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4篇

最新《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4篇

小编:HLL2

从来,故宫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文物古迹,更是中华民族深沉的过往。历史虽然渐行渐远,但故宫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走进故宫而走近历史,以史鉴今,以史鉴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精选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一

红墙白雪琉璃瓦,雪中故宫美如画。故宫,一个象征华丽与气派的代名词,究竟是如何任岁月拂过而永葆青春的呢?

其实,故宫没有大多数人想象中那么庄严肃穆,它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经受了几百载春秋洗礼的故宫,曾经辉煌过,也沧桑过,到如今已然形成一种含蓄、慈祥的姿态了。

走进故宫,你会看到故宫西侧办公区内有几个连在一起的、不起眼的小院子,这里住着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大师,每日里从事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工作。在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等世界顶级文物见到观众之前,都要经过他们的清洁修复。别人只能远观不可把玩的绝世珍宝,被他们的双手日复一日地摩挲,故宫古老的文物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在故宫工作,故宫的几个平房里边。骑车上班,上班开门,下班锁门前确认里面没人了才走。”一位上了年纪的文物修复大师用寥寥数语讲述着自己日复一日的工作,在旁人看来,耀眼得无法轻易靠近的故宫经历风吹日晒,已经与自然的气息很接近了。在纪录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进了大门就是红墙绿树,文物补修者们时常在伸出墙的果树枝头打果子,也在院子里边养鹦鹉、种花木,还常常遇见流浪猫,就好像在院子里面普普通通地生活着,又像是被放大镜放大了好几倍的时光有时在窗外、有时在门里头,缓缓地流淌着。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故宫工作者屈峰说道,“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补修文物,首先并且关键在于懂文物。这一点,屈峰显然做到了,他能跟不会说话的文物进行交谈。善于在精神上循循善诱的中国人为文物注入了德性,这便是文物的魂。掌握了魂,便掌握了一切。

对于文物补修者来说,除了掌握魂,还得坐得住。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最难能可贵之处,便是一个“忍”字,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们将整颗心都放在了手中的文物上。一点点拼接,一点点雕刻,他们花费大量精力将细枝末节做到极致,还原文物本真的样貌。纪录片中,他们的眼睛锐利似鹰眼,一眼便能用多年的经验看出问题之所在,着实令人佩服。

“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经常被文物补修大师提起,以告诫他们的徒弟——既然选择了补修文物这一行,便要守得住寂寞,最忌半途而废。“我们这代人、下代人,一代接一代传下去,都是需要付出一辈子的。”对于故宫文物补修者来说,他们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故宫文物,在这重重红墙中安然度日。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他们是故宫文化的传承人,他们用言传身教告诉下一代中华儿女,何为使命,何为担当。

只有短短三集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何能得到观众的青睐、在一众纪录片脱颖而出?除了师傅们精湛的技艺外,纪录片还在一个“慢”字。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里,“碎片化”、“猝死”等词层出不穷,反映了令人堪忧的社会问题。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咖级综艺节目邀请几位明星,一天到晚吃喝玩乐,更加助长“娱乐至死”的苗头。而该纪录片却用淡漠如水的语言,将故宫工作者们平静、美好的生活娓娓道来,仿佛描述了一个现实中的世外桃源,启迪着我们慢下来,欣赏欣赏路边的风景。

故宫虽历经沧桑,却依然面容不改。正是因为有故宫补修者这样一群最敬业、最可爱的人在,故宫方可如一朵艳丽的牡丹,盛开在更加繁荣昌盛的华夏大地,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二

物质社会中的喧嚣太多,很少有无爆点的东西能轻易让人停下脚步。然而去年春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波澜不惊的纪录片却走红网络,不少年轻人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何也?人们追求沉静也。

在人头攒动的闹市中,你坐于楼阁之上,静静地享受着清风,看着楼下疾步的人群,好像时光停止流动,在嘈杂的公交站旁,人们各自交谈,你坐着望天,望车辆,望树,不说话,像浸润在水中,柔软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赶时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时候,你能够冷静地、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你能忍受暂时落在后面,但你不会惊慌,不会惶恐,因为你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认为在浮世中沉静就是有方向、有原则并且坚定不移。

