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范文(18篇)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范文(18篇)

小编:文锋

时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总结的结构和要点有哪些?下面是一些总结的步骤和要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一

终于写到我最喜欢的嵇康,却不知道从何下笔,明明已经是烂熟于心的故事却理不出头绪,生怕写得俗了,配不上这个男子,反倒辱没了。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晋书?嵇康传》这样描绘他。

最开始时觉得他应是着一身白衣,在微光中散出一种白新的锐意,是他清高的气韵,隐隐中带一抹孤傲;后来又觉得白衣应是旧的,洗了多篇,以至不再发亮,还泛了些旧旧的黄,很淡很淡,淡出一抹光晕,像是从那逸中开出了朵朵白菊,柔和并给人舒适之感。

倒是我自己糊涂了。

不知道怎么说嵇康的收稍。看他站在刑台上而无畏惧,还有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从这一面上来说,是风光的。但还是忍不住的心疼心酸。

——他生命的尽头,手中不是他的笔,不是他的琴,不是他的酒,不是他的铁锤,只有一根铁链铐住他空空如也的手,握着抓不住的空气,贯过去的'风,飘逸轻灵而迅捷,像他的一生。

不知他看到三千太学生为他请命,心中会是何等滋味。应该有欣慰吧,有了这么多的肯定,他最后一段路走得那么坚定而平静。似乎不忍《广陵散》那样的名曲一落,他“手挥五弦”遗名曲。

乐音起伏,有些杂乱。

——那日小人钟会前来拜访,喧嚣混杂,他眉头微蹙,不理不睬,不留面子就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拂袖而去。

乐音回荡,清泠动人。

——是他和向秀、吕安与林间把酒,琴音泠泠,回绕于翠竹之间,久久不去。

乐音高昂,微带怒颜。

乐音低沉,哀伤凄冷。

乐音婉转,渐至收稍。

——他眼望三千太学生,指微颤。

音竭,曲终,他长叹起身:“《广陵散》如今绝矣!”

都落幕了,竹林把酒之闲,路边打铁之乐,友人相交之欢,从完美的开端到完美的收稍。嵇康摔琴,从容赴死——如何?你司马氏自以为掌上权便可令我七尺男儿折腰?如何!不过一死,我又何惧。

——《广陵散》如今绝矣!

千年历史长河彼岸,那个翩翩浊世佳公子仰天长叹,而于今世,我们以仰望的姿势去看去听去想像,也不得不同叹——《广陵散》如今绝矣!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二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林七贤山涛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山涛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的名士,是竹林七贤之一。虽入仕较晚,但颇受重用。但是他不贪恋权位,屡求逊位而不被批准。晚年时,位列三司,清贫而终。

山涛生于205年,卒于283年,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自少时就卓尔不群,显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但是他宁愿掩饰自己的才能,隐居于乡间也不愿出仕。所以,他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做官。

山涛分析事物入情入理,有远见卓识,对于司马懿与曹爽之争也早有识度。所以,他又归隐不问世事,免于遭受祸患。知道司马师执政,他才再度出山,倾心归附。

山涛在地方做官时,治理有方。他选拔隐逸的能人异士,四处探访贤人雅士,使他们都能闻名于世。山涛因此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敬仰,使当地的风貌也焕然一新。

山涛不仅是一个造福百姓的好官,还是一个侍母极孝的孝子。山涛曾因母亲年老,而向武帝请辞。但是武帝并不应允。山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继续不断地上表,武帝在无奈之下只得答应。因山涛清贫俭约,武帝对他礼遇厚重,无人能及。

山涛年过七十之后,武帝再次下诏任命山涛,山涛无法推辞,只好勉强就职。之后多年,山涛屡求逊位却依然不得恩准,在无奈之下才就职理事。

公元282年。山涛位列三司。可惜的是,时隔一年之后,山涛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

山涛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他们志趣相同,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偶然之下,山涛与嵇康得以相识,从此后便成为了莫逆之交。他的妻子还曾打趣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友情。

只是,他们虽然是至交好友,但有的时候,也并不一定就一定了解彼此。当初,山涛在即将调任时,曾举荐嵇康来担任自己的位子。在嵇康获知这一消息后,就立马写了一封信给山涛,向他表明了自己志不在仕途,生性狂放任性,不愿受到官场拘泥的的种种想法。

虽然如此,嵇康与山涛之间的友情却没有就此消散,嵇康对山涛还是很信任的。在嵇康临死之前,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托付给了山涛。他对自己的子女说:“有山涛在,你们不会孤单的。”从这句话中,足见嵇康对山涛的信任,也足见他们俩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当然,山涛也没有辜负嵇康的信任,他将嵇康的子女视如己出,一直将他们抚养成人。

山涛与嵇康和阮籍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是有一天,嵇康却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的书信。

《与山涛绝交书》又写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因为巨源是山涛的字。嵇康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向来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山涛的妻子曾认为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友情,但是嵇康却给山涛写了这封绝交的书信。

事出必有因,当时山涛即将离职,在离职之前山涛想要引荐嵇康替代他本来的职位。嵇康在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就马上写了这封信给山涛,表达了他自己的立场。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部分内容如下: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在这封信中,嵇康拒绝了山涛的好意,指出了人各有所好,而他志不在官场,表明了自己生性疏懒,不能忍受礼法的拘泥,希望山涛可以理解,其本性使然,不可勉强。嵇康追求于自己的诗意人生,他对世俗有一种蔑视。

刘伶(约221年-300年),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作品《酒德颂》原文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注],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如江海之载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注]:本作(足+其)踞,通。

《酒德颂》翻译

有一个德行高尚的老先生,把天地开辟作为一天,把万年作为须臾之间。把日月作为门窗,把天地八荒作为庭道。行走没有一定轨迹,居住无一定房屋。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心意,随遇而安。无论动静都随身携带饮酒器具。只是沉湎于杯酒,不知道其他的。有显贵公子和仕宦处士,听到我的名声。议论着我的行为。于是便敛起袖子,绾起衣襟,张目怒视,咬牙切齿。陈说礼仪法度,事事非非一起产生。先生在这时候正捧着酒瓮,抱着酒槽,衔着酒杯,喝着浊酒。拨弄着胡须,伸腿箕踞而坐。枕着酒曲,垫着酒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昏昏沉沉第地喝醉,又猛然清醒过来。安静地听,听不到雷霆之声。仔细地看,看不见泰山的形体。感觉不到寒暑近身。利欲动心。俯瞰万物,犹如萍之浮于长江、汉水,随波逐流,不值一提。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三

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出于《世说新语》。“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阮籍(母亲去世,喝酒吃肉)礼,岂为我辈设也。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轶事(青白眼)。

阮籍的眼珠能翻转自如,遇到俗人就翻起白眼,遇到朋友就青眼相待,甚至在母亲丧礼上也不例外。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丧,他就翻起白眼不理。而嵇康抱酒挟琴而来,他就垂下青眼来与嵇康饮酒琴谈。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风神气度。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对他的评论是:“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说,他给人一种质素深广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时名士之一种风度。虽然山涛与嵇康、阮籍情意甚笃,但是志趣其实并不相同,这从他举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与之绝交一事,即可说明。他走的是另一条入仕的道路。

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谨慎小心地接近权力。在曹氏与司马氏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山涛看出事变在即,“遂隐身不交世务”。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将败,故隐退避嫌。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出来。山涛与司马氏是很近的姻亲,靠着这层关系,他去见司马师。

[8]司马师知道他的用意与抱负,便对他说:“吕望欲仕邪?”于是,“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郎中。久之,拜赵相,迁尚书吏部郎。”开始做的当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书吏部郎的时候,山涛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了。

嵇康曾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后人因此对山涛颇多鄙夷。虽然山涛并不像嵇康那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违俗而已。譬如他也饮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与其他人的狂饮至于大醉不同。山涛生活俭约,为时论所崇仰。他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他告诉嵇绍说:“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二十年未忘旧友。

向秀。

向秀,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向秀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

