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授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一
董教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者。几年前,我曾有幸参加过董教授的一次讲座。这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影响。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董教授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我被董教授的学识和深度所折服。他的知识面非常广,能够涉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社会学等等。在讲座过程中,他能够从多角度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个问题,让我们受益匪浅。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不断学习的欲望。
第三段:学者的品德和态度。
作为一位学者,董教授不仅拥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和态度。在讲座中,他从不摆出专家的架子,而是与听众进行平等、互动式的交流。他很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并倾听听众的问题和想法。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也让我懂得了一个学者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段:影响我的成长。
董教授的讲座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还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也缺乏方向感。董教授的讲座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和学术对我的吸引力,也让我懂得了要以一颗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五段:结论。
在今天,董教授的言传身教仍然影响着我。他的知识、品德和态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责任和义务。我也懂得了一个学者的素质要求——知识深度和广度,良好的品德和态度,以及不断探寻和探索的好奇心。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我将一直保持着学者的气质,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坚持持续学习,用心去影响和服务社会。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二
每一个教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授课的心得体会,而这些经验和体会都是来自于实践中的教学过程。在我个人的教学生涯中,也有了自己对于课程的一些想法和认识。下面,我将会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分享我在教授课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精心准备教案。
教授课时,首先需要准备教案。对于我的教学体验来说,教案可以帮助我在教授课的过程中更加明确和清晰地表达内容,提高课程的效果。每次备课,我都会认真地阅读文献,并且在教案中注重设计各个环节的细节,细心地指导学生思考。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我还会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上课方式。有了精心准备的教案,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
第三段:鼓励互动和探究。
在教授课的过程中,我也非常注重互动和探究。我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非单纯的被动接收知识。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发掘一个个前所未有的点子和观点。同时,我也通过小组活动和听取学生的意见来收集和整理他们的思考,激发大家互相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第四段:丰富课程实践。
在教授课时,我同样提倡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探究问题。在我所教的管理类课程中,我会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和案例研究,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各种实践技能和经验,更深刻地了解并应用各种管理理论。我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理论,并且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体系。
第五段: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一个教授来说,总结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期,我都会对自己所教的课程进行总结,寻找那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加以改进。我还会尝试运用新的授课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结尾:
总之,在教授课的过程中,我尽量运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提高课程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就能够越来越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成为一位优秀的教授。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三
xxxx年10月15日,华中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上教授给我们做了一场关于教师的ppt制作和微课的培训。与其说试一次培训,不如说是一次精彩的展示,观看、学习、操作……在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对新技术对于教学的应用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甚至在观看了上教授的优秀作品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点跃跃欲试。
人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通过对比,我感受到自己平时制作课件的不足,明白了如何将最前沿的素材渗透到教学当中。上教授十分细心,对于动画操作讲述的非常细致。将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不仅仅是我,坐在下面的每一位老师几乎都深有感触。
除了上教授细致的讲解,作为学员的我们也亲自练习,进入、强调、退出……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操作,换来的是到课程结束每个人熟练的掌握。优秀课件的制作技巧,使我有了更多的灵感和启发,也正是从这次培训开始,我更要督促自己,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并融入课堂的历史教师而努力。
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得到的知识却突破了思维定式。很感谢学校给了我们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感谢上教授对我们悉心指导、指点迷津;更感谢老师们彼此间的交流,正是因为有了交流,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才会有灵感的火花。我想,我们会以上教授的优秀作品为标准,认真寻找课程素材,踏实备好每一堂课,让自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变成最优秀的自己。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四
教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智慧的引领者,他们秉持着一种独特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长达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教授们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社会培养了无数的人才。而在这些教学经验和收获中,教授们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也收获了许多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培育学生的责任。