于浮世中追求沉静,能提高个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娱乐圈中与校友卢庚戌成立水木年华组合,后来逐渐地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他的梦想是做自己喜欢的音乐,所以当别人在浮华的圈中各种炒作时,他忠于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学生的状态,静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后他的歌声传入大众耳朵里时,李健又重新为人所认识。许多人听他的《贝加尔湖畔》时,会完全进入那个境界,安静又美好。是沉静让他的灵魂得到洗礼,使他的歌声恍若天籁。

于浮世中沉静,需要专注。身为华大基因的创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难时期并没有惊慌失措,放弃这个项目,而是全心专注于此,不分昼夜地钻研,终于他把这个项目做成了。

于敏是我国的氢弹之父,在他从业中的几十年中,他始终默默无闻地做着核科技研究,专注的力量让他在浮世中获得了沉静,践行着“宁静以致远”的座右铭。

或许人生短暂,每个人都想留下痕迹,但在浮世之中,追求沉静才是美好的乐事。在你汲汲于功名之时,不妨慢下来休息一会儿,品味这静好岁月,把心随风飘远。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三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主要讲了故宫博物院的背后有一些专注于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他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和文物打交道,一些大大小小破损的文物交到他们手上就如同有了生命一样。故宫仓库里有很多沉寂已久,历史数百年的文物,在我们看来已经残破不堪,但是在他们眼里就是生命,就是过去的印记。

这一天师傅们给我们展示了第一件文物---屏风,这个屏风已经被尘封三百年,紫檀木边框,螺钿镶嵌,镶铜寿字,透露出它的尊贵。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需要用五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将他们修复完成,亮相故宫大殿。这个屏有32扇,它的来头可不小,他是康熙六十大寿的祝寿礼物,他的儿子和孙子们一起给他制作的,这个彩秀寿字是万寿屏。三十二扇屏风木头收缩了,师傅们说这个屏风不能改变尺寸就要在缝隙里面加入嵌条,这样可随时取出又不改变大小。他们动用了故宫几乎所有的维修部门,用最快的速度修复也是一周仅能完成一扇屏风,如果想都修复完至少也要用半年时间了。最后他们终于在故宫九十周年庆典上交出了他们的作业。

师傅们又给我们展示了他们修复的第二件文物---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这个是乾隆的,他特别喜欢收集钟表,传教士到中国来就研究皇帝喜欢什么,然后送给皇帝。大英博物馆都没有怎么见过大型的钟表,这个也是在故宫尘封很久,钟表是一种需要持续维修的物件,所以尽管清末灭亡袁世凯将溥仪赶出故宫,而修表匠却留在了宫内,到现在为止钟表修复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在故宫内仅有一对师徒是宫廷钟表修复师。故宫钟表上千件,一个人一生修不完,需要一代一代传承。这是一辈子的事业。

师傅们又给我们展示了第三样修复的文物---珍宝馆的银器,银器容易氧化变黑,需要除锈建新,上个世纪轰动世界的马踏飞燕就是他们的师傅修复的,他们都是顶级的铜器修复师,他们八十年代来到故宫和师傅们一起修复青铜器,现在青铜器他们已经修复差不多了,日常工作是修复银器,中国的青铜器达到的巅峰无人能及,他们修复的能力已经可以以假乱真了。他们早上来都要打开七道大门,每早每晚都要进门之前大喊一声,以前人们说是因为闹鬼,其实是因为有很多小动物。小猫啊,黄鼠狼啊。期间有幸还看到了御猫的后代。师傅们给我们讲解着每天上班下班的趣事。

接下来师傅们给我们讲解唐三彩:古代陶瓷,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唐三彩马是随葬品,唐代对马非常喜爱。观察的非常细致。如果碎片太多就需要自己进行想象创作,参考以前的图片。如果争议太多就不要再进行,如西方的维纳斯胳膊该放哪儿一样争议太多就先搁置。故宫的陶瓷器三十五万件,他们每天就需要不断地修复这些瓷器。

故宫修文物其实就是维修师傅给我们讲解他们的日常,他们如何加入这个大家庭,如何为止奋斗十数年,让我听得津津乐道,师傅们讲他们修复室严格控制用电,不允许烧水,只能每天打够一天的水,因为氯离子会对文物腐蚀。他们只有牺牲自己保护文物。

