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读后感(实用14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风筝的读后感篇一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忠诚的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最真挚的话语,这样一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话语,包含着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承诺。言必出,行必果。忠诚的哈桑,用自己的一生来兑现自己儿时的承诺。
哈桑是一个忠心的仆人,他与少爷阿米尔一起长大,而且是喝过同样乳汁(由同一奶妈哺乳)的兄弟,用他爸爸的话说,喝过同样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
这两个男孩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生活。他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在同一个屋顶下说出生命中的第一句话。唯一的不同是,少爷说的而是爸爸,而哈桑说的确实少爷的名字阿米尔。他一生都遵循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爱少爷阿米尔胜过爱他自己。
淘气的他们从小一起玩耍,虽然只是作为种种恶作剧的帮凶,哈桑却总是在被逮到之后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所有的责骂,即便是这样,他从不拒绝阿米尔少爷任何无理的要求,事事尊重并包容他。他总是恭敬地称阿米尔为少爷,即使心里早已当他是朋友,是兄弟。他从不会告诉任何人每一次的恶作剧都是阿米尔少爷的主意。能够帮助他热爱的少爷挡掉这些不必要的麻烦,他甘之如饴。
哈桑还是少爷阿米尔精神世界的倾听者。对父亲敬若神明的少爷,为了逃避爸爸的冷漠,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来获得父亲的认可,可是父亲却丝毫不感兴趣,只是盯着他,却没有要看一看的意思。因为在他看来,有个喜欢诗书多过于打猎的儿子可不是什么好事情。父亲的冷漠让少爷很受打击。而目不识丁的哈桑则完全沉浸在少爷的故事中,脸上的神情会随着故事的情节慢慢变化,并高度称赞他,给予少爷足够的鼓励和肯定。“你肯定会成为伟大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读你的故事”,并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为少爷提出自己的建议。虽然他提出的建议并不为少爷所采纳,但是能够安慰少爷,给少爷的生活带来一丝阳光也是有意义的事情,毕竟,在他的心中,少爷的需求高于一切,为了少爷,他愿意兑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
为少爷遮风挡雨在哈桑看来是分内的工作,为少爷的利益而拼搏是义不容辞的,哪怕是要赔上自己的生命或尊严。为了获得父亲的肯定,少爷决定在风筝比赛中一显身手。而哈桑,则是他斗风筝的助手。少爷面对人山人海的比赛现场开始打退堂鼓时,细心的哈桑一眼看穿少爷的心思并鼓励少爷,“今天是个放风筝的好日子”。无论何时,哈桑都是少爷阿米尔忠实的粉丝。激烈的竞技现场,哈桑是少爷阿米尔坚强的后盾。在最后一刻,少爷阿米尔的风筝占据了有利位置的时候,哈桑开心地欢呼“太棒了,太棒了,阿米尔少爷”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对哈桑来说,阿米尔少爷的成功远胜于自己的成功。
在众人的鼓掌欢呼声中,哈桑却悄然而退,少爷阿米尔依然成功,而他却要为他的少爷锦上添花。他要让少爷阿米尔“用鲜血淋漓的手捧着战利品班师回朝,然后爸爸承认我的出类拔萃”的愿望成为现实。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捍卫住意义不同寻常的这支蓝风筝,哈桑即便是收到阿塞夫的侵犯也毫不动摇。正如哈桑和少爷预料的,父亲双手紧紧拥抱着少爷阿米尔,少爷得到了他期盼已久的父亲的肯定,可是,忠诚的哈桑却失掉了自己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东西,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愿意为少爷兑现他“为了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
哈桑忠诚地守护着少爷阿米尔,却只是换来了少爷的背叛。少爷阿米尔目睹了哈桑为了捍卫蓝风筝而受辱的过程,他在哈桑最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选择了逃跑,从此背上了深深的负罪感。为了逃避自己的愧疚,他诬陷哈桑偷盗,进而想把哈桑赶出家门。为了让少爷阿米尔如愿,哈桑承认了莫须有的偷盗罪名,离开了朝夕相处的伙伴。是啊,为了少爷阿米尔,哈桑背负了多少无辜,承受了多少委屈。但是,为了少爷阿米尔,他愿意兑现“为了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
即便是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从未因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抱怨,从未因受到的莫须有的罪名而难过,从未因自己在小小年纪受辱而悔恨,他始终坚信“为了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是值得的,是他今生无悔的选择。
在此,我唯有说,有友如此,我又何求?
