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学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少儿国学”逐渐兴起,为越来越多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国学经典的机会。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在阅读少儿国学经典过程中,不仅受益良多,还有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少儿国学读书,我明白了优秀经典作品的价值。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代代传承,并且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历史等内涵,给人以启迪和反思。例如,我深深被《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话表达了人们要不断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从而使自己进步。这种学习精神对于培养孩子的好学和持之以恒的品质非常有帮助。
其次,少儿国学读书使我懂得了传统的文化传承。作为现代人,我们经常沉浸在现代科技和快节奏的生活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然而,国学的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美好和价值。例如,通过《九章算术》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古代的中国人民对于科学的探索和贡献。这让我倍感自豪,也加深了我对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少儿国学读书也帮助我培养了一些重要的品格。国学经典中饱含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处世的道理。通过阅读,我学到了待人接物的方法和做事的原则。例如,我在《大学》中学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使我认识到从自身做起,做到家庭和社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国学经典也教会了我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伦理的要求,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
最后,少儿国学读书拓宽了我的视野。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除了接触到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之外,也了解到了不同的历史发展和学术思想。这让我更加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在阅读《四书》时,我对于孟子的人文关怀和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对于世界的开阔视野,让我对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更加感兴趣,也让我更加有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少儿国学读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通过读书,我不仅明白了优秀经典作品的价值,还懂得了传统的文化传承,培养了一些重要的品格,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少儿国学的读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财富,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少儿国学读书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里有几样不可缺少的东西——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孔子到孟子以及董仲舒一一完善的。
读了这一套书以后我真是感慨万千,它让我知道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似一个知识库,点亮了我的心灵。“仁”里面的《美金的价值》、“义”里面的《大义桥》、“智”里面的《无心的鹿》……其中我最喜欢“信”这本书,我能从中体会到“信”让人受益非浅,那一句句简练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言心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古今中外诚信使人们走向文明。季布大家一定都熟悉,他只要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他都想办法办到。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大将,曾几次打败汉军。刘邦当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季布只好化装到山东一朱姓家当佣人,朱家知道他是季布后收留了他,而且帮他向刘邦说情。刘邦后来封季布为中朗。季布有个朋友叫曹丘生,专爱拍马屁,听说季布当了官便来巴结。季布见曹丘生来就虎起了脸,骂了他几句。谁知无论季布态度多严厉,曹丘生照旧陪着笑还说:“我听说楚地有‘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听后很高兴就待他为上宾,曹丘生走后到处宣扬,季布的名生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一诺千金。
诚信是不分国界的,在美国一个庄园主的家里有一把新斧子,庄园主的儿子看见了十分喜爱,他想试试斧子快不快,就对准一棵樱桃树砍去,只听“咔嚓”一下树被砍断了。男孩一看不好,就把斧子放在原位躲进了小屋,但后来因为‘诚信’还是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就是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不管是季布还是华盛顿,在他们身上都有个共同点“信”,我们必须要以诚待人,正如李嘉诚的所说“我们要以诚代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国学,是你使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近年来,少儿国学读书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育机构的关注。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也有幸参与了少儿国学读书的课程,并从中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少儿国学读书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少儿国学读书中,我学会了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妙。例如,经典著作《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而《三字经》教会了我基本的道德标准。读国学书籍不仅让我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其次,国学读书让我习得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在课堂上,老师会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经典文本的内涵和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精华所在。这种思考的过程让我不仅对书本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也让我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我还会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继续思考、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表达和分析能力。国学读书让我明白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一种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第三,国学读书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在读国学书籍的过程中,我参加了许多小组讨论和演讲比赛。这些活动让我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交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我不但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也收获了新的知识和见解。这种社交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国学读书还提高了我的品德和学业成绩。经典著作中的种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深深影响了我。例如,经典著作《孟子》告诉我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诗经》教会了我感恩和尊重他人。通过读国学书籍,我明白到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重要。同时,学习国学也提升了我的学业成绩。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火车头,包含了许多历史、文学和哲学知识。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不但对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历史和哲学方面有了新的发现。