刘伶(等生死,齐万物)。

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着《酒德颂》一篇。

王戎。

王戎,字濬冲。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阮咸。

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时人并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山涛认为他“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见《晋书》本传),但晋武帝认为他耽酒浮虚而不为所用。

他与阮籍一样放达任诞,狂浪不羁。他曾与姑母家鲜卑婢女私下要好,母亲死时,按礼姑姑要还家,但阮咸要求把婢女留下,这在当时是不为礼教所容的。后来婢女走了,阮咸借驴骑上追赶,终于把婢女追回来了,并生了一个儿子叫阮孚,为世所讥。他不随便交朋友,只和亲友知交弦歌酣饮。有一次,他的亲友在一起喝酒,他也来参加,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喝得醉醺醺的。当时有一大群猪走来饮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酒。他一面饮酒,一面鼓琴,真是不亦乐乎。于是“与豕同饮”就传为笑话。

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他曾与荀勖讨论音律,荀勖自认为远不及阮咸,便极为嫉恨。阮咸也因此被贬为始平太守。阮咸还有著作《律议》传世,见《世说新语·术解》。

注:阮咸借驴,常人认为违背礼法,却符合当时的无后人为大不孝的孝道!

三.山涛,阮籍,嵇康。

想当初,山涛与嵇康、阮籍“一与相通,便为神交”。山涛还经常在老婆韩氏面前说:“能让我当做朋友的,也就小阮和小嵇这两人了。”说得多了,韩氏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特别想见识一下老公结交的是什么样的人。

[4][5]是高攀了;不过要说见识气度,还勉强有得一比。”山涛总算找回了一点心理平衡,松了口气说:“是啊,他俩也觉得我气度略强。”

四.嵇康(何所问而来,何所闻而去)越明教——司马师,司马昭。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嵇康与长乐亭主育有一儿一女(其子即嵇绍)。他常修炼养性服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自我满足。

嵇康崇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嵇康曾经游于山泽采药,得意之时,恍恍惚惚忘了回家。当时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都认为是神仙。到汲郡山中见到隐士孙登,嵇康便跟他遨游。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嵇康临离开时,孙登说:“你性情刚烈而才气俊杰,怎么能免除灾祸啊?”嵇康又遇到隐士王烈,一道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头的精髓饴糖,便自己吃了一半,余下一半给嵇康,都凝结为石头。又在石室中见到一卷白绢写的书,立即喊嵇康去取,而嵇康便不再相见。王烈于是感叹道:“嵇康志趣不同寻常却总是怀才不遇,这是命啊!”

[10][9][8]。

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为官。

五.嵇康之死(卧龙也,不可起)。

公元262年。河南洛阳东市。那该是一个血色残阳的下午。走下囚车的嵇康被一帮刽子手簇拥着压上了刑场。由于此前狱中的无端摧残与折磨,此时的嵇康已是遍体鳞伤、步履蹒跚,但他神情自若,毫无惧色。古往今来,文人志士,不乏视死如归者,但若要从中找出一位最为从容、最为潇洒地面对死亡终结,莫过于嵇康。在已经预知死亡降临的情况下,在刽子手的大刀已经加脖的情况下,在周围众多围观者静待人头落地的那一瞬间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即将身首异处的嵇康,在环视了四周之后,突然大喝一声——“拿琴来!”

偌大的一个闹市刑场刹那间变的鸦雀无声,空气在此刻仿佛凝固一般,四周出奇的静,静得几能听见一根针的落地声。人们仰着脖,踮着脚,屏住呼吸,将目光投向嵇康。此时的嵇康从容、平静,嘴角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只见他迎着夕阳缓步走到琴前,提了提衣袖,揉了揉麻木酸疼的手腕,然后席地坐下。手指一拨,弦起琴响。起初是轻拨慢弹,弦音幽静,淡远疏落;逐渐便转为沉郁、悲愤、压抑;后来节奏转快,力度强加,随着手指在琴弦上飞舞,琴声激越雄壮,犹如勇士横戈跃马,叱咤风云,又似豪侠挥刀击剑,一往无前。弹到一半时,众人已是泪如雨下。嵇康、琴、生命,在此刻融为一体。就在大家心领神往之时,突然间“铮”的一声,弦断音止。再看,嵇康已是披头散发、泪流满面。只见他,起身仰天大笑:“《广陵散》自今绝矣。”

刀起头落。嵇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含冤走完他的一生,享年39岁。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嵇康的死,他究竟犯了什么罪呢?说来可笑,嵇康的死,竟然是因为一桩离奇的“强奸案”。

乱世避祸,这本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立身之道,远离官场、澹泊名利,用出世的意向躲开入世的危险。但是,要真正做到不介入政治斗争却很难。对知识分子而言,在很多时候,就算你不招惹政治,政治也会招惹你。

正元二年,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后,为了巩固权力加快篡夺的步伐,他一方面残酷地诛杀曹氏党人,一方面又安抚、笼络人心。在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强权政治的压迫下,不少知名人士都倒向司马氏,其中也包括嵇康的好朋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由于嵇康是竹林名士集团的首领,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因此司马氏便千方百计的拉拢他。为此,他们让山涛出面,以山涛即将转迁散骑侍郎而吏部郎出缺为由,推荐嵇康出任吏部郎。谁知,秉性刚直的嵇康非但没有接受山涛的推荐,反而写了一首《与山巨源绝交书》。司马氏得知后脑羞大怒,终于起了杀嵇康之心。恰恰就在这时发生了“吕安事件”。

吕安和吕巽本来都是嵇康的好朋友,后来吕巽投靠了司马昭。他见弟弟吕安的妻子长的漂亮动了邪念,遂将其强奸并想长期占有。吕安得知后大怒,他想到官府去告发哥哥。于是去找嵇康商量。嵇康听后气愤异常,但考虑到这件事如果闹到公堂,会对吕家的名声有损,因此他劝吕安先忍耐一下,他愿做调解人去找吕巽。吕巽因为做贼心虚,当下答应以后不再欺辱吕安的妻子,并保证自己绝不加害吕安。嵇康得到答复后回去好言安慰了吕安一番。由于家丑不可外扬,这件事到此就算结束了。

可是谁知,没过多久,吕巽竟暗中向司马昭诬告吕安“不孝”,打母亲,要求治其罪。司马昭向来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是反对“名教”的大罪状,于是逮捕了吕安,并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嵇康在得知这件事后,非常震惊也很内疚,他本来是出于好心调停,想不到吕巽如此卑鄙,致使吕安蒙冤受辱。于是他挺身而出证明吕安无罪,同时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斥吕巽失信忘义、残害手足。但是,嵇康万万没有料到竟会有人用这份绝交书来做他的文章。这个人叫钟会。

钟会,他投靠司马氏集团后,深的司马氏兄弟信任。为了扩大和提高自己在魏晋名士中的地位和影响,钟会一直想讨好当时文坛领袖嵇康。钟会写了一本书《四本论》,想找嵇康写个序替自己吹捧一番。但又惧怕嵇康的为人,不敢贸然前往。思来想去终于想了个办法。钟会把写好的文章揣在怀里,悄悄来到嵇康住所门外,远远地把文章扔进去就急忙走开了。钟会原想着这样,嵇康会阅览自己的大作击节叹赏。可是一天天过去了。丝毫不见嵇康的动作。钟会终于失望。此后不久,钟会因平叛有功,而成了司马昭的心腹。他又一次拜访了嵇康。这次他不像上次一个人偷偷摸摸,而是带了一帮人,前呼后拥。钟会去的时候,嵇康正忙于打铁(嵇康有一特别嗜好,爱好打铁,一生如此),连眼皮都不翻一下,他压根就瞧不起钟会。钟会见嵇康不理他,知道自讨没趣,便带着人离开。这时,嵇康说:“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明白嵇康这是在讥讽他,但又没有办法,只好讪讪答道:“我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气烘烘的走了。钟会一次次地向嵇康示好,但一次次地失望。于是他在心里恨起嵇康。

“吕安事件”终于给了他一个落井下石的机会,他岂能错过。于是,自诩算无所失的钟会向司马昭进言时说:“嵇康是卧龙,不杀他祸患无穷,过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诛杀过诽谤圣贤的名人,来正听社会,如果您心慈手软,只怕礼教都会颠覆。”卧龙,司马昭立即想到蜀国的诸葛亮;不为所用,必为所累。嵇康在魏国满腹牢骚,处处和司马氏政权唱反调,杀了“卧龙”可以儆百示众。钟会的话正中司马昭的下怀。于是他接受了建议,把嵇康下狱。嵇康上不作天子臣,下不事诸侯王,轻时傲世,不为所用,无益于今,有败风俗。今日不诛嵇康,何以清洁王道!