风筝的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们学了《纸船和风筝》,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山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飘流的小船。最终小松鼠再也受不了了,于是小松鼠就放了一只小船,上面写着:“如果你不嫌气的话就和好吧。”小熊看到上面的纸条高兴地笑了。
国庆节放假的一天,我和我的好朋友陈晨一起去了小沟背游玩,那里的路都是石头路,很难走,而且一跑脚就会很疼。我的好朋友陈晨不怕疼,她跑的很快,她看见我跑的.慢就说我:“小笨猪。”我很生气,就说她一句:“你也是小笨猪。”就那样我们吵了起来。这时妈妈说我们:“你们两个都是好朋友,不要再吵了。”我想以前快乐的在一起玩,现在吵着架一点也不好,我就主动和她和好了。我说:“陈晨,我们再也不吵架了。”陈晨高兴地笑了,我也高兴地笑了。我们手牵着手唱着歌,跳着舞。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破坏了好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友谊,相互谦让。
风筝的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个始于阿富汗的故事。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人家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同时受到大家的尊敬。阿米尔有个仆人哈桑,他们两个从小就一起玩耍。
阿米尔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勇敢,在被其他孩子威胁时,每次都是哈桑勇敢的站在他的身前。可是真是因为这,使得懦弱的阿米尔甚至开始不敢面对哈桑,从而发生了栽赃,迫使哈桑和他父亲一起离开了阿米尔家。随着战争的爆发阿米尔和他父亲一路逃亡,来到美国。后来的生活有苦有甜,父亲的离去,结婚等等。使得阿米尔渐渐成长,渐渐明白。是时候该为了过去的错误而做些什么了。而拉辛汗的电话真是这一切解脱的开端。阿米尔踏上回家的路,知道了哈桑是自己兄弟的真相,也走上的.解救自己侄子索拉博的路。
整部小说囊括了好多东西感觉根本讲不清楚。而让我最为动容的自然是那放风筝,追风筝。第一次是“我”回忆儿时的最后一场斗风筝的比赛。阿米尔和哈桑赢得了那场比赛,哈桑去追到了那最后一只蓝色的风筝,却被凶暴的阿瑟夫打了一顿,可阿米尔看到了却因为害怕,因为懦弱躲在一边。后来为了救索拉博,阿米尔有一次遇到了阿瑟夫,而这次为了哈桑的儿子,阿米尔勇敢地和阿瑟夫战斗了。把索拉博终于带回了美国,可由于之前的孤儿院问题,索拉博变得沉默封闭。阿米尔和妻子索拉雅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有孩子,他们想将索拉博当做儿子来对待,可结果却是如此。不禁让我觉得这也许是作者给他们阿米尔安排的天命。他所亏欠的哈桑的一件件无论是阿瑟夫还是孩子都得到了结果。但即使是天命也无法真正决定人的轨迹。而书中的风筝正是引领人们走出后悔,走出黑暗的灯。
文章的最后索拉博的眼中无论如何再也没有了那光明,是风筝,是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又重新唤醒了索拉博心中的希望,这一次追风筝的是阿米尔,他只听到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追的是。
风筝的读后感篇四
读了这篇文章,知道松树和小熊本来是好朋友,最后他俩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看不到风筝,小溪里里看不到纸船,他们心里都很想对方,可他们没有勇气,最后松鼠从屋顶上拿了一个纸船放进小溪里上面写着“如果你愿意和我做好朋友的话就放个风筝吧!”