总之,少儿国学读书是我一生中宝贵的经历,让我从中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学会了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思考和阅读,我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通过交流和合作,我增强了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通过学习国学,我提高了品德修养和学业成绩。少儿国学读书的经历不仅让我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加入到国学读书的行列中,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入学习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然而有些学生能够成为学霸,在学习方面取得杰出的成绩。而美国的学霸们以其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态度,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学习榜样。在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学习的有效方法。
第二段:美国学霸们的读书心得之一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可能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通过听课来吸收知识,而有的人则更喜欢阅读书籍。因此,他们会花时间去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段:此外,美国学霸们追求高效率的学习,他们注重集中精力。他们认为,学习需要全神贯注,而不是马马虎虎地应付。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减少干扰,将手机静音,关闭社交媒体等,以确保自己能够专注于学习,真正地吸收知识。
第四段:另一个值得学习的心得是有效的时间管理。美国学霸们意识到时间是有限的资源,他们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将时间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并遵守自己的计划。此外,他们还会找到合适的学习场所,比如图书馆或专门的学习空间,避免被外界的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第五段:最后一个值得借鉴的心得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美国学霸们懂得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但他们不会轻易放弃。相反,他们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坚持努力。他们会积极寻求帮助,与老师、同学分享问题,一起解决困难。他们深知,只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鼓舞自己,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行。
总结:美国学霸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集中精力,合理安排时间以及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希望我们能够从学霸们的经验中汲取营养,追求更高的学业成就。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 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如果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面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所用的笔、砚、台要摆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这个人读书的目的心术不正,乱写字的学生,就表示这个学生的学习心态有问题。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环境维护得井井有序,才有益于我们的学习。懂得从人的微小动作去观察每个人是否有用,有才,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为一个学子,从小就要立志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教、行圣贤之道,不是圣贤之书,则千万不能看,若在学习圣贤之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时,绝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以圣贤为老师,为楷模,长期熏习圣贤之崇高品德,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榜样。这一句教导我们一定要接受圣贤之教,学以致用,做人决不能自暴自弃,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力量。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中庸之道”,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史上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
但是,1820xx年,拿破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现在是那么的遥远,而现实绝对给足了这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义绝不外乎他已经预感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中国人口众多、文化深厚。只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不怒而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终究要爆发。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我们不妨把国学之“儒家思想”比做一种精神武器,在中国几千年历朝历代的封建势力掌握之下,只要对封建王朝达官贵人有利的,都可以拿来针对被压迫者使用。另外,从现在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当时,无论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墨子也罢,从人的自身保护意识上来说,也绝对无法脱离当时社会现实而尽力维护当权者的利益。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么去周游列国?那儿来的三千弟子?所以,《论语》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经》也好,《逍遥游》也好,《兼爱》也罢,明显地倾向于当权者的利益。
那么,有人要问;难道这就是“和”与“礼”的真谛吗?当然不是!因此,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摧毁之后,中国的老百姓听到了两个新名词,一个是“革命”,一个是“民主”。
现在,我们可能已经明白;“和”必须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义。“礼”应该保持人类善良的仁爱真实性,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完整的和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中国大地展开的一场文化大革命,把国学、西学、一切知识学科几乎一扫而光。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许多国学大师都成了牛鬼蛇神。什么“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成了妄想复辟资本主义的大帽子口号。反复辟!批林批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国人的嘴似乎忘记了吃饭,满嘴都是“造反”与”革命”的口号。国人的精神思想已经被麻痹到几乎崩溃的地步,而国学的地位早已经荡然无存。
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个刚刚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国,终于从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到了现在。国学已经不是“四旧”或精神鸦片,国学文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现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于丹成了国人眼里的美女,阎崇年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易中天成了当代的明星,纪连海的相貌也成了“有特点”的楷模。这一切,都是国学带给他们的魅力。这一切,都说明国学文化是提高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想;在当今物欲横溢的社会里,无论八零后也好,九零后也好,都应该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国粹认真的读一读,净化一下我们私欲泛滥的灵魂,让天上的古人安心、让地上的老人幸福。从“百善孝为先”的教诲之中,我明白了怎样交友,我明白了“孝”就是“和”,和而德、德而孝。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用的刀已经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而刀刃锋利就像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养生篇》。这看似在说一个厨师刀功的高低,但同时也暗喻顺着自然本性的人往往会有所体会。就像庖丁在解牛时顺着其构造解肉,刀不会因此受损,十九年解牛上千头刀刃却还锋利如初。这正是顺应自然禀性的好处,同时也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庄子因此而感叹:“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井里的青蛙,不可能与他们谈论大海,是因为他们受生活空间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由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秋水》。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叫知道,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叫做知道”。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乡曲之士他们都被自己所看到的、知道的东西束缚着,因此这正是他们自身的一种鄙陋。