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咬菜根读后感(实用11篇)

咬菜根读后感(实用11篇)

小编:书香墨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咬菜根读后感篇一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写到了纯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时,其中的遣词造句并没有什么深奥玄妙之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罢了。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时,他的言谈举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将自己纯真朴实的自然精神本质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为天下读书人废寝忘食地读书和殚精竭虑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论依据,由此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头悬梁、锥刺股”读书成名的同时,注重将文品与人品紧密地结合起来,视作文与做人为生命,孜孜不倦读书的同时,自觉地完善自我,以期成为表里如一的高尚的人。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灵魂所思与肉体所为往往并不统一,甚至会发生对抗,直接导致“作文”与“做人”的激烈冲突,真的是很残酷。然而,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会中运行的过程被称为“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拥有一双“作文”的妙手,所谓“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做学问的人务必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炼道德时却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誉,那么你必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造诣。如果你在阅读古书时却只把兴趣放在吟诗作赋、附庸风雅上,那么你也肯定不能有什么深入的心得体会。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之分,同时也会存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别。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但却无法具备多个灵魂,否则“灵”与“肉”的搏斗时刻在进行,人活得岂不是太累了,如此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就无法统一,心灵的安宁更成为无稽之谈。

时下朋友见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这种累并非单纯的工作强度之大,而是作为社会人必须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个体心理的疲惫,是不堪心灵的重负,对此身在职场的`人们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调节。倘若我们能够做到“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卸下过多的心理重负,拥有宽爱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文,那么我们将会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抛弃功名之累,饱览春花秋月,细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地终其一生。

如同《菜根谭》的得名: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破。但愿我们能“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都会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咬菜根读后感篇二

《菜根谭》原书共有三人作序,都是当时名士,足见此书炙热一时。其实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册子,说到底是一本《使用说明》,与袁了凡《了凡四训》情致相当,都是说教口气。全书综合了儒、释、道三者思想,所以领悟起来显得缓慢,有时不知所云。好在书中语言峭拔,意境阔大,颇能引起读者兴趣。书中节目分为“修身”、“应酬”、“评议”和“闲适”四大部分,阅毕后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后算账一样一一记下,给读过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给未读或在读的人一点铺垫。

第一是“无为”。这本是老庄的产物,洪应明取其神进行说明,将其变成体系化,让自己的观点不仅有据可依,又显得正统。他说“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物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据”,又说“__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清心寡欲得让人险些丧失味觉。他不像老子直接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也不像庄子愤愤劝道“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了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总归在“无能”二字上。所以洪应明话说得很漂亮,让自己成为《菜根谭》处事规则的生动标榜。

第二是“无欲”。洪应明抄袭了释氏的玄妙,却发展了他们的空灵,传播了佛家的禅宗。例如“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安脚?”、“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等,都是这种特点的体现。

第三是“清闲”。这是最绝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闲适”章节里,表现出了古代隐士的雅致。比如“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几船尘情世态;寂寞衡茅观燕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比较有名的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支卷云舒”。

这本书里的另一个可观之处在语言上,洪应明用了细碎精致的笔法去表现一种雄健放浪的情怀,可是落在条条细则上面,却如同滂沱大浪里面的小水滴,温柔可爱,比如“鸢飞鱼跃”、“波恬浪静”、“沤生大海”、“影灭长空”、“碗茗炉烟”等等。

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在其他类似书籍里它要算较出色的一家,对我们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认识会给出一些合适的指引,不至于过早的迷了路。

咬菜根读后感篇三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中留下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菜根谭》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能够用鼻来品味,果香能够用口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还能够这样处理的。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大多是滋无味,可嚼之则会甘之如饴,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们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道:“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快感。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持续喜悦的情绪,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够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能够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持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十分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育人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师,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职责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咬菜根读后感篇四

