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雪灾凸显的社会问题
我还想到,雪灾也充分凸显了当下的社会问题。
第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仍然突出。雪灾中,尽管我们看到了许多城市对无法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源源不断地送来温暖和关爱,“请留下来过年”,“请来我家过年”的一声声问候与邀请有如春风拂面,还有那些源源不断的捐赠物资陆续运抵灾区,国人万众一心,互援互助,共渡难关,的确使农民工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抚慰。然而,我以为,所有这些都是基于我们的同类在生存面临困境和厄运时一种最基本的人道关怀和道德体现。如果我们仅仅被这些短暂的温暖所感动和满足,说明我们许多人仍然对当下处于社会最底层,然而又是城市发展中最不可或缺的农民工群体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漠视。假如我们的城市能够真正让大多数农民工融入其中,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实在居所,找到一个心灵安顿之乡,还会出现春运期间几乎举国搬家这样的世界奇观吗?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在城市,农民工依然是农民工,甚至农民工的第二代仍然流动在打工的城市和老家之间。为什么数十万人要在寒风冷雨中苦候,为什么不惜徒步?为什么不惜代价从“黄牛党”中买来一涨再涨的火车票,回到心灵与情感的“家”?我想,归根到底,是许多城市并没有接纳他们,同样,他们也无法融入城市。
理论界和中央有关文件早就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还农民国民待遇”的观点了。可是当我们环顾城市,对农民工的“森严壁垒”依然有增无减。比如,让农民工的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似乎还有不少障碍;让农民工在城市得以低成本生存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改造,正在以许多冠冕堂皇的理论而进行着大张旗鼓的清拆和改造;还有,限制所谓“低素质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声音,居然能够在一些城市的最高权力和议事机构,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或提案的方式被接纳。还有,农民工的社保、医疗等权利,事实上在许多城市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第二,是能源供应和贮备以及基础设施的极端脆弱。雪灾不久,不少城市的煤、油、电告急,一些城市几近瘫痪。很多城市几乎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源贮备计划。以重灾区贵州省为例。一方面全省供电紧急,另一方面全省12座大型发电厂由于缺煤而停止运行。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指挥和进行跨省协调下,情况才有所缓解。其实,雪灾并非一夜之间形成,假如我们在贮备上有所准备,局面会至于如此失控吗?能源供应与贮备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油、煤、电荒一再出现,而且出现的频律加快,负面影响加剧。个中原因众说纷纭,虽然我们或许无法知道详情和原因,但我们有理由质疑,一旦更大规模的灾害或突发战争出现,我们将如何应对?
第
三、基础设施设计标准太低。雪灾中,许多基础设施包括输电电缆,铁塔被击垮。至使许多运力、产能无法正常发挥和调度,使雪灾以及应急救援工作有如“雪上加霜”。而我们知道,暴风雪在一些欧美国家也是常事,一些技术专家甚至指出,在暴雪季节,美国的一些电缆挂满小腿般粗的冰凌并不鲜见,可人家就是不那么容易发生倒塌事件,说到底是我们的设计标准太低了。或许有人说,这场雪灾是50年一遇,我们的基础设施总不至于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进行设计吧?问题是,气象专家的解释告诉我们, 50年一遇仅仅是指灾害所持续的时间,而非指其强度和极端温度而言。这样看来,问题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在整个国家已经步入电气化、现代化、信息化之后,我们的整个抗御灾害体系都同步进入了吗?
雪灾一下子凸显了社会的进步与问题。我们应该为这些进步感到欢欣和鼓舞,并且要善于总结这些进步得以形成的原因和经验,记录下社会进步的轨迹,让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能够更加走向理性和成熟。然而,我们更需要了解当下社会的困境和问题。毕竟,再大的天灾都是暂时的,风雨过后是彩虹;然而,体制的冲突,城乡的矛盾一旦通过偶然事件的激发,对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
当然,我希望这个推断和结论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