班宋新越

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我们的纪录片终于完成了。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在最开始确定好分组后,我们开始商量确定主题,大家各抒己见。主题的确定经过一番波折,由于大家商讨出的第一个主题不合适,于是我们又重新确定主题。这过程中大家一起出力,也在网上查找了相似的事例,同时也请教了我们的指导老师,最后确定了主题。主题确定了之后,我们几个女生开始写拍摄脚本。脚本编写经过了几次的修改,存在着各种不足,如内容太繁琐,场景太大,效果拍摄不出来,甚至编写的时候还出现了脱了主题。但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完成脚本。虽然开头就让我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团队的力量很强大,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意见不合,但最后都能融洽解决。

脚本完成后,我们按照分镜头脚本编写并打印出来,这样便于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有条理。编写的时候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这样不管是拍摄还是最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这次作业的要求是15到20分钟,而我们拍了大量的素材,对于第一次创作纪录片的我们来说,的确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从大量的素材中我们最后剪出了半个小时的视频。把他们送给采访的那几个同学作为纪念。青春的影像记录,在多少年后,是多么的珍贵,虽然没人记录我,但是我却记录下了别人的一段时光。这样的经历充满了新奇也充满了伤感,因为,时间的流逝,在机器的运作中,仿佛眨眼之间。

孤独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我付出了我所有的精力,在光与烟的流动之间,在喧嚣与寂静之间,我追求着最真实的青春。

纪录片《重生》影评篇三

废墟中的重生

——纪录片《重生》赏析

广电101 王晨晨 1008811016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一时间,房屋、道路、桥梁、山坡全面倒塌,死伤无数。据统计,汶川地震共死亡人数达19余万。在如此的大灾之前,坚强的中国人民是如何顽强度过,在这一片废墟之中,他们是如何重建家园的。四川同胞的心理、生活都经历一番怎样的挣扎。对于灾难,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做出其他的选择,只能面对。我们哀痛,我们哀伤,无数的人用止不住的泪水洗刷着心中的疼痛。但是,巨大的悲痛也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心里仍会升起新的希望。人类文明的进步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让无数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尽管发生,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重建家园,为离开的人哀悼,为活下去的人好好活着!

2011年,历时两年半全面记录什邡灾后重建的纪录片《重生》在什邡市封镜。经过两个多月的后期剪辑处理后,《重生》以什邡灾后重建到一个新城市的建立,历时三年的建设为线索串联起几组故事,采用多线故事交叉并进的结构,用丰富鲜活的人物、细节,编织出一幅什邡人民重建家园的动人图景,展现“魅力什邡,和谐什邡”这一口号的具体实现,将时代特征和人物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重生》以什邡人对未来的各种梦想为主题,纪录了什邡人为重建家园、构筑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这是地震极重灾区中少有的,采用纪录片形式反映灾后重建的作品。纪录片时长60分钟,主要讲述了三个主人公在灾后的两年间如何走出困境,重获新生,仔细展现了四川什邡人民的生活状态。

重生是脚踏实地

纪录片画面以一位妇女认真聆听医生的脸部特写拉开,这位妇女叫王尧芬,在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唯一的11岁儿子。他的丈夫赵敏,是什邡红白镇的一位裁缝,每天全家都靠着丈夫75元的收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儿子的突然离开,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婆婆的要求下,王尧芬又再度怀了孩子。2009年的5月12日,怀着孩子的王尧芬想到了死去的儿子,想去坟上和儿子说说话。但是她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左邻右舍的阻拦,大家都认为悲伤的情绪会对她肚子里的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王尧芬只能忍住悲痛小心翼翼的呵护这个新生命。女儿赵纯纯的降生无疑给家里带来了崭新的希望,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赵敏决定积蓄重盖新房。片中,导演反复运用了一个镜头,房屋的斜角上一个鸟窝,两只麻雀在赵敏家中安然的生活着。两年间,那个鸟窝一直存在,赵敏一家并没有把它拆除。这个镜头的反复展现,突显的是四川人民善良朴实的性格特点,也昭示着,这样的人民,一定会走出困境重获崭新的生活。片中拍摄了赵敏,在繁忙的缝纫工作中一定要抽出时间,亲自参与新房的建设,小到一个螺丝,一个铆钉,赵敏都要检查到位不出差错。虽然,工地劳累炎热,时常出现房屋水渠等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赵敏总是微笑着,大灾过后,他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也是一种收获。