在教授的心得中,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培育学生的责任。教授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授们尝试着采用各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授们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术热情。
第三段:跨学科思维的推崇。
在教授的心得中,他们也认识到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教授们意识到,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不再足够应对日益复杂和丰富的社会问题。因此,他们鼓励学生练就跨学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和视野。教授们通过提供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他们相信,只有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四段: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教授们在心得中还强调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他们意识到教学不是单向传输,而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教授们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并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授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教授们也借此机会增进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五段:持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
在教授的心得中,持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教授们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因为知识的边界是无限的。他们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教学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教授们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与时俱进。
结尾:
教授身心体的心得体会丰富而深刻。他们认识到培育学生的责任,倡导跨学科思维,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坚持持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在教学中,教授们不仅帮助学生成长,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他们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导者。感谢教授们为教育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和努力,他们的心得体会必将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五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马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
我设计这篇文章教学过程时,力求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从马的角度、作者的角度、自己的角度思考。通过想象“家马与野马相遇会聊些什么”再次品味家马与野马的不同。然后遇到其它一些动物聊聊“是人工美还是天然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平时生活的体验来发表自己对人工美与天然美的看法。
教完布封的《马》,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不对劲在哪里呢?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原来布封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和继承者,《马》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它的人文主义思想。而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充分挖掘,准备不够,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淡化了。
我设计这篇文章教学过程时,力求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从马的角度、作者的角度、自己的角度思考。通过想象“家马与野马相遇会聊些什么”再次品味家马与野马的不同。然后遇到其它一些动物聊聊“是人工美还是天然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平时生活的体验来发表自己对人工美与天然美的看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一些环节上没有深度,只停留在表面。这是自己没有很好的去解读文本。最初读文本时我没有一点感觉,通过不断的阅读,查阅资料才确定了教学环节,但没有准确的定位,没有把作者布封的情感融入到语言的赏析当中,仅仅是一带而过。
在课堂中所表露出的问题都体现了我自身素质的不足,所以提高自身素质,给自己充电已迫在眉睫。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理论书籍,以提高理论深度。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都应注意教师语言的提炼。
在课堂中所表露出的问题都体现了我自身素质的不足,所以提高自身素质,给自己充电已迫在眉睫。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理论书籍,以提高理论深度。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都应注意教师语言的提炼。
我在教学《马》这篇课文时,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整体感知和深层探究。学生的任务主要就是感知文本思想折射活动和开发文本联想体验活动。我原本心为预设思路由浅入深,学生易于把握,然而课堂效果却并未出现热烈场面,学生反应平平。由此,我不禁开始反思我教学上的不足和课堂上的缺失!一、学生朗读不足。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体制、繁重的学业任务多少也限制了他们的自由。然而预设的学生畅所欲言的讨论场面并未出现。着实让我心凉了一下。
反思这一环节的不如意,主要就是我虽备了“文本”但并未务好“学生”,预设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对课堂问题进行“科学预设”匆匆“逼”到“标准”答案,生成处理欠佳、课堂程序显得较为生硬。这次《马》的教学虽然失利,但通过反思,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吸取教训。作为一个新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指示精神,认清语文科特点,关注文本,科学预设,提高专来技能;关注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文预设。更深更细地钻研教材,以“技术”直向“人文”,不仅在设计上冥思苦想,而且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学生、掌握学情的身上,给他们更多充裕时间和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大胆质疑、自主解惑的能力。
初闻督导,未免“心有戚戚然”。为保证最佳的教学展示效果,我选定了《马》作为授课内容。一首古诗,三次改动,表面上是教学内容的拓展,背后反映出的却是教学理念的变化。
初次改动,教学重点和内容的变化。
在最早的设计中,《马》和《少年行》是被我放在同一课时讲授的。究其原因,一是准备重点落实“体会作者感情”的教学目标,以“结合作者特点和时代背景”的新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二是认为一节课仅学习一首古诗未免过于单调,内容稍显单薄。而在第一次试讲之时,发现《少年行》学生即使不了解写作背景也能顺利掌握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样一来就显得作为重点讲授的《马》中,用结合作者时代背景等方式了解文字背后内涵的方法没有在余下的教学中落实。试讲之后,在校领导的帮助下,我再次研读了教案,愈发感到《少年行》的内容与本课重点关联起来十分牵强。在参考了大家的意见和一些名师的处理方法之后,我最终决定将《少年行》删除出本课内容,代之以李贺《马》组诗中其余几首。仍然以“结合作者特点和时代背景”的新手段为教学中的重点,并用课外补充和积累的《马》诗来落实这一方法的利用。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动让课堂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对新方法的认识和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不单纯为了完成授课任务而选择教学重点和内容,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出。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发,在充分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是初次改动令我感慨最多之处。
