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模板8篇)

最新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模板8篇)

小编:翰墨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一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9、范增数目项王。

10、若入前为寿。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3、头发上指。

14、刑人如恐不胜。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活,使动用法,使……活命。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前,名词作动词,上前。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止,使动用法,使……停止。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7、拔剑撞而破之。

18、籍吏民,封府库。

19、沛公今事有急。

20、此亡秦之续耳。

21、此其志不在小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破,使动用法,使……破裂。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军,名词作动词,驻扎。王,名词作动词,称王。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使子婴为相动词,是,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且为之奈何

何辞为

为击破沛公军

(二)故

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

(三)辞

卮酒安足辞

未辞也

大礼不辞小让

(四)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二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4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6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

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

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7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基本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2、古今异义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6、特殊句式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四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三、选题设计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孟子》作品来归纳出《孟子》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的有关评价,增进对《孟子》创作成就和影响的认识。

参读书目:

(1)曹础基《先秦文学集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版。

(3)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2.《孟子》与《论语》异同之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与《沦语》同列“四书”,对两者作比较研究,可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

参读书目:

(1)杨伯峻《(论语)和孟子》,载《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贻《盂子的文学价值》,载《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张志岳《关于中国封建时代的讽喻文学和叛逆文学两个传统问题的初步探讨》,载《中国文学史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孟子的论辩艺术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体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即使把它放人当代论辩艺苑之中来欣赏,仍不失为一朵奇葩,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论辩方法作探讨。

参读书目:

(1)徐立《(孟子)骋辞逞辩的特色》,《语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3)高捍东《有效的演讲技能》,中南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吕银风《论辩之法》,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五

1、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1、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余始循以入(开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六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今义:劝说

六、难句翻译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七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1、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2、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3、铁衣:铠甲。

4、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结着很厚的冰。

5、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6、惨淡:昏暗无光。

7、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饮,动词,宴饮。

8、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9、冻不翻:(红旗)被冻得怎么吹也飘不起来

【考试范围】

1、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4、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5、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表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拓展:李白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上一篇:最新销售协议合同(精选10篇)

下一篇:路虎智能驭领远程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