搬入新家,纯纯调皮得玩弄着电灯的开关。看着忽明忽亮灯泡,纯纯开心的手舞足蹈。看着可爱的女儿,王尧芬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去找工作。她说:自从地震之后,是丈夫挑起了全家的重担,作为一个女人,虽然能力不能跟男人比,但是还是想努力帮丈夫承担一些生活的压力。于是,她抱着纯纯来到镇上,报名了“红白镇城管中队协管员”的职位。一周后,王尧芬拿着身份证,户口本来到了镇办公室的考场。她一丝不苟的答着题目,不管结果如何,灾难改变了她,改变了一家的生活。相信在困难中,他们收获的会比失去的更多。

重生是生死斗争

画面中的卞刚芬,看起来就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没有人能想到,33岁的她在地震后坚持了6天而顽强的活了下来。卞刚芬在镜头的跟踪下来到了女儿罗婷的学校接女儿放学,她在楼递间里,不断地问着同学们罗婷在哪里。虽然知道现在的新校舍已经坚固无比了,但是眼神中的挂念依然表露无遗。她的丈夫,在地震中为了营救同事而被硫酸泼伤。女儿罗婷却很坚强乐观,不仅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积极融入新的学校,新的班集体。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女儿化妆美丽的装束等待上台。父母拿着dv不断得给她鼓励,一家三口在台下其乐融融,享受着她们得来不易的那份平安和幸福。

试想一下,卞刚芬是如何与死神搏斗,撑过这常人难以想象的六天。是对女儿的爱让她撑了下来,是对丈夫的挂念让她挺了过来。如果埋在水泥钢筋下的卞刚芬没有坚持整整六天,那么小小的罗婷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她的笑容,还能绽放的如此灿烂吗?罗婷把现在身边的母亲当成是上天给予她的恩赐,她倍加珍惜和爱护。也许以前,她和母亲出现过小摩擦和小矛盾,灾难以后,这种伟大的母女亲情将胜过千言万语,陪伴她们一生。

重生是自强不息

突然,画面中出现了一场喜庆的镜头。曹勇是什邡邮政局的一名普通员工。他在灾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婚。作为80后的曹勇,他面对灾难的态度更是积极乐观,他有着80后的青春和梦想。在拍摄曹勇的婚礼现场时,把闹洞房这一幕拍得很热闹,一堆80后的青年男女,相笑嬉闹,他们抒发的不仅是对新人的祝福。更是对重获新生以后,希望梦想的恣意狂欢。是对生命热爱。

两年中,片子记录了曹勇每天的生活状态。准时的上下班,早出晚归。中午就用单位的微波炉吃带好的午饭。下班后,就和妻子一起到父亲的小饭店里帮忙,然后带上母亲装好的卤肉,小夫妻俩再一块回家。日子过得单纯而又幸福。灾后第二年,曹勇的妻子田冬梅为他生了一个孩子。抱着新生的小生命,曹勇止不住眼中的泪水,用肩膀小心的呵护着。两年来,生活已经越来越好,现如今政府发给他们的住房也已经建成,一家三口在新房里讨论着每个房间该如何布置如何利用。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了。祝福他们,也祝福所有历经磨难,重获新生的坚强的中国人!

担任《重生》导演的是曾获得2009年度威尼斯最佳纪录片导演奖的杜海滨。对首次尝试与政府合作的杜海滨来说,《重生》立足于普通人的个体、家庭和小团队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各级政府的努力。“这不是政府的宣传片,没有说教,只有生活最真实、最细腻的一面。”杜海滨说。据杜海滨介绍:与众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记录的决不仅仅是灾后重建的报道,而是每个人生活及情感的变化。震后什邡不少普通百姓自强不息的生活的确为人感动,通过认真的构思,《重生》最终决定以直接电影的拍摄和纪录方式,摄制组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跟踪纪录拍摄对象的生活。为并以此为线索向前发展,与灾后重建主题背景线索相交接。以小人物,体现大精神。

感动,是灾区重建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源动力,灾后重建属于什邡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纪录片《重生》即将把灾后人们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这短短60分钟,将曾在地震中感动了全世界的川西城市——什邡,以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再一次感动全世界。

纪录片《重生》影评篇四

摄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拍摄感想

熊梅芳

在我看来,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未雨绸缪在摄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一场战争,若没有充分准备,十有八九便是要输的。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摄像中,若没有事先充足的准备,一切都免谈,而这些准备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中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让一部好的作品频频“难产”,甚至“胎死腹中”。

这都是我的教训。

一、资料准备

在我们小组确定要拍以吉庆街为主题的宣传纪录片之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既有新闻报道也有杂志专栏,随笔与游记以及齐追航拍摄过的与吉庆街有关的纪录片《江湖三姐胡幕萍》、《吉庆街四大天王》和齐追航为吉庆街的草根艺人录制的唱片等,在对吉庆街由一定了解之后,便敲定了这个选题,但因为时间紧促,所以这样的准备也不算十分充分,所以陈静雯便先写了拍摄方案,暂定下了分镜头脚本,后期主要是我在修改--按照王老师的提议,要充分体现出吉庆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会根据具体的拍摄进行修改。

