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思政课论文(通用8篇)

思政课论文(通用8篇)

小编:书香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思政课论文篇一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xxx的话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xxx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当前,我国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会比以往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找到最大“公约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一个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到它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它就是文化自信。正如xxx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影响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文化自信也更深厚,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深厚且长远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同时又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精髓。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扬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交流,也是文化的交锋与激烈碰撞。xxx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借助文化的翅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坚守自身文化认同,阐释传统文化内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有自己从未中断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以之为自豪,并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和拓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总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中找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摒弃弱势自卑心理,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世界性的视野,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应大力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首先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其次还必须摒弃文化弱势心理。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同样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些思想和文化心理极其有害,因此,我们既不能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合作交流。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五)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认同我们深厚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越环境。着力推进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内容的构成、文化传播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注重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只要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取得真正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成果,就能增强文化自信。

思政课论文篇二

通过4月21日上午党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同时对于中国^v^的纪律与作风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以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这个大局。坚持党要自觉、从严治党的方针和原则,以进一步密切当与群众的联系为核心。坚持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集中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动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是中国^v^团结各族人民,战胜一切敌人的政治优势,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v^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当然,在新的世纪里,全体^v^员和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完整地把握当得纪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领会到党的作风的深刻内涵与时代特征,更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纪律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的纪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v^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v^同志曾在1999年的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把党的纪律概括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四个方面。首先政治纪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政治上和^v^保持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是党的组织纪律。

党的组织纪律是处理各级党组织之间以及党组织和党员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维护我们党团结和统一的原则和规范,其基本内容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第三是经济工作纪律,主要是指党和国家为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各项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稳定经济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最后是群众工作纪律。这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强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此外党的纪律还包括人事纪律、保密纪律。^v^同志对党的纪律的阐述是非常精准的,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党的作风即是党风,是指一个政党及其全体成员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贯行为与态度,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行动上的表现。1945年4月,^v^同志在党的七大上的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系统而又简明的概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v^,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作风,这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新世纪,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不正之风。

同时,^v^同志也在党的^v^报告中指出:“要以求真务实之风推进各项工作,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全党同志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开展党风教育,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员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是中国^v^的一贯行为准则,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也必须这样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严格遵守、逐步领悟、不断贯彻。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扬优良作风,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

思政课论文篇三

(一)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相比,开展主题教育部的优势明显:1.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强。主题教育每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类问题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2.主题教育的时效性强。主题教育不局限在重要纪念日前后组织,也可以按需要随时举办,达到及时有效教育的效果。3.主题教育的互动性强。主题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摆脱以往的灌输式说教模式束缚,有利于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4.主题教育的形式多样。主题教育适用于各种规模、各种条件、各种时段,并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的界限,谋求更广的覆盖面。由于主题教育的这些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快节奏、期望展示自我的个性特征,因而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对较高,效果也相对较好。

(二)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和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亟待改进。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切忌墨守成规。现实的问题已摆在眼前,例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面很难取得教学上真的成功,一个学科的成功是不能单拿成绩来定论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门知识,勉强地认可只能流于表面,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使用的教材、资料和理论知识,很多都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虽然有了继承,但是创新和更新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导致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前景等压力下,更加无心关注这个他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学科,消极和排斥情绪必定日发高涨。基于现在的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开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新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的任务。基于这种种需求和现实,走以主题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一)理论内容导向。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可以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紧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性爱国教育等。这样做,主题教育的内容才可以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纲要。

组织好主题教育,首先要精选主题。它决定了主题教育的方向和预期效果。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所以主题教育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涵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笔者认为,主题教育的主题,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挑选:。

1.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为了使新生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可通过组织听专题报告、参观校史馆等活动,让新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适当开展以“创先争优”“、我为评估做贡献,我与学院共发展”、“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关心集体的感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适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实现理性爱国。

3.利用重要节日与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如3月开展学习雷锋、5月开展争做文明好青年、十月开展共话祖国大发展等活动。活动中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用历史教育人。通过对祖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史的回顾,使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教育通过图片展、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展示出党领导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报国远大理想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21世纪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此外,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由团委组织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活动的意义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

4.切合时代,关注时政。主题教育需要用时代精神来引导,如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通过主题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崇高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适时针对社会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教育,学生不仅能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更深刻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一)队伍创新是基础。

“高校主题教育需要加强策划人才、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这是高校主题教育的基础。队伍创新就要注重主题教育策划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策划人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负责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策划人无疑也需要定期的交流和培训。