再次改动,教学方式和步骤的变化。
频繁的提问和串讲是不可取的,那么古诗教学中比较实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在经过初次试讲之后,我翻看了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发现绝大多数古诗教学都在强调要先反反复复地读熟,而提问则是“根据学生的问题而展开”,“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去做”,老师只是在学生都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予以指点。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步骤,在解答疑惑和串讲之前加入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并以“敢不敢”“能不能”“愿不愿”“想不想”等方式来逐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在解惑阶段,我也采用了先自学质疑,再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范围提问并由学生提出自己看法,最后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指点的方式,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
而在补充诗歌方面,一开始我选择了请学生每人搜集一两首,在学习了《马》(其五)之后再读自己所搜集的诗歌,看有没有新收获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虽然调动了学生参与,却缺乏可控性,展示的时候不易引起学生注意。故在展示课中,我采取了由教师出示组诗中一首比较有特点的诗歌来全体学习的方式,效果也不错,尤其是借鉴“借物咏志”来体会作者感情方面,学生很是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感到欣喜,学习的兴致更浓。
以生为本,是我们一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的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考试压力、以往的惯性观念等的影响,往往在古诗这类需要记忆的课程中强加给学生一些概念,这样虽然可以保证记录的正确性,却未免让学生感到无趣,难以调动其积极性。这次的督导课,给我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选择恰当的教师讲解时机方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
三次改动,课堂提问引发的思考。
初次试讲之前,我没有认为“沙如雪”有何难懂之处,故没有对此进行讲解的预设。但在几次试讲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一句的理解不到位,许多学生都是自以为理解,但其理解却并不准确,如“沙软似雪”、“踩印似雪”、“风吹沙舞似下雪”等;更有许多学生不明白为何“沙如雪”。这并不是一个班中几个学生的特殊现象,而是整个年级均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我先采用了想象结合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诗的下一句“燕山月似钩”来解释“沙如雪”。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后来发觉这样做似乎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调动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于是在后几次试讲和展示课中,我用了“以诗解诗”的方法,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诗句来引导学生自己想象月光的颜色,既保留了学生自主探寻答案的积极性,又加强了积累诗句、联系记忆的训练。在这种方法的带动下,学生还自己联系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来为诗句中“月似钩”补充了“弯曲的兵器”之意(这是原本打算由老师讲解的),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许多时候,由于对孩子内心世界和知识结构的了解不多,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之间会存在较大差异。备教材、备学生的意识是必需的,但也无法保证我们所有的预设都能够与实际授课的情况相吻合。在面对这些“意外”的时候,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真正利用好这些课堂上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顺利。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六
2015年8月21日,我非常荣幸的聆听了来自佛山市教授精彩的讲座,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毫无累感,相反,我从中受益匪浅,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从中也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以下便是使我印象最深刻的:
一,我从教授口中得知的“牛人”
学无止境,每一位教师都要保持一颗终身学习的心态,然后永远不要自甘平庸,努力的踮起脚摘美味的水果。
二,一生只做一件事
当教授讲到台湾那位生物教师与他的蝴蝶标本时,我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敬佩。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但却有着滴水穿石之毅力,一生都尽心尽力的倾注于他所喜爱的蝴蝶标本,以至于最终获得了台湾最大的蝴蝶标本博物馆。
“像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学生,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样教育学生。”这是石门第一任校长李景宗先生的言论。在此之前,我并不明白爱生如子是一种何等的心态,现在我有些明白了。每个孩子都需要归属感,记得教授讲到学期结束,所有的孩子都喝到了以为老师亲手煲的鸡汤。我感动了,感动的是这位教师竟做到了如此境界,而让我们望尘莫及。因此我学到了永远不要让教师的光环蒙蔽了你的双眼,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一个教师是否是成功的,在于它的学生是否有所成就。我想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吧。
教授所讲我获得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你想把一件事做好,并努力不懈的朝着那个目标奋斗,总有一天你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因为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感情就在哪里;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机会就在哪里。
钱志亮,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曾任北师大实验小学书记,兼任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会秘书长、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专家委员。有专著8部。
“饱满的激情、殷切的希冀、热情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语、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授、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层递进……这就是我对你的讲座的描述”。
做为一个老师,做为一个学者,做为一个专家,钱志亮同志都是合格的超级人才。于是,钱教授的讲座像一剂强心药,急促我立足本职、只争朝夕、急起直追之心,做一个同样出色的人而自强不息! 所以,静心,寻找与大师的差距,用于自勉,用于共勉,教师们团结一心、百花齐放,为我们的教育辉煌出力。此为文旨。