甜菜根,北方地区的人们习惯叫它水萝卜,甜菜根长的很像萝卜,但是比萝卜水多、嫩脆,萝卜一般是白色的或者是绿色的,甜菜根是红色的或者是粉红色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红色是入心经的,甜菜根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把它做成汤或者是炒着吃,甜菜根是一种很好的蔬菜。

我们来看一下甜菜根,甜菜根的色素含量极为丰富,主要色素称为甜菜红(betalains),包括红色的betacyanins及黄色的betaxanthins,多数品种的甜菜根含有较多量的红色betacyanin,每100公克的甜菜根含有高达200毫克的色素,是很好的色素来源。西欧每年大约产出20万吨以上的甜菜根,其中大约有10系用来加工做为色素用途。但因甜菜红对热、氧气及光线很敏感,使其在应用上受到限制,一般常用于冰激凌、凝态优酪乳、干混食品及糖果等食品中。

菜用甜菜栽种第一年即生成粗厚的肉质直根,可供食用。第二年即长出高大、多分枝的茎,开绿色簇生小花;果棕色,质如软木,俗称“种球”。直根扁球状、球状、锥状直到长锥状,皮肉一般为深红色至深紫红色,间有近乎白色者,煮後肉色即变均匀。菜用甜菜在美国普遍烹食或腌食,俄罗斯甜菜浓汤是东欧的传统甜菜汤。

便秘可以吃甜菜根,甜菜根营养丰富,粗纤维的含量多,对于便秘患者通大便很有好处的,便秘患者可以经常吃点甜菜根,便秘患者平时的饮食不要太精细,可以适当的吃点粗粮,多运动,多喝水,定时大便,相信状况很快就会改善。

咬菜根读后感篇五

圆,光滑润泽,包容宽和,为人当如此。

但凡能建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是谦虚圆滑灵活应变之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不接受他人意见的人,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多如星子。

但为人的圆绝对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方是做事之本,圆是为人之道,懂得方圆的人就懂得立世之本。

咬菜根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我看过两遍,第一遍是在大学的时候,有个比我低一级的安徽籍师弟推荐给我看的,那是2021年。我和那位师弟谈的颇来,他的思想挺有深度的,我们会偶尔地聊聊天,谈人生谈理想。某次,他说,师兄,我给你推荐两本书,我觉得很值得看看,其一就是《菜根谭》,其二是曾国藩的传记。当时这两本书都看了,曾国藩的传记在图书馆借的,版本不是很好,因此印象不是很深刻。等遇到好的版本,曾国藩还是需要重新读读的。那位师弟本科毕业去美国留学了,读完了硕士现在读博士。他现在还会每个月把他在美国的感悟和经历写一写,挺好的。第二次看这本书是去年了,买了一本,放在床头,没事就翻一翻,获益很多。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对我的性格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之一,另一本书是唐德刚写的《胡适口述自传》。这两本都使我改掉了性格里的急性子和比较苛刻的部分,教会我更加淡定从容和更加包容的品质。虽然,我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是我还在努力。这本书也许还需要再多看看。因此很想推荐给大家看看。这本书中都是一些几乎没有逻辑不连贯的一些人生哲思。下面就挑选几句和大家分享吧。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在书中是在比较靠后的地方,但是我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因为这句话即使你没有看过这本书,你也一定在别的地方看到过。还有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我特别喜欢的句子。它俩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强调一种态度——冷眼旁观。生活上或是工作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与其整天抱怨懊恼,真是不如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去接受,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沉静。我是不太喜欢让自己的情绪随着生活中的琐事而改变,我追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不喜欢自己处于一种大喜大悲的状态,我讨厌那种情绪像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那不仅于事无补,还很有害健康。记得2008年时,高三班会有位同学在班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就算是跌倒也好豪迈的笑".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姿态。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这句话是在教我们正确地对待得与失。与老子的那句话"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也是一个意思。《菜根谭》的这句话我觉得说的更具体,在我们得意的'时候别轻易忘形,因为太多的人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所以他建议我们早回首,这一点其实我不太认同,因为我觉得这稍微有点悲观,我们只需要在胜利的时候继续保持冷静,及时认清形势,应该还是可以的。后半句则是说在失败的时候或许还会转败为胜呢,所以不要轻易放弃。这一点是我觉得很有道理的。对于我现在读研究生而言,其实五六年,甚至是六七年而言,做的实验何止千百个,只要有十个实验成功了,那我也就顺利毕业了。说的通俗一点,其实我们这一辈子,机会有很多,错失一两个机会有算的了什么呢?甚至,只要你抓住一两个机会,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我总觉得,失败教给我们的东西更多。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衍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成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无巧。"这让我想起来了流行很久了的两个词"靠谱与不靠谱",做一个靠谱的人就要事事靠谱,只要你有一件事情不靠谱就会被说为不靠谱,这样子做一个靠谱的人何其难啊!顺着这件事情,我觉得对于朋友和家人,也许我们该多一点包容,允许周围的人犯一些错误,只要次数不多,不是很严重,我觉得是可以原谅的。不然的话,那就没法和别人交往了。就我引述的这句话,总的来说我是赞同他的观点的。他提倡君子尽量保持沉默和不要轻易浮躁,宁可做一些笨拙且保险的事情,也不要冒险取巧。这让我想起来了高中数学老师的那句话"吃亏在于不老实".在拙与巧之间,大家自己取舍吧。

