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最新6篇

《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最新6篇

小编:HLL2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学细节60讲》紧扣统编语文新教材,聚焦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精选名师教学案例,还原教学细节现场,解读课改理念依据,彰显细节教学魅力,阐释细节教学方法,助推教师从教学细节做起,改善课堂教学,提高业务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篇一:《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

《语文教学细节60讲》中《思维形式的运用》一文中讲到“思维是学生除去知识和分数之后更加深刻、长久而有价值的收获,对学生品质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为“思维品质”?新课标中指出,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在实际中最大化地挖掘和发挥文本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价值。

立足课本,依托语言文字,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七上第四单元《纪念白求恩》一课,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需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清道理,最能体现逻辑性。备课时将课后习题融入整个教学中。分析学情,初二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结合课后习题一,先从议论文的结构讲起。学生们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以支撑观点的,材料的选择和排列正是一种逻辑思维的体现。明确每一段所写内容,指导学生整理出全文的写作思路:先概括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再分别阐述对他精神品质的理解,最后号召大家学习。材料的编排也有内在的联系,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白求恩最突出的特质,所以放在第一点重点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他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所以紧接着说,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是具体业务的追求,这三个材料之间有着从主到次的逻辑关系。由此训练紧接着完成课后习题三:将第4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放在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明确写作思路上。从课本拓展到阅读和写作,都要想着理清思路,这样久而久之思维才会得到锻炼,表达才更清晰、更有条理。如:第四单元的写作要求就是“思路要清晰”。无论是对《再塑生命的人》写作思路的梳理,还是围绕“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材料的取舍,以及写作实践中想想围绕中心可以写几件事,如何安排先后顺序,都是对学生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的训练。选择好材料并且明确材料跟主题(观点)之间的联系,理顺出写作思路,平时的这些练习就是对学生逻辑推理的很好训练。

又如《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课后习题一: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表格——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和最后一次相见时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的情况。看似一个普通的填表题,然而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追问:通过填写表格的内容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在变,什么又一直没有变?高原由荒野变作了绿洲,高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坚定的意志没有变。正是这“不变”导致了高原的变化。联系初中阶段所学的其他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情况吗?《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追求的唯利是图不变的个性特点导致了对待于勒有钱没钱的不同的态度;又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不变的性格特点,才有了对待小狗和赫留金的不同的态度和判决。变与不变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生活中变与不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比如商家不断地变化策略来吸引顾客,那就是在变中适应生存。从人生的角度看,有人选择了坚守,最终得以功成名就;而有人选择了改变从而获得了新生。无论选择何种路径,都需要勇气和智慧。“变”未尝不会带来机遇,“不变”又未必不会迎来成功。这样的课堂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依托文本设计好问题正是对学生思维的最好的训练。这又让我想起徐杰老师五问孔乙己:1、孔乙己为什么要穿长衫呢?2、能不能在孔乙己某次出场时补充描写一下他的长衫?3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4、孔乙己的悲剧谁有什么责任,谁要负最主要的责任?5、如果孔乙己时来运转,成为了孔举人,他会不会把到他家来偷东西的张乙己、王乙己的腿打断?设计问题链,避免课堂碎问碎答,提问具有内在关联性和连续性,可持续引发学生的讨论。这些问题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有效牵动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教师有梯度的教学活动引领下步步深入文本,从而发展其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由此看来设计有效问题可以达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结合课后习题三和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有人说百草园的生活是快乐的,三味书屋是“全程最严厉”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思考,这里有理解、有分析、有比较、有推断、有评价,在文本中寻找依据,在矛盾比对中发现真相,思维在悄然发生变化。

思维从问题开始。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学中做好问题设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二:《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

“细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此可见,细节虽细小,力量却强大。做好每一个细节,也就做好了事情的整体。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语文教学细节60讲》是一本理念与实例并重,透过多位优秀语文教师的视角提醒语文有效教学的60个教学细节问题。通过读此书,我发现原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智慧,这些环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深刻。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只有充分聚焦于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关键之处,才能真正凸显文本的亮点和特色,也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简单聊聊自己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几点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在我进入教室准备教授《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一直静不下来,于是我一改往日直接导入的风格,改为先播放《水浒传》电视剧片段,学生听到声音后迅速安静下来,认真观看后对视频片段中的情节议论纷纷,借此机会我再通过提问“这个视频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上课的状态明显比以往积极活跃。甚至在我接下来简介《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故事情节时,学生都会提前安静下来,并问“是否还有有意思的视频看”。