嵇康入狱后,“太学生数千人请之,于是豪杰,皆随康入狱”。不仅三千多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不要杀掉嵇康,让他到太学当老师,而且还有许多豪杰甘愿陪嵇康一起坐牢。这无异于一次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然而,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能救出嵇康,反而坚定了司马昭诛杀嵇康的决心。就这样,嵇康终于在公元262年那个下午血染刑场。

嵇康尽管是名誉天下、孤绝突兀、不同流俗,但终未能逃脱一死。“一曲广陵绝天下,打铁嵇康谁能仿”。嵇康之死,对于我们思考“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人生悲剧是何等的富有启示。毕竟是书生!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四

铁匠健美艺术。

魏晋都城洛阳的城外大道上走来了一个人,只见他风尘仆仆,却无丝毫疲倦之态,看来人中等身材,仪表非凡,只见他目若朗星,面如冠玉,他一头飘逸的长发被微风吹拂着,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薄薄的嘴唇露出一丝坚毅的微笑,只看他英姿飒爽超凡脱俗的身姿,让人恍然觉得眼前的之人是仙人下凡。他迈着轻快的步伐,洒脱地来到了都城洛阳,他抬头望一望高大的城门,嘴角不经意间露出一丝微笑。来的不是别人,他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嵇康(224—263年),字叔夜,谯郡轾(今安徽宿州)人,官至中散大夫。如今的都城洛阳是个是非之地,处处暗藏杀机,洛阳正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时代。当时魏明帝曹叡临终托孤,把曹芳托付给了曹爽与司马懿,然而他们并没有齐心协力为曹魏集团尽忠效力,而是暗中较劲互相拆台,各自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但是曹爽的智慧和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那是天地之差,曹爽还总是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的智慧超人一等,他丝毫没把司马懿放到眼里,而司马懿以退为进,他把曹爽放纵的不知天高地厚。而嵇康已看出了此中端倪,他看到曹魏政权已如断了线的风筝摇摇欲坠,为躲祸端,他就辞官而去。今天,嵇康去而复返,他虽不为入仕做官而来,但是在这充满腥风血雨的漩涡里,他那一身不屈不挠的傲骨,能否保全得了自己还是个未知。

嵇康来到都城,天子脚下,但他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弄来一把大锤,叮叮当当地打起铁来。当时,嵇康已经名满天下,写就一流的文章,有着高贵的节操。而且他身材伟岸,相貌俊美,人们说嵇康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好朋友山涛这样形容:“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打铁,那可是洛阳一景:嵇康打铁时,为他打下手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向秀安静地坐在一旁拉着风箱。炉中的火苗尽情地燃烧着,嵇康赤膊着上身,肌肉一块一块儿地紧绷着,怕是比当今的影星施瓦辛格还酷。嵇康与向秀两人珠联璧合的配合,引来了众多的追星者,古代的追星族丝毫不亚于当今时代,嵇康在洛阳打铁后,洛阳的铁匠炉就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芽蔓延,一时间,大街小巷的健美艺术男人蓬勃而生,他们一个个赤膊了上身,露出他们那坚实的肌肉,追星族们并不管打的农具是否能好用、是否能好卖,他们只是追星一族,他们的目的就是只管抡起大锤跟着感觉走,能和嵇康一样打铁那就是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荣幸。嵇康打铁时,周围围满了人,除了年轻的小伙还有大姑娘小媳妇,他(她)们一双双崇拜的目光随着嵇康锤打的乐符而兴奋不已,只是那时的他(她)们还不懂的签名拍照,如果他们懂得了这,那嵇康的铁匠炉就更热闹了。

弑君罪名,取得舆论支持,司马昭欲拉拢嵇康来为他装点门面,于是指派山涛动员嵇康入仕。司马昭这是癞蛤蟆穿西服——人模假样,他明知道嵇康和曹家是亲眷关系,他也清楚地知道嵇康是不会给他捧场,但司马昭偏偏就喜欢背道而驰走偏锋的刺激,所以他依然让山涛来劝说嵇康出仕来为他捧场。

“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山涛都很有“社会背景”。嵇康娶的是曹操的嫡孙女,沛王曹林的千金——曹慧。曹慧出落得亭亭玉立,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娴静时似姣花照月。因此他与曹魏集团是姻亲,山涛与司马氏集团是姑表亲,虽然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你死我活的为权力争斗不休,但两个好朋友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各自的“社会背景”而蒙上阴影。两个人的志向与爱好是相同的,两个人的友情也是钢铁一般的坚固。

拒绝了这个官职。

嵇康在绝交书中说:“如果我做官,就等于手拿屠刀,会沾上膻腥的血迹,实在龌龊的很。”嵇康的话山涛明白也理解,但却深深地刺痛了司马昭。

嵇康又说:“非汤、武而薄周礼”,司马昭看到这句话勃然大怒,因为他“做贼心虚”,司马氏父子擅立皇帝,并以周公摄政自居,还想通过“汤武革命”改朝换代,所以他认为嵇康的话隐含攻击,从此对他恨之入骨。

惹祸上身。

嵇康对司马氏反感,对他的爪牙也十分反感。有一次,钟会带着一对人马跃武扬威地来拜访嵇康。要说钟会这个人是聪明有余,但心胸不足,当时嵇康正和向秀在打铁,见钟会不知好歹地来了,依然是旁若无人,只管叮叮当当地打铁,这下可把钟会推向了尴尬的境地。俗话说:“对人忽略是最大的侮辱,最高的轻蔑是无言。”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好长时间,钟会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他面带怒容,策马便走。嵇康见钟会要走了,才开口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本已很狼狈,但也不甘示弱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二人的一问一答都简洁而巧妙。钟会是趾高气扬的来,灰头土脸的走。嵇康的无言是对钟会趾高气扬的鄙视,从此钟会对嵇康是恨之入骨,他和嵇康这冤仇算是结下了。

钟会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在嵇康以后的生命历程中,扮演了。

一个重要的不光彩的角色,他这个人真是又卑鄙又猥琐又狠毒。

且说嵇康之为人是襟怀坦荡,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从来不搞小动作,但正是这种光明磊落的举动,使嵇康遭到别人的暗算,结果断送了性命。

时光来到了景元三年(公元263年),一件案子把嵇康牵扯了进来,他的好友吕安的哥哥吕巽[xun]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见弟媳貌美,就生了邪念,他找来几个婆娘把弟媳灌醉后奸污了。事后吕安之妻羞愤难当,自缢而亡。吕安得知真相,虽恨其兄混账,但碍于手足情面,只好隐忍不发,只将此事哭诉与嵇康。

吕巽做贼心虚,就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昭诬告吕安,说吕安对母亲不孝。

司马昭一贯标榜“以孝治天下”,而吕巽又是他跟前的红人,于是他下令将吕安抓起来。

嵇康是一个侠骨柔肠,为朋友两面插刀的人,为了维护正义,嵇康站出来为吕安作证。但是他的证言不但没有为吕安摆脱困境,反而连他自己也身陷牢狱。

嵇康被下了大狱,本来已够倒霉的了,可是他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这时出来一个落井下石的的人,他就是钟会,他对嵇康前番在街上对他的侮辱一直耿耿于怀,恨之入骨。如今见嵇康出事了,他就想推波助澜借刀杀人,趁机向司马昭煽风点火提建议,他劝司马昭尽快判嵇康死刑,理由是嵇康乃是一条卧龙,不能让他腾飞。且说司马昭虽然把嵇康下了大狱,但是他也为难,嵇康是一代名士,为他定罪总的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吧!他正在为难,钟会就送来了计谋,司马昭听钟会说完,于是司马昭就决定杀嵇康以绝后患。