(二)方法创新是手段。

“思政教育具体方法,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等,即进行思政教育的‘桥’和‘船’,应成为思政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较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好的方法对高校主题教育创新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进高校主题教育创新,呼唤应变方法。网络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趋势,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寓教于乐。如:对主题教育的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建立主题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在主题教育中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实施主题教育的制度,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主题教育的长期功效。首先,作为主题教育实施者,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主题教育时间,不是教育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才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创新是助力。

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往对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大多是采取定性评价的模式。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主题教育的评价不够准确。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判断。它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等特征。为了提高对主题教育的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必须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已改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评价模式的非常有意义的摸索。

四、结语。

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将思政工作主动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增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政课论文篇四

摘要:文化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采用的教育方式,这符合素质教育,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蕴藏的文化、德育等内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茶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对茶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培养学生的茶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茶文化;思政教育;全面发展;大学生。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代表,是每一位国民的精神家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一定影响。当前是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阶段,不可避免的要发挥文化对思想、行为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顶梁柱,高校开展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功能,这就要求加强文化教育。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引入茶文化,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1茶文化素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发展中吸收融合了诸多优秀文化的精髓,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禅宗思想等,文化底蕴深厚、思想精神深邃。自古以来,茶即是清雅、廉政、淡泊、诚和、和谐等品德的形象,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通过品茶来凸显自身的高尚品德。品茶不是简单的品尝茶味,而是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凝神,体会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而茶文化作为我国富有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的传统文化,若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将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素养,稳定大学生的心性,使大学生坚定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必然选择,符合思政教育改革创新需求。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从教材、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氛围等方面着手。

2.1茶文化在思政教育教材中的融入。

思政教育涉及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教育工程。教材是教育实施的基础,面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诉求,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教材建设,发挥教材对思政教育的指导作用。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基于茶文化编制大学生思政教育教材。编写教材时,深入分析挖掘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调研评估茶文化德育素材,把有益于大学生文化素质、品德素养培育的内容融入教材中,补充现有的思政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明确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目标,实现茶文化与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通过茶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另一方面,通过茶文化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三观”。

课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想发挥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将茶文化与思政教育课堂充分结合起来,拓展思政教育课堂资源。大学生思政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在思政教育课堂上渗透茶文化。如,在思政教育课堂上讲解茶文化相关的典故,透过富有寓意的茶人、茶事向大学生传达文化、德育等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此外,也可以设立茶文化选修课,辅助教师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茶文化熏陶,体会茶文化的文化魅力和精神气质,更益于理解消化茶文化蕴藏的德育内容,使自身的精神、品德进一步提升,达到良好的思想境界。

2.3茶文化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实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思政理论,熟练应用思政教育方法方式,能够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当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基于茶文化组织设计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学习茶文化,体会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并受之感染,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如,组织大学生参观茶园,学习制茶、泡茶等工艺,参与茶艺表演等。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2.4茶文化在思政教育教学氛围中的应用。

茶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虽然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但是,高校普遍缺乏茶文化氛围。基于此,高校组织开展多样的茶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成立茶社,使茶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以便思政教师更好的开展茶文化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茶文化感染下,大学生学习茶德、茶人精神,学会和诚、以礼敬人等良好精神品质。

3日常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素养,深化思政教育效果。

在素质教育下,高校思政教育全方面的应用茶文化,把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材、课程教学、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氛围等方面,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素养,以深化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基于茶文化素质培养的大思政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形成坚定的民族精神及良好的品德意志,身心健全的健康成长。

3.1通过茶文化素质培育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

茶文化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理念。茶味清香,略有苦涩,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喝茶品茗,既可以保养身体,也有凝神静气,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思政教育引入茶文化,通过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素养来帮助大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养生保健、德育等价值,使大学生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当前大学生知识基础偏好,但是普遍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且存在功利等思想。因此,思政教育要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利用茶文化蕴藏的修身养性、养生保健等思想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增强大学生的.保健、锻炼及健康等正确的生活意识。

3.2通过茶文化素质培育使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茶文化的融入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思政教育通过讲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思想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唤醒大学生内心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存在的根基,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有稳定民心的民族文化,才能在各民族之间屹立不倒。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要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精神品德,所以思政教育通过茶文化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学习茶文化,开拓大学生知识视野,拓展大学生思维,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不移的热爱国家。

