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模范先进事迹
**,女,68岁,**市**河旅游开发区**村村民。她30年如一日拥军不辍,用一颗爱心积蓄了浓浓的拥军情。她先后被授予全国新时期拥军女模范、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红嫂、省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近日又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市100位时代功勋人物”候选人之一。
真心支援解放军两年后,部队搬进了营房。为了更好的为战士们服务,她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就和爱人或孩子推着缝纫机到部队,帮助干部战士补衣服,一补就是好几天。自己补不过来,就叫二闺女同她一起开动两台缝纫机补,有时从晚上直补到天明,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也全然不顾。就这样,四年多来,她在爱人和孩子的帮助下,共为驻军领导机关和十四个连队缝补衣服11000多件(其中改做成品衣服550多件),洗衣服400多件,拆洗棉衣、被褥150余件,做鞋垫120多双。
爱心奉献子弟兵
她常常想,解放军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应该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真心实意地关怀体贴他们。因此,她除了为解放军同志缝缝补补外,还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体贴干部、战士。
1980年除夕,住她家的战士,有的出去会老乡,有的出去玩,唯独刚入伍的新战士吴敏呆在家里,默默不语。**见此情景,深知人逢佳节倍思亲的道理。为了帮助这位新战士打消想家的念头,愉快地过好春节,安心在部队服役,便把正感冒躺在炕上的丈夫叫起来,领着孩子陪小吴玩,自己下厨房炒了六个菜,全家一起与小吴喝年酒,来了个军民小联欢。
有一次战士张学太感冒,头痛发烧,早晨没起床,炊事班给他做的面条也没吃。**觉得人要身体不好,精神往往比较沉闷,特别需要别人照顾和安慰,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战士,父母不在身边,就更应该关心和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到部队住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于是,她在其他同志上工之后,抽空给小张倒水、拿药,把家里的好面拿出来做成面条汤,再加上几个荷包蛋,煮好后端到小张眼前,一面催着他吃,一面同他拉家常,从各方面进行安慰,把小张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江苏籍的战士郑少华是个孤儿,从小缺少母爱,在部队里散漫、任性,不安心服役。当她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多次与郑少华谈心,让郑少华把自己当成他的妈妈,有什么困难尽管对她说,郑少华感动的落下泪来。从此,每逢星期天她便把小郑接到家里做好饭给他吃,同时做他的思想工作。郑少华由有名的后进兵成了全团的先进典型,1991年退伍前荣记二等功,回家安排了工作,至今郑少华还和**通着信。
1980年9月,工兵三连连长**的爱人要来部队生孩子,**为了减轻连长的负担,主动把家里的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将杨连长的爱人接到自己家。在分娩之前,**帮着产妇把该洗的全洗好,还向她介绍了产前注意的问题。产妇乘车去医院时,**随车让产妇半躺在自己身上,轻声嘱咐着、安慰着,以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由于出现难产,部队医院决定转院,**又陪着产妇转到县医院照顾。孩子生下来了,她为孩子换尿布,为大人洗脏衣,忙的两天两夜没睡个囫囵觉。杨连长感动的不知说啥好。产妇出院后,**为了让杨连长集中精力做好连队工作,一直坚持每天为产妇做三顿饭,给孩子洗尿布整整伺候了一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