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通用11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小编:书香墨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一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这都源于有一种精神叫 “ 女排精神 ” 。今天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 “ 女排精神 ” 的指引下,中国女排时隔 12 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 !

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与最终胜负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单以实力来看,篮球和足球,无疑将成为中国球迷永远的伤心地,但有多少人会只以成绩论英雄 ? 我们只是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而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 更高,因为她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她们有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 ; 只是在感受、发扬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

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但奔向梦想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中国女排就是这样成功的。站在冠军的领奖台往回看女排的里约征程,我们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伟大。

小组赛 2 胜 3 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 “ 斗志 ” 是姑娘们的 “ 洪荒之力 ” ,是主教练郎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 “ 女排精神 ” 。它让中 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比赛之激烈,过程之曲折,结果之振奋,让人看的心惊动魄、喜极而泣。她们的胜利真的是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是一次次飞身一跃的扑救,是一次次高高跳起的重扣,更是一次次逆境之后的绝地反击。

的确,排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所有队员积极配合互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看到每得一分,大家都挥臂 庆祝,相互加油鼓劲 ; 每失一分,也在相互提醒,研究战术。

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来到里约的 12 名队员全部上场,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敢于拼搏,这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 “ 女排精神 ” 的指引下,这种力量势不可挡。

带领中国女排团结一致的人就是郎平 ! 历史证明,郎平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更是一名传奇的教练。

当球员她是 “ 铁榔头 ” 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 ; 当教练,她总是临危受命,挽救低谷中的中国女排。这一次她也终于获得金牌教练的称号。

更重要的是,从队员到教练,郎平是 “ 女 排精神 ” 最好的传承者。

今天中国女排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 “ 女排精神 ” 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在实现 “ 中国梦 ” 的道路上振奋人心,给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动力。

“ 女排精神 ” 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 ! 今天我们愿意为女排夺冠刷屏 !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二

每当进入雨季,广西百色大石山区时常遭受洪涝、塌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6月16日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一条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在驾车返回乐业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

车窗上的雨刮高频地刮动,车灯下却看不清前行的路,只有滚滚洪水从眼前涌过……从黄文秀用手机最后拍下的画面,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是何等危险。

很多同事一直关注着黄文秀的消息,大家的心都紧紧地揪着。同事成明说,17日一早得知凌云县路段发生塌方,有车辆被山洪冲走,她和几个同事立即赶去塌方现场,此时黄文秀的名字已出现在失联人员名单中。

救援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等待的时间是煎熬的,黄文秀的家人、同事、朋友、村民的内心仍然抱有希望。然而,6月18日传来的却是噩耗。

同事们的劝阻,父亲的挽留,都没能留住黄文秀。

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家看望做完第二次肝癌手术的父亲,看着天气突变,16日急着返回百坭村。病床上的父亲非常担心:“天气预报说晚上有暴雨,现在开车回村里不安全,明早再回吧?”

“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面对父亲的挽留,黄文秀叮嘱了一句“按时吃药”,便启程回村。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黄文秀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一路上,她不断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联系,询问当地雨势和灾情,特别叮嘱要关注几个重点村屯,要立即组织群众防灾救灾。

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几度哽咽:“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想着的是村里的灾情……”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三

说起中国女排,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女排精神”这个词。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等精神品格的总概括。中国女排从峥嵘岁月中走来,从1981年到1986年,创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也正是从那段时期开始,“女排精神”为人们口口相传,成为耳熟能详的体育价值符号。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筚路蓝缕年代,竞技体育尤其是大球项目的崛起,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人们带着贫困与饥饿的回忆,相信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赛场上的荣誉就是国家荣誉的最好体现。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宣誓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能力与信心。女排姑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被视为艰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功立业,践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使命。

然而,中国女排并不是赛场上永远的霸主,这支队伍同样经历过低谷,遭遇过惨痛的失败。随着郎平一代的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面临青黄不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只获得第七名。在那段屡战屡败的时期,中国女排备受质疑和冷落,人们怀疑那个曾经的女排精神能否重现光芒。

在赛场上,被记住的总是胜利者。然而,失败者从困顿中走出来的孤胆,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倔强。陈忠和来了,这位被称为“最好的陪打、最好的副手”的主教练,大胆起用新人,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郎平回来了,在中国三大球项目普遍低迷之际,女排姑娘打出了一场又一场翻身仗。如今,中国女排以崭新的姿态回归世界顶尖行列。在我国大球项目萎靡不振的当下,人们无不感慨:幸好,我们还有中国女排。

