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优秀11篇)

最新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优秀11篇)

小编:文锋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一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长征

五岭

千山乌蒙

不怕岷山只等闲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三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4、读课题。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了解写作背景

1、(板书:长征),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板书:七律)齐读课题。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七律是体裁。

简介:“七律”是近代诗的一种,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每两个句子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感受长征艰难

1、自读全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释疑。

2、指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相机出现“远征难”、)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诗中作者用一个词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数不胜数的艰难险阻,(相机出示“万水千山”)

5、对此,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相机显红“不怕”“只等闲”)

6、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意思,指导朗读。

三、品读,体会“不怕”气概

1、首联两句总领全文。

2、红军在长征中走过了“千山万水”,遇到了“千难万险”,在这首诗中,作者具体选取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翻越五岭、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过岷山)

4、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连绵起伏,绵延不绝,重峦叠嶂)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楼房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崇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崇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狡猾的敌人为了阻拦红军,抽掉了本来作为桥面的木板,泸定桥上只剩下铁索,向桥下看,真叫人胆战心惊。     红四团发起总攻了,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不少英勇的战士被敌人密集的枪弹射中,摔进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里,卷进了像瀑布一样直泻而下的红褐色水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负责巧夺泸定桥的勇士们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可歌可泣!)

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寒”字,暗示红军巧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6、指导背诵

四、总结

1、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2、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五、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阅读毛泽东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两首摘录在摘抄本上。

3、读读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丰碑》《草地夜行》《马背上的小红军》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五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六

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一课时

一、质疑解疑,释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几个学生读课题)。提醒学生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一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指名回答)

4、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自己的疑惑。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毛泽东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二、初读,读顺诗文。

1、引导学生听诗朗诵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诗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4、指导学生读生词。

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5、把词语送到诗句中再读。

6、齐读整首诗。

三、再读,理解诗文。

1、告诉学生,把诗读正确、通顺了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人常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学生静心默读这首诗,找出诗中哪一句能概括整首诗的意思。

2、课件出示整首诗,随学生的`回答把第一句变红(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

4、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经历的万水千山)

5、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山名和水名)

6、学生交流(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7、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经历这么多的山水,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七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讨论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九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十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第二课时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模板8篇)

下一篇:2024医院防洪防汛安全应急预案(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