3.3通过茶文化素质培育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志。

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及意志的培养有强大的积极作用。其中,茶道讲究“静”、“和”、“雅”、“寂”等,注重茶礼,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启迪。如,“和”文化启迪大学生人为处事以和为贵,茶礼教育大学生以礼敬人。此外,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教会大学生用平和心态看待世间万物。总之,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大学生思政教育向大学生传递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让大学生在茶文化中感悟处世哲学,形成良好的品德意志。

4结论。

综上所述,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理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坚定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利用茶文化中的文化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优化德育教育水平,切实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思政课论文篇五

(1)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所具有的首要特征就是科学性,即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时,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为导向,深入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科学性这一特征,首先体现在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育者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基础上,需要做到科学性,在通常情况下,教育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对在思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必须坚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相关的思想教育知识。

(2)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运用必须要具有贴近性,因为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工作教育中,会出现一定的阻碍,例如枯燥的思想讲座以及单调的理论分析,极大的脱离了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但是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已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具有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们更加倾向于对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上的思想变化有着极度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在单调枯燥的说教面前,他们有着极度的抵触心理,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亟需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其中的汉语言的应用方式和艺术手法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在汉语言的应用上,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观念,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从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通俗易懂、来源于生活的时代语言,不断提升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中的学习积极性,使广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真实的思想教育,使当前的社会主义理论真正的影响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语言是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的重要媒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语言艺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更为突出的收效。所以,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运用好启发性语言,使高校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提高在思想理论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正确的引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良性发展。

(4)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语言还需要带有一定的艺术性。对于艺术性这一特征,不仅要求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的语言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且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适当的应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在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语调的适当变化和修辞的.运用,贴近大学生语言运用的习惯,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更好的接受这些深奥的道理。比如对于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多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政课论文篇六

梦想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梦想的指引,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调动了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奋斗激情,也是指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伟大精神。^v^^v^提出,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国家的富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本质上而言,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国家、民族与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中国梦的提出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中国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朝着梦想实现的方向前进。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大批有梦想、有追求、有志气的青年的努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中国梦从本质上来看,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执政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内在要求,所以中国梦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另外,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全民族、全人民的梦想,无论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还是意义上,都有中国梦的体现,因此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十二届全国^v^上,习^v^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弘扬发展民族精神,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而特色化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正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的内容。所以说,中国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人才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长久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就是各种形态意识发源的主要场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是一股必然的趋势。中国梦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能树立大学生的伟大理想,坚定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切实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国梦凝结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内涵价值,不仅深化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精髓。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需要将中国梦渗透进去,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向学生渗透中国梦的实现意义、特点以及实现中国梦要求,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并要求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地努力学习奋斗。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时,教师可以与中国梦的实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联系起来,能够为人民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中国梦渗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二)落实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本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落实实践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从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入手,呼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文化建设、下乡支教等等,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开展“中国梦”为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的努力。

(三)建立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想真正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立中国梦成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生活中的追求目标。首先,需要建立统一领导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在统一的领导下进行安排部署,落实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的工作确保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实施到位。其次,建立经费保障制度。高职院校应当为中国梦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中国梦的教育能够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是保证中国梦是否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措施。

四、结语。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梦,理解中国梦,践行中国梦,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思政课论文篇七

摘要: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要围绕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还需运用各种历史资源和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并且鲜活的教学资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剖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规律,从而增强对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唯物史观的信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启发;历史资源。

历史是中国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当代大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历史有真实性与厚重感,更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因此,历史启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具备很大的价值,而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历史本身是具备真实性的,因此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由于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特别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于世界的重大事件,所以历史本身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信任,并且对于这些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价值、情感判断。在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引导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带着思考去认知历史事实,同时也对历史事实当中所包含的基本价值情感,有着自己一定的认识。相对于枯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说,历史本身具备具体性的,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当中的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植入其中,在教学与引导上事半功倍。其次,历史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传授给当代大学生,如果仅仅运用理论进行教学,学生对于唯物史观以及这种正确历史价值观背后的历史规律性,认知并不到位。所以应该应用历史资源进行启发性教学,让学生自行发现历史的规律性,并且对历史与思想政治理论之间的结合有着自我探索的过程。在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历史事件往往是应用较多的一些素材,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学是帮助大学生认识人生与社会规律的一个重要学科,当学生能够接触到具体的历史资料时,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通过证实历史资料当中的规律性,更好地促动他们学习,并且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让高校思政教学更具备效率性。再者,历史资料有其鲜活的特点。虽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国家乃至于世界的重大事件,但是历史资料本身是相对于理论知识更为鲜活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成为学生的兴趣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鲜活的历史资料,以翔实并且不缺乏时尚性的语言,将历史事件介绍给学生,有助于高校学生透过历史资料,了解思想政治的规律性。在历史资料的应用过程中,鲜活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思想政治规律性,在历史以及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影响,而且历史事件也不缺乏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部分,所以鲜活的历史资料,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上日益精进。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历史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相融合,重点是对历史资料的深层次剖析,对于历史资源的有效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突破的一个要点。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到的是,历史教学当中能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处。只有结合这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这些教学资源应有的内涵。在整个历史资源的引导过程里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更需要依赖对思想引导的作用,所以历史资源应该有其思想教育的内涵,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动更加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合适的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慎重的考虑这些内容,才可以让历史引导模式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面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性。