之前我以为《菜根谭》是一本禅学意味很浓的书,但是我刚才看书的编者序言,说这本书是融合儒、释、道三家的行为处事道理。不过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欢的是关于禅学的句子,比如刚才我介绍的第一句话,我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对于第二句和第三句,我就会有点异议,因为我觉得有点悲观和保守。忍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原本还准备多介绍几句我喜欢的句子的,但是我不想把一篇读后感写的太多冗长,我们讲求的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你们大概看看喜不喜欢这本书,而不是可以给你讲一本书。

《菜根谭》的隐喻是"咬的菜根,百事可做".什么意思呢?咬菜根好比是很枯燥很落寞的生活,如果在那样的状态里你都扛得住,那么你就可以应对很多其他事情了。有点逆境出人才的意思。我自己不喜欢太热闹和太复杂的生活,总觉得那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我们没必要刻意去咬菜根,但是我们得具备咬菜根的能力。

咬菜根读后感篇七

好久没有写了,其实想写的东西很多。还是太懒,最近的床头书是《菜根谭》(明朝洪应明著),就谈点读后感,先聊这“欲擒故纵宽之自明”。

原文: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其大概意思为:如果有事一下子搞不明白,先放一放,也许时间长了自然就明白了,千万不要急,免得自己郁闷;如果有人不听劝告、不服从教育,先让他去,你不管他也许他自己倒理解了,不要过于烦人家免得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种可能:自己是错的。)。

道理很简单,我们都明白,可是我们做到了么?

要做到洪先贤所说的`不急不切,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心态。所以有人说心态决定一切,不无道理。当然,良好的心态需要通过修身来达到。那么解决问题靠什么呢,就是时间。其实时间是万能的,能解决人们许多的难题,一切的恩怨、纷争无不随着时间灰飞烟灭。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记住这个道理,合理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才能使人活得轻松、坦然。

小结一下,遇到矛盾难以短时间解决的,一、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二、问问自己真的有这么急么?不能马上解决的后果是什么,真的后果有那么严重吗?给自己一点时间,也给人家一点时间。

