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一
1.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2.3考点分析: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复习立体图形。
(复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师:同学们还认识这些才朋友吗?我们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家族”里的新朋友——认识平面图形。
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学生动手,拓出平面图形。
课件呈现主题图。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4.讲述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可多了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长方形。
(书、电视机、方桌子、相框、纸巾盒等等)。
5.让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
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举例讲述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正方形或圆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也不少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正方形和圆吧。
正方形的有(魔方、正方形纸巾盒,桌子的面、收纳盒、小坐凳等等)。
圆的有(纽扣、圆形石英挂钟、菜板、铜钱、盘子等等)。
3.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4.举例讲述生活中的三角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也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中的三角形吧。
三角形的有(警示牌、自行车架、三角形蛋糕等等)。
5.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回到家里去找一找,看看家里哪些物品有这样的图形。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奥妙和乐趣是无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好它。老师希望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大家再积极再活跃一点,我们要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板书。
第1节认识平面图形。
1.复习立体图形。
2.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3.巩固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例3、例4,练习十六9---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熟练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3、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什么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左右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加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的大小不变。
4、出示例3学生交流。
5、出示例4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1、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2、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
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三
师:五颜六色的气球既经济又实惠,我们就去买一些气球来布置教室,那你们想买什么颜色的气球呢?(板书:买气球)。
(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找寻方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提到统计,师适时导入)。
师:那我们就一起用统计的方法来看看同学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陈老师就能知道买哪种颜色的气球多一些。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四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前后、上下、左右方位。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高兴的说:喜欢。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好吗?(好)。
(板书: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口令做动作”,老师说你们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先把你的手放在鼻子上,老师说哪你就指哪,请注意听。
准备:指耳朵(大家手不要放下来,相互看一下,谁错了帮助改正过来。)。
指眼睛、鼻子、头发、脸蛋。
(同学们真棒,都指对了,反映很快。)。
二、游戏中,体验左右。
1.谁还想继续玩?现在,老师要增加点难度,仔细听:指左耳(你指的是左耳吗?想一想,应该是哪只耳朵。)。
指右眼(手不要放下来,同桌相互看看,有没有错误,应如何改正。)指左眼,指右耳我发现小朋友们这次速度慢了,而且还有出错的地方,那大家想一下,我们这次的游戏比上次难在什么地方?增加了左右(板书:左右)。
(真是认真听讲的好孩子)。
2.师小结:这个方法真好。请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打个招呼,再伸出你的左手来,摸摸你可爱的小鼻子。
学生会发现:左腿、右腿;左胳膊、右胳膊;左眼、右眼等。可以引导他们边找边做动作:踢踢左腿,再踢踢右腿;伸伸左胳膊,再伸伸右胳膊,,,,)。
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刚才说的这几对好朋友,都是一左一右的。这次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右手的这边就是右边,左手的这边就是左边。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左右”的知识。你能说说吗?
3.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摸摸右耳朵,右手摸摸左耳朵,双手拍拍放下来;左脚跺两下,右脚跺两下,双脚一起跺两下。
5.听口令,摆文具。(师生同时摆)。
数学书摆中间,橡皮摆在书的左边,文具盒摆在书的右边。
师:怎么我的文具盒在这边,而你们的在那边?
师举例说明,师生同时举起右手,问:你们举的右手和我举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个方向?教师转过身去,这样就和小朋友们的右手方面一致了。(生也向后转,体会相对性。)。
三、利用左右,认识同学。
1.师: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呢?(生介绍)。
2.师:在我们的教室里,坐在最左边的同学举起左手,坐在最右边的同学举起右手。从左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从右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下面我们来玩“猜同学”的游戏。从左边数第二排,从前边数的第5个同学。从右边数第三排,从后边数的第2个同学。请学生上前说。
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请坐。小朋友们做得真棒,反应很快。)。
五、认识前后、上下。
1、认识前后。
小朋友们有没注意听,我们刚才的活动中除了左右之外还用到了什么方位?
2、认识上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除了前后、左右之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什么方位?(做出指上指下的动作)生:上、下(板书:上下)。
(真是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孩子)我们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指上、下、前、后、左、右。
六、游戏巩固新知。
1.现在,上下、前后、左右你都能分清吗?好,试试看。
师找一名同学示范一下(师生面对面站,师先说。拍手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石头、剪刀、布”然后生说。)。
师:大家学会了吗?同桌之间试一试。
3.小动物排队:
4、水果排排坐。
5、住在最下。
面,是第__层.第。
2层住的是____。
_,它在_____。
的上面,____的。
下面.第3层呢?_。
__。
6、森林运动会:加油!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
谁得了第一?