但是,我们不能将女排的崛起归结于一个人的功绩。正如郎平曾经说的,女排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是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测性,即便在中国女排整体实力的巅峰时期,谁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这支队伍可以战胜所有对手。是全体队员互相弥补、团结一致、紧密协作的精气神,甚至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忍,拿下了一场又一场比赛的胜利。

时至今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中国社会不再需要一场比赛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竞技体育也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人们能够以更平常的心态看待竞技场上的得失。然而,人们并没有遗忘“女排精神”,没有遗忘女排队员在赛场的汗水与呐喊。伟大的精神总是历久弥新的,毫无疑问,女排精神正具有那种跨越时代的力量。

不管在哪个时代,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职责,都是应当嘉许的品格。对于女排姑娘来说,打好球就是自己的工作,朝着胜利拼搏就是自己的初心。体育环境和体育潮流可以变,但运动员对待体育的人气和韧劲不能变。现实中,也有一些运动员面对诱惑,迷失了本心,在赛场上患得患失,丧失了对职业应有的尊重。女排精神屹立不倒,就在于教练员、运动员对职业的一份专注。

女排精神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代的年轻人从小成长在物质宽裕的年代,也许体会不到前辈创业者的辛酸与苦楚。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在登山路上的“快活三里”处懈怠,就有可能失去攀至顶峰的冲劲儿。女排姑娘如此,所有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追求卓越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弘扬女排精神,就是鼓励踏实付出,把美好的愿景转化为激昂的奋斗。

当代青年思想价值多元,个性鲜明,这当然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可是,只有让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有人说,面对来自生活的困难和打击,一个人应该像一支队伍,孤胆向前;其实,一支队伍更要像一个人,各个器官协调一致,才能步履坚定,笃定从容。女排精神,仿佛我们时代的注脚,引领人们在团结的征程上齐心协力。

女排精神在传承中闪耀。女排精神也在时代发展中迸发新的旋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女排精神历久弥新,是通过一场场硬仗打出来、拼出来的,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磨砺出来的。感受女排精神带给我们的热血沸腾,表达对女排姑娘的敬意,离不开拼搏的原点,也离不开对时代共同价值的守护和践行。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四

2021年春天,香港女主持人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这趟旅程历时三个月,辗转几千里,跨越6个省份、14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地区。她攀爬了四川“悬崖村”1400多米高的两千多级钢梯;和云南居民一起用溜索渡过湍急的怒江;站在宁夏西海固的沙漠戈壁体会天气恶劣……“震撼”、“启发”、“感动”,陈贝儿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多次感慨。这几个简单辞藻融汇的,是一名香港同胞对内地脱贫攻坚成果最真实的触达。

11月6日,《无穷之路》将在香港翡翠台、埋堆堆正式收官。11月1日,陈贝儿邀请“理塘男孩”丁真在微博连麦直播。两人就像许久未见的朋友,陈贝儿向丁真讨教起藏语,丁真则聊起这些年理塘的变化和乡村振兴的成果,超过83万人在线观看。在陈贝儿看来,《无穷之路》只是一个开始,她希望更多香港人去内地感受、体验,真正踏上这条“无穷之路”,“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得怎么样,真的要自己亲身去感受,多多交流,才能够知道。”

爬钢梯到一半开始头晕脚软,和村民相比没什么可抱怨的

《无穷之路》的第一站是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很多不同地方的记者、摄制组都曾想登顶看看其旧貌,但绝大部分都在半途放弃了——海拔1400多米,2000多级的钢梯,是进村唯一的通道,常人很难第一次就顺利爬上去。“光看照片我已经觉得很震撼了。团队没有给我(爬上去的)压力,就让我尽力而为,说爬不上去也有其他拍摄方法。”陈贝儿回忆说。

正式拍摄从早上七点开始。刚开始爬上钢梯,陈贝儿就感觉到了些许吃力,累的时候就喘半分钟,坐一会儿,再继续往上爬。但爬到一半,她开始感觉到头晕和恐高,控制不住地脚软,心脏像是要跳出身体一样。最陡峭的地方,有90度左右。沿途很多村民都劝说她不要强求,走一步看一步,一般女孩子都爬不上去。但陈贝儿还是坚持登顶。她想亲眼看看居民的居住环境。