其实,若是当时能预先到吉庆街进行实地走访,那么后面的那些突发状况也会少了许多,对于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进度也能有序把握,减少一些无用功。

在第一次实地走访了吉庆街之后,我们先与当地的老板—园园大排档老板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进行了闲谈,观察了吉庆街的游客与艺人,并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对吉庆街的了解也不止于资料之上。在这次实地了解之后,我们对吉庆街的汉味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们原先的拍摄方案与脚步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动,不断完善。

每一次拍摄之后,我都会对拍摄方案与脚本进行修改,解说词也改了无数遍,力求精简,富有文化内涵。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事先准备时间极其充分,导演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十万字的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了几个月的拍摄,最终剪辑出了这部精致且受欢迎的纪录片,相比之下我们的准备便显得十分粗糙了。

二、拍摄准备

在确定拍摄方案之后,我们先在园园大排档(园园大排档在吉庆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家老字号大排档)品尝了吉庆街的几样特色美食,并拍摄了部分美食镜头。因为胡幕萍出差,所以我们便选择了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作为采访对象。因为我们在店消费,加上那天天气较冷,客人较少,所以胡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按照我事先了解的关于吉庆街的历史,我设计了采访提纲并选取了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到吉庆街的历史发展问题,吉庆街与艺人的关系,艺人的管理问题等。

胡先生很配合地进行了回答,但在采访中遇到了语言障碍,我们听不太懂武汉话,所以由些时候不能根据他的回答进行下一步提问,基本上就是按照采访提纲来问的,显得有一些呆板,感觉没有问出吉庆街的历史韵味的问题。不过,因为这次与胡先生的沟通,他答应下一次还会接受采访。

后来,一行三人的艺人组合来到我们的餐桌旁进行演出,我们附加条件是他们要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来我们点了一首歌,但他们却演出了三首,而且按照一首二十元的标准来,关于费用问题我们产生了一些争议,最终和平解决,他们按照点两首送一首的标准进行收费。

他们唱完之后(其实他们唱的不怎么样,主要还是热闹),我进行了采访,但他们却回答地很敷衍,还没有说几句就走了,我们有些无可奈何。这一次吉庆街艺人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我们在下面的采访中会提到艺人们收费管理问题。

那天因为天气冷,游客和艺人都十分稀少,各个大排档也很是冷清,对于我们想要的那些热闹的镜头,那天的场景并不适合表现,于是我们便结束了第一次拍摄,而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到吉庆街。

在第三次来的时候,天气很暖和,又是星期五的晚上,游客极多,老板四处拉客,艺人们也到处都是,吹拉弹唱,吉庆街十分热闹,很适合拍摄。于是我们先拍摄了一部分远景与全景,以表现吉庆街的热闹,这一部分主要由单反进行拍摄,因为考虑到了夜景的效果用单反进行拍摄会更好。当时的拍摄主要由谭福洁与陈静雯为主,我则在吉庆街进行观察,看看哪些镜头比较适合拍摄,另外,我在还寻找采访对象,主要是游客,与他们进行沟通,看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因为当时只有一台单反,所以在这方面的协调并不太好,因而那一次的拍摄主要以吉庆街的夜景全景、艺人与客人的全景,艺人表演的中景、近景还有特写为主,那一天的采访很少。

在采访艺人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很有故事的艺人,也就是我们在片子里提到的李文瀚,只是当时他忙着去演出,所以我们并没有采访到很多信息,我请他留下联系方式,但他却不太愿意,于是只能先多问了几个问题,后来我们一直没有怎么看到他。至于其他的艺人却是不接受采访,或者是采访的内容不合格(内容比较敷衍)。我们在拍摄艺人的时候,几位年轻的女艺人阻止我们拍摄她们,而我们就只能偷偷地拍摄了几个镜头,而且还不是特写镜头,而是一个全景。

第五次来到吉庆街主要是想采访老板,因为第一次采访素材丢失,后来胡先生以及其他老板又不接受采访,所以我们只能再来,这一次我们联系的是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他的武汉话还比较好懂,所以采访也还算顺利,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一直受到另一人的干扰,他一直催促我们离开,甚至动手动脚很不礼貌,采访拍摄几次都中断,造成比较大的困扰。