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的结合路径,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地发挥各种历史资源独特作用,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思考,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各种思维能力,透过历史事件,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信心。因此,要充分挖掘不同类型历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各种历史资源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启发,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首先,运用红色历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启发。红色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资源当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它象征着中国老一代的革命前辈,运用自己的革命意志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全国的解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红色历史资源与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启发的重要资源,只有通过这种历史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让大学生更加坚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宝贵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之不易。理论只有践行其中,才能够彰显理论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从来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通过长期的历史革命实践而来,所以红色历史文化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的宝贵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更要善于运用,才能够让这种资源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次,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历史演进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宝贵的资源。中国的治乱兴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各个朝代以及各种王臣将相的兴旺与衰落,背后都有历史规律以及各种潜在的历史价值观隐藏其中。中国历代都有对历史进行评判以及思考的过程,很多优秀的中国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对历史的思考与批判,实际上也是有着非常大的价值,这正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在引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中国悠久历史当中的重要节点,让学生认识到唯物史观,特别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来之不易。这有助于学生对和平充满热爱,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再者,运用世界历史资源,特别是以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更好地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及其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成果,是源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发展而来。马克思也正是在长久的历史革命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出科学共产主义的真谛,并且将科学共产主义的真谛结合在阶极斗争当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历史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与近代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性衰落,这些背后都受到了唯物史观的支配,更有其潜在的历史规律,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揭示这一规律的重要知识。因此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论断时,应该充分的结合欧洲近代的历史。最后,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地方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形成具备地方特色的力学启发教学模式。实际上,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地探索地方的历史资源,因为地方历史资源相对于国家乃至于全世界的历史资源时,切入点更小,但是代入性更强。地方历史资源实际上有不少体现出唯物史观,以及体现出各种思想政治理论特征的历史事件。在地方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这些历史资源可以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充分结合,从而形成地方历史对学生的思考和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种资源与传统的历史资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对地方历史也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从而能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普适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历史启发与其相结合,应该积极地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尤其是重视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一方面,应该重视对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把力学启发的舞台交给学生。现在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乃至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渴望以自己为主导,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并且强化学生在接触历史事件以及思考思想政治理论时候的主体性,让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介绍历史事件时,更多的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剖析,更好地让学生启发自身的思维能力,最终才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点评。第二方面,在历史启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过程中,还可以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地运用各种历史事件留下来的实物资源,让学生参观一些历史现场或者是旧址,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观念。由于历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平台,这些资源实际上是可以被实地观察的,所以高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具体的历史旧址,接触这些历史资源。通过实地的实践观察,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思考,这种现场性的教学,是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所不能够实现的,但是在历史启发的背景下,以历史现场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思考,无疑会更为鲜活和生动。第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可以以主题研究等模式,或者开展一些有关历史事件的辩论,让高校学生能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进行启发,可以转变思路,从介绍历史事件转变为对历史事件的辩论,通过对一些传统的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思考的方式,鼓励学生以辩论或演讲的模式,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性,反思历史事件的治乱兴衰。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反客为主,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这种方式让当代大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事件,并且接触到这些历史事件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结合点。

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各种历史资源,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导,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地接触到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源背后的唯物史观,运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所传授的思维工具,进行多维度思考,从而更好地启发他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李美清,陈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12):88—91。