而当看到过去的“悬崖村”,陈贝儿认为之前的艰苦,都不再值得抱怨。整个村寨依山而建,除自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作物外,其他生存条件都十分贫瘠。“悬崖飞人”拉博带着陈贝儿参观了他以前的家,空间不大,没水没电,四处黑漆漆的。村民们想要打水,只能走很远的路;在过去没有钢梯的时候,当地孩子去“外面”上学,都只能通过简陋的藤梯,甚至徒手攀爬峭壁。

“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在我爬钢梯很辛苦的时候,拉博还跟我说,你要看风景啊!我只是偶尔爬一次,但他们过去每天的生活都要靠‘钢梯’,每天都要爬2000多级。但他们却依旧活在当下,懂得欣赏生活中的风景。这一点让我非常受启发。”

理塘之旅同样令陈贝儿印象深刻。在登上川藏高原前,陈贝儿和摄制团队都从未前往过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而理塘的海拔高于4000米。去之前,团队为陈贝儿准备了不少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为了更好适应海拔变化,陈贝儿和团队甚至放弃了坐飞机,从最低处缓缓开车爬上高原。但真到拍摄的时候,直达海拔3000多米,陈贝儿已经开始感到头晕;4000米的时候,心口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呼吸也很困难,要用很大的力才能吸上一口气。

陈贝儿还是选择了坚持。直到完成白天的拍摄,她才被当地人员送往医院,以暖水、药物、氧气瓶缓解高原反应。虽然身体好像经历了“地狱”考验,但在川藏之路上,当陈贝儿把眼睛睁开,就像是到了天堂一样。“因为风景实在太美了,非常非常值得欣赏。你看到的那些镜头是不可想象的,真的是美得不得了。我真的希望大家可以自己来理塘旅游,去看看那里的风景。”

教育改善明显,在下一代眼中看到希望

如今,拉博已经不再需要通过钢梯去往外面的世界。他带着陈贝儿参观了村民们的新房——山脚之下平地而起的一片片现代居民楼。全面且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郁郁葱葱的花园绿化,拉博下班后只需要爬几层楼便可到家。儿时,拉博上学必须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读完小学也只能学到如何写自己的名字。但现在,村口就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幼儿园,下一代只需要步行三四分钟,就可以接受和县城无异的教育。陈贝儿在幼儿园里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自拍、唱歌,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一个都不能少’,真的是说到做到了。”这些实实在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令陈贝儿在旅途中多次受到触动。

令陈贝儿印象深刻的还有教育的改善。四川怒江的一所中学里,老师告诉陈贝儿,学校刚开的时候,他们都要亲自到山区,苦口婆心地把孩子们“抓”来读书。因为过去的农民家庭,往往会更愿意让孩子下地干活。但如今,孩子们都开始在学校里学习理发、开车等专业技能。其中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真诚地和陈贝儿分享,她曾以为,女生就应该赶快嫁人,但现在她想要学习烹饪,梦想是开个餐厅。

在这些走上“无穷之路”的年轻人眼神中,陈贝儿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心。“我觉得很感动。我觉得我们的下一代会非常了不起。”而《无穷之路》播后,很多家长会和孩子一起看《无穷之路》,这也是陈贝儿最感动的事。“父母会把这档节目当成一个教材,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幸福是得来不容易的,要多珍惜,要多感恩。”

帮当地寻求香港销路,鼓励更多人亲自探访“无穷之路”

追溯陈贝儿的成长经历,她是香港第一代专职娱乐新闻主播,曾报道过奥斯卡金像奖、戛纳国际电影节,也采访过迈克尔·杰克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木村拓哉等国际巨星。

《无穷之路》是她第一次如此深入走近内地老百姓。不少内地网友称赞其主持风格真实、自然、接地气。实际上,在香港出生,从城市长大,对农村的记忆以及内地脱贫攻坚的成果,陈贝儿几乎是模糊的。但在陈贝儿看来,她并没有把这场旅程单纯当成一份工作。她喜欢交朋友,愿意了解对方的感受,她希望和这些曾经遭受贫困的村民们敞开心扉,再把最真实的观察与感受,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如果我们去云南喝个咖啡,你真的要自己喝进去,你才能感觉到那个味道,才知道背后是有故事的。”