咬菜根读后感篇八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初识《菜根谭》,是在手机上看到一部《一味一人生》的电子书。这本书就是对《菜根谭》的解读,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触颇深,其中有关修身、处世、待人等方方面面的阐述,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放寒假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发现了这本《菜根谭大全集》,我如获至宝。假期里,每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柔和的台灯下,轻轻捧起这份沉淀的古老智慧,静静地读着《菜根谭》,让自己的心灵接受着洗涤,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菜根谭》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修身、人生、处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告知后世读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菜根谭》的第一章就是“立德修身——高出立,平处坐,低处行”,将“德”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开篇便提到“洁身自好,栖守道德——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一个能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这是何等的洁身自好啊!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少人因为难以抵御物欲的诱惑,从而是自己踏上人生的不归路,留下终生遗憾。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还是“小苍蝇”,不正是验证了这句话吗?“洁身自好,栖守道德”,你才会活的坦坦荡荡!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养、道德以及能力修炼到家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运也会主动来敲门;当一个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时,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正如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做人不可太急功近利,不可为了达到那个目标而不惜一切手段。恰恰相反,当你对于名誉、利益、地位多几分“无心”,对品德、涵养、能力多几分“着意”,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时,我们就会收获意料之中的惊喜。

咬菜根读后感篇九

最近两个多礼拜特别的忙碌,是因为承蒙领导不弃,给自己加了点担子,开始主导项目带团队了。20__年在企业上班,那个时候也是带团队带项目,但是二者感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想了一下,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是单位的性质不一样,一个是外资企业,一个是政府事业单位,所以在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模式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在企业,特别是外企或者类外企,工作会划分的很细,每个人每个团队甚至每个部门做的事情都类似,所以带项目带团队相对来说就更加单一明确,把握住时间节点、合理分配任务量、给予技术层面的指导,基本上就没什么大问题了,而且往往大家不在一个城市办公,没法面对面交流,更多的是文字性的沟通。而在政府事业单位就复杂得多了,看似每个人工作职责范围比较宽泛、自由度比较大、有时候又却是那么的狭窄,取决于每个人对工作的认知认可以及思考的程度。现在的单位,既是政府性质又是高度技术化、专业化,按照有些同事说的,这里既需要智商又需要一定的情商。

二是自己本身的关注点不一样了,以前更多的是盯着项目,催着大家抓紧时间尽快完成分配的任务;现在更多的是想着如何既要把事情做好,又想趁着带团队的机会狠狠的改正一些缺点习气。角色转化前,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工,只需要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任务量就好,需要考虑的人只有两个:自己和直接领导。角色转化后,不仅需要考虑的工作量多了,而且考虑的人物也多了,需要接触和打交道的对象也更复杂多样了。打个比方,好比点和线,变成面和体。

过去的我,骨子里是独来独往、独生独死的,人物事情多了就觉得特别的麻烦,恨不得一刀切下去,想尽办法让自己抽离出来,躲进自己设置好的、只能容下独自一人的、短暂的舒适区。这是太过于关注自我感受的表现,严重下去就是自闭了。用理智与情感的模式来说,这样的人是不具备理智的,没有理性思维;即使擅长思维,由于没有理智、智慧的指引,越思维越陷入自我;那么情感方面呢,我们都知道,情感是离不开理智的,如果没有了理智,那就是不良情绪的爆发,非常的.可怕。(关于理智和情感更深入的探讨,以及如何从情感理智入手修行自己,欢迎大家与我当面交流,茶水随时备好,我在幻海阁等你。)。

现在的我,或许还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已经不想按照原来的命运轨迹继续走下去了。在面对复杂的人事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由于多年来定力的修持以及正见的熏习,已经慢慢的具备一些刹车的力量了。正因为此,这两个礼拜的忙碌,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作事务的处理,更多的是头脑中紧绷的这根弦,一根试图努力拦住命运火车按照原有轨道急速飞驰的弦。所以,特别感谢有这样的机会,一个可以试炼改变命运的机会。