小熊就放了一个风筝,小松鼠高兴地哭了,他俩又是好朋友了。
风筝的读后感篇五
20xx年的第一本书,在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有这本书了,不想大学毕业一年后才翻看完,有些遗憾当初虚度年华。
看完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前面80%给我的都是一种无力感,阿富汗政局的动荡给生活在那里人民造成的苦难,阿米尔的懦弱,给整本书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这样一本书,可以感动千千万万人,只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如今,在我们国家,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改善,一个人只要不懒,基本生活还是能维持的。但是现代人生活的压力,从上往下都很大,又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动往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你可以说这是一本好书,甚至可以当成经典一样每年都拿来翻翻看。可是除去感动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就像每日头条一样,第二天扔在一边,寻找下一本好书\,不断列书单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技能,而小说成了零碎时间的消遣读物,我不能说这样不对,毕竟人人都需要生存,从为己之学到为人之学,几乎是看不到后者了。
小说的结尾也说到一个微笑并没有把一切都带回到正规,但却是一个可以让阿米尔完成救赎的信号,为你,千千万万遍。
战争的残酷,人性的丑恶是无法想象的,比人们无视真相,对真相漠不关心更可怕的是人们带着寻求刺激的心理去了解他们心中的“真相”。
风筝的读后感篇六
暑假,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目里有一本《风筝下的少年》,我原以为是个描写一个阳光少年放着风筝奔跑在沙滩上的故事,没想到却是少年顺风遭遇人生突变,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漫长的黑暗走进阳光,一个少年惊心动魄的成长经历!
顺风和小伙伴们最后一次的捉迷藏是那么的开心,那么的疯张和顽皮,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战争将会带给他们的是怎样的一个人间地狱。顺风的爸爸是军官,为了保护他们的城市战死在了战场上。他和妈妈逃难到了难民营,所谓的“安全区”并不能保护他们,妈妈被日本人带走了,顺风为了寻找妈妈溜出了难民营,却从屋顶上摔了下来,被开照相馆的江孝国所救。然而,这个好心人的地方也不安全,在日本人的追捕下,小顺风又一次开始了逃亡。他从暗室的下水道,那个狭窄湿臭的洞里向前爬,寂静,黑暗,恐惧,好像他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所以,当他摸到平时会把他吓得魂飞魄散的老鼠时,他感觉到的竟是一丝宽慰和温暖,毕竟在阳光下见了那么多的死亡,经历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这些老鼠就根本不算什么了。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也止不住,心里充满了悲苦。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都充满了阳光,关爱,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我们是天空下自由成长的花朵。不安,危险,孤独这些感觉离得我们好远,还以为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甜蜜,而顺风,我的同龄人,他都在经历什么?饥饿,恐惧,逃命,看到的是杀戮,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我的心好像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后来,顺风在他大舅和其他几个受尸人的收留下活了下来。经历了那么多的仇恨,顺风变得成熟坚强起来,虽然五名收尸人为了保护他,为了不让代表日本鬼子的菊花和剑的风筝张扬在我们中国的天空上,英雄们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保住了少年便保住了我们祖国的明天。长大后的顺风参加了新四军,取出了当年江孝国藏在暗室夹层里记录着日本人罪行的照片,让那些战犯被国际法庭处以了绞刑。故事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来自不易,不知是用多少英雄前辈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来珍惜,用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逆境,让自己变得坚强,自信,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
风筝的读后感篇七
作者描写童年时放风筝这件事,读后让我倐地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感觉那么亲切·自然,仿佛又回到儿时与小伙伴在一起追逐·打闹还有一起放风筝的场景。
记得那时不像现在一样富裕,有好吃的,好玩的新的衣服穿。上学只要穿的干干净净就行,教室门窗课桌都十分陈旧,前后两块大黑板,一块是老师上课用的,一块是做班级报刊用的。
那时我们非常喜欢户外游戏活动,比如跳绳·捉迷藏·玻璃球好多好多,有的已经记不起来了。每逢春天的时候,大家最喜欢还是放风筝。看谁的飞得又高又远,家家都自己做风筝,记得我家邻居的老爷爷特别会做风筝,像知了·蜈蚣还有蝴蝶人物造型等等好让我羡慕啊!班里搞比赛,我再三的恳求下,老爷爷给我做了一个,还拿了一等奖了。
现在放风筝的机会少了,应该说到户外锻炼的.次数少了。现在的孩子不想我们那时一样了,和大自然接触太少,得不到锻炼。身体和心灵受不到田野的熏陶,让我们竭尽所能帮孩子们到大自然怀抱里,去拥抱绿色感受清新的空气,也让孩子们找到放风筝的快乐。
风筝的读后感篇八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耍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
风筝的读后感篇九