“无穷之路”沿途,无论面对“悬崖飞人”、村医、失学儿童、“网红”丁真,陈贝儿都能很快和他们打成一片。村民们也都非常喜欢陈贝儿,常邀请她去家里做客,热情地把最好的菜分出来给陈贝儿和摄制团队吃。拍摄完毕后,也常常留陈贝儿聊天,送给陈贝儿当地的特色小礼物。“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骄傲。”

《无穷之路》播出后在香港和内地都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好口碑。陈贝儿微博粉丝数量翻了一倍有余,香港则有不少观众尝试联络陈贝儿,想购买海南符小芳的有机茶,叶萍姐姐的咖啡豆等农副产品。“我会和当地的一些人保持联系,经常会问他们这些东西能不能运到香港,香港也有需求。”陈贝儿笑称。

但陈贝儿还是鼓励更多香港人,包括内地的观众,真的亲身走上这条“无穷之路”,“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得怎么样,真的要自己亲身去感受,多多交流,才能够知道。”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五

她是一只听不到声音的“丑小鸭”,却依靠顽强的毅力变成一只令人称羡的“白天鹅”。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相继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还考上大学、研究生,并成为清华博士。我县唇语女孩江梦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今年29岁的江梦南,出生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在她半岁时,就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听力完全丧失。从此,她就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着口型读唇语和别人进行交流。

在十几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顺利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全部课程。

一个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为何要选择远在北方的吉林大学。江梦南说,一是自己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吉林大学,她说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同时,江梦南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最终,她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药学专业。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18年7月4日,郴州市宜章县政府会议室,“江梦南励志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而这一年的9月份,江梦南又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路上继续前行。

涅槃重生后的江梦南,如一只心怀大爱的凤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故乡。大学期间,江梦南回到家乡时,总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她以自己为例,鼓励这些孩子们积极进步,带动他们融入社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孩子们举起小拳头大声宣誓,他们的身后,江梦南笑靥如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六

,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20xx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0xx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七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路线学习看榜样,党的干部看彦夫!朱彦夫同志是时代英雄,当代楷模。朱彦夫同志18岁时作战受伤,在战火中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他就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可以躺在军功簿上享受以后光荣生活的普通一名士兵了!但他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做。在他24岁时任村支书,领导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将其本来可以停止的人生延长到极限与无限。尽管他的身躯是残缺的,但他却成为了完美的灵魂播火者,虽然他的四肢并不健全,但他是健全的心灵引导者。 朱彦夫同志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个精神坐标,也是我们基层普通党员的一面旗帜,更是村中父老乡亲的贴心人,是子女心中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是我们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工作者精神高地的坚守者。我们所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或村长干部,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更有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可以从身边去找到含有朱彦夫同志精神的典型、榜样,我们每一个教研员,都可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可以从身边小事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事情。

听着他的事迹,我被深深地感动着;看着他那残废的身体,我被极大地震撼着;想着他的精神境界,我充满了感慨与惭愧;想象着他给别人带来的人格鼓舞与帮助,我暗自检讨着自己的工作,思考着自己的差距。

1.他本是个普通人,如何成为了钢铁战士?

为什么伤痛和残疾并没有磨灭他钢铁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挑战生命极限的无穷力量?因为它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与战胜困难的韧性。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看来,朱彦夫同志是经历了人生巨大的风雨与磨难,才在其人生的天空中显现了美丽的彩虹与云霞!与其腐烂,不如燃烧!自己则缺乏坚定的意志,稍微有一点困苦就容易灰心丧气,自然界的凄风苦雨往往就令我感冒难耐,昏昏沉沉,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有鲜明的成效。

2.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神,如何接近普通的民众?

