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最新6篇

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最新6篇

小编:HLL2

电影《‌甲午大海战》‌通过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篇章。‌这部电影不仅让人回忆起1894年的甲午战争,‌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和军民的英勇抗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精选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

《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沉醉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上,结果是被德国绕过攻击,英国也希望和德国和谈,放纵波兰被吞噬,苏联赶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果呢?英国,法国,苏联全部和德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古往今来,说明一个道理,和敌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试图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根本上不过是个美好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发展一旦形成趋势,是很难改变其发展的进程的,试图通过谈判,等待,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化难以处理!

甲午海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外敌,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期待和平最终的结果是加速战争的到来!

也希望众多家长让孩子多看看这样经典的影片,早日让他们接受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的培养有较大的益处。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的东亚病夫了,不论任何国家,敢于挑衅我们,相信在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叫他有来无回!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2

电影《‌甲午大海战》‌通过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篇章。‌这部电影不仅让人回忆起1894年的甲午战争,‌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和军民的英勇抗争。‌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如邓世昌的英勇牺牲,‌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都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

电影中的情感高潮部分,‌如邓世昌在“致远号”沉没前的英勇行为,‌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都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此外,‌电影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如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以及官员们的贪污行为,‌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电影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让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和牺牲。‌电影通过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形象,‌传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比展示了中国与日本在军事和技术上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如何影响了战争的结果。‌这种对比不仅让人反思当时中国的落后状态,‌也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以免历史重演。‌

总的来说,‌电影《‌甲午大海战》‌通过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深刻理解了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警示,‌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3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梦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几年后,邓世昌到欧洲,带着中国第一只铁甲船接他们回国了。这些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祖国,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当时的清朝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已经非常:慈禧太后的60大寿所用的银子竟是海军的军饷;朝廷因修颐和园而无力购买英国一艘新式的军舰,而日本却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下了这艘军舰,命名为“吉野号”。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前线。大战之中,邓世昌率领水兵奋勇作战,而他们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爆炸。无奈之下,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撞向“吉野号”,决心与“致远号”共存亡。在敌舰上百门快速炮的轰击下,“致远”号终于沉没,邓世昌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

北洋水师战败了,而此时此刻的北京,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内过她的60大寿,置海军们的生死于不顾。

最后,清朝签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两。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在甲午战争中战死的英雄们,不能忘记清政府所造成的后果。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4

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

对于甲午海战,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已经预知那段清王朝末期的屈辱史,知道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知道他们或生或死,或壮烈,或无奈。毕竟,那不是一段光明的结局和美好的命运,令人心有不甘又于心不忍。

电影中的两个片段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其一是慈禧太后为维护疆土而允许购进洋兵器。当时的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说:“大清祖训有个规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大概是真的想守住大清的江山吧。其二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光绪皇帝坐在颐和园石船前,崩溃重复着当年慈禧太后的话,痛哭着喊道“一千八百里江山呐。”此时的他是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哭。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俄国和英国并成为远东的三大帝国。然而,19世纪末期的中国,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皇帝不过是傀儡,地方政权割据混战,底层老百姓浑浑噩噩,外国列强肆意侵略中国,逼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成为了中国唯一的选择。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长江,令人感到多么悲愤和焦急。

甲午海战是日本为扩大疆土,侵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一个幌子。1894年,中国农历甲午年,甲午海战爆发,九个月的海战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进入谈判阶段,李鸿章赴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我们在中学时代便默记数次,烂熟于心——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日本趁此机会侵占了钓鱼岛。这些短语,数字在记忆的最深处沉浮,稍作提醒,便能条件反射般的背诵出来,再想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我们就更加知道日本的无耻。然而,这些都不是立体的。这些短语、数字只是记载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能体会那段早已作古的甲午风云是多么苍凉,多么壮烈,多么的无可奈何。

经过这场战争,两个国家的命运从此改变,日本征服了它曾经引以为傲的老师,野心勃勃的登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而清王朝却更加一蹶不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迹更深,国家屈辱,人民更苦。