7、1号车在()号车的前面,
在()号车的后面。
1号车排第();。
5号车在()号车的后面,在()号的前面。
8、上山时,谁在前?谁在后?
结果呢?
9、从左数是第()个。
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10、练一练: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
一共有()辆车。
11、涂一涂。
将最左边的圆涂上红色。
将最右边的圆涂上蓝色。
将最中间的圆涂上绿色。
将从左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黄色。
将从右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黑色。
12、贴一贴:指出上下左右。
师:你们瞧,4只小鸟已经飞来了。请小鸟说说在大树爷爷的哪边?3只小兔也蹦蹦跳跳跑来了,下面的小同学,你能说说它们在大树爷爷的哪边吗?还有5只小鹿和6个蘑菇呢,你想让它们贴在哪儿?(学生指挥贴。)。
七、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玩的开心吗?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下课以后你可以接着玩有趣的游戏。
板书设计:认识左右、上下、前后左右上下前后。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五
买气球》是《组织比赛》之后的一节课,不同的是它是横向统计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所以学生学起来难度会相对减少。但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会有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为了学生收集数据的过程能顺利进行,要向学生渗透有序思考及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二)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实用性。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师要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个别辅导、启发、引导、讲解等方法来调控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方法灵活性和实用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四种颜色的气球,不同颜色的磁铁,记录表,横向统计图。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六
1.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1.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2.2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数的组成来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众多算法中择优来学,达到能熟练应用。
教学工具。
情境图、多媒体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看图填数。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第一节加法。
一、感知“加法”的含义。
1、出示课件:动画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的过程。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
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2、在操作中感知加法。
摆一摆。
师:请你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合起来是4朵小花。
师:你能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二、学习“减法”算式。
1、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朵红花和1朵黄花合起来,求一共几朵花?都可以用加法计算。
2、师:认识“+”: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师在3和1之间板书“+”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3、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1)3+1=4读作:3加1等于4。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巩固提高。
2、练习五1题。
3、其它一些有关本课的练习题。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和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体会到了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本节课学的是数学计算里最简单的,是计算数的基础,同学们课后要多做练习,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得都很棒,老师希望你们保持这种学习状态,扎扎实实的学好知识,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板书。
第5节加法。
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3+1=4读作:3加1等于4。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七
《分果果》是小班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理解物体和物体“一样”的含义,并能对其进行分类。本次活动,通过请幼儿帮助小猫将水果进行分类,学习按照食物的种类进行分类,并且学会用食物标记来表示分类结果,重点强调先分类,再贴上标记。集体尝试按规则分类,并贴上相应的标记,使幼儿进一步感知物体与物体相同的含义。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1.能给三种水果分类,并用相应标记表示分类结果。2.进一步感知物体与物体相同的含义。从幼儿操作情况上来看,幼儿初步达到了预设目标,较好地完成了物品分类。
一、找特征,学习分类。
1.教师出示小动物和水果图片。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新朋友,一个是小兔,一个是小猫。
2.教师带领幼儿跟小猫、小兔打个招呼。
3.出示三篮分类分好的水果,和一篮没有分类好的水果。师:小兔和小猫各自开了一家水果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水果店里都有哪些水果?引导幼儿发现分类好的水果看起来很清楚,没有分好的看起来很乱。
反思:活动第一环节主要让幼儿找到两家水果店放水果的不同点,分别哪家水果店的水果放的要整齐(如图)。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小兔的水果店,在问及原因时,有幼儿回答道:“因为小兔的水果分的很清楚。”我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并顺势将“一样的水果分在一起”这个概念渗透进去。但也有一名幼儿喜欢小猫的水果店,当时我没有问那名幼儿原因,而是直接告诉他小猫的水果店不好。我应该耐心地询问其原因,再根据他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回应。
一、插标记,巩固分类。
1.出示水果标记,引导幼儿认识水果标记。
2.引导幼儿知道将水果标记贴到分类好的相应的水果篮上。
3.引导幼儿帮助小猫,像小兔一样把水果分类分好。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分类。
一、齐操作,加深对分类的理解。
1.师:小猫家还有很多水果需要小朋友帮忙分类,我们一起来帮帮小猫吧。
2.出示幼儿操作材料,(篮子图片和水果图片)。引导幼儿把水果按“一样的分在一起”这个要求,将水果贴到篮子里去,然后把旁边的水果标记贴到相应的框里。
3.重点引导幼儿知道,先分类再插标记。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挑选几个幼儿操作材料,进行展示交流,观察交流有没有分错的,并进行改正。,为接下来的集体操作垫下了很好的基础。
反思:活动最后一个环节,组织幼儿集体操作,在操作前提醒幼儿先分水果再贴标记。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将水果进行正确的分类,并能做到分完后再贴标记,很多幼儿都能完成的又快又对。但也有及个别年龄小的幼儿一开始不知如何操作,于是我对其进行了个别指导。最后,我将幼儿的操作结果贴在黑板上,组织幼儿进行统一检查(如图)其中,我们发现了有一张分类错误,然后进行了统一纠正。
整个活动以小兔小猫开水果店为情景贯穿始终,让幼儿感受到了活动的趣味性。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巧妙的设计问题,并能在根据幼儿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回应等还需进一步得以改善,使得整个活动能更加完善。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28例3及“做一做”,练习六的第3、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及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美丽的物体都是由它们组成的,老师相信同学们用它们也能摆出很多漂亮的物体。现在同学们的手中都有很多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学生分组拼,拼完后在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深化。
(1)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2)练习六的第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的第7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后实物演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四、全课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九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1--5的认识。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
从前往后数:1、2、3、4、5.