朱彦夫同志领导群众们脱贫致富,功绩卓著。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了一座丰碑;作为一名残疾人,却能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自然是我们普通群众、普通党员心目中的神。可为什么能够不脱离群众呢?为什么没有出现“离亲叛众”的现象,也没有“众叛亲离”呢?因为他俯下身子当群众,眼中有民生的疾苦,心中有乡亲们!我们为什么本身就是普通人,就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何却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样式?为何不能接近一线教师与学生?我们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到学校去,深入课堂,接触学生,才能将学习落实到实处。

3.传承精神因子,成就精彩人生。

近期的群众路线系列学习,是本人入党以来的一次重要学习活动,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有一次全面而具体的认识洗礼,是本人提高认识,提高政治觉悟与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这攸关本人的专业发展提升,是另一种形式的专业技能鋳炼。反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更是无比的汗颜与羞愧!只有勇于传承朱彦夫等人的伟大精神因子,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精彩的人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八

再一次被“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所感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及颁奖盛典,总有无数国人被一次次的感动。

2007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不少的人做出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情:

陈晓兰,上海一家地段医院曾经的医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坚守医德;既然救死扶伤,良知远比医技重要。近十年时间里,她毅然揭露多达二十种假劣医疗器械及背后的种种伤天害理之举,历经磨难和打击而不悔。

谢延信,河南焦作一名普通矿工,他以三十三年的忠贞与孝心侍奉亡妻家人,铸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撼地的“上门女婿”。犹如一匹老马,他虽无缘驰骋千里,却一步步攀上了善良的峰顶。

胡鸿烈和钟期荣,一对均已八十九岁高龄的夫妇,聚财有道,本可锦衣玉食,有感于许多年轻人无钱上大学,遂兼济天下,散尽一生家财,创办香港树仁大学,培养人才数以万计。贤者伉俪胡鸿烈夫妇在投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令自身成为教育界的楷模。

还有罗映珍、李剑英、李丽、孟祥斌……

感动我们,因而感动中国的,是他们或朴实无华,或艰难执著,或惊天动地,或自强自爱的生命历程;是他们对孝道、对爱情、对诚信的朴素诠释;是他们因人而异,却共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无穷人格魅力。

在他们身上,国人又一次体会着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牺牲,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执著追求,什么叫甘为人梯,什么叫大爱无言。

“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观众一次次泪流满面;我们相信,收看电视转播的观众中,也一定有无数人热泪盈眶。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能触动更多国人的情感,震撼更多国人的心灵,唤起更多国人做“感动”的参与者。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迫切需要修复和耕耘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九

感动中国20xx近日播出,获奖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动中国的优秀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太阳落在了西边的山头,染红了云彩;大屏上的节目《感动中国》,感染了我的心灵。

高龄的卢院士,躺在洁白的病床上,花白的头发和粗糙的手,看着让人心疼。据了解,这位老人与他的妻子平时生活拮据,许多家具都已经有着长久的历史了,一把椅子更是被绑了又绑,但卢院士却说:“物还没有尽其用。”可是,当他捐款时,却毫不吝惜,一下就是八百万。

消防员杨科樟,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小女孩。狭窄的电梯井,他本可以伸开双手撑住墙面,使自己不再往下掉,但为了保护怀中的小女孩,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紧紧怀抱着手中的女孩。尽管杨科樟的生命在27岁那年定格了,但他却永远会活在大家的心里!夜晚的风轻轻吹着我的泪花,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位青年鼓起掌来。

除了卢院士和杨科樟,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此刻,窗外突然风雨大作。寒风使劲吹着,冷雨不停下着,这些感人的故事却犹如熊熊的火焰,温暖着大家。这些故事将会被永远流传下去,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也会使更多的人像他们一样,做善事、行善举,让这份温暖永久地传递下去!

这几年美好生活这四个字就成了我们新的追求。好生活的前面加了一个美,这美是什么?古人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说“羊大为美。”但是当我们走过了漫漫长路后却有了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是美。

20xx年的一天,位于华北农业大学校内的银行来了那特殊的客户,他是87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他用他虚弱的身体颤颤巍巍。地把整个牛皮纸包着的银行的存折拿出来。龙新望说“我们帮他看过两个人的定期,再加上银行卡,所有的加在一起,定期有十多笔,他一笔一笔的来输密码。”卢永根因身患癌症,极度虚弱。这一天特意从医院赶来,把夫妇两人一生的积蓄全部捐赠到华南农业大学基金会的账户上。办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核定一个数就是八百八十万零九千四百四十六元。”黄雪玉在受采访时说。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建校一百零八年来接受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按照卢院士的愿望华浓将这八百八十多万元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优秀青年教师,贫困学生以及科研所需的经费。