[2]周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12):34—37。

[3]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46。

思政课论文篇八

通过调查,关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现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青年教师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如表1所示,集中于“基本满意”;而从表2可以看出,职称、职务晋升困难,工作事务多、负担重和经费短缺等,依次为青年教师目前工作中最为突出的困难,这一定程度上与他们资源上的稀缺有较大的关系;而青年教师生活中的主要压力,如表3所示,排在最前列的依次是经济收入压力、住房压力和工作压力。首先,关于师德表现,我们请被调查的教师选择认为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在7个选项中被选择为第一位的选项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加强责任意识,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在前三位中总次数最多的是“加强责任意识,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严谨治学,注重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出现次数最少的是“注重举止和仪表,维护教师形象”。其次,关于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态度。如被调查的青年教师总体上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比较支持,并且认为学生的认可、学生的成果是教师育人效果的体现。再次,关于关于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形式,被调查教师中参加最多的是“与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其次是“参与组织或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与“帮助学生寻找实践、实习或就业机会”,而最少的是“主动联系并接待学生家长来访”。只有3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最后,关于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各种方式的效果,评价最好的是“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评价最差的是“参与常规学生管理的行政工作”。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青年教师普遍具有职称晋升和工作事务方面较大的压力,特别是涉及到收入和资源获取方面,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更倾向于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或者参与辅助性工作,而不愿意接手过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但可喜的是,尽管面临压力,青年教师依然具有比较强的参与学生思政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对思政工作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只是对于主动介入常规教育管理工作热情并不高。此次调查启示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但关键是必须要为具有热情的青年教师提供合适的平台,探索在不加重教师负担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青年教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建立保障动员机制,发挥组织优势凝聚青年专业教师达成共识。高校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领导,重视统筹设计,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切实将青年专业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一是学校领导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需要坚持开展的工作,充分发挥青年专业教师和大学生这两个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优势,为工作制度和利益机制的建立、执行保驾护航,为该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保证工作量、酬劳等各项激励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增强青年专业教师的工作认同感,积极搭建“良师益友”评选表彰等弘扬师恩师德的典型选树平台,引导学生在教师节、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表达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从精神层面使青年专业教师满足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同时在思想和认识上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参与学生思政教育是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三是高校应主动关心青年专业教师群体的生活,充分了解他们在读书学习、交友婚恋、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和困惑,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激发起他们努力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学习的动力,为他们搭建个人施展才华的舞台,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

2.打造辅助支持平台,发挥资源优势帮助青年专业教师提升育人能力。针对青年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无从下手、效果不佳、信心不足等问题,高校应该积极承担起建立支持辅助平台的任务,充分整合高校的优势资源,按照学习、实践、思考的阶梯式规律建立三级平台。首先,建立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职责、工作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培训平台,充分利用新教工入职、班导师上岗培训等机会,为青年专业教师提供经典案例分析、谈话情景点评、团队建设训练、基层志愿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增强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业务素质,树立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搭建能够发挥青年专业教师优势特长的工作实践平台,结合学生学习阶段、发展方向、困难需求等因素,可以分别设立班导师、学业导师、社会实践导师、科研创新导师、专业社团导师等种类多样、时间灵活、难易均衡的工作岗位;再次,建立总结交流平台,定期针对某专项或某阶段的工作开展研讨,交流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以及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变化,通过总结优秀经验及教训做出相应调整,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发挥信息优势促进青年专业教师了解学生。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微信、人人、qq等即时通信工具及社交网络被广泛应用,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的蓬勃发展,网络舆论开始以多种形式介入到高校生活,价值多元化、资讯海量化、阅读碎片化等众多因素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与此同时,青年专业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对学生状况缺乏了解、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难题,社交网络为青年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渠道。青年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设置讨论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转发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及发展动态,建立师生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开辟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新媒体工作阵地,传递健康向上的社会信息与主流的价值选择等。这就要求青年专业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规范网络语言及行为,在“线上”和“线下”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高校也应结合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指导,提升他们的舆情引导与网络思政工作能力。

4.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导向优势保证青年专业教师实现育人目标。青年专业教师参与思政教育需要热情和责任感,但是“育人”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靠职责考评体系来保证。一是要根据工作具体形式和目标要求,设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核项目,引导青年专业教师树立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观,自觉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并以此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等;二是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在评奖、评优,推荐国际交流、挂职锻炼,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相应参考,相应计算课时量或是给付薪酬待遇,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在考核评价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鼓励青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充分了解社会和国情的基础上,将专业所学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促进青年专业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推进师德建设。

热点推荐

上一篇:保护环境演讲稿(优秀9篇)

下一篇:2024活动赞助协议范本 活动赞助协议模板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