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重视教学预设,有效处理教材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在适当为学生补充故事背景后,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连续追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显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当2020年迎接市里视导时,孙钰晅老师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她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在讲授时,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补充作者的经历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简单的语言中蕴含的浓厚深情。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前几天听王文辉老师的《竹节人》一课时,他就关注到了单元目标,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围绕着“阅读方法”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不同形式的“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三、营造课堂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在这本书的第五页,田玲老师执教《背影》时,有这么两处评价性语言很打动我“你的赏析功底了不得,知道抓住词语来品味。”“好一个“冰释前嫌”!这个词老师都没想到呢!可见大家的词汇储备多么丰富。语文学习就是这样,不断积累并且学以致用。”这样的评价又怎是一个“嗯,不错!”“嗯,你回答的很对!”能比的呢?所以,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五、处理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

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马老师视导时提到了池上镇中心学校的孟芳老师,她说“池上中心校今年取得较好成绩的最大原因就是孟芳老师及时的课堂反馈。学生听写完,立马在教室展览优秀的卷面;学生完成一次作文,立马在教室在走廊上展览优秀的作文。”试想:这样的情况下,被展览作品的同学一定会备受鼓舞,再接再厉;没有被展览作品的学生也定会心生羡慕,并暗暗努力争取自己也有展示的机会。所以说,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点也是我现在最欠缺的,最应该学习的一点。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三:《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

前段时间的作文课后与其他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都曾提出同一个问题:怎么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因为当我们翻开学生的作文,一篇篇皆是“考试失利”“爬山”“种花”“品茶”,当然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但我们如何能引导学生从相似的生活轨迹中寻出点“不一样的味道”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也就是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首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书中提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再观察和想象的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不禁让我想起我过去也实践过这个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曾给学生留下一篇命题习作,题目叫《放学路上的声音》,放学路上都有什么声音?第二天收上来的作品中有同学写了下课铃声,还有写说话声,汽车鸣笛声,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看完后我便稍做引导:有没有更细微的、特别的声音?这些声音的背后是什么故事,激发了你怎样的感受?经过点拨后,第二天的习作便热闹起来。有烤冷面的叫卖声,有值日工具的碰撞声,有炸绿豆丸“滋啦滋啦”的油花声,最新奇的是有位女同学写了脚踩在落叶上的“嘎吱”声。被老师批评后郁闷的心情配合上这细微的脚踩落叶声,使她的心情更加烦闷,这样的独特感受给她的日记增添了一个亮点。后续我们又观察过放学路上的夕阳,放学路上的面孔等等,通过这一系列观察类习作,也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可以从生活中的细微处来选材写作。我想这一方法也可以在高年级继续沿用,相信这样的长久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观察生活动人细节的习惯。

方法二:在分析整合的训练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写作逻辑思维能力的差距也日渐明显,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诞生的结果也不同,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由此我想到我们可以在写作课上做一个专项的训练,给出几个固定的事物,让学生由眼前的事物谈谈引发了自己怎样的思考,并讨论在写作中可以以怎样的中心情感来写这个事物,积极拓宽学生写作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出示“落叶”,由落叶可以想到“秋天”“奉献”“孤独”“积蓄力量”“勇敢舍弃”等等。

方法三:在求新求异的探索中,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写作时不按惯性思维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蕴含的另类内容,避“俗”求“异”,写出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比如同样写母亲,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歌颂母亲的辛劳,甚至几近夸张的将母亲写成了只会家务、只会唠叨的形象,这不仅让读者审美疲劳,更让人感到一种人物“扁平化”的不真实。而有一位同学,写了自己的“厨神”老妈,明明做饭味道很一般,还总喜欢挑战高难度菜品,结果爷俩却只能说好吃,生怕老妈失去兴趣就没人给他们俩做饭了。这样“别具一格”的老妈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可爱,也更加真实。因此我也打算在未来的写作课上着重训练学生的选材角度,比如出示“挫折”这一话题,让学生围绕“挫折”来进行选材,然后小组内交流评选哪一个角度更加吸引读者,随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写作思考,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写作思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老师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更加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引导,不但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篇四:《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

《语文教学细节60讲》第54讲提到,语言训练有三大要义,分别是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真挚感人,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我对这三大要义的体会与感悟较为深切。

一、语言训练的第一要义是准确简明。

写作中,学生真正能够文从字顺、简洁明了、清楚明白地表达心中所想,这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怎样教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语言准确简明呢?在这一讲中,滕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滕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是注意用语规范,避免网络用语干扰学生准确表达;二是消除歧义,避免多重理解造成表意不明;三是注意搭配得当,准确表达心中所想;四是前后连贯,使文章通顺清楚;五是根据语境,恰当使用成语。这五条操作性强,是语言训练的有效路径,给我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二、语言训练的第二要义是生动形象。