有所不妥,但大家一下就共鸣了,给以热烈的掌声。大家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在后来的三个多小时的授课中,粗略统计一下,鼓掌达13次之多。 充满热情,所以,才意气风发,不偏激,不沉沦,成为一个演讲家;充满热情,所以,好好准备讲座,走下讲坛,能与千人互动,构筑成一个超级大课堂;充满热情,所以,才表现出天下是一家的氛围,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人才。钱教授没有催眠之嫌,没有邪教之惑,没有居心叵测之疑。自自然然,让人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大才:把问题轻松说明白,让大家都受启发,并跃跃欲试,并且长久不忘记,应用于实践中。 就是在我们学校内部,也有充满热情不知疲倦的教师,虽然不能像钱教授那样幽默广博大气磅礴,但同样令学生爱戴,终生敬重。 所以,我们做教师的,第一要有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之情,终生不灭。细想一想,孩子毕竟是孩子;就是成人,也不过是孩子;老人,有时也不过是老小孩。我们不必恨铁不成钢。他们始终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做人与处事上将他们热情地托起,轻轻地放飞……长成一个灵魂圆熟的人。 始终充满热情,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而我们很多教师,顶多就是三分钟热血,——还真是个孩子。而教师,人格要坚定,不能只是孩子。
二、做一个会沟通的幽默的人。
课过程中,语调也是抑扬顿挫而恰当的。 这是教师的基本功。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学校令老师和学生都佩服的老师,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不一定高声,但威严自来;娓娓道来,学生接受得很好;一旦有点儿幽默,学生心领神会,其乐融融。 所以,我们不用讨好学生,但我们千万不要让学生讨厌。从内心深处把学生们当成孩子,不求把每个孩子都教成优秀,只让他们快乐,学会为人处事,足矣。如果你不能做到钱教授那样,至少你要做到上述受欢迎的老师那样。反思自己,从聆听钱教授的讲座开始:说话不要让学生讨厌。
2、要学会适当幽默。 幽默是项能力,用好了如虎添翼。当然,虎想添翼也不是容易的事。
节课的任务。其次要把一切要素有效调动起来,为我所用,让一切外物都成为课堂的道具,世界成了一个整体。 说的很玄,但听了钱教授的课,我们就理解了。我不是说钱教授做得天衣无缝,我是说我们从此看到了优秀的讲演者所造出来的场,很神奇。邹越老师的学演讲也能这样。不同的是,他用情感动了孩子们和部分家长。而钱教授,把抽象的理论演绎得如此精彩,虽然差点儿就绝伦或者造极了。
聆听钱教授讲课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但当时情景历历在目。我们渴望成为人才,想也能够达到:只要充满热情,心无旁骛,智慧为人,为国为人,就一定会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2015年11月30日,我参加了“教师成长系列讲座”培训活动,并听了刘教授的精彩报告,可谓是受益匪浅。
刘教授让我看到了一个读书人的魅力,感到多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 刘良华教授说,做人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老师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扪心自问,自己算得上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吗?非也。刘教授告知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条有效的道路就是多读一些有思想人的书。确实,自己平时读的书太少了,以后得多多努力才是。
刘良华教授提出,语文的使命是因阅读而理解。如果没有阅读,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光;如果没有体系的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一句空话。因为阅读,教师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因为阅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才干得到晋升,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因为阅读,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眼里就会饱满、高大,就会对学生发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才干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为阅读,才干使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有头脑,有进取精力的教师,使教师走向成熟。可见阅读是何等重要!
刘良华教授在讲到“授业”这一专题时,提出学习就是玩游戏,就是认地图,就是学习走路,很形象、具体给我们刻画传授知识要讲求方法,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从课堂中感受到造诣感。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材料:在我国,小孩放学回家,父母总会问:“今天上学校学什么啦?”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小孩放学回家,父母总爱问:“今天上学校玩什么啦?”别看所问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国的父母从小给孩子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压力,这种压力在无形中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外国父母的做法恰恰从小培育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此外,刘教授还教给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去尝试知识的酸甜苦辣;要培育一群有活力的人等等。这些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而言之,听了刘良华教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要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有思想、有魅力的教师。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七
杜教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资深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教学方法。他的课堂经常被同学们称为一次学习盛宴,令人耳目一新。在与杜教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他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心得,它们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是对杜教授心得体会的一些总结。
首先,杜教授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他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他的课堂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讲授知识,还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他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他还会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互相合作中共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杜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掌握并理解知识。因此,他经常给学生们一些实践任务,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实践。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学生学到了不少实际操作技巧,并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样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杜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他认为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杜教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他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勇于质疑,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放开思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杜教授注重教育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他的课堂中,他不仅仅教授学术知识,还会进行一些道德教育。他会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们明辨是非、正确判断和选择。他还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社会的真实情况。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最后,杜教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关系。他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不仅师德高尚,而且平易近人。在他的课堂上,他经常鼓励学生提问,甚至提供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们随时向他咨询问题。这种亲切的态度让学生们感到被重视和关心,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成长。
