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2021参考模板八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2021参考模板八篇

小编:LSY李

作为优秀的人民老师,可能需要教学设计编写。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如何编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2021参考模板八篇一

文本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章中国古代记叙散文部分,古代记叙散文则或是记叙古代各国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是记叙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迹,文章结构严谨,叙事委婉曲折。面向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本文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是叙事散文名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提高同学的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常识;(教学重点)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4、能够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叙事脉络,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领略烛之武的才华和品德。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2分钟)

二、文学常识(8分钟)

三、相关史实及背景介绍(15分钟)

四、初步感知课文(15分钟)

五、作业及五分钟机动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去年红极一时的清宫剧《甄嬛传》同学们看过了吗?在最后一集的时候,已经成为皇帝的四阿哥弘历还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不放心六阿哥。他当时是怎么跟太后说的,你们还记得吗?对,他用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来暗示。大家知道吗?这篇文章其实来自于《左传》。这本书记叙了春秋时期大量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在本文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文学常识。

二、文学常识

1、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那么什么是散文(体裁)呢?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2、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先秦时期散文主要有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古代记叙散文源自于先秦历史散文,主要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三类。《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另一部《战国策》。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所著的《汉书》是断代史史书。

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那么《左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它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被称为“春秋三传”。

三、相关史实及背景介绍

同学们先齐声朗读一遍,疏通生字词,注意语气和停顿。(基本解决字词读音,停顿)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来讲讲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好,下面我们先从地图上分析一下当时各国之间的关系。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公子夷吾出逃,后以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并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没想到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就反悔了,拒绝割地。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文中提到的晋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间经过郑国,郑文公不太看得起他,所以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发生了一场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地处两国之间,又因为曾经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于是,晋与郑结盟,也就是郑国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先请全班齐声朗读。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同学们对于本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先从文章标题看起,烛之武退秦师,“退”是“使…退”的意思。全文也是围绕着这一“退”字展开的。下面,请同学们回答我几个问题,看看你们预习的怎么样。

1、烛之武是谁,他为什么要退秦师?

2、秦师有同伙吗?他们之间关系怎么样?

3、烛之武为什么不是选择退晋军而要退秦师?

4、烛之武是怎么退秦师的?有没有用什么计谋?

全文分为四段,每一段都十分简短,却意思非常清楚。你们能不能用更简短的话来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五、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请同学们课后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字词,“之、以、于、焉”字,看看它们有几种意思。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和欣赏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3、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法,解决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

4、反复朗读,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以古鉴今,通过文章中分析各国攻伐与结盟关系的实质来反思当下。同时,从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及回顾(5分钟)

二、文本分析(25分钟)

三、欣赏叙事艺术(10分钟)

四、五分钟机动时间及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本文的相关历史背景,对文章页有了大致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先朗读全文。上节课结束的时候,我要求你们找出古今异义的字词,我请同学来说说,找到了那些。好,看来大家课后还是看了书的。那么,看到课后习题二,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行李、以为、夫人、去、东道主

二、文本分析

一)通过检查,发现同学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还不错,希望没有记住的同学在早自习的时候多花点时间记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本文。

第一自然段

(齐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注意断句。“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齐读)“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教师重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段(齐读)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示弱。郑已经知道自己抵不过秦晋的军队,房地姿态,减轻秦伯的戒心)以退为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翻译)

(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即使因一时意气灭亡了郑国,也难以维持在郑国的统治)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翻译)

(铺陈利弊,灭郑国除了对秦国没有意义之外,相反会带来不利,会增加晋国的实力。会使自己在与晋国的较量中居于不利地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陈述了留郑的有利,将利害关系展现在秦穆公面前,让他知道是否该选择攻打郑国。)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分化瓦解。若只是铺陈利弊,让秦国考虑退兵,秦穆公或许会考虑到与郑国的同盟关系,不好独自先退兵,但是,烛之武重提晋文公背信弃义之事,使秦穆公减少了对维持同盟关系的顾忌,同时考虑同盟的可信度。)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

(从根本上说明郑国灭亡后,秦国也会深受其害,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只不过是帮晋国增加领土,这是烛之武谁退秦师的最关键的一点,仔细为秦穆公分析当前的局势,让他明白秦,晋,郑三国所处的地位与利害关系。)

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烛之武说动秦穆公之后,并不是直接请求秦穆公退兵,“为君图之”是让秦穆公仔细考虑,但其实结果已经知晓,烛之武用这种方法维护了秦穆公作为君主的决断权,不会让别人以为是烛之武让秦伯退军,秦伯就听从,而是在陈说利弊后,由秦穆公自己做出决定。)

烛之武请求敌国退军但又不失其气势,以退为进,层层推进,不是一味的请求退军,而是站在秦国利害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劝说,并援古例今,全方位的考虑各方面的情况。

第四自然段

(齐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翻译)“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晋军为什么没有追击秦军?