阅读绝不仅仅是我们与书本的联系,而是我们与自身的联系,是通过书中的世界而与我们的内心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联系。
那么阅读就要读一本好书,关于书,关于好书,什么叫好书?就是读完过去了很久,你依然忘不了的一本书。时常让我想起的书里面就有这一本《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foryou,athousandtimesover.《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读完这一本书,那只拉线的风筝,和奔跑的孩子,已经深深地在心间刻下了痕迹,最后引用书中一句话作为结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多阅读首先可以开拓视野,摆脱定式思维。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我们无形之中会以作者的视角去观照作品,在作品中联系自我,从而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宽阔,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式。其次可以树立美好形象,提高个人魅力。众所周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个人魅力于无形当中便会得到提升。最后获得别人的信任,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才会使人眼界宽广,在社会交际当中拥有更多的技巧去应对,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千万的大学学子在就业无限的压力情况下,认为大学就是一张文凭,其实也不然,在大学,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做事做人。.读书,预见更好的自己。人在观书,其实不如说在观看自己,让自己看见自己,改进自己。
风筝的读后感篇十
不断,不断,延伸。
风筝,就好象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亦好象一个信使似的的天使,它传递着美景和愿望;联系着人间和天堂。我联想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但是,风筝就是风筝,它的天职是飞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风筝,却是魔鬼;落地风筝就是那经过世俗浸染过以后的人性。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
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
风筝的读后感篇十一
亲情,友情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抵过任何山盟海誓。
阿米尔儿时的无知,自私,冷漠伤害了哈桑千千万万遍;哈桑,却为阿米尔挺身而出,千千万万遍。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我们都渴望救赎,那在半空中漂浮不定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迟迟不肯落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愧疚。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
一个渴望救赎的人选择用自己的财富与慷慨回馈需要帮助的人,然而,阿米尔最大的罪行是,对哈桑产生的愧疚感,一直没有勇气承担,这深深的负罪感占据了他内心的一部分,真正的离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是在一个和往常一样的清晨,有的人留在了昨天。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内心,在朋友面前撒谎,在恋人面前倔强,而当我们真正失去一个重要的东西,一个重要的人,可能才会明白,你所谓的尊严,你所谓的逃避也不能真正的逃避。
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透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每个人都在奔赴各自不同的人生,保持每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我想,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绝对是绝无仅有的,科阿米尔却因这份懊悔和羞愧而犯下了更严重的错误。哈桑和他的父亲离开了,但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还未终止。但幼时的阿米尔选择了逃避,多年后,拉辛汗的一个电话给了阿米尔一个救赎的机会,直面内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或是赎罪,或是追梦,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去追,要有追的勇气。放风筝的人在前面奔跑,而追风筝的人一心一意地在后面追,或许这也是一种幸福吧。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能为它所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险恶,给自己心灵予以救赎。
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风筝的读后感篇十二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的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的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我,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看到。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风筝的读后感篇十三
不知什么原因,读初中一年级的儿子,给我布置了一份作业,说老师让家长写一篇鲁迅先生的《风筝》读书笔记.我有些诧异,老师的这是处于什么考虑呢,不管这个了,为了支持老师的教学和帮助孩子的学习,就再当一次学生,写一次,也不知是否读懂了鲁迅先生的《风筝》。