“是为国家支援搞现代化,不把教育搞起来,强大起来,是不可能的,”卢永根说。

卢永根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少年时沦为亡国奴的经历,让他坚定了爱国主义信念,他19岁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卢永根回到内地读书。迎接广州解放,1953年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开始了50多年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1960年如用跟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同时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留学两年,在美期间,母亲,哥哥都竭力劝说卢永根留下,但他最终告别了海外的亲人,回到了中国。卢永根是水稻遗传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亚种间杂交稻的培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爱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深扎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带着伙伴们用钢钎和斧头凿开岩石挖出一道长长的水渠,让村里的老百姓终于喝上了甘甜的清水。看到这一画面,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感动中国20xx》里面黄大发带领村民挖水渠中的场面。

20xx年度的《感动中国》给我们讲述了十多个感人的故事,有舍己救人的消防员,有一心报效祖国的科学家,还有做了一辈子好事不留名的医生…其中,令我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黄大发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村子里一直很穷,唯一的原因是缺水。虽然有一口老井,但水已经浑浊不清,黄大发发誓要让大家喝上干净的水。于是,黄大发就带着村民们去挖水渠。虽然后来挖了快一年的水渠废了,但他也没有放弃,继续带领大家另辟蹊径,挖到悬崖了,他第一个跳下去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水到渠成。

我向黄大年致敬!向所有为社会默默坚持付出的人致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想必大家对这句诗都略有耳闻。这句诗告诉我们:如果奉献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我们将变得多么渺小。生活中处处有奉献,那个人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好不容易从床上爬起来,慢慢吞吞地穿上衣服洗漱好,最终我走出了家门。我刚走出家门几十米,就看见一个清洁工在疏通昨日堵塞的“臭水沟”。

她站在水沟上头,拿着铁锹在把垃圾挖出来。她挖出一点垃圾,那恶臭的气味一阵一阵扑面而来,但她一点也没有退缩,一向坚持着,她挖出了一点又一点垃圾。突然她拿铁锹挖不到垃圾了,她站到“臭水沟”里去,冰冻且有恶臭的水冲击着她的脚,她蹲下来,用手去挖,她挖出了许多垃圾,越挖她的手就越黑,她不但没有退缩并且更加努力地干活。大多数人肯定是嫌脏的,甚至连靠近都不敢,可是这个清洁工正好相反。

突然我听见一段对话,一个男清洁工说:“别干了,让别人去干吧。”这个清洁工说:“不,既然做了,那我就必须要做完。”男清洁工又说:“快走吧,那下水道又脏又冰,不值啊。”“不,你先走,我在干一会儿”女清洁工说。说话间,她把下水道疏通了,被堵住的污水向她的脚冲去,她的脚变得黑不溜秋,但她一点也不在意,悄无声息的走了。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从此刻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大树永远葱笼茂盛。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一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孙家栋(功勋科学家)

组委会给予孙家栋颁奖辞: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孙家栋人物事迹:

孙家栋, 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02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王锋(火海救人英雄)

组委会给予王锋颁奖辞: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王锋人物事迹:

王锋, 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03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

组委会给予支月英颁奖辞:

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支月英人物事迹: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04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秦玥飞(耶鲁村官)

组委会给予秦玥飞颁奖辞: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秦玥飞人物事迹: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05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张超(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

组委会给予张超颁奖辞:

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张超人物事迹:

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06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李万君(大国工匠)

组委会给予李万君颁奖辞: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李万君人物事迹:

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2016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

07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梁益建(帮助困难病人的好医生)

组委会给予梁益建颁奖辞:

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梁益建人物事迹: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 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

08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郭小平(红丝带学校创办人)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郭小平颁奖辞:

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感动中国郭小平人物事迹:

郭小平,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09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新疆焦裕禄)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阿布列林.阿布列孜颁奖辞:

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感动中国阿布列林.阿布列孜人物事迹: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男,维吾尔族,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径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10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潘建伟(功勋科学家)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潘建伟颁奖辞: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感动中国潘建伟人物事迹: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11

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2017感动中国人物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北京时间8月21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球场,中国女排3:1击败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郎平和她的队员们在小组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上演“绝地反击”,东道主巴西、小组赛曾战胜自己的荷兰和塞尔维亚都没能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

对于向来有“女排情结”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冠军重于千钧,五星红旗飘扬那一刻,《义勇军进行曲》响起那一刻,激动与幸福的泪水美于一切。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献爱心倡议书(优秀13篇)

下一篇:正规个人租房合同通用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