明确:从仁、智、武三个方面考虑。

(齐读课文)我们已经将全文过了一边,请问同学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二)、总结:

1、重点虚词

“之”字的用法。

1)代词,在句中做定语或宾语。例:许之

2)连词。○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例:寡人之过也○2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状语。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了解了“之”的用法后,我希望同学能真正理解。

提问:请同学找出文章中的“之”字,并判断属于哪一种用法。

(作代词:1.许之;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为君图之。4.杨孙戍之。5.子犯请击之。6.亦去之。7.何厌之有(注意:这里是做代词,复指“有”前面的宾语。

“的”:1.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1.臣之壮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行李之往来4.君之所知也)

(第二个重要的是“以”字的用法,“以”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字的用法。

1)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2)介词,“用”“拿”,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

3)连词,连接两种行为,表示前后关系。

4)(下面,请同学根据讲解,判断下面“以”字属于那种用法)

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不武。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1.属于第一种用法○2○3属于第二种用法.○4○.5属于第三种用法)

“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于”字用法

1)表处所、时间

2)介绍涉及的对象。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3.阙秦以利晋(使获利)

2)名词用作动词

1.晋军函陵(驻扎)

2.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3.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

(了解了一些词语的用法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文的一个特殊句式,这个句子在多文言文中都会出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何”是有的宾语,“之”在这里作代词,复指“有”的宾语,同样用法有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欣赏叙事艺术,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经过我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文的详细解读,请同学归纳一下本文采用了那些技巧:

1.用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呈现故事发展矛盾。

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殽之战。本文中的故事是发生在秦晋围攻郑国的紧张气氛下,通过佚之狐之言引出烛之武出场。烛之武与郑伯的一段对话既可以看出烛之武曾经怀才不遇的悲愤,也可以看出面对国难时,烛之武不计前嫌,为国效力。烛之武说秦穆公这一段更是通过烛之武的言辞,讲故事发展推向高潮,并同时铺陈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攻交伐谋的本质。

2.叙事精炼,语言简洁。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是文章的主体,因此,文章着重对此进行了描写。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虽然只有短短百字左右,但是,却将秦,晋,郑三国利害关系分析的非常明朗,并且抓住人物的心理,叙事有理有据,非常全面。

例如其他的叙事技巧:伏笔,照应等,并举例论证相关观点。重要的是同学自己根据文章进行的有依据的分析。

四、作业

假如晋国单独对郑出兵,郑伯要你去说服晋侯,你会怎么说?就此写一段劝说词。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2021参考模板八篇二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

一、导入课文,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

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

(三)串讲第三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四)串讲第四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六、尝试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分析烛之武形象

板书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全文。

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烛之武形象探讨:

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1、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尝试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2021参考模板八篇三

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如“军、远、鄙、东道主、行李”等。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语法现象

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历史上有名的口才出众之人(如, 蔺相如、诸葛亮、邹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题

烛之武 退秦师 加一个字,使之能概括课文内容。(可填“劝、智”等)

烛之武退秦师,关键词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传》与左丘明简介

1、联系初中九年级《曹刿论战》所介绍的《左传》知识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左传》与《国语》的区别

《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写此作时,左丘明已双目失明,他是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四、追溯历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晋(晋文公) 齐(齐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庄王)

晋国简史

晋献公 → 晋惠公(夷吾)-----朝济而夕设版焉(得罪秦)

↘ 晋文公(重耳)-----经过郑,郑对之不善

↘大女儿(秦穆公夫人)

晋襄公

晋灵公(晋灵公不君 用弹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杀厨师)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串讲、品析课文

1、(1-2)自然段,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并翻译)

2、(3)自然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一共有五点

A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过已鄙远,君之其难也。”(注意“执事、缒、鄙、越”等)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意“舍、东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赐、许、朝、夕、济、设、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注意“何厌之有、封、肆、阙、焉、图”)

二、思考:

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摆事实,哪些是讲道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A和 D是摆事实

B C E 是讲道理

最关键的一点是E 因为秦最担心的是对方的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课时

一、讨论: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与、知、易、武”, “吾其还也”的“其”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三、思考并讨论: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