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不少,但竟没有读过鲁迅先生的《风筝》。拿过儿子的教科书,很认真的品味着鲁迅先生的《风筝》,渐渐的,渐渐的,我到有些心情沉重起来,也好像需要得到宽恕;但同时,内心还激烈洋溢着对已故去的我的父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感激。
鲁迅先生的《风筝》,描写介绍的是:“我”不允许弟弟玩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待“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后,对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时,也折射了旧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儿童精神不被虐杀。
儿子上初中一年级,我也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人了。因为是一名执业律师,不敢说自己是成功人士,但有时也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成功,和朋友一块聊天时,风筝读书笔记有时也是眉飞色舞,炫耀今天的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可从来没有想到,也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今天的成功是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我倾注大量心血了。今天,读了鲁迅先生的《风筝》,才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父亲已经去世近十年了,在读鲁迅先生的《风筝》之前,从没有回忆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对我要求严格,禁止我玩儿童游戏的一幕幕,“有过这样的事吗?”现在我才朦朦胧胧的想起来。
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我在儿童时代,那时,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现在这么繁荣富强,根本没有电视,电脑。我们的游戏是男孩子玩推圆环、玩琉璃球(农村叫“弹蛋儿”)等等,女孩子就玩踢毽子、跳方等等。我不知道别人的玩具是从哪儿弄来的,反正我什么也没有,后来,我找了一块非常坚硬的青石头,用镰刀花了很长的时间,将石头剁成了一个圆球,那可真像铁杵嚰针一样。我高兴极了,终于可以和其它小伙伴一起玩“弹蛋儿”了,可不想就在当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其他小伙伴玩的正酣,被父亲发现了,怒道:“这孩子,放学不回家写作业,怎么在这里玩个”。父亲不由分说,气汹汹的捡起我拿心爱的“琉璃球”,狠狠的摔在一块大石头上,顿时,我的“琉璃球”被摔得粉碎。看着我刚刚玩热了的“琉璃球”成了这样,我伤心极了。心想:作业,作业,整天让我写作业,为什么就不让我玩呢?为什么要呃杀我玩游戏这个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呢,我怨恨我的父亲。
忘记了自己的儿童时光是否充满快乐,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父亲一味的督促我写作业,也是没有办法,完全是为了我好,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一种亲情啊!我感觉到一种温暖!
我已为人父,儿子的成长也摆在了我的面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一个做家长的所期望的,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玩电脑,玩游戏,星期六和星期天还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逼着孩子学习,弄的孩子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孩子一大堆怨言,可我们做家长的又有什么办法呢?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的是有真才是实学的人,再加上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如果不付出十倍的努力,就不会考上重点高中,也就不会考上重点大学,可这些都是以孩子付出玩的时间为代价,以我们家长背着沉重的不理解的包袱为牺牲。说句心里话,我们家长看着孩子为了学习,整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晚上写作业到深夜,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脸庞,我们的心也如刀割一般,我们也是心疼,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也有亲情啊!
也许,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回忆起今天我对他的严格要求,就像我回忆起我的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一样,感觉到一种亲情,感觉到一种温暖。更期望天下的父母不再逼迫孩子写作业,还孩子们属于自己的儿童天性和儿童精神。
风筝的读后感篇十四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必走了阿桑,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本书偏重个人情节,从阿米尔和赫哈桑的友情,这诊断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儿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弭之际,备受考验。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书中充满令人回荥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儿被迫出卖自己,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此书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