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党员事迹材料:不待扬鞭自奋蹄,托起梦想播种爱
xx市第一中学座落在翠螺山下,姑溪河旁,采石古镇。学校始建于1945年,是xx市最早的一所中学。建校六十年多年来,学校有过辉煌的历史,培养了一批批建设人才;也有一段低谷时期,好生不愿进来,好教师纷纷外流,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低。从2006年始,这所学校教学水平、办学质量连年提升,在市、区两级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等级,学校多次被命名为市文明单位,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集体、雨山区道德先进单位,市、区先进党组织。市一中由一所城乡结合部的薄弱学校,一跃进入全市公办初中的先进行列,成为城区市民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去就读的学校。一中的吸引力在哪儿?就因为一中有一位好带头人——一位“不待扬鞭自奋蹄,托起梦想播种爱”的好校长李xx。
感恩,乐教善行
他出生于1968年xx省肥东县农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妹多,家境贫寒,十年文革动乱之后,开始上学,在读小学时,因帮家里做家务农活,又贪玩,无心上学,学习成绩差,小学老师的循循教诲,父母心酸的述说,冲击他幼小的心灵,从此发奋学习,初中毕业考进肥东师范学校,师范三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xx师范大学。1991年,他以“双优”生毕业分配到xx市一中从教。面对那些学业成绩不如他的同学进机关、到公司、读研深造,他内心失落,彷徨痛苦过。但他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教师用文化的火种点亮了自己的心灵,点亮了他的希望,托起了他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梦想。他深知党和政府的免费师范教育,才使他有机会上师范,读大学。他理解教育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事业,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人类最神圣的事业。当好教师,是他对国家、社会最好回报,是他对生他养他的父母的感恩,对教他育他的老师们的感恩。
从事教育是善行,感恩,他选择从教,他在xx一中扎根,在一中的教坛上他一干就是22个年头。
前两年,大学同学聚会,二十年后的重逢,他同班的大部分同学离开教育岗位,面对那些当官的、当老板的、当专家学者的同学,他却十分自豪地说,我们干教育的口袋清贫,脑袋富有,地位身份不高,但深受学生和家长尊敬,当一名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
热爱,教育之魂
他的母亲是典型的农家主妇。操持家务农活整天不停地干,对家里众多子女生活上个个关心,品行上严格要求,母亲的辛苦,坚强、善良、有爱心,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的谚语时时提醒他。他深知当一名好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本领,更要像慈母一样充满爱心。
爱读书,是他最大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他增长知识和教学本领的源泉。他不仅博览古今中外学科教学专业知识书籍,还广泛涉猎教育专著和教育管理书籍。他对知识学问有着执著的追求,从不放弃读书和学习。2004年36岁的他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经过3年艰苦学习,2007年顺利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他刻苦用功,勤奋学习,使他始终保持读书人的书生气。从教师到校长岗位变了,他身上读书人的天真、较真,不俗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教师会上常说,读书学习是教师事业和生命的源头活水。这几年学校在他的带领和推荐下,每学期教师人手一本教育名著和专论。引导教师读书学习,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学术研讨。撰写心得体会和教学反思。在一中,读书学习成了一中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一中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教科研水平的提高。2006年一中教师本科学历仅占65%,到2012年底达87%,教育硕士5人。从2006年以来,一中承担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频频获一、二、三等奖,教师教研论文,教师参加市级赛课评比活动获奖等级和人次,位列全市初中学校前茅。
在一中,教师浓郁的读书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风气,正是这种正能量推动着一中教育教学水平的大提升。
热爱学生是他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他时时地告诫大家,教师的成长源于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因为热爱,才能潜下心来教书,满腔热情地育人;因为热爱,才能由从业到敬业、乐业; 教师只有幸福地教,学生才能快乐的学;因为热爱,才能有创新、创造、乐于奉献,成就教育人生。
热爱学生,他率先垂范。二十二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课堂教学,他的课生动风趣,学生们爱听。扎根课堂教学,源于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2002年他已任副校长,但还主动要求参加市精品课大赛,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代表xx市参加省级教学大赛获得省三等奖。他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业后进生更是关心备致,舍得下功夫,花精力补缺补差。曾经一位汤姓学生,因学业成绩差,上课调皮捣蛋,经常逃学,课任教师不给这位学生好脸色,同班同学厌恶他,初二时他辍学在家。他数次家访,苦口婆心劝孩子上学,家长被感动了,孩子却坚决不肯上学。那年冬天下大雪,他得知这名学生生病,他顶着寒风,踏着深雪,到这位农村的孩子家探望,安慰孩子,为他补课,讲人生,谈前途,孩子病好重返学校,他特别关照任课教师重点关心鼓励这名学生,为孩子补缺补差。后来这位学生不仅考上中专,还从中专考上大学,孩子的父亲也成了他无所不谈的朋友,在他的鼓励下,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参加成人自考,取得了建筑师资格证。
他经常对人说,教育事业之所崇高伟大,就因为只有耕耘教育,播洒爱的种子,才能托起孩子们憧憬未来的希望和美梦。看着一批批学生毕业后或继续学习升造或走上社会成为有用之才,自豪啊!这辈子从事教育——值。
“人本”,教育的核心
xx一中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农民工进城务工或做小生意家庭的子女,生源质量差,家庭教育缺失。城区学校与一中教育相比严重失衡。2005年一中和黄山农村初中合并后,摆在一中人面前:一中怎么办?走什么办学路子?2001年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2003年“以人为本”被写入中央文件。问题是,一个缺乏人文思想洗礼的社会如何理解和诠释“以人为本”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一所对“人文”内涵完全陌生的学校,能把它变成教育现实吗?