杜教授的教育理念和心得体会影响了我们许多学生,成为我们追逐梦想的动力。通过他的教育,我们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探索和创新。我们希望能够将他的教育理念和心得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将来,我们也希望能够成为像杜教授一样优秀的教育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八
所谓“引导”,指的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十分贴切地表达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尽管学校履行了引导学生的职责,但学生是否一定朝所引导的方向发展,这不是单凭或主要靠学校就能够决定的。学生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学生本人,学生是其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并最终决定于学生本人;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其成长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其实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尽管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教育引导论”体现了对于学生的尊重,体现了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学生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以上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当然,教育是复杂的,在语义上具有多义性,不同的语义代表了不同的逻辑。“教育主导论”中的“教育”是一个“成就词”,表达的是教育的结果或成就;“教育引导论”中的“教育”是一个“任务词”,表达的是教育的过程与努力。应该指出的是,后者才能反映教育的本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在论述教育的本质时,一般采用的都是“任务词”或“努力词”的形式,如赫尔巴特的“教育即塑造”,斯宾塞的“教育即预备”,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等。
想家们对于教育问题,大都是通过对“学”的论述来阐述自己的主张的,论“教”的时候不是很多,而且一般在谈到“教”的时候总是谈到“学”,“教”的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教人学”的问题。而“学”的意义,一是强调“学则由已”,根本方法在自己努力;二是强调“学以为人”,为人既是目的也是内容;三是强调“学”就是“行”,“行”就是“学”,“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西方,education起源于拉丁词educare,意即“引导”、“引出”,所表达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的东西引发出来。人们讨论教育一类的事情常用的是nurture、rear、bringup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提供儿童成长所需的是父母而不是教师,是家庭而不是学校。由此可见,现在提“教育引导论”,正是对人类原初教育智慧的继承和高层次的“复归”。这种“复归”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到各方面的限制”。喻学林的博士学位论文,更是全面探讨了“德育有限论”。不过,所有这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肯定“教育主导论”和“德育主导论”,没有明确提出要用“教育引导论”或“德育引导论”取而代之。由此看来,本文提出“德育引导论”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的。
“德育引导论”既没有推脱学校德育的责任,依然强调学校对学生有教育引导之义务;也没有让学校教育承担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全部和主要责任,强调的是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的品德发展。其实践价值在于:
第一,审视学校德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学校德育“松绑”。学校德育作用的发挥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制约,不能期望太高,不能急功近利。一方面,学校德育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包括社会风气、道德水平、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等。在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我们不应对学校德育抱有过高的期望和幻想。另一方面,学校德育也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比如,尽管我们都懂得德育必须以遵循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为前提,但问题是我们并不了解这一规律的具体细节,很多品德形成机制还处于“黑箱”状态,期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只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第二,学校德育要贴近生活,向社会生活学习。工业社会以来学校教育的扩张与成功,使学校德育过于乐观与自信,忽视了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之间的本质差别,轻视家庭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么试图“统领”甚至控制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要么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筑起高墙,其结果是学校德育陷入“困境”。今天,学校德育要真正在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就应该虚心学习,借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尤其要正视网络文化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把网络看作是“洪水猛兽”自我封闭、拒绝网络,而应借势而为,用以完善学校德育。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九
钱志亮,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曾任北师大实验小学书记,兼任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会秘书长、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专家委员。有专著8部。
“饱满的激情、殷切的希冀、热情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语、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授、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层递进……这就是我对你的讲座的描述”。
做为一个老师,做为一个学者,做为一个专家,钱志亮同志都是合格的超级人才。于是,钱教授的讲座像一剂强心药,急促我立足本职、只争朝夕、急起直追之心,做一个同样出色的人而自强不息! 所以,静心,寻找与大师的差距,用于自勉,用于共勉,教师们团结一心、百花齐放,为我们的教育辉煌出力。此为文旨。