电影的好处就是能使我们以影像的方式来重温那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特效至少能让我们触摸到当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的轮廓。原来,战争是如此血腥,如此残酷,又如此荒谬,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曾经的同学现在兵戎相见,战争中就是如此。

电影中最让我震惊的是清王朝腐败的程度。其实清王朝在一开始是支持海军建设的,这毕竟有助于国家的强大,但是到了后期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差距,北洋水师七年未添一弹,在正在战斗的军舰上,打到最后,发出去的炮弹竟是训练用弹。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被慈禧太后拿来用作寿辰经费,这边将士十分着急,那边慈禧十分悠然自得,这是多么鲜明的反差呀!反观日本,在明治天皇的以身作作则,天皇甚至为了筹集军费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毅然捐给国家,只为壮大日本的海军实力,日本的海军力量迅速增强。也许在这就注定了那场战争的成败。腐败的贵族只为享乐,只为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任凭海军将领如何优秀,都无法拯救这个堕落的王朝,一众贵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

看着电影一开始时福州船政学堂那群给予了中国希望的海军学子,看着少年邓世昌那意气风华的面貌,我感到了阵阵温暖,要是大清朝有更多有志气有朝气有骨气的爱国青年,那就不会出现后来鲁迅笔下那么多浑浑噩噩的人,这个国家便有了希望,但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他们必然也是注定的命运,在这个封建的王朝中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即使有心但也无力,怎么能拯救从制度上已经腐败的王朝了。当电影结束,那背景音乐慢慢响起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该反思,该疼惜,还是该怎么。

历史不能被忘记,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忘记了自己屈辱历史的民族更是无法崛起,那屈辱的历史我们记着,这是我们崛起的伟大动力。那段已经逝去的旧时光,曾经壮烈,曾经悲凉,曾经屈辱,曾经惨痛,曾经惊天动地,曾经无可奈何,尽管已化作烟云,却尤未消散。虽然那片海现在十分的平静。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也许那段看似荒唐的历史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我们,经历一世又一世的轮回,在惊人的相似中制造再一次的荒唐、执迷、无可奈何,只有时常重温过去,晨昏定省,方能让过去永远过去。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5

今天已经是来到八高的第四天了,逐渐适应了忙碌的军训生活。与同学们相处也更加和谐融洽了。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军训,晚上所有高一新生聚集在操场上观看国防电影《甲午大海战》。我想,这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顾名思义,影片是讲中日甲午战争。“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场当时世界上第一次铁甲舰海战,就决定了中日两国数十年之后的命运。中国惨白,《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了日本,这为当时已伤痕累累的中国又添了一道巨大的伤疤,洋务运动因此宣告破产。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代英雄邓世昌势与敌舰同沉,结果含恨而终,以身殉国。

那是一段多么屈辱的岁月,但想到那些牺牲的烈士,又觉得热泪盈眶。再回想其实多年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伟大的胜利,我们也细化了百年来的耻辱,自立自强。

再看如今,这个巨人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感受着世界的变化,领导着亚洲走向繁荣。她沉稳善良,她和平友爱。虽然她还有不足,但我十分热爱她。

一百二十年前,中国的舰队壮烈成仁;一百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的舰队在我国领海较矮地巡航!我们十四亿人都在见证她的成长,看着她离完美近一步,再近一步。加油,中国!中国梦!我的梦!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6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但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国人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我们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整日灯红酒绿的官员并没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但是像邓世昌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这些,并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无畏。

从演员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员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海军是一个绅士的军种,讲求知识、坚毅与风度。而陆毅扮演的邓世昌恰是一名极优秀的海军将领,据说是“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个长相清秀,又略带书生意气的演员可以很好地刻画这位海军英华的风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陆毅对邓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极成功的。这也使我们明白: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情节线中详尽地说明了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由来,并让邓世昌率舰队巡游钓鱼岛、台湾及南海诸岛。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些情节并不相去史实太远,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对于疆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1945年民国海军南海宣示主权,同样体现在1974年人民海军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以及此后许多次的保钓、护渔、对峙事件中。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责任感在真正的华夏子孙的身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绝不退让,这是我们的海洋!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最新

下一篇: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研修心得感悟精选范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