在魏晋之际要治一个人的罪,并不需要什么法律程序,大将军司马昭就是法律。最终嵇康在他四十岁时,他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司马昭终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广陵散曲。

都城洛阳今年的秋天格外的不一样,秋风瑟瑟,天空经常处于灰暗之中。景元三年秋天的一天,极少出太阳的京城今天破天荒地阳光明媚,红彤彤的阳光铺满了大地。上午,从京城里出来一辆囚车,囚车里坐的是京城的名士嵇康,此时,京城百姓已经轰动,都知道名士嵇康将被处斩,于是得到消息的百姓把京城至刑场的道路围了个水泄不通,司马昭紧急调动了京城护卫官兵前来维持秩序。

人们的心揪得紧紧的,人们的心情和天空的阳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境,而刑场上嵇康神情却很从容,嵇康抬头看看天空,离午时三刻还有一段时间。这时,嵇康几乎是幽默地说:“既然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和不利用一下?哥哥,取我的琴来!”

靠近刑场。这庞大的三千余人来自哪里?原来他们是洛阳太学的三千太学生,他们是来为嵇康请愿的,是来为嵇康喊冤的,三千太学生围住刑场,他们勇敢地迎着刀枪,向刽子手振臂高呼:嵇康无罪,刀下留人!

人们正在骚动、正在喧闹不止时,只听得一阵优雅的琴声从刑场中间传出,刑场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的嘈杂声都无声无息。

嵇康神色自若,接过哥哥送来的琴,轻轻调试了一下,开始奏起他最拿手的,也是最心爱的《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壮士赴死,义无反顾、豪侠之气蕴含在《广陵散》的每个音符里。也许此曲符合嵇康的性格,所以曲子虽非嵇康谱写,但嵇康弹奏起来却是得心应手。他经历坎坷,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无所不通。

悠扬的琴声,在刑场上缓缓响起,真正的千古绝响诞生了。嵇康轻缓地拨动着琴弦,完全是用灵魂搏击灵魂,用尊严拨动尊严。死亡,便被这沉静凄婉的琴音击碎,散落于无尽的深渊,变成了人们惊愕的钦佩和凝视。这种受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经过嵇康的升华,铿锵有声,成为永不散去的《广陵散》了。

东市刑场,人头攒动。民众包括三千请愿的太学生都安静下来,只听刑场上空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随着嵇康的手指轻轻地一弹一拨,每个音符都跳入了刑场上所有人的血液,一曲奏完。只见刑场上空一道霹雳划过,随之一片乌云飘来,顿时狂风大作,不见阳光,刑场上空落叶飞舞,似乎在向宇宙诉说人间的凄苦。

三千请愿的太学生不管用,民众的眼泪更是不管用。执行死刑的命令仍如期下达。

这时候,“刀斧手”举起了杀人的屠刀,“刀斧手”并不是第一次在这里行刑了,然而这一次他们持刀的手颤抖了,他们知道,这一刀下去,一个历史冤案就要诞生了,刀斧手们也非是冷血动物,他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刀斧手含着眼泪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嵇康走了,一腔热血点成绽梅,飘香九天。正所谓“广陵散绝闻,居士冤海沉。”

一个英才就这样无情地被统治者葬送了生命,嵇康时年四十岁。走完了他悲壮的一生。

嵇康,一个“振衣千仞冈”的旷世美男,一个“伏清白以死直”的俊逸才子,像一株挺立青崖间的孤松,永远傲立于史册中,为历代文人所敬仰。

下棋精彩看点——王戎,算盘上的“精灵”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五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那么嵇康到底有什么故事呢?隔着浅浅的琴音,今天我们相约竹林七贤嵇康的世界,追寻他壮怀凌霄的斗志。

嵇康,字叔夜,谯国銍县人。他幼年丧父,因而母亲和兄长嵇喜对他很是娇宠。但他天资超人,自幼博极群书,尤喜庄老之学。成人后,身高七尺八寸,生伟岸俊美,加之才华横溢,文章盖世,时人称之为“龙章凤姿”。嵇康的身世和后学,养成了他旷迈不群、高亮任性的个性,在性格上明显地表现为两面:一方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好服食,求长生;一方面却尚奇任侠,刚肠嫉恶,在现实生活中锋芒毕露。

嵇康出仕后,初任为浔阳长,后升为中散大夫,并娶长乐亭公主即曹林的女儿为妻。中散大夫是个虚职,此时的嵇康身为曹魏宗室姻亲,对司马氏黑暗残暴的统治极为不满,而他又不愿和腐朽的曹魏集团同流合污,这使他内心十分痛苦。为此,他于正始四年(263年)举家迁居山阳,以逃避当政者的`拉拢或诛杀。

嵇康寓居山阳后,他的好友阮籍也随之常来拜访。嵇康在这里认识了邻县河内郡怀县人山涛,然后嵇、阮、山三人通过相互介绍,刘伶、阮咸、向秀也加入他们其中。当时的山阳县东北遍植竹林,这些名动全国的大名士认为竹林高劲清爽,中空虚无,与他们的理想和追求相吻合,就定期相约聚会竹林,或酣饮,或赋诗,或高谈阔论,或抚琴啸吟,他们志趣相投,相与友善,形成中国历史一个独特的贤哲群体——竹林七贤。

嵇康寓居山阳是为了暂避时事,但他刚肠嫉恶,遇事便发,尤其蔑视那些趋炎附势的阿谀之徒。在山阳的寓所,他即得罪了朝廷新贵司隶校尉钟会,为自己埋下了日后的杀身之祸。钟会是大将军司马昭的心腹红人,他早就听说嵇康的大名,为了附庸风雅,他轻衾肥马,带着一班随从特地前来拜会嵇康。当时嵇和向秀正在宅前的大树下锻铁。当钟会他们走到距离嵇康、向秀二人不远时就停了下来,等待嵇康的迎接。此时,嵇康也从眼角瞟到了钟会的到来,但他十分鄙夷这种得志小人,就给向秀递了个眼色,向秀会意,二人就继续叮叮当当地埋头干活。钟会等了好大一会儿,开始认为嵇康没有看到自己,又是咳嗽,又是跺脚,半天才明白人家是根本不屑理睬自己,很是尴尬。正要恨恨地上马离开,这时嵇康抬起头来,讥讽地问道:“听到什么来了,又看到什么走了?”钟会又羞又恼,咬着牙回答说:“听到所听到的来了,又看到所看到的走了!”