有所不妥,但大家一下就共鸣了,给以热烈的掌声。大家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在后来的三个多小时的授课中,粗略统计一下,鼓掌达13次之多。 充满热情,所以,才意气风发,不偏激,不沉沦,成为一个演讲家;充满热情,所以,好好准备讲座,走下讲坛,能与千人互动,构筑成一个超级大课堂;充满热情,所以,才表现出天下是一家的氛围,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人才。钱教授没有催眠之嫌,没有邪教之惑,没有居心叵测之疑。自自然然,让人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大才:把问题轻松说明白,让大家都受启发,并跃跃欲试,并且长久不忘记,应用于实践中。 就是在我们学校内部,也有充满热情不知疲倦的教师,虽然不能像钱教授那样幽默广博大气磅礴,但同样令学生爱戴,终生敬重。 所以,我们做教师的,第一要有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之情,终生不灭。细想一想,孩子毕竟是孩子;就是成人,也不过是孩子;老人,有时也不过是老小孩。我们不必恨铁不成钢。他们始终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做人与处事上将他们热情地托起,轻轻地放飞……长成一个灵魂圆熟的人。 始终充满热情,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而我们很多教师,顶多就是三分钟热血,——还真是个孩子。而教师,人格要坚定,不能只是孩子。
二、做一个会沟通的幽默的人。
课过程中,语调也是抑扬顿挫而恰当的。 这是教师的基本功。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学校令老师和学生都佩服的老师,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不一定高声,但威严自来;娓娓道来,学生接受得很好;一旦有点儿幽默,学生心领神会,其乐融融。 所以,我们不用讨好学生,但我们千万不要让学生讨厌。从内心深处把学生们当成孩子,不求把每个孩子都教成优秀,只让他们快乐,学会为人处事,足矣。如果你不能做到钱教授那样,至少你要做到上述受欢迎的老师那样。反思自己,从聆听钱教授的讲座开始:说话不要让学生讨厌。
2、要学会适当幽默。 幽默是项能力,用好了如虎添翼。当然,虎想添翼也不是容易的事。
节课的任务。其次要把一切要素有效调动起来,为我所用,让一切外物都成为课堂的道具,世界成了一个整体。 说的很玄,但听了钱教授的课,我们就理解了。我不是说钱教授做得天衣无缝,我是说我们从此看到了优秀的讲演者所造出来的场,很神奇。邹越老师的学演讲也能这样。不同的是,他用情感动了孩子们和部分家长。而钱教授,把抽象的理论演绎得如此精彩,虽然差点儿就绝伦或者造极了。
聆听钱教授讲课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但当时情景历历在目。我们渴望成为人才,想也能够达到:只要充满热情,心无旁骛,智慧为人,为国为人,就一定会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2015年11月30日,我参加了“教师成长系列讲座”培训活动,并听了刘教授的精彩报告,可谓是受益匪浅。
刘教授让我看到了一个读书人的魅力,感到多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 刘良华教授说,做人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老师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扪心自问,自己算得上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吗?非也。刘教授告知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条有效的道路就是多读一些有思想人的书。确实,自己平时读的书太少了,以后得多多努力才是。
刘良华教授提出,语文的使命是因阅读而理解。如果没有阅读,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光;如果没有体系的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一句空话。因为阅读,教师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因为阅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才干得到晋升,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因为阅读,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眼里就会饱满、高大,就会对学生发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才干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为阅读,才干使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有头脑,有进取精力的教师,使教师走向成熟。可见阅读是何等重要!
刘良华教授在讲到“授业”这一专题时,提出学习就是玩游戏,就是认地图,就是学习走路,很形象、具体给我们刻画传授知识要讲求方法,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从课堂中感受到造诣感。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材料:在我国,小孩放学回家,父母总会问:“今天上学校学什么啦?”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小孩放学回家,父母总爱问:“今天上学校玩什么啦?”别看所问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国的父母从小给孩子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压力,这种压力在无形中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外国父母的做法恰恰从小培育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此外,刘教授还教给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去尝试知识的酸甜苦辣;要培育一群有活力的人等等。这些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而言之,听了刘良华教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要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有思想、有魅力的教师。
2015年8月21日,我非常荣幸的聆听了来自佛山市教授精彩的讲座,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毫无累感,相反,我从中受益匪浅,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从中也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以下便是使我印象最深刻的:
一,我从教授口中得知的“牛人”
学无止境,每一位教师都要保持一颗终身学习的心态,然后永远不要自甘平庸,努力的踮起脚摘美味的水果。
二,一生只做一件事
当教授讲到台湾那位生物教师与他的蝴蝶标本时,我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敬佩。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但却有着滴水穿石之毅力,一生都尽心尽力的倾注于他所喜爱的蝴蝶标本,以至于最终获得了台湾最大的蝴蝶标本博物馆。
“像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学生,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样教育学生。”这是石门第一任校长李景宗先生的言论。在此之前,我并不明白爱生如子是一种何等的心态,现在我有些明白了。每个孩子都需要归属感,记得教授讲到学期结束,所有的孩子都喝到了以为老师亲手煲的鸡汤。我感动了,感动的是这位教师竟做到了如此境界,而让我们望尘莫及。因此我学到了永远不要让教师的光环蒙蔽了你的双眼,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一个教师是否是成功的,在于它的学生是否有所成就。我想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吧。
教授所讲我获得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你想把一件事做好,并努力不懈的朝着那个目标奋斗,总有一天你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因为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感情就在哪里;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机会就在哪里。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十
教授课程是每位教师的核心工作。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思考和总结,对其本身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地认识到,教授课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反思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成功的教学并不是只能靠一个教师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内容单向传授知识。实现深度思考固然需要积累学科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但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思考水平,不断学习、提高和探索。因此,教授课程就更加是一个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段:愉悦感的重要性。