他和班子成员,听报告,务虚座谈,赴洋思中学学习,到东庐中学考察,在全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逐步在全校干群中形成共识;以人为本不是只喊口号,它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理念,管理者眼中要有每一位教师,教师眼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大家一致认为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服务的思想,把师生的发展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之中,把学生的发展融入到班主任日常工作之中,学科教学目标之中,社区活动和家庭生活之中。
2005年,学校下大力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改造学校食堂和学生公寓,开始了一半学生走读,一半学生寄宿的办学模式。解决了家住边远农村和外出务工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活无人管,家庭教育缺失的难题,深受这部分家长的称赞,他们纷纷说,政府和学校真正办了实事、好事。
2006年,学校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了,制定了《xx市第一中学创建“人文教育”特色学校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不让一人掉队,人人获得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学生成长目标,教师成长目标,规定了实施措施和实施步骤,极大地激发了一中人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干部想的是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教师想的是自身发展,学生发展,上下形成了共谋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律己,接好“地气”。
2006年,李xx就任一中校长,他从教师、班主任、团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副校长一路走过,深知校长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当一校之长,不仅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敢作敢为,还要勇于承担责任;不仅要亲力亲为,还要接“地气”,搞好干群关系。
他在班子成员中常告诫大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生明,廉生威”。
一中寄宿制学生有500多人,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学习、文体活动24小时全在校园。学生在校安全是校长最揪心的头等大事。他家离学校20多里路,每天早晨七点左右必在学校,晚上六点多才离开学校,每周有一晚值班时,他进教室看教师辅导,十点多送学生进宿舍,十一点查学生睡觉情况,清晨六点吹起学生起床号,带着学生晨练,组织学生早餐,早餐后组织学生早读,上班后,查公寓卫生管理,看食堂卫生和学生伙食安排,忙和累导致他失眠,每次在校值班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他的妻子和女儿,十分心疼地责怪他说,学校是他家,家是他的饭店和旅馆。
他长期的超负荷工作,造成身体极大透支,2007年以来他体质越来越差,小病总是不断,吃过药,打过点滴,就赶到学校工作。2012年3月,他患口腔囊肿,到南京口腔医院做切除手术,因病情他切除了五颗板牙,医生建议他住院十天,术后需休息一个月。在病床上,他牵挂着学校,住校的学生,一个星期就办了出院手续,刚回到家放下行李,马上赶到学校工作。
作为校长的他,手中有一定的人事权和财物权。手中有权他慎用,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涉及的人权、财权制度化、透明化、阳光下的权力最能受到群众的监督,在学校教师评优、评先进、评职称晋升职务,绩效工资分配这些都是校长和学校管理者最难办的事。在一中这些难办的每项工作都有明确制度规定和测评程序。因为公开、透明、公正、公道,多年来无人对这些工作投诉和指责。
这几年,一中进入长足发展时期,投入大,资金量也大,如学校采购多媒体、电脑、办公桌椅等设备,涉及经费100多万元,学校组织采购小组,3名教师代表,2名学校干部共同负责招投标工作,在当今商业社会上,投桃报李的功利盛行,供应商各显神通,有请校长吃的,有送礼的,有托人找关系说情的,他一一拒之门外,结果中标单位老板连校领导的面都未见过。一位中标的供应商说,一中学校与别的单位做派不一样,招投标干部不插手,作风过得硬。按章办事,校领导虽然得罪一些人或亲友,但却赢得教师的信任,多年来,一中干部在廉洁自律测评中一直得高分。当校长之后,没有要过任何个人荣誉。2014年雨山区三名工作室评选,为了鼓励学校教师,他把自己的名校长工作室荣誉让出来,让学校一位老师评上了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荣誉。2014年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他为了学校整体的发展,放弃了先进个人的申报,申报并评上了市先进集体。
他严于律己,以校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学校在发展,学校赢得良好的办学声誉,他很有成就感,但他愧对家庭,亏待妻儿,是他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