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无人生还读后感(优秀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一
关于这本书,我想,多年之后,我最为深刻的记忆应该是:
那家伙掏出一本书,说:我最近在看这个——《此地无人生还》。
我有点惊讶,说:不是这么巧吧。于是也把我的那本与他交换——《无人生还》。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带来了一点点小巧合,小惊喜。
经过了《lost》《gsi》以及无数惊险悬疑故事的轰炸,大脑已经麻木,《无人生还》自然无法再带给我高峰体验。可是,阿加莎同学几十年前就能编出这样的故事,据说开辟了荒岛杀人的经典故事模式,不得不令人脱帽致意。
阿加莎自己在序里写道,这部作品所耗费的心里是空前的,我相当相信。如何按照一首童谣的模式逐个杀人,如何将十人的故事和心理逐个展开,如何将困境中的猜疑、绝望逐渐推向恐惧的疯狂,这功力,还是相当厉害的。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二
《无人生还》(andthentherewerenone)是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写的一篇推理小说。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年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一战期间,她参加了英国和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在此期间,学习了大量药物和毒物知识。因此在她的侦探小说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杀人的片段。
《无人生还》讲述了一个孤岛杀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两位仆人分别收到了邀请信,被邀请到士兵岛做客。十个人各怀心事的去到了岛上,登岛的当晚,即遭遇恶劣天气,因此被隔绝在孤岛。
随后更是一个个遭遇了离奇事件。每间客房里都挂着写有关于十个小兵人的童谣的镜框;餐桌上摆放的十个小瓷人。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弗兰克·格林一八六九。
随后,十个人一个个按照童谣的死法死去。每有一个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会少一个。人们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气很糟,岛上没有离开的办法。
荒岛很小,四周没有躲藏的地方,凶手只能在他们中间。人们之间彼此怀疑,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风浪停息,警察上岛,只有十具尸体。
这篇侦探小说没有其他侦探类型小说所共有的侦探及其探案过程。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上帝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叙述。
随着小说人物的一个一个死去,事件的进展却越发显得悬念丛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对杀戮有这无比强烈的欲望。做了一辈子法官,却认为法律约束了他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因为“有的凶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于是法官按照年幼时的一首童谣,设计了一桩完美杀人事件。
家庭教师维拉:她为了心爱的男人获得遗产,故意让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后让人们认为是意外。
修女布伦特:佣人与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赶出家门,后投河自尽。
医生阿姆斯特朗:开始行医时业务不熟练,造成病人死在手术台上。
将军麦克阿瑟:下属和妻子有染,于是让下属执行一次他明知有去无回的任务。
上校隆巴德:干过一些不到的勾当,可能在一些地方杀过人。
公子哥马斯顿:撞死两个小孩却毫无悔意,社会危险分子。
前警察布洛尔:作伪证,导致他人死亡。
佣人罗杰斯夫妇:主家有严重疾病,发病时拖延治疗,随后占有其财产。
后9个人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却被老法官以正义之名制裁了。道德虽然也能约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约束。法律虽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觉并制裁。小说里的“凡罪恶必会遭刑罚”也只是一种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已。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三
《无人生还》(andthentherewerenone)是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写的一篇推理小说。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年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一战期间,她参加了英国和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在此期间,学习了大量药物和毒物知识。因此在她的侦探小说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杀人的片段。
《无人生还》讲述了一个孤岛杀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两位仆人分别收到了邀请信,被邀请到士兵岛做客。十个人各怀心事的去到了岛上,登岛的当晚,即遭遇恶劣天气,因此被隔绝在孤岛。