教师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他们需要平衡诸如组织、准备、与家长沟通、运营课堂等多项事务。然而,教师也需要学会通过调整自己的思考和沟通方式来获得一个更加愉悦的体验。只有通过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欢乐的课堂,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和感性的联系,这是一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四段:学生的参与感。
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的教学环境。教师还应该多进行多种模式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手段,来促进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这样才能顺畅地实现教学和学习的目标。
第五段:结尾。
总之,教授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拓宽自己的视野、接受不断反思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和追求,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3月6日上午,我团组织全团干部参加了《九十一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综合培训班》,团特邀请了北京联农科学院刘玉玲教授为我们授课。此次团领导为全面结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各组组织的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强化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结合此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培训,使我们大家深受鼓舞、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又是党员,我感受很多:
刘教授以质朴的语言,精准的数据,实际事例对胡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进行了阐述,对中共十七以来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分析和。
总结。
特别是对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提炼为我国在新时期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如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同时,结合我团如何发展经济,刘教授指出,首先我团必须改变团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其次要充分利用我团有利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天山鸡、蛋白桑、以及现在正在试验的桑黄菌等,大家要同同舟共济,积极配合团党委、团领导,只有全团上下一条心,才能使九十一团的特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们要爱团场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否则,谈何发展。
刘教授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对我团全团干部上了一堂深。
动、鼓舞人心的课,我作为团场一名干部,更要紧紧围绕在团党委的周围,积极努力地干好团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工作中要不断的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让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真正让农民、团场、农业富起来、好起来,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团场稳定,为团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013年3月8日。
心得体会博爱县光智中学崔大斌。
具体来说,吴教授从这样几个方面来阐述新时代下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现在人们强调教育要培养能力,但教育不是要泛泛地培养所有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人们对未来的认知能力和参与能力。事实上,盖茨.安德李森以及最近的亿万富翁少年克劳斯,都是大学未毕业就匆匆参与他们预见到的未来事业中并获得成功的。这说明数字时代的为学之道,首先的也是根本的一条,就是学习未来,或者说叫“认知未来”。我们要努力缩短工业时代学习的链条,减少在死记硬背上所花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而将更多精力用于对未来知识的学习上。
我们每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理念锁定在信息时代新发展趋势上,锁定在培养和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型公民”这个远大目标上,时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技术手段对传统教育进行不断改造,才能成为先锋,才能做到与整个“地球村”息息相通。
二、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三、
加强培训和自我修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均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功能越来越强。可是,现在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课,教者却不是自己设计课件,课堂上遇到一点小问题,也不知所借,这怎么能行呢?因此,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已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我们应当像过去上课使用的粉笔、课本一样,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上网查资料,把这些信息教育的基本技术,融会于日常教学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成为“e教育”时代的“数字化教师”。关于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最低要求,我想应该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会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如ppt等编写适用于教学的简单课件,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不赞成用是否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来证明一个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是因为现在的许多计算机证书中有“水分”,二是计算机应用水平应重在看“应用”,即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并不能用有没有证书来衡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在进行计算机培训和自我修炼中,应当注意到一种“二八现象”,即许多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其中20%是可供80%的人(初学者和初级应用人员)使用,而其中80%的功能只是为20%的人(高级应用人员和专业人员)设计的。因此,我们主张从任务出发,如一段文本怎样进行编辑与修改,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成一个小课件片断,要查找一个资料如何查找等。这样做体现了“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也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学习者有了一定使用基础之后,可根据各自兴趣领域,再逐渐加学习内容,掌握电脑信息技术中其余80%的功能。
总之,不断发展的电脑、信息技术也不断为“e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更会为“数字化教师”施展自己的教育技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想,一个“数字化教师”遍天下的时期一定会到来!