咬菜根读后感篇十

陈才根是一位深谙人生的隐士,他集佛、道、儒于一身,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人生的奥秘展现出来。我认为《蔡根谈》是一本对人类事务有不同看法的书。喜欢读《彩禅》,他想:“嚼彩禅香,做什么都可以。”;企业大亨们喜欢读陈彩根,因为他们认为陈彩根是一本好书,是企业管理的“指南”,是企业家自我修养的“教科书”;和尚喜欢读《赤胆经》,因为它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陈彩根,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学的味道,充满了变化的哲学,充满了诗意。我认为《蔡根谈》是一本陶冶情操的好书。读起来很平静。这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简单的语言。就像家庭例行公事一样。谈论它很容易。它在不知不觉中对自我有益:哦,有些事情可以这样处理。

读陈彩根,让我得到了很多灵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有“忧天下先,乐天下后”的爱国精神,更要有“忧天下先,乐天下后”的工作热情,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不应该只有的心态”没有冷漠,没有野心,没有和平,没有距离”,“没有怨恨,没有特别的人”,但也“自我修养”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如果他想跟上时代,他不仅应该考虑安全危险的想法,但也“博学,审问,仔细想想,说很明显,努力和实践“自己不断充电,加油!

街上最时髦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而最后的衣服则是简单而普通的。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需求只是生活的调节,而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吃上一百次的是简单的食物。酸、甜、苦、辣都是调味品。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是使我们生活充实而实际的关键。读“天地不能无和,人不能无乐”。让我意识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朝它皱眉,它也朝你皱眉;当你微笑时,它也向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快乐是幸福的关键。读过《心不应空》之后,如果它是空的,那么正义和理性就会复活;如果不是真的,那么物质的欲望就不会进入”,我懂得了心不能谦虚,只有谦虚才能让正义和真理进入心;心再充实也不够,只有充实才能使贪婪的物质欲望无法入侵。在学习和做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改变自己。只有保持“有水源”的状态,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

读“照人的意思去做,带着工作,带着结束,是没有退路的车轮;从情感的理解,到理解,有一种神秘,终有十道清辉。”让我知道,我不应该让自己去做事情,也不应该带着太多的情绪去理解真相,从而避免走弯路。思考一下是有意义的。作为教师,我们教育人民的工作是长期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当你工作时,你不能有野心。因为感性的激情是干柴上的火,这比剥皮还要响亮,但它会在瞬间熄灭;原因是无声的煤炭,可以发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从头到尾靠的是恒心和毅力。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你不仅要学会适应现状,还要有责任心。关键是努力工作。浅水喧闹,深水沉默。我希望自己是最发人深省的深水,每天都在积淀,展现沉淀的本质。

咬菜根读后感篇十一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写到了纯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时,其中的遣词造句并没有什么深奥玄妙之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罢了。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时,他的言谈举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将自己纯真朴实的自然精神本质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为天下读书人废寝忘食地读书和殚精竭虑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论依据,由此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头悬梁、锥刺股”读书成名的同时,注重将文品与人品紧密地结合起来,视作文与做人为生命,孜孜不倦读书的同时,自觉地完善自我,以期成为表里如一的高尚的人。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灵魂所思与肉体所为往往并不统一,甚至会发生对抗,直接导致“作文”与“做人”的激烈冲突,真的是很残酷。然而,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会中运行的过程被称为“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拥有一双“作文”的妙手,所谓“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做学问的人务必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炼道德时却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誉,那么你必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造诣。如果你在阅读古书时却只把兴趣放在吟诗作赋、附庸风雅上,那么你也肯定不能有什么深入的心得体会。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之分,同时也会存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别。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但却无法具备多个灵魂,否则“灵”与“肉”的搏斗时刻在进行,人活得岂不是太累了,如此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就无法统一,心灵的安宁更成为无稽之谈。

时下朋友见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这种累并非单纯的'工作强度之大,而是作为社会人必须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个体心理的疲惫,是不堪心灵的重负,对此身在职场的人们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调节。倘若我们能够做到“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卸下过多的心理重负,拥有宽爱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文,那么我们将会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抛弃功名之累,饱览春花秋月,细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地终其一生。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班长竞选演讲稿(模板13篇)

下一篇:2024年幼儿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