随后更是一个个遭遇了离奇事件。每间客房里都挂着写有关于十个小兵人的童谣的镜框;餐桌上摆放的十个小瓷人。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弗兰克·格林一八六九。
随后,十个人一个个按照童谣的死法死去。每有一个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会少一个。人们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气很糟,岛上没有离开的办法。
荒岛很小,四周没有躲藏的地方,凶手只能在他们中间。人们之间彼此怀疑,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风浪停息,警察上岛,只有十具尸体。
这篇侦探小说没有其他侦探类型小说所共有的侦探及其探案过程。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上帝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叙述。
随着小说人物的一个一个死去,事件的进展却越发显得悬念丛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对杀戮有这无比强烈的欲望。做了一辈子法官,却认为法律约束了他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因为“有的凶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于是法官按照年幼时的一首童谣,设计了一桩完美杀人事件。
家庭教师维拉:她为了心爱的男人获得遗产,故意让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后让人们认为是意外。
修女布伦特:佣人与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赶出家门,后投河自尽。
医生阿姆斯特朗:开始行医时业务不熟练,造成病人死在手术台上。
将军麦克阿瑟:下属和妻子有染,于是让下属执行一次他明知有去无回的任务。
上校隆巴德:干过一些不到的勾当,可能在一些地方杀过人。
公子哥马斯顿:撞死两个小孩却毫无悔意,社会危险分子。
前警察布洛尔:作伪证,导致他人死亡。
佣人罗杰斯夫妇:主家有严重疾病,发病时拖延治疗,随后占有其财产。
后9个人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却被老法官以正义之名制裁了。道德虽然也能约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约束。法律虽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觉并制裁。小说里的“凡罪恶必会遭刑罚”也只是一种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已。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四
一开始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记人名和身份,外国人的名字太难记了!而且作者在文章中还一会儿用姓,一会儿用名。刚开始看着真是头大!为了记清楚,甚至还做了人物笔记…好在越往后看人物也就越清晰了。
整本书我大约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当然,不是一次性的。但内容确实非常吸引我,看的过程中真的不想停下来(第一天看到晚上12点多,怕接着看会害怕的睡不着觉,所以就没有往下继续看。第二天一醒来就开始看,直接看完)。
再说说文章的内容吧:文中的人物看似是毫无关联的十个人被莫名其妙的约到了一起: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但仔细读过后却发现他们又有着微妙的联系。一个人一个人紧紧相扣,谁都不能少。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处在法律边缘的罪人——即虽然并没有直接杀人犯法,甚至旁人看来认为他们并没有什么错,其实却是间接促成某些人死亡的'凶手。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不为所知的、阴暗的角落。
当这些人被聚在一起时,我们更看出了他们个人的自私、怀疑和自我麻痹。彼此的怀疑与不信任,加上各自内心的罪恶感,使他们在岛上仅短短的一个星期就陷入了近乎崩溃的地步,到最后竟是无一人能生还的悲剧。
在阅读的时候,我一度觉得作者好像能看透读者的内心。当你觉得凶手就是某个人的时候,接下来作者就把他写死了,你只好接着往下看。如此反复。只有看到了最后,通过作者的揭秘,才惊叹:哦!凶手原来是他!原谅是这样的手法!不可思议啊!
我觉得: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吸睛之处——猜不到的发展情节。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悬疑推理类小说,它成功的引起了我对这类小说的兴趣。期待!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五
一座士兵岛,十人被审判,这是一场迷局却也是无人生还的惨案。起初被推荐看《无人生还》时,便又好奇又心惊,是怎样的故事结局如何悲惨,无一人生还,亦或是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我一气呵成地把这本书由头到尾细细品读了一遍,心中更觉震撼,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思考。
小说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刻画,深刻描绘出十个人在岛上共进第一顿晚餐时不可告人的龌龊被公诸于世的羞愧、愤怒,也描绘出每死去一个人,活着的人心中的不安与猜忌,还有临死前撕扯着神经的恐惧,细致入微。环境优美的小岛与罪恶猜忌心理交织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说情节一环扣一环,设置了很多的悬念,根据童谣你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但却总探究不出凶手作案的手法,以及谁才是真正的凶手。不得不说,凶手很聪明,他利用假死来掩护自己,按照古怪童谣的顺序实施犯罪,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更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完整的作案记录竟被凶手自己写好封入瓶中,丢入大海,希望被人拾取后大白于天下,并且连上岛的警察也未查出真相。