这部纪录片分三集听着师傅们的讲解,我突然对文物有些感兴趣,以前和爸爸妈妈经常去旅游地的博物馆,基本也是走马观花,看见瓶瓶罐罐也是看看哪个漂亮,仅此而已,不太懂其中更深层的含义,现在对修复师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敬仰。他们真的是沉得住气的人,不能有暴脾气,不然不能一辈子待在故宫里。早出晚归,看到这些修复师以为是出土文物一样,看他们身上落下什么东西就知道他们是修复什么的能工巧匠。身上有胶水的,有尘土的,有鳔胶的。他们这一修就是一辈子,几十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每天看透了故宫一年四季的样子。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四

大电影是从门开始的,一道又一道的门和锁,就好像一个又一个迷局,而推开的一刹那,就像名侦探柯南谜底揭晓一样,让我们看到了故宫庄重威严绚烂背后的另一面。

除了旅游工作人员,我从没想过故宫里还有一群按时上下班的手工艺者。因为从未见过他们,就认为他们是不存在的,尽管不时的会看到经他们修复的文物,却也从未想过跟他们有什么关系,还以为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霜的青铜书画原本就是那样完好的存在着,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种怠慢。从这一点来看,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让像我一样,不知道,不了解这个群体的人对这些匠人有了新的认识。

修文物光是有一双巧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秉持一份热爱,心存一种精神,站定一个境界,耐得住喧嚣,禁得起诱惑,忍得了寂寞。

修文物需要一种热爱。老一辈工作者们一些都是子承父业,当年诱惑少、思想也比较单纯,所以一干也就一辈子了。但到了年青一代,清华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各种高材生,面对人生的选择,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能坚持留在故宫的,相信已经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了。为了修好古琴,从头开始学弹古琴,学修古琴,这也真的需要一种勇气和坚持了。这份热爱也许并不见得从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工作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出的一份责任感。在故宫修文物的过程中,每个人所承载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养家糊口的小我,而是探寻历史传承文化的一种职责使命。

修文物是需要一种精神。如果只是为了修好文物,那就好像修鞋修电器一样,能正常使用就好。但修文物还要修心,修精神。一方面是要修出文物本身的精神,做旧如旧,这是一份传承。这需要对历史有一种敬畏,对文物有极大的尊重,要遵从制物者最初的心念,把文物最初的样子不多不少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修理者要修出自己的精神,退居幕后,这是一种牺牲。谁都希望功成名就,流芳千古,但修文物注定不是这条路。修理者必须要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默默地坚守一辈子。我们自来只知道清明上河图,知道张择端,又有几个人知道为这幅图尽心尽力临摹十年的故宫人?

修文物要有一种境界。屈峰是我在电影中很喜欢的故宫人,他说,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始终是从人的角度,这就是人和事物的关系。中国古代人讲究的是格物,什么是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身。以人来感悟物,又以物来推导人。故宫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都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入进去,物就承载了人的意识,承载了人的审美,承载了人的认识。这就是故宫人的境界,不只是修文物,我觉得他更是理解了文物,读懂了文物。他虽然手上在雕刻木器,但我觉得他心中有天地。还有故宫人说,做古琴需要心平气和,谁做的东西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状态,跟画如其人是一个道理。是啊,东西修理的好与不好,虽然当时可能看不出来,但自有后来人来评判。

《我在故宫修文物》从开门而始,以锁门为终。我们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故宫就只有眼前这一点点,这几扇门,而故宫的门又何止这几扇?

我们谁都不是故宫的永久主人,从皇帝的故宫,到平民的故宫;从一个人的故宫,到13亿人的故宫,正是一代代故宫人的守望与传承,才能让故宫600年依旧绽放光彩。而作为观赏者的我们,尽管无法修复,至少不去破坏,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一睹故宫千百年。

从来,故宫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文物古迹,更是中华民族深沉的过往。历史虽然渐行渐远,但故宫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走进故宫而走近历史,以史鉴今,以史鉴己。

热点推荐

上一篇:5.31世界无烟日活动方案范文精选8篇

下一篇:教师的工作总结和职业发展(汇总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