景元元年(260年),嵇康的好友山涛由吏部选曹郎升任散骑常侍。山涛认为,惟有让嵇康这种富有学识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前职,才能为朝廷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吏来。于是,他上书司马昭,举荐嵇康。司马昭其实也很想拉拢嵇康这种名望很大的人来体现自己的任人惟贤,当即准允。但当这个消息传到嵇康的嵇康的耳朵里时,他却十分恼怒,愤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洋洋洒洒千余言的文章,在陈说自己性情疏懒、不喜作官的同时,公开表示不与司马氏集团同堂共室的绝决态度,公然蔑视司马氏推行的虚伪礼教,揭露司马氏企图篡位夺权的野心,从而正式开罪于司马氏集团。

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因吕安“不孝案”牵连入狱。嵇康的不合作态度虽然触怒了司马昭,但他顾忌嵇的名望,在杀与不杀之间十分犹豫。这时,钟会进言说:“嵇康是条卧龙,大将军要得天下,他是最大的隐患,因此您绝不可有妇人之仁。”司马昭于是下令处死嵇吕二人。消息传出后,三千太学生赴朝请命,企图留下嵇康作他们的老师。司马昭更加畏惧嵇的威望,下命尽快行刑。

景元三年深冬(263年初),嵇康被处死在洛阳东市。行刑前,嵇康顾视日影,看看时辰未到,就对监斩官说道:“可否与我找张琴来?”琴很快被送来,嵇康席地而坐,神色自若地弹起古曲《广陵散》,琴音悲慷清冽,昂扬激越,直上云霄,回荡天际。曲终,刑场久久没有声息。许久,只听嵇康叹道:“从前,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没有教他。从此以后,此曲将成绝音!”言毕,从容就戮,在场之人无不唏嘘悲叹。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六

潜龙育神躯。跃鳞戏兰池。延颈慕大庭。寝足俟皇羲。庆云未垂景。盘桓朝阳陂。悠悠非吾匹。畴肯应俗宜。殊类难徧周。鄙议纷流离。

轗轲丁悔吝。雅志不得施。耕耨感宁越。马席激张仪。逝将离羣侣。杖策追洪崖。焦股振六翮。罗者安所羁。浮游太清中。更求新相知。

比翼翔云汉。饮露餐琼枝。多念世间人。夙驾咸驱驰。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七

山涛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的名士,是竹林七贤之一。虽入仕较晚,但颇受重用。但是他不贪恋权位,屡求逊位而不被批准。晚年时,位列三司,清贫而终。

山涛生于205年,卒于283年,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自少时就卓尔不群,显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但是他宁愿掩饰自己的才能,隐居于乡间也不愿出仕。所以,他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做官。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八

当时,被押赴刑场的有两个人。

前面一辆囚车上,站着身材修长的嵇康;后面一辆囚车,拉的是嵇康的朋友吕安。两人是好朋友,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却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了。

因为是处决名士,老百姓都来看热闹,刑场就设在洛阳东市,也叫马市。人们从建春门出来向东,走一段路到了东石桥,再往桥南,就看见断头台了。向秀的心,随着那一刀砍下去,就已经碎了、裂了、麻木了。

不久,朝廷果然请他出来做官了,尽管他不愿当官,但也不敢拒绝,他只好从隐居状态中走出来,又一次来到洛阳。

其间,向秀的人格经历了痛苦的分裂。人格分裂,是当时的文人普遍面临的问题。鲁迅先生也曾提到这个问题,他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还提到向秀的《思旧赋》,用以隐喻自己身处险境和不屈的心志。向秀屈服强权后,先后担任了“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完全是可以谅解的。

可是,向秀“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这一点很像东汉末年的徐庶――徐庶之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他进入曹营,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向秀也是这样。

向秀是主张无为而治的,所以他做官之后不做事,消极无为,但他的内心很痛苦。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细读向秀的《思旧赋》,字里行间充满了刻骨之痛,暗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在热闹背后,他陷入深深的孤独。这种孤独,有时得靠圈内人士从情感上来化解。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入晋后都做过官,大家在政治舞台上互相扶持,体现出深厚的友谊。如山涛就曾举荐过嵇康、阮咸、向秀担任要职。还有,常居要位的王戎与嵇康修好,两人能相处20年,这些都说明“竹林七贤”是一个团体,大家彼此是有照应的。

在性格上,七个人尽管都很放纵,但性格还是略有不同的。嵇康、阮籍、刘伶、阮咸,这四个人始终喜欢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儒家与道家的合一。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九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他的儿子稽绍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十分突出,晋惠帝时,稽绍任侍中,时值“八王之乱”,朝廷北征,嵇绍因天子流亡在外,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朝廷军队在荡阴战败,惠帝负伤,百官及众侍卫溃逃,只有嵇绍正冠扶带,挺身保卫惠帝。后稽绍被叛军杀害,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稽绍的忠义得到了后世历代君主的肯定,杜甫、文天祥等人亦在诗作中赞扬稽绍的忠烈。当年稽绍初到洛阳时,有人对王戎说道:“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竖子成名。

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清高自负,放荡不羁,观古战场,感慨万端,发广武之叹,认为秦末没有真正的英雄豪杰,于是像刘邦那样的人,也竟得势成名。后世对此叹争论颇多,苏东坡认为,“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时过境迁,一晃千年,阮籍的这句话到底是说楚汉相争时期“无英雄”还是作者身处的'时代“竖子成名”,今人已无从考证了,恐怕只有阮籍本人知道了。现以“竖子成名”形容庸人得志,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题凤在门。

嵇康与吕安是莫逆之交,“每一相思,千里命驾”。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嵇康之兄嵇喜出来接待,姿态甚恭。吕安不进门,只是在大门上题“凤”字后离去。嵇喜不甚理解,心想凤乃鸟王,意喻吉祥,以为吕安在恭维自己,甚是高兴。嵇康回来看到此字说:“‘凤’字凡鸟也。”吕安本意是说嵇喜与其弟嵇康相比是个“俗”人,讽刺嵇喜不过是只平庸的凡鸟。题凤在门有表面赞扬、暗地里讥讽之意。顺便一提,嵇喜被称为“有当世才”,晋时历任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太仆、宗正,也堪称一代人物,但过于注重官场,不为清流所重。

广陵散绝。

这位客人向嵇康借琴弹奏一曲,曲音浑厚坚实,声调绝妙不凡,是为《广陵散》。嵇康向这位客人求谱,客人说,传谱不难,但要求嵇康不将曲谱传与他人,嵇康应允。传罢,这位高士飘然而去。嵇康为人岩岩如松,介然不群,蔑视权贵,为伪士所不容。嵇康与吕巽(字长悌)、吕安(字仲悌)两兄弟交好,后因吕巽强占弟媳徐氏,吕氏兄弟相交恶。吕巽诬告吕安“挝母”不孝,嵇康愤愤然写下《与吕长悌绝交书》为友辩护,以司马昭为首的权贵伪士以此为借口,将嵇康与吕安一同迫害入狱。嵇康被捕,全城哗然,洛阳三千太学生为嵇康请命,愿以嵇康为师,以救嵇康,朝廷不允。嵇康临刑前,托孤于山涛,神气不变,索琴弹曲《广陵散》,曲毕,感慨《广陵散》即将从此湮灭,场面悲壮,举国大恸。“广陵散绝”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

璞玉浑金。

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早孤居贫,少有气量。“竹林七贤”多以做官为耻,但山涛旷达致远,追循“君子和而不同”。在曹魏时期,山涛目睹政权内部的残酷斗争,拒不出仕;司马昭掌握政权后,山涛年至不惑,才开始为官。他虽身在官场,但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令人钦佩。山涛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嵇康代其原职,嵇康拒绝山涛引荐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深知嵇康为人,毫不介意。后嵇康受诬入狱,临刑前托孤于山涛,山涛毅然接受,将嵇康的一对儿女抚养成人,后还推荐嵇康之子嵇绍为官。山涛于乱世为官,能坚持独立人格、坚守为人底线,实属不易,王戎盛赞:“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璞玉”是未经人工雕琢的玉,“浑金”是没有冶炼过的金子,人们往往追求金石华丽的外表,却看不到璞玉浑金的内在高贵。“璞玉浑金”比喻天然美质,多形容人品质朴质纯良。

山公启事。

曹魏时期,山涛任吏部选曹郎,西晋政权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任他为礼部尚书。十多年来,山涛在此位上选贤举能。每有官缺,山涛就启奏若干名人选,得到晋武帝授意后,再对晋武帝青睐的人才予以安排。因此,在群臣看来,不少新入职的官员并非是众臣所荐举的,而大家又不知武帝的真实意图,遂多以为是山涛自意安排的。所以,有些大臣就在皇帝面前说山涛的坏话,晋武帝也不明真相,给山涛写了一封手令:“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山涛对此不以解释,仍一如既往。一年以后,绯议即止。山涛对所荐之人都加以点评,将人才的出身、简历、分类、考核情况等写成“启事”供皇帝参考,时人称之“山公启事”,以示山涛会做官、办事认真。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