在此引发了关于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深刻思考。世界上有一些罪恶真的很难被制裁,或是因为缺乏证据,或是因为职务便利,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些罪恶也许是法律的手臂触及不到的地方,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法官决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履行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手段给予这类人应有的惩罚,于是才有了这一场精心策划的谜局。被邀请来的十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犯了违背道德,但法律又难以追究的罪行,比如说十人中有一个医生醉酒帮病人做手术,手术失败但把它归结为医疗事故;一位老小姐由于传统观念较强,无法忍受行为不检点的女佣并将她赶出家门,女佣后来因为这件事而自杀了,等等。这种结果正义不可谓不美好,但我们不应该忽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法官把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视角以非常规手段对他们进行审判,但谁给的他这样的权利?如果每个人都用这样的方式去声张正义,世界必将陷入混乱。
在我看来,人性之悲哀莫过于做事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种罪恶感会一辈子困扰着你不得安宁。从凶手的角度出发,他是法官,他懂法却不能执这些人的法,有些无奈,只好自己动手,但这不是纵容此等正义的理由。今天你可以为了真正的正义行使制裁,明天你也可以为了个人的私欲行使制裁。只有将权利约束在法律的牢笼里,才能确保法律的真正正义。面对法律存在的漏洞,我们最应该做的应该是不断的完善法律和提升办案技巧。
恶是困于心的囚笼,私即是公正天平倾斜的引。为了处罚所谓的恶而主张私有法律公正,大抵也只能是无人生还了吧。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六
我愿与谁也不争。
《无人生还》阿婆的一本侦探推理小说,这本至所以能称之为经典的原因,不仅仅是有新奇的手法,而是我看来更有精心设置的大背景,文中人物不少,时隔许久印象稍有模糊,先由一切的设局者“法官”说起在最后的陈述书中,他称自己为了正义杀死了其他的“罪人”,但最后自己也成了手染鲜血的罪人,其中二个令我记忆深刻的女人,其中一个是严谨到有些刻薄的老处女,她厌恶一切不符合自己心中那杆秤自以为神圣的人和事,她不爱去海滩,因为有貌美女郎穿着比基尼,她认为这一切不堪入目,而后,得知自己的贴身侍女未婚先孕时,赶得她最后投河自尽,另一个是受过教育,聪慧又灵敏的少女,她因未婚夫的遗产被未婚夫的小侄子继承去,心存妒忌,怂恿这8岁的小侄子自己流到海上礁石,导致了悲剧。
这三人代表了三类人,第一像法官,以自我的标准为标杆,嘴里说着病态的正义,第二,那老处女,以他人的`言论为自己的意志,觉得全世界都得一个样,这二种精神方面过于强横,不讲理的让他人遵从,第三种,那少女,出于私心或因物质或因自己的妒忌心,定要夺回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三个书中人物个性极端,当事与愿违时表现了极端的残忍,最后落得下场凄惨。
其实,真正该与人争的,不是这些俗物,而是永恒的艺术,自然,包容他人,坚持自己,与真实坦诚相对,不为外物期,让心静下来,只怀抱一片温柔,让暖阳入心,如此甚好。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七
首先,大略入门之后,尽量保持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以自家的头脑空想,应该是如此这般,一五一十;而后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到一段落时,进入研究段,以采样方式调查。采样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终,看巅峰。若再有兴趣,再从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过程样点,略窥其变化走势而已。
吾对侦探小说如此——爱伦·坡看过,原创看过,克里斯蒂看过,够了,旁的不看了;而对“暴风雪山庄”,亦如此。《无人生还》作为此类代表——若说此类不该称“暴风雪”而应称“孤岛”,纯属咬文嚼字——写得如此早,写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领略“暴风雪”的风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种文章的“一”、“二”、“三”、“四”,这里便不细说了。一直以来,对“暴风雪”的某些痼疾颇有微词,怨念甚深,原以为是后来人不争气,狗尾续貂、画虎类犬,如今见得这般早期这般经典,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观点:这等模式,怕是胎里带病、先天不足。而这论断,或与译者有关。在下所读贵州版,过程中毫无流畅平和之美感,只觉前言不搭后语,许多理应余音绕梁处却嫌生硬,一般叙述时反因多义英文单词的误解而冒充了线索,个别段落甚至有读没有懂。这等异常现象之解释,我在克里斯蒂脑子进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译者自己抽筋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其文辞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网络翻译软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也确有一些精髓之处,早期灵光一闪,亟待发展,后世却缺乏承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之于“暴风雪山庄”,《无人生还》是立,是顺,是特例;而后人所写,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间必有变化,某些方面难以兼顾,也属必然。但变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发难以在飘和稳之间取一个平衡;而少数利大于弊者,利处偏偏不加彰显,弊处却也不知修饰,反而画蛇添足,新不如故。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欲乘风。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八