历时两天我听了张化万和高金英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颇多,受。
益匪浅!尤其是高金英老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讲座。
听高金英老师的讲座,我深深地被她那崇高的师德师魂而感动,更被她那乐观与敬业所感染。她实践着一个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从她平凡而伟大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她的优秀品德。高金英老师从事的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职业,她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望,期望学生成为比自己更成功、对社会更有用的人。她把“让学生感到幸福”作为毕生追求,把学生成才当成最大的乐趣和幸福。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是奉献”的真谛。听高老师的讲座,更折服于她的语言艺术,几个多小时的讲座,高老师很少看演讲稿,但却旁征博引,侃侃而谈,那诙谐的话语,让人觉得亲切轻松;小故事,笑话,顺口溜,信手拈来,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知识储备。
作为教师,我们也总在教学园地中摸索着:怎样超越传统,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鲜花和小草都沐浴阳光、茁壮成长?高老师的生动而精彩的一课给了我深深的思考,也给了我深刻的启迪,细细品味。
说实话,从高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有教育意义上的,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上的。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老师告诉我们:植根于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奥秘所在。老师必须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品德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心关怀,严爱相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她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太阳,是一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只要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帮助他们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只要帮助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她用她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去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成功,这不仅包括天资聪颖、活泼开朗的好学生,更包括那些后进生、特殊生,做到既给千里马以阳光,又给丑小鸭以雨露。从高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教师只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就一定能够唤起他们学海扬帆的信心。
高老师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尽如人意、不顺心、烦恼、忧愁,甚至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会接踵而来。
尤其是学习、品行上的后进生,更让你头痛不已。从高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到:作为老师,更要学会宽容。宽容是教育的秘诀,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学生犯错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一步步地走在通往学生心灵的小径上。
高老师列举当今社会怪“现象”: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沟通工具在增加,但深入的沟通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可以谈话的人在减少;房子越来越大,里面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作为教师,对社会中出现的怪现象,要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掌握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心理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高老师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作为老师,更要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学生,要善待所有的学生,学会激励,学会表扬。要做到心理平衡,高老师告诉我们,就是做到三个“三”。第一是三个正确。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二是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三是正确对待社会,常怀感激之情。这样在社会交往和事业追求中才能给自己准确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观准确,基本上处事就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就小。第二是三个“既要”。既要全心全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怀殷殷报国志,在事业上力争一流,又要有颗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于平淡。三是既要精益求精于专业知识,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爱好。这样人的心境和情绪,认知和感觉才能有深度和广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坦荡荡”而不“常戚戚”。第三个是三个快乐。一是顺境时要助人为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二是要知足长乐。因为幸福本无固定的标准,幸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感受。一位哲学家说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乐,不能气馁。因为世上万物,福祸相依,风水轮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都是正常的轮回规律。高老师告诫我们社会是不公平的,只有你去适应他。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高老师的讲座,我感觉特别短暂,她用诙谐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当老师的真谛讲得淋漓尽致。一句句平凡朴实的话语给了我不平凡的感触和思考,我会好好体会她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课堂、我的人生。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杜教授是一位地理学教授,在这个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在教学生涯中,杜教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综合能力,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杜教授深知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强调,学生应当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他常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实地考察和独立调研。他相信,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推动他们不断深入学习和创新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杜教授坚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论是实验课、实地考察还是实习实训,他都鼓励学生亲自动手,通过亲身经历来提升自己的理论应用能力。他总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段:多样化的评估方式。
杜教授坚持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来激励学生,他认为传统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他采用了多种评估方式,如讨论报告、小组研究、书面作业、实践项目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他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个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第五段: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杜教授十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他认为健康的身心状态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发展。他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提供个人辅导和心理支持。他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运动比赛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抗压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放松身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杜教授深信,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并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杜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心得体会。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心得体会无疑对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当向杜教授学习,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途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领。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些科目比较难学,然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位出色的教授来指导我们,让我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樊教授就是其中一位非常出色的教育者,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在和樊教授学习时的体验和体会。
第二段:学习方式。
在上课时,樊教授总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为主题进行讲解,然后在重点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他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时会提出问问题,让我们在课堂上思考和交流。这种探讨和交流的方式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避免简单的死记硬背。
第三段:激发兴趣。
樊教授不仅注重学习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他会在课堂上穿插一些适当的幽默元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他还会带领我们进行实例分析和案例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四段:亲身实践。
樊教授注重实践,让我们通过参观实际场景和进行实践操作来巩固知识。例如,在学习财务会计时,他将我们带到一家实际的公司,让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实际操作。这不仅使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还让我们更加亲近并实践其中。
第五段:总结。
通过与樊教授进行学习,让我领悟到一个出色教授的重要性。他不仅仅具有有经验的专业技能,还能够用恰当和幽默的方式来传递知识。樊教授注重学习方式,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也带领我们参观实际场景和进行实践操作,让我们掌握更多实用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在教育领域中重要的人物。
教授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2014年2月24日,在小金县教育局教师进修校的安排下,本人有幸参加了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松林教授对全县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
李松林教授就当前中小学常规教育。
教学。
改进中如何实现深度教学及学校在发展中如何实现特色发展作了《课堂教学改进的几个着力点》、《学校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两个专题讲座。
在《学校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专题中,李松林教授从看懂学校历史、找出学校现状中的问题与优势、学校的未来三个方面来清理出学校发展的“地基”,寻找出学校发展的“灵魂”——核心教育理念,用“灵魂”来整合与关联学校方方面面,通过核心教育理念的凝练,学生培养目标的厘定,课程结构模型的建立(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德育的突破与创新的途径,进行目标与理念系统、育人系统、学校发展保障系统的设计,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学习之后我深刻体会到:
《学校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特色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是对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方案、管理、评价的简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具体行为,是在有思想、有规划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习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让我最直接的思考就是:管理学校要有思想、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行动、有评估、有文化;从事教育工作要有理念、有计划、有标准、有程序、有行为、有评价、有内涵。
通过培训学习《学校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使我精神上受到了深深的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加强学校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