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二、王戎。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多么灵动精巧的话。有妻如此,王戎是有福的,更不难看出,他同他妻子一样,是个灵动精巧的人。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王戎选择的不是加官晋爵、争取功名,相反他做了个商人。巧妙而矛盾:一边是社会顶端的知识分子,受人尊敬;一边又是社会底端的商贾之辈,受人鄙薄。甚至连娶妻也不娶书香门第的女儿,反娶商贾之女。我忍不住要猜测这是不是他对整个世俗的嘲讽。以这样尖锐的矛盾完成这样巧妙的讽刺,这怕在中国史上难寻其二。

说起来他是竹林七贤中最遭后人诟病的——因为爱财。但想必他自己是不在意别人的讽语的,他爱财爱得坦荡荡,更不掩其吝啬,卖李子要钻核,嫁女儿还讨债,侄子结婚送件单衣婚后又要回来。每每想到他和他妻子,一个老翁,一个老妪,挑灯夜战铜板,津津乐道地筹数家资,我就忍不住要乐上一把。《世说新语》中9篇《俭啬篇》,他一人就占了4篇。不怪阮籍酒正酣时要骂他:“你这个俗物中途又来,真是扫人雅兴。”

但换个视角来说,王戎也很有意思的。你看阮籍那般骂他,他还不愠不怒,摸摸鼻子自找台阶:“你们这几个雅士的兴致也未免太容易被人败坏了。”诙谐的动作加上幽默的语气,到底还是个可爱的人,坏就坏在太吝啬,从小时就精怪、不厚道,弄得声名狼藉,贬为俗物。但若无这吝啬,也自然没这精细的怪与可爱。

——若是不怪又何必作那竹林七贤?

三、刘伶。

看到刘伶就会想到左思,两人都是相貌极丑却也兼负才情,还放情肆志,同样有魏晋名士之风,同样行趣事万千。很不谦虚地说,刘伶绝对算得上最爱酒之人,只怕酒量在文人之中也是无人能出他其右。这种人,是为了酒可以连命都不要了的。《晋书?列传十九?刘伶》记载刘伶常驾鹿车,携美酒,一路痛饮。还带了个仆人,让仆人扛把锄头,吩咐仆人道:“死便埋我。”爱酒至斯,如此放浪形骸,可见其洒脱。

记得前些日子与人争论竹林七贤之事,他评之“无稽”,还引了刘伶来客不着衣之事——其时值刘伶任建威参军,一日于家中一丝不挂地饮酒,有客人来访,他也不回避穿衣,还狂笑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当时尚未找到驳斥之语,如今细细想来,不由要赞刘伶聪明。

刘伶此行难免有荒唐之嫌,但若来客是友,必然不会以此惊乍,老友了解刘伶,自也是习惯于他的“荒唐”之举;便是生人,若能释怀,也必是可结交一番的友人。若来客非友,这一句就成了绝妙的讽刺,是漂亮的逐客令。

——事是逸事,问是巧问,自然也只为趣人所设,不是让俗子来搅和的。

何必说他无稽下流?倒应问问自己是不是他眼中俗子。

四、阮籍。

始终不能忘记阮籍吐的那数升血。每一滴都是痛心,每一滴都是伤怀,每一滴都是真情,每一滴都是对那浊世的洗礼和反讽。

阮籍的逸事很多,每一件均是至情至性。

送嫂子归家,别人笑他不懂礼法,他不在意,只说:“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耶?”淡淡的语气,连不屑都是漫不经心的,这是对司马氏所谓以名教治天下的虚伪的一种对抗。

《晋书》中记载他“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有的人看的不全,只道他丧母还与人下围棋,不显伤心之色,诟病他不孝。

当母亲逝亡的消息传于阮籍之耳,不是不悲伤,只是棋局未完酒未尽。他的悲伤藏得很深,是下到棋里去的了,饮酒是为浇愁。是因为在座多俗人,所以他才不肯流露真情?许是吧!本性里的骄傲清高在潜意识里阻止他在那么多俗人面前痛苦的,他默默压抑这伤痛,连后来的大食酒肉也是压抑,用我们现代的说法是以暴饮暴食消除悲伤。然,终不可抑,吐血数升。

这种隐匿而真切的悲恸是与那些人前尽丧悲泣、人后瓜分遗产的伪君子形成的鲜明对比。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对比反衬出那些伪君子的道貌岸然,所以更不容见于那些只拘礼法的俗士和小人吧?才有了指责他不孝的言论。

可以说阮籍是孤独而寂寞的,鲜少有人真正理解他,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他虽面上若不在意,但这孤独是蛀进骨子的痛。所以当嵇康抱琴携酒而来,“籍大悦,乃见青眼”。当嵇康为他奏曲、陪他饮酒时,他心中的感动和震撼是无以言说的,所以结了这忘形之交。可以说嵇康是他这一生惟一一个真正的朋友,在嵇康死后,孤独加上失落,一起砸回,阮籍是受不住的。

阮籍死前曾对自己的儿子说:“阮咸已经入了我这一流,你不要再学我了。”我不知道这是要有多大的无奈才说得出的话,所有难言之苦经这一句全部道出,否定了他那一生。

如同历史上的文人,阮籍是矛盾的。虽然在最后他否定了自己一生,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悔!

五、阮咸。

阮咸虽然是阮籍的侄子,但他和阮籍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他是豪爽而幽默的。

当盛夏七月,富人们忙着晒衣物以炫耀时,阮咸也不急不忙地晾晒了一条粗布裤头于街边,末了,别人惊问,还不以为然地耸肩摊手道:“未能免俗,聊复尔儿。”

未能免俗?好一句“未能免俗”!是未能免俗还是已经破俗?

世人糊涂,偏发俗问。还不聪明,没听明白,阮咸在笑他呢!

阮咸的豪爽和幽默从他的“与猪共饮”中也是可以看出的: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任诞篇》)。

阮咸是妙人。以大瓮盛酒,见其豪爽;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见其幽默洒脱。人猪同好酒,人是妙人,猪是趣猪,人猪同好酒,共饮又何妨?倘若换作那般凡夫俗子,只怕阮仲容反倒还要不乐意了。

六、嵇康。

终于写到我最喜欢的嵇康,却不知道从何下笔,明明已经是烂熟于心的故事却理不出头绪,生怕写得俗了,配不上这个男子,反倒辱没了。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晋书?嵇康传》这样描绘他。

最开始时觉得他应是着一身白衣,在微光中散出一种白新的锐意,是他清高的气韵,隐隐中带一抹孤傲;后来又觉得白衣应是旧的,洗了多篇,以至不再发亮,还泛了些旧旧的黄,很淡很淡,淡出一抹光晕,像是从那逸中开出了朵朵白菊,柔和并给人舒适之感。

倒是我自己糊涂了。

不知道怎么说嵇康的收稍。看他站在刑台上而无畏惧,还有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从这一面上来说,是风光的。但还是忍不住的心疼心酸。

——他生命的尽头,手中不是他的笔,不是他的琴,不是他的酒,不是他的铁锤,只有一根铁链铐住他空空如也的手,握着抓不住的空气,贯过去的'风,飘逸轻灵而迅捷,像他的一生。

不知他看到三千太学生为他请命,心中会是何等滋味。应该有欣慰吧,有了这么多的肯定,他最后一段路走得那么坚定而平静。似乎不忍《广陵散》那样的名曲一落,他“手挥五弦”遗名曲。

乐音起伏,有些杂乱。

——那日小人钟会前来拜访,喧嚣混杂,他眉头微蹙,不理不睬,不留面子就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拂袖而去。

乐音回荡,清泠动人。

——是他和向秀、吕安与林间把酒,琴音泠泠,回绕于翠竹之间,久久不去。

乐音高昂,微带怒颜。

乐音低沉,哀伤凄冷。

乐音婉转,渐至收稍。

——他眼望三千太学生,指微颤。

音竭,曲终,他长叹起身:“《广陵散》如今绝矣!”