平时批阅学生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在写作时使用的交代性语言过多,学生生怕读者不清楚自己所写的事件,所以前因后果、事无巨细的全部交代、叙写出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就会有流水账的感觉,缺乏表现力,没有生活味。

我认为,要让语言生动起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交代性的语言变成描述性的语言。所谓的交代性语言,指的是只粗略地交代事情经过和结果的语言。如:我吃烧鹅腿。这种语言干瘪粗糙。而描述性的语言就不同了。比如:我握起健美而酥香的烧鹅腿,让面部肌腱作剧烈运动,从而将包括谦逊在内的一切表情过滤掉。这样的描写会更加生动,画面感更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写作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更具生动性、更有表现力,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方法一:运用修饰限制词+意象的方式使笔下的事物更具体

比如,课堂上可以让同学们用修饰限制词+意象的方式说说秋天的景物,同学们会提到大雁,加一个修饰词,“南飞的大雁”,追问队形样子,“排成人字形的南飞的大雁”,再追问哪里的大雁,“高远的天空中排成人字形的南飞的大雁”,这样描写出来的景物就更加具体形象了。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学生的仿写与创意能力也被激发出来:“开了口的冒着热气的褐色中带着一抹金黄的香味诱人的糖炒栗子”“在风中舞动的巴掌一样的火红的枫叶”“胖嘟嘟的橙红色的柿子”……

方法二:善用人物描写,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举例:“我非常高兴!”

1、从心理描写,

2、从动作描写,

3、从语言描写,

4、从神态描写,

5、从细节描写,

6、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化笼统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同学们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好句子越来越多:

1、从心理描写,“我的心里如同吃了蜜一样甜。”

2、从动作描写,“我乐得笑弯了腰。”

3、从语言描写,“‘真好!’我高兴得大声喊了起来!”

4、从神态描写,“乐得我合不拢嘴。”

5、从细节描写,“我笑得肚子疼,捂着肚子不敢直腰。”

6、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化笼统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

A我心情就像一只刚刚出笼的小鸟一样高兴。

B大家的欢呼声简直快要掀翻了屋顶。

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写出的句子就显得生动、活泼了。

方法三:找出空白点,增加细节,让情境细致入微。

举例:

原文交代性语句:他站在那里。

改文:

1、他表情严肃,沉默地站在那里。(大战爆发前)

2、他瞪大眼睛,几乎跳起来,跃跃欲试地站在那里。(心情)

3、他两眼冒火,紧紧地攥紧拳头站在那里。(愤怒时)

这样写句子,就在描述中交代出了“他站在那里”这个信息,显得更有情境,语言表达更细致入微。

总之,文本语言写出来是为了给读者看的,在阅读时,读者往往会引起联想和比较,如果你的习作中缺少描述,那么干干巴巴的语句无法唤醒读者的想象或者是联想。写作教学中,老师要有写作语言训练的意识,增加作文中的描述性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容易让读者读进去。

篇五:《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

类型,在现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的“具有某些共同性质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语文教学虽然五彩缤纷,但很多时候其实也是可以从“类型”角度去探究摸索的。

语文教材中,文本体例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不同的文本,在教学时就不能用同一把钥匙去“开锁”。因此,关注文本类型,研读课堂,是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张雅老师对于诗歌教学,从朗读,意象,语言,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的引导既紧扣诗歌这一体例的特点,又让语文教学梯度分明,灵动多姿。回顾自己的诗歌教学,在朗读指导上还是显得不够有效。今后的诗歌教学,一定要把读真正落到实处才好。

对于文言文教学,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在一个模式。每拿一篇文章,就先是读,然后一字一句去翻译,最后再梳理文意和技法主旨。这是我曾经的语文老师上课的模式,我也在沿用。一直到有一年,在名师大篷车活动中聆听了田玲老师一节《小石潭记》,我才有了醍醐灌顶之感。课堂上,田老师引领学生在言的基础上,文随意动,言文融合,使学生在优美的品读中既获得知识储备,又有了愉悦的审美体验。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到现在,我的文言文教学也一直努力朝“言随文动”“文言融合”的方向发展。

文明珠老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探究,沿用了曹公奇老师和田玲老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主张。强调的也是“言文融合”,并且提到,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有所讲,有所不讲,做到有的放矢”,“还要根据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所侧重”。文言文教学,理不顺言和文的关系是很难让学生有所获的。所以,要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研读教材,研读课堂,研读学生缺一不可。