从后往前数:5、4、3、2、1.
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
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
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
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
如:0+8=89-0=94-4=0。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1、长方体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
2、正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
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6—10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
(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
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
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有时针和分针。
分针:钟面上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时针:钟面上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
2、钟表的种类: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一般分两种,一种:挂钟,钟面上有12个数,分针和时针。另一种: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的左边和右边都有数。
3、认识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电子表上,“:”的右边是“00”时表示整时,“:”的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4、整时的写法:整时的写法有两种:写成几时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如:8时或8:00。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
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
2、8、7、6加几的计算方法:(1)点数;(2)接着数;(3)凑十法。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
3、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1)“拆大数、凑小数”。(2)“拆小数、凑大数”。
4、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2)求总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计算。
如何学好数学?
想学好数学,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数学,它都包括哪些东西(初中数学内容)。我们宏观的去看初中数学,主要俩大模块:几何、代数。几何包括点、线、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圆):代数中有有理数、分式、整式、函数等。清楚它的大致包含的内容所对应的知识点,针对每个知识点如何的掌握,巧妙的去运用,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是最终的目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去运用。运用的巧妙、合理,我们就能很快的将题目解答出来。学会了,但不知道怎么去运用,往往要走很多弯路,这是大多数学生学不好数学,为学数学最苦恼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此为大家谈一下我学习数学的一些心得。
当拿到题目时,第一步要读题,大致的了解下属于哪方面的知识点,都有哪些已知条件,,第二步,审题,通过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隐藏的信息;例如告诉你在一个三角形中,三条边的边长分别为3,4,5,就可以判断次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或者说其中的两个角互余,也可判断为直角三角形。甚至每一句话都有可以隐藏一个条件,将每一句话都审清楚申明白,不捡不漏。所有的条件都搞清楚后,第三步,我们要知道题目所求未知是什么,通过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建立关系,一般的未知值都是通过某些公理推理得到,而我们就是要用已知的条件去证实存在这样的公理推理,这就要求我们要熟练的掌握这些理论。
一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十
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卖国残民的面目更加暴露,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增长。
二、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反清武装斗争。
第二节武昌首义成功,全国掀起革命高潮(1910月—12月)。
一、清军在武汉的部署和革命党人的起义计划。
二、二、武昌首义,光复武汉三镇,成立军政府,编组革命军。
三、各省响应起义,纷纷宣告独立,首先响应起义的是湖南。接着,山西、云南、贵州、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先后宣布独立。
第三节汉口、汉阳保卫战(1911年10月—11月)。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极为惶恐,汉口保卫战首先是从争夺刘家庙开始的。10月18日黎明,革命军在炮兵支援下发起进攻,很快逼近刘家庙车站,与清军展开肉搏战。10月19日晨,革命军约三千人,以骑兵为前锋,在炮兵支援下,从两翼发起进攻,清军无法立足,丢弃大量辎重,向三道桥退却。革命军占领刘家庙,追至三道桥附近,才停止了进攻。
保卫汉口之战。
保卫汉阳之战。
汉口、汉阳失守。
革命军为保卫汉口、汉阳,与敌人进行了四十多天的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它打破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革命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经过革命军的顽强抗击,给维护清王朝的反动支柱——北洋军以重大杀伤,使全国各地革命党人受到巨大鼓舞,为各省组织起义赢得了时间,对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四节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911年11月—194月)苏浙沪革命党人为了减轻武汉的压力,发展东南地区的革命力量,决定联合攻取南京。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反对袁世凯,
在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软弱的资产阶级节节退让,由无数革命志士流血牺牲换来的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仅仅存在三个月,即被扼杀了。政权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辛亥革命战争深远意义:命洪流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宣布退位。辛埃革命战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从此使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