都落幕了,竹林把酒之闲,路边打铁之乐,友人相交之欢,从完美的开端到完美的收稍。嵇康摔琴,从容赴死——如何?你司马氏自以为掌上权便可令我七尺男儿折腰?如何!不过一死,我又何惧。

——《广陵散》如今绝矣!

千年历史长河彼岸,那个翩翩浊世佳公子仰天长叹,而于今世,我们以仰望的姿势去看去听去想像,也不得不同叹——《广陵散》如今绝矣!

七、向秀。

向秀的印象是和嵇康连在一起的,他是那个会在嵇康打铁时陪嵇康说说话的人,有时也会打打下手吧,但一身儒装很快便被汗水浸湿,毕时举袖擦额。

不知是不是因为他的名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清秀”,原本应该用来修饰女子的词,用在他身上却有了一份男子的儒雅和智慧。他给人的感觉不是大咧的洒脱,而是一种干净清爽的潇洒。比之于山涛,他少一分大志;比之于王戎,他少了一分精细;比之于刘伶,他少了一分放情肆志;比之于阮籍,他少了一分恃酒放旷;比之于阮咸,他少了一分豪爽幽默;比之于嵇康,他少了一分爽朗清举。但向秀便是向秀,他自有他的雅淡和冷静,虽是少了一分放浪形骸,但多了一分书生的清秀文弱。

他是聪慧而冷静的,《晋书》上说他“清悟有远识”,他既没有像山涛一样追求功名,也并不像嵇康他们太沉醉于自己的生活。如果说七贤中有一个“局外人”,便一定是他。

局外人——不是说他不入局,而是说他看的最为清楚。向秀是明白那些林中之日不可长存的。当嵇康孩子一般惹尽麻烦时,他是看得很清楚的,几次欲言又止,一方面他太了解嵇康,知道劝说无用且会使两人横生隔阂,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不愿意以这些俗世之语坏了竹林的清泠。他不愿意打破那些林间把盏、交心、挥琴、长啸的美好日子,那是竹林七贤共同的快乐和美丽的梦。向秀是比任何一个都要珍惜这场梦的,因为他最清楚地知道这梦有多易碎。

想必他自己也是沉溺到这场梦里的吧,所以纵心间明白,却依旧是可与嵇康“相对欣然,旁若无人”。然而当嵇康死后,向秀清醒地认识到这梦临近破灭了,所以一年后便应司马昭之意出仕洛阳。

不知道途经以前和嵇康、吕安一起住过的竹林时,他心中会是怎样的痛。都破灭了,物是人非,只能思旧,只是“思”,思念的思,思想的思,真正写出来又是另一种欲言不敢言的悲哀。这悲哀不仅仅是在写《思旧赋》的时候有,在司马昭讽他,他不光要忍下来,还要低声下气地去恭维司马昭时更甚。

向秀的心,在那梦幻般的快乐消逝后就已死了大半,剩下的那些是不够他再用以反斥司马氏的。

比之嵇康从容赴死的漂亮收尾,向秀的结局是委屈的,甚至有那么一点窝囊。

曾有一个朋友说竹林七贤都比较孩子气。是的,真是像小孩子的一群怪人。说他们像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孩子般的执着和脾性,更因他们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若将竹林比作琴胆,那七贤便是古琴之七弦,举手抬足间,挥七弦,奏名曲,气韵自生,交响映衬,与林间翠竹中绕了千遍,渐融作一曲绝妙聆乐,冲破那魏晋灰天,无处一片竹林的清明。然,再向外展散,便被那乌云反弹而回,砸断琴弦,砸破琴胆。一把稀世珍琴就这样壮烈地破碎。

七弦古琴名士弹。“琴”毁,士“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一

大暑。酷热。读本让心安静的好书《竹林七贤》。细细品味,清风徐来。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不同于一般介绍“竹林七贤”的作品。在这本书中除了有记录七贤人物生平,轶事的文字,还有七贤人际关系图谱,他们写的诗,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还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以及大量史料。

以前对魏晋南北朝并不了解。历史书上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倒是这两年接触与艺术和美学相关的内容。才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别值重要的时期。虽然它不如唐,宋享有盛誉,却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竹林七贤”是魏晋南北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在乱世之中,用内心的智慧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当然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但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魏晋风骨”。那种脱俗的言行,豁达的处事,飘逸的气度都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书中除了解析“竹林七贤”的人生哲学,还将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加以思辨,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那群人。

以前古文学习中,常提及“魏晋风骨”一词,但对何为“魏晋风骨”不甚明了。文中有魏晋时期的衣食住行,魏晋名士的生活细节小考,聊到音乐,绘画,书法……各种与美学相关的细枝末节,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与生活,美学与生活的关系。当时的任诞之风,清谈之风,饮酒之风,服药之风,玄学思潮盛行。名流雅士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有一种讲究,这也许就是传承在他们血液中的贵族精神。

魏晋大时代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百年动荡,战乱不断,皇权与门阀制度的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在这个黑暗的时代背景中,人们渴望精神上的慰藉。佛教的流传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当时在北方发生过灭佛运动,但由于当时佛教并没有太影响朝廷的政权和经济,所以也日渐兴盛。而且,历代帝王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儒释道三家融合,渐渐形成了思想上的繁荣,这也为盛世唐朝奠定了基础。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思想财富。那群知识分子内心的骄傲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书中用魏晋南北朝与文艺复兴作比较,深以为然。文明的进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需要一群有识之士。奇怪的是地球历史上同一段时间,出现了许多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收录的魏晋名士书法珍品近30幅,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唐冯承素摹本),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赵孟《刘伶酒德颂》等名作,还有历朝精品画作近50幅,孙位《高逸图》《北齐校书图》,顾恺之《洛神赋图》,仇英《高山流水图》《松林六逸图》等。高品质的印刷,精致的排版,让我们欣赏到大量的艺术珍品,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二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

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三

可是,当时整个社会却是灰暗的,没有欢乐可言。

那时洛阳城里有好多槐树。槐树叶子小,秋风一起就落了,灰灰黄黄地落了一地。街道两侧全是灰色的房子,穿着灰色衣服的老百姓,在街头慢慢走着,使整座城市显得了无生气。

所以,向秀的心情是不可能愉快的。他很少说话,就是写起来文章来,也是吞吞吐吐的。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年轻时读《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鲁迅怪罪的这个“他”,就是向秀。这篇《思旧赋》,是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写的纪念性文章。在那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中,向秀写文章刚开头就结尾,闪烁其词,是可以理解的。

向秀是河内怀县人,也就是今天的焦作市武陟县人。他出生于公元227年,于公元272年去世,活了45岁(向秀生卒年份有争议),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洛阳和修武度过的。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似庄周,少年时就想为《庄子》做注释。

当时,为《庄子》做注释的已有十几个人,出版的书也有十几种了,但向秀读了以后都不满意。他认为,这些注释远远没有把庄子的思想阐释出来,只是在语言和章句上做了一些皮毛工作。他决心弘扬庄子学说,重新进行注释。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好朋友、大学者嵇康。嵇康说:“我看不必了,这部书不需要再注释了。再注释,就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神趣了。”

向秀很执著,没有听嵇康的,他坚持注释《庄子》,结果把庄子的思想表述得十分出色,把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都挖掘出来了,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庄子》热,大家纷纷重读《庄子》。可惜的是,还没有注释完《庄子》他就去世了。他所有的遗稿由两个儿子保管。

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年龄尚小,看见郭象来拜读遗稿,他们就把遗稿给了郭象。郭象发现向秀还有《秋水》、《至乐》两篇没有注完,他灵机一动,就把全部书稿重新整理一遍,略加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了,郭象从此声名鹊起。1000多年来,后人一谈到《庄子》的注释,就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略了向秀的功劳。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之一了。

