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初体验有感
2018年3月16日,按照区委组织部《船营区百名青年干部下乡兴村实施方案》要求,我来到越北镇政府参加下乡兴村青年干部对接会,正式开始为期两年的党建指导员工作。
入村前,我完全是一副忐忑不安的心情。不是没去过农村,工作三年半,每年的下基层、帮扶包保、审计工作都会下乡几次,漫长的车程、零星的房屋、茫茫的田地是我一直的印象。看着手中《实施方案》要求的六大方面、15项重点任务,我的第一项担心,其实是我每天怎么入村,方向感并不好的我得需要多久才能熟悉晓光村的位置,以不至于自己到村时茫然无措。我和一起下乡的同志讨论着各种可能性。但是当我们刚到中东越山路就迎面而来一辆22路时,所有的猜测都不复存在。向公交车上的大爷大妈打听了一番,才发现其实城郊的农村通行已经方便的不得了:早上5点半就已开始有公交车,差不多十几分钟一趟,路过中东、桃园广场、吉林站等重要路段,村民基本换成一辆公交就能到达吉林市各个地方。正感慨着晓光村的便利,公交车报站已提醒我们到达晓光村委会。粗略估计一下,最多10分钟,就已达到村部。
进入村部,竟然发现已有村民在大厅办事。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村民办理着残疾人公交卡、社保一卡通、养老保险等各项事宜。看着这人来人往的办事节奏,仿佛是曾经走入的社区委员会办事大厅。听村书记、村长介绍,晓光村的情况其实早已向城市靠拢:经济条件好的村民搬进了市内的各个小区,村里的房子出租给更远乡村来城务工人员;年轻的村民都在市内工作,工作的多于务农的;网络基本家家通,快递也已入村,更别提饭店、小超市等基本生活服务。
望着尽在咫尺的高楼住宅,看着不远处的施工工地,回想着初下乡的所见、所闻,我感叹着近郊农村的迅速城市化,也惊讶于近郊农村因城市建设发展所发生的重大变革。也许,怎样积极稳妥、科学有序地推进晓光村城市化,正是我未来两年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