语文教学,除了要关注文本类型外,对不同类型的课堂也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我自从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最大的困惑就是写作教学。每次写作课,感觉自己已经把能想到的都讲了,可是学生写出来的作品还是不尽如人意。听过很多同事的课,感觉也是和我一样。最近几年,因为自己开始动笔写作,才慢慢和学生有了一些共识。写作教学也相对来说,有了些许进步。

宁静老师关于写作思维的拓展方法给我很大启示,“在观察和想象的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分析和整合的训练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求新求异的探索中,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既有训练方法,又有明确目标。想想看,我的学生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写作思维不够灵活,从现在开始,我要在写作教学中向宁静老师学习,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力争让我的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有新的发展。

侯会芳老师关于写作语言的方法指导中所列举的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让我很有感触,在日常教学中,我也碰到过不少类似情况,但很明显我的处理方法和王老师有很大的差距。过分在课堂强调主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日记和作文表达中出现明显的语言差异。所以,语言要“真挚感人”的这个“真”字,还是值得好好琢磨琢磨的。

我的综合性学习课,最早时一直都是由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后来在使用全新的部编版教材时,我开始尝试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策划主持。实践了几年,做的最好的是我的2018级学生,从最初的简单稚嫩到最后的有内容有内涵。而他们那一级的中考语文成绩也是非常漂亮,所以现在我依然在坚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设计主持的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关注类型,是要我们从诸多的“异”中寻找出“同”,以便我们更快捷有效引导学生学有所获的。怎样才能更好地异中求同,考验的是语文老师治学态度与专业素养。所以,修炼自己提升自我需要一直在路上。但在归纳求同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否则很容易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套子”。任何事情,都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关注类型,研读课堂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才好。语文教学,有万千头绪,所以语文教学要想灵动多姿,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思通千载才能更好应对。

篇六:《语文教学细节60讲》读后感

近来事情颇多,忙于琐事竟一度将读书抛之脑后,再捡起之前翻开读了几页的书时已然过去了月余。重新翻开这本书熟悉的语句跃入眼前:

1、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虽然也可以有学术解读的成分在内,但毕竟是课堂教学,目的是教学生学习阅读,所以教师既要遵循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又要按照教材编排的特点去教学,更要考虑受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底蕴、理解能力、认知水平、阅读素养、接受程度等因素。

2、解读结论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解读的过程,学会解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才是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要义。

读着读着,我开始陷入思考的海洋,最开始成为语文老师时,对于语文教学我是迷茫的。我只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教导学生学习语文,引导他们热爱语文,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那要给学生教知识,语文老师自己首先必须得会这个知识点。所以,初踏讲台之时,我都是以掌握语文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那时的我,特别重视课文的背诵默写,语法知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两个班七八十个人,真的是一个一个在我跟前背诵默写过关。因为常常抓住学生背诵默写这个事,有段时间还和学生的关系较为紧张。

后来,在各类教研、培训还有公开课磨课时,了解到“文本解读”的方法。原来自己一开始的语文教学,是那样的粗糙肤浅。于是,我开始在这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每一篇文章,我都会在上课前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学习,对于名家解读更是奉为经典。上课时,也常常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而且不敢随意有自己的解读。慢慢地,我发现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而且我自己也束手束脚,课上得很不舒服。于是我开始尝试自己读文本,然后再借鉴别人的解读,最后按照自己对于文本的认知和对学生的了解展开语文教学,这时我发现,我的语文教学变得轻松愉悦很多,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也越来越活跃。

例如在教习《野望》这首古诗时以文学典故作为解读文本的钥匙,在课上我们从王绩谈到他的偶像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从“徙倚欲何依”谈到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无枝可依”的迷茫失意;从“牧人驱犊返”谈到伯牙子期的知音难觅;从“长歌怀采薇”谈到伯夷叔齐的隐居生活。学生在此基础上注意到“薄暮”“秋色”“落晖”等满载作者孤寂心绪的景物,自然而然的对诗歌有了自己的把握。

今天读了曹公奇先生关于文本的教学解读,豁然开朗:好的语文老师,在文本解读时,应该考虑语文教学中文本学术解读的成分在内,也要按照教材编排的特点去教学,更要考虑受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底蕴、理解能力、认知水平、阅读素养、接受程度等因素。

今后的语文教学,我将随着研习更加明确切入点,也会继续在文本解读时充分考虑“教学”二字。因为“解读结论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解读的过程,学会解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才是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要义。”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4最新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

下一篇:2024活动赞助协议范本 活动赞助协议模板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