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通用8篇)

最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通用8篇)

小编:温柔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一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同上。

求,尔何如你。

方六七十方圆。

且知方也礼义。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吾与点也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二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三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五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不子)坐着。不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长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答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长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答人的道理。”

不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答什么,但愿意学习答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答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不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由儿回来。”

不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不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不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不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长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长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长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答一个小相,那么谁能答长相呢?”

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摄乎长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比及:等到。且:连词,并且。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方:见方,纵横。如:连词,表选择,或者;足: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能:动词,能答到。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立起来,站起身。撰:才具,才能。伤:妨害。乎:语气词,呢。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后:动词,后出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长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文言知识。

通假字鼓瑟希:希通侯稀”,稀疏。莫春者:莫同侯暮”,晚。

活用现象勇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勇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勇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勇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重点虚词勇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勇勇(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勇(3)则(以语: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勇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勇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勇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勇5、而(1)子路率尔而而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勇(3)非诸侯而(: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勇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而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勇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5。以勇(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勇(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勇(3)则(以语(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勇勇(5)以俟君子(而,连词)勇勇勇6。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如(话,名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六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读、探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孔子的政 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现自己的优势,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1、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法】品读 讨论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展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1、解题: 理解侍坐的意思及几个人物的名、字。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以“志”为线索,围绕着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展开。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2、分组讨论归纳每个人的志向及性格特点。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通过以上环节意在让学生理解四人各自的志向及不同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畅谈,不求有明确的标准答案,重在有所感悟。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千乘之国,其性格是好勇自负、粗豪刚直,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的志向是使百姓富足,性格谦虚敦厚、谨小慎微;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其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的志向则是一幅百姓安乐的礼治图景 ,体现着儒家的礼治思想,其性格从容不迫、洒脱放达。

4、探讨写法: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1、教师引导学生简析孔子对四人述志的态度。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皙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理想的表述。孔子把以礼治国达到太平盛世当做最大的人生快乐,即个人理想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相统一。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3、学生谈自己的梦想。

1、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

2、课下阅读《论语》,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记录其言行,全面了解人物风貌。

附: 板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以礼治国

孔子评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七

【国学诵读】: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同上。

求,尔何如你。

方六七十方圆。

且知方也礼义。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吾与点也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上一篇:微型课心得体会(实用10篇)

下一篇:好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