相对于“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位而言,向秀的名气不够响亮,《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故事也不多。其实,向秀十四五岁的时候,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竹林七贤”的老大哥山涛,听说向秀早慧,就专程拜见向秀。两人一见面,山涛就发现这位少年果然超凡脱俗,就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一样,两人遂成忘年之交。经过山涛的引荐,向秀又认识了嵇康、阮籍,几个人就同为“竹林之游”。向秀虽然没有完整的文集传世,却是少有的大哲人、大文豪。他的一部《庄子注》,时人称赞“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他的好朋友吕安读后感慨道:真乃“庄周不死矣”!他在注释时体现出的新思路,令后人难望其项背。他的《难养生论》,和嵇康的学问比起来,也难分高下。他的《思旧赋》,更堪称绝唱。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四

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魏晋时期诗人。

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魏正始年间,刘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刘伶今唯存《酒德颂》文一篇,《北芒客舍》诗一首。

文学特点:

文章行文轻灵,笔意恣肆,刻画生动,语言幽默,不见雕琢之迹。本文既是魏晋玄学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刘伶自身的写照;也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刘伶在《酒德颂》:“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意思是说:“只是沉湎于杯酒,不知道其他的。”[8]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世事的态度,思想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

轶事典故。

杜康造酒刘伶醉。

某天,刘伶路过杜康酒坊门前,抬头看见门上有副对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写着:不醉三年不要钱。

对于一向好酒的刘伶来说,这还了得。于是就进去喝了三碗,结果一回到家就醉了。三年后,刘伶酒醒了,见如此好酒,就喝开了,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气一连喝了一百零八碗。夫人见状也喝了杜康的酒,于是一起从此长眠。孩子们便和杜康一起,把刘伶夫妇埋进地里,还立下了一个墓碑。上面写着:刘伶之墓。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天,杜康来到了刘伶的坟上,挖开坟墓,推醒了刘伶夫妇,引着他们飘遥踏云而去。从这以后,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为师祖。而刘伶,也变成了品酒大师,所以民间才流传着这么一句佳话,就是“杜康造酒刘伶醉”。

刘伶醉酒。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着把剩余的酒洒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纵横地劝他说:“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请你一定要戒了吧!”刘伶回答说:“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为真,听从了他的吩咐。于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又喝得大醉了。

嗜酒如命。

竹林七贤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但刘伶却独以酒而闻名,可见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许同阮籍一样,是因为受逼于黑暗的政治,污浊的社会,但他确能沉醉在酒乡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满着愤懑之心的,阮籍甚至还在酒后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极其豪迈的。伴随着狂饮而来的,自然是行为上的放荡。

他的家庭是很穷困的,但他并不以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

纵酒放达。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五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

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他的主要作品有《洒德颂》和《北芒客舍》,文学风格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颇有建安之风骨,但是由于当时的西晋,管制较严,因此他的文字又采用了比兴、象征等一些修辞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的文章轻灵肆意,语言幽默,对人与景地刻画都不看不见有雕琢的迹象,仿佛浑然天成。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六

魏晋时期,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许多残酷不人道的事情不断的发生,也因此有许多魏晋的名士像孔融、祢衡、杨修、何晏都是被害死的。这种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许多士人都认为无法匡时济世,对时事往往是讳莫如深,唯恐避之而下及,只有诈聋扮哑、寄情酒色、相聚谈玄还能够避灾祸。于是,一般借助于清谈形式以回避政治的退隐之风盛行开来。阮籍、嵇康等人,基于对世事的共同感受和对自身生命的优虑,共结为“竹林之游”。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1、阮籍。

阮籍邻家少妇有些美色,他便经常与王戎前去买酒痛饮,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边。

还有一次,听说有一颇具才色之女,未嫁而死,阮籍虽不认识这个女子的父亲或者兄弟,不顾世人议论,跑到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

他的母亲去世之后,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司马氏朝中为官的礼法之士,他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给了稽喜一个大白眼;之后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立刻由白眼转为青眼。

2、嵇康。

嵇康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对于司马氏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后山涛(山巨源)从司马朝中任职,遂做《与山巨源绝交书》。后遭陷害,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向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一样”的佳话。

3、山涛。

山涛虽然年轻时崇尚老庄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贤之列,但是本质上他却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山涛的性格基本上不是一个真能忘情逍遥世外的人,还是身在红尘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扬名於世,只但是因他政治上的远识,使他在政争最厉害的时候避世远遁,一旦机会来了他还是会出仕。之后任官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三代政权,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得力助手,他与阮籍嵇康不一样,他的一生鲜少有反司马氏思想,反而紧密的围绕在司马氏政权左右,并成为司马氏晋王朝的开国功臣。

4、刘伶醉酒。

5、阮咸。

阮籍就是他的叔父,两人合称为“大小阮”。虽然叔侄间有辈分差距,但却不拘形迹,经常像朋友一样共同游戏,那种放浪不羁的生活作风,也的确各有千秋。阮咸和阮籍一样,生平也很鄙视礼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们崇尚老庄之说,鄙视种种所谓的繁文缛节;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当代权贵们的一种实际抗议。而阮咸也在母丧期间,穿著孝服,骑驴去追自我私恋的一个鲜卑婢。

6、向秀。

向秀虽为竹林七贤之一,却没有阮籍、嵇康、刘伶等耽溺饮酒和放任的行为,他与其他六贤在气质上有着相当的不一样。与嵇康、吕安较为亲近。当嵇康隐居以锻铁自给时,与他一齐工作的就是向秀。向秀曾与吕安同在山阳(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地方灌园以自给。种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们的嗜好所在,以田园工作换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闲,就相携出游于大自然间,逃脱政治的黑暗樊笼,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7、神童王戎。

王戎七岁,以前同一群小朋友出去玩耍,看到路边有结满了李子的果树,很多小朋友争着摘取,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果树长在路边而李子甚多,必须是苦涩的果子。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七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人物思想。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发生魏晋禅代的__,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在阮籍的自述诗《咏怀诗》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可以看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也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阮籍自己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在很多方面阮籍甚至尊崇儒家的一些学说,比如儒家的伦理孝道。

阮籍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的社会。在哲学观上,阮籍赞同老庄的“达”的观点,认为“达’‘的根本途径或基本方法即为“齐物”。

正始时期的阮籍强调天与人的统一,竹林时期的阮籍则以自然排斥名教。阮籍思想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对天人之“关系”的理解不同,而且也表现为对其本身“意蕴”的规定不同。

人物影响。

对魏晋玄学。

玄学在魏晋之世十分盛行,形成一股强劲的“玄风”。它不仅曾一度支配了当时的思想领域,而且支配了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形成一种虚无放诞的社会风气。对于阮籍来说,他并不是不重视玄学的理论,例如,《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就是他苦心孤诣的玄论之作。除了表现在玄学理论一面外,事实上更多、更直接地表现在那种饮酒纵放、横决礼俗的人生态度方面。受阮籍等人的影响,在两晋一代,特别是元康之世,虚无放诞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趣一时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甚至转化为单纯地追求感官的刺激,肉体的纵情享乐。

五言诗。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晋左思、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作,影响极为深广。后人给予其“忧时悯乱,兴寄无端,而骏放之致,沉挚之词,诚足以睥睨八荒,牢笼万有”的极高评价。《咏怀诗》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篇十八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人士,家乡位于现今的河南。他是一名颇为著名的诗人,著有众多优秀的诗作,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还是一名思想家,在思想方面也颇有成就。

阮籍的父亲是阮瑀,是历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也是颇为出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族父同时也是他的族兄阮武学识渊博,既是阮籍的知己也是阮籍的老师。阮籍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他母亲独自一人将他抚养长大。失去父亲后,阮籍家家境越发贫寒,因此,阮籍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再加上天赋极佳,后得以成就才名,八岁时就能成章。因为喜好研究学习儒家经典,阮籍就将那些不慕荣华富贵、品行高尚的古代贤士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政治上也颇有济世之志。并且在习文的同时,阮籍还学习武艺,真正堪称文武双全。

热点推荐

上一篇:口腔科护士工作总结(热门15篇)

下一篇:最新食堂供货合同范本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