看的还是挺仔细的,结局最开始就告诉读者了,“无人生还”。但情节确实吸引人啊,一步一步,引向结局,人名确实蛮多的挺难记的,所以一开始我就抄下来,一个一个对着看,一群逃脱法律自裁游荡在法律灰白地带的人,最后还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虽然所有情节都在那首诗歌里,但内容以及逻辑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所以还是一部蛮不错的悬疑小说,结局真的出乎预料,猜不出最后的凶手。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九
在下若有志于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门之后,尽量保持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以自家的头脑空想,应该是如此这般,一五一十;而后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到一段落时,进入研究段,以采样方式调查。采样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终,看巅峰。若再有兴趣,再从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过程样点,略窥其变化走势而已。
吾对侦探小说如此——爱伦·坡看过,原创看过,克里斯蒂看过,够了,旁的不看了;而对“暴风雪山庄”,亦如此。《无人生还》作为此类代表——若说此类不该称“暴风雪”而应称“孤岛”,纯属咬文嚼字——写得如此早,写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领略“暴风雪”的风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种文章的“一”、“二”、“三”、“四”,这里便不细说了。一直以来,对“暴风雪”的`某些痼疾颇有微词,怨念甚深,原以为是后来人不争气,狗尾续貂、画虎类犬,如今见得这般早期这般经典,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观点:这等模式,怕是胎里带病、先天不足。而这论断,或与译者有关。在下所读贵州版,过程中毫无流畅平和之美感,只觉前言不搭后语,许多理应余音绕梁处却嫌生硬,一般叙述时反因多义英文单词的误解而冒充了线索,个别段落甚至有读没有懂。这等异常现象之解释,我在克里斯蒂脑子进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译者自己抽筋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其文辞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网络翻译软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也确有一些精髓之处,早期灵光一闪,亟待发展,后世却缺乏承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之于“暴风雪山庄”,《无人生还》是立,是顺,是特例;而后人所写,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间必有变化,某些方面难以兼顾,也属必然。但变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发难以在飘和稳之间取一个平衡;而少数利大于弊者,利处偏偏不加彰显,弊处却也不知修饰,反而画蛇添足,新不如故。
在下乃是劳心之人。每每针对一些人事物作些思索,总有一些感触、一些慨叹、一些追思、一些承当。此次亦不例外。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欲乘风。
无人生还读后感篇十
20xx年5月31日凌晨两点,终于读完了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本《无人生还》。
最先知道这本小说是通过作者群里发的一段文字所吸引,也正是这本小说的精髓所在,那是关于十个小瓷人的童谣谋杀故事: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弗南克·格林1869。
这本小说一开始读起来平淡无奇,所以放在床头快一个月了还未读完。可是读到一半的时候,岛上的人开始一个接一个死亡,而且每死一个人就会有一个小瓷人消失。
其中有段文字描述的特别生动:这就是平静——真正的平静。万物归隐,不再继续躲藏……对,这就是平静。
从看上瘾之后,大概两天的时间便看完了,对于看书慢的我来说已经相当神速了。
本以为看到最后就能知晓结局,能够找到最后的真凶,怎料结局都死完了,凶手却不是最后一个死的人。我怀疑的人总是死得太早。后来才发现死得早的人是因为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比较轻,死也死得比较轻松。死的越晚的人罪孽越深,而且总是活在折磨中。整个故事有点像孤岛求生的感觉。
网上搜了下,有人说法官是假死,最后的真凶就是他,他就是欧文……。
不得不说这本小说太刺激了,而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它,有种看恐怖片的感觉,所以以后看这类小说最好还是白天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