一旦他们挣脱束缚,从已知进入未知,这样便可以与他们谈论他们所不知的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们都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时,他们只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因此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时,他往往不相信;若当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时,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他往往会相信。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所以相信别人所说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因此河伯见了大海的浩大才明白自己的鄙陋;井底之蛙只有出了井口才会知道自己的愚昧;夏虫只有经历了四季变化才会明白自己生命的短暂;乡曲之士只有挣脱教养束缚才会明白自身的无知!因此只有从自身所局限的范围中挣脱,才会接近另一个大的范围!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生应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会闹笑话和犯简单的错误,甚至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近年来,国学热潮席卷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学教育,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学典故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阅读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典故事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动。通过阅读国学典故,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见解,还能够从中汲取到许多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首先,读书国学典故使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典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人性观念。例如《孟子》中的“亲恶取诸身,知恶取诸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等思想,使我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古人总结出的智慧和道理,不仅有助于我认识世界,还在日常生活中指引我的行为准则。
其次,读书国学典故使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许多故事都饱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庄子》中的“大庙堂,小计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拘泥于小节的行为所带来的荒谬和困境,寓意着人生应该顺应自然、超脱尘世的价值观。这些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使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通过阅读国学典故,我不仅受到了人生智慧的启迪,也意识到了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去追寻幸福和真理。
再次,读书国学典故让我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可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我们的根和灵魂,也是我们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的积累。通过读书国学典故,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宝藏,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同时,也使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应该被淘汰,而是应该被重新发掘和传承,以保持我们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自信心。
最后,读书国学典故培养了我对生活的审慎态度和积极心态。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每一个故事都有其出处和寓意,它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例如《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句子散发出深思熟虑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使我明白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功。
总之,读书国学典故是一种沉浸在古代智慧和文化中的心灵之旅。通过读书国学典故,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深刻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保持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培养了审慎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读书国学典故是一项永不止步的事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从国学典故中获取更多的智慧和启迪。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国学热潮中,共同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国学典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在读书国学典故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和收获。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读书国学典故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读书国学典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传说。通过阅读国学典故,我逐渐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故事,让我领略到了儒家文化中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观念。而《论语》中的故事则给我留下了孔子的伟大思想和顶天立地的品质。这些故事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了解,使我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更加坚定。
其次,读书国学典故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以儒家、道家、墨家、名家为主要代表,这些思想在国学典故中得以体现。通过阅读朱熹的《中庸》,我深入了解了“中庸之道”,并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保持心境的平衡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另外,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我也体悟到做人处世的哲学智慧,学会与人为善、尊敬他人等等。这些智慧启示了我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作为一个明智的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使我从中获得启迪和益处。
第三,读书国学典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人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入探索。在国学典故中,作者描绘了古代人们丰富而真实的情感。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复杂感情纠葛让我感到了几百年前的人与现代人在情感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使我感受到人性的共通性和情感的可贵性。通过阅读这些典故,我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去理解别人的情感,拥有更加宽容和善良的心灵。
第四,读书国学典故让我对语言和修辞的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国学典故中丰富而精湛的修辞技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比喻、夸张、对仗等等。比如《红楼梦》中的金玉满堂、黛玉慌了神等词句立即让人眼前一亮,形象生动,令人陶醉其中。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对中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力,更加享受其中的美好。
最后,读书国学典故让我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国学典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继续研究和学习国学典故,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添砖加瓦。
总之,读书国学典故是一次让我收获满满的经历。通过阅读典故,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感受到了中国古人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入探索,认识到了语言和修辞的魅力,并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使国学典故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做出贡献。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