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参观昙华林思想汇报《城市抹不去的记忆》
敬爱的党组织:
昙华林——城市抹不去的记忆,长长的青石板,承载着道不尽的历史矮矮的老房子,珍藏着说不完的故事。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今天的昙华林似乎还是那么恋旧,在这里,人们似乎也更喜欢怀念。昙华林,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参差的青瓦小院,幽静的梧桐、弄堂,洗尽铅华。历经岁月的蹉跎,众多融汇着中西文化的建筑,就像那寻求一地清静的耄耋老人。“他们”相互依靠着,似乎在一同咀嚼着一个多世纪经历的沧桑,在狭长的老弄堂里,为我们展示着它丰富的内涵。
巷子深处的武汉市十四中学,至今还保留着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旧址,第三厅在建党初期由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第三厅的部长是我们熟知的郭沫若先生。在大革命时期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这里作为***人的活动基地,留下了我党许多的文献和旧会议室。这里还走出过三个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其中,董必武和陈潭秋同志在昙华林成立了武昌第一个**革命组织。这里还有着许多著名的革命圣地:吴禄贞“花园山聚会”、刘静庵“日知会”、熊十力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的“群学社”…… 一栋典雅的欧式建筑令人驻足。阳光泄在小院的屋顶、长廊和那富有情调的装饰,人们轻呷着咖啡杯,轻声谈论着。钱基博老先生(钱钟书之父)的老宅如今已开起了一座艺术沙龙。在这里坐上一个下午,似乎也走近了钱老先生。坐下来和这里的老人们聊聊天,和蔼的花甲老人,随口拉的家常。从老人的口中得知:不少的老党员、老教授们都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安享晚年。那些奋斗的历程难以忘怀,或许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历史更迭,人去楼空,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故事在这里风起云涌地演绎。如今这里又增添了些许鲜活的生命力,在这里落脚或是走访,都带着后人对前辈们的景仰。
这里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那段“宁静以致远”的气息,也不仅仅是那些别具一格的建筑,而是我们在这里可以聆听革命党人的谆谆教诲。抚摸着老城墙的断壁残垣,游弋在红色经典中,我们更加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前辈怀着信仰,怀着宗旨,追求着最高的人生价值。正如昙华林的老党员,他们带着普通人的身份走出去,才带回了不普通的成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了年纪的人们不由地感慨——***人打下的江山啊,不能辜负呀。
生活安逸了,如今的一些党员却忘了继承老党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传统。看着革命的遗迹,却忘了感受它的内涵。小小的调查问卷,掀开了人们珍藏的记忆。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述;也有的人不愿外人轻易地解读那份厚重的历史,只愿路人欣赏和铭记。
路似乎越走越长,思绪还在蔓延。一份旅行的心情,却有着一份探寻和重温历史的路程,还有那一份羞愧、遗憾和肃然起敬的心情。昙华林留给我们太多太多,其中不乏深刻的思考——黑格尔说——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就是人们总是遗忘历史。我们该做些什么?单单是红色旅游不足矣,普及革命教育才更能让历史深入人心。在钢筋水泥堆起的“火柴盒”里长大的孩子们,离那段奋斗史越来越远,也少有机会去探访过去。我们不能总是翻旧账,但更不能丢弃甚至亵渎历史。多一些浸润经典,才能更懂得珍惜当下,才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昙华林老街角,城市抹不去的记忆。
汇报人:思想汇报网
201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