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实用10篇)

2023年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实用10篇)

小编:QJ墨客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教育启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上很绝,以致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人们询问他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这是一种怎样的备课呢?我想正是靠读书,持续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了终身的友谊。

通过读书获得数倍于教科书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决学生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多精力关注学生们课堂的行为与状态。

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觉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无不是自己对教材的多次熟读,对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读,对于教材有关的相关资料的多次通读领会。

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课文我读了不下几十遍,还专门阅读了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传记),并通过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对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才有了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居里夫人的美――永恒的’美的认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熟读这长达4页半的课文的同时,我更是上网查了有关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相关资料,真正的努力去试着了解他们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员,那么生活将是怎样的艰辛、不幸与顽强。

正是基事对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同情与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才会与作者站在一起,传达着“关爱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爱和被爱同样幸福”的信息,让学生去思考人生的大爱。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书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想想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天壤之别也不足为奇。

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终以爱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为此做为班主任的我深受启发,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读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寓教育于无形,潜移默化,极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

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20xx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读书笔记大全《20xx字》。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

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想想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天壤之别也不足为奇。

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终以爱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为此做为班主任的我深受启发,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辑第一篇《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已》一文中提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举了一个例子,大师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刚开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天天用雪擦身的勇气,但他从不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坦白,说自已是否真的做到了,对于实在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请同学,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自觉去做别人能做到的事,从而战胜自己。

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克制,学会了在困难面前拿出勇气。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能够在教师和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遵遁正确的法则去行事。

读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寓教育于无形,潜移默化,极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9. 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案例3: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读书,收获安静的富足《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集体是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0xx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读书笔记大全《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0xx字》。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上学心得体会(模板18篇)

下一篇:2024年关于街头错别字小学生调查报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