听陈先生的语气,那个人似乎是精神有点不正常,我们在之前拍摄吉庆街艺人以及街景的时候,他也曾数次干扰,甚至还要求我们去拍他。

在最后一次来吉庆街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以游客采访为主,前几次都是在天黑之后吉庆街热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但要采访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四五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事先跟老板进行沟通,然后去和正在用餐的游客沟通,只是由于准备不充分、还有就是选取的采访对象不太合适的缘故,加之我又没有正确使用好录音笔,所以那次的采访也不太成功,多采了几个游客,选取比较合适的采访素材进行剪辑—当时录音设备出了些问题,单反又隔得太远(我与谭福洁事先没有沟通好),所以做了很多无用功。

后来我们去了吉庆街艺人管理中心(具体名称太长,这个在片子中会展现)采访,恰逢负责人出差,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而有工作人员才刚入职不太了解情况,所以也无法进行采访,这方面的采访也只能作罢。

吉庆街采访的随机性太大,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更需要我们做足准备,包括与采访对象的良好沟通,以及分散采访对象,涵盖到各个年龄层的游客,还有各个年龄层以及不同性别的艺人,大排档的老板或者经理要需要具有充分代表性。

三、技术准备

在拍摄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第一次拍摄回来之后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拍摄素材丢失。

因为单反拍摄时间最长只能是十五分钟,而那一段采访拍摄近半个小时,从单反储存卡读不出那一段采访拍摄内容—显示格式错误,后来百度方法却把内容格式化,采访内容以及另一部分素材丢失。原先想过素材恢复,但技术难度大且成本高成功率低,于是只能作罢,那一次我们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我们也不太好再次去采访胡先生,而后来胡先生一直因为有事而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换过采访对象。

在进行游客采访拍摄时,由于单反距离拍摄对象太远,单反录音设备不及摄像机,所以采访游客的那一部分因为现场太过嘈杂,所以声音不太清楚,因而那段采访只能作废。后来我们在吉庆街采访时,都会准备好录音笔,较好保留声音信息。

在第三次去吉庆街的时候,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但当时的单反却没有调回格式,原先我们一直用的是高清的拍摄模式,但那一次却用到的是标清模式,而这个问题在我们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才发现,对于画面的匹配与挑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在我编辑的那一段关于吉庆街历史的那一部分,用到的齐追航的素材是标清格式,陈先生采访的那一段主要是讲述吉庆街的发展历史,所以二者有一定的匹配关系,作为历史部分的衔接也还是说的过去的,片子的其他部分都是高清模式,所以二者之间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在后期剪辑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对剪辑等不太熟练所致,还有就是各自的时间调配问题,所以剪辑方面的配合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整个片子大概有八九分钟,我负责的主要是中间部分的五六分钟包括吉庆街的历史,吉庆街现在所保留的汉味文化等,因为整个设计方案大多数是我改动的,有些部分我把握会比较好,加上我时间较多,所以负责的部分也较多,谭福洁主要负责开头部分的两段,陈静雯则负责片头的ai(下载了相关的模板)设计还有结尾部分,配音初步拟定为孙敦平。

在技术部分,主要是因为我们使用单反所以造成了很多失误,也有很多是因为准备不充分以及缺少经验等缘故,而随着拍摄的进行,我们的失误也逐渐减少,每个人都在积累着拍摄经验,对于拍摄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领会。

在这次小组合作拍摄中,其实还是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关于实践。但怎么说呢,对于团队合作,我还是不太擅长,有些时候甚至想,其实如果能一个人做的话,就只想一个人去做好,有时候人太多反而是一种坏事,而且比较亲密的人进行合作,反而会有摩擦,相互之间的妥协有时候反而会有些尴尬,我其实比较不喜欢室友之间进行合作,但很多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但我会考虑在以后的合作重新组织团队,想尝试与不同的人进行合作,或许也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毕竟大学四年,不想除了室友之外没有其他合作伙伴,那也没有了发现合适合伙人的机会

至于拍摄的话,因为主要用的是单反(大多数时候是谭福洁在拍摄),所以我拍摄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更多时候我都是在准备资料,进行采访,以及修改方案,有时候就在机房剪辑素材,实际的拍摄时间还是很少的。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其实也发现很多都没有按照拍摄方案来进行,有很多重复的素材和无用的,似乎做了很多无用功。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次的选题,对拍摄也很不满意,对于这部作品很不满意,但希望经过这次教训之后,自己能在下次可以做成更好的作品。

如果说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的话,那其实我们的这场“预谋”糟糕透了,我们的准备更是差到极点,所以战争的失败是在预料之中的,作品的满意度也是极低的。这次权当是一次练手,是一场演习,这之后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正式战争。

热点推荐

上一篇:保健品项目合资合作谈判方案(五篇)

下一篇:2024感情不和离婚协议书有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