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优秀9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小编:雅蕊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课文中事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冰水混合物,透明容器

一、导入

1.展示透明容器里面的冰水混合物,说明:水的温度很低,和冰的温度相近。

2.学生观察温暖的室温下透明容器里冰块的变化。

二、学习“北极熊的忧愁”

1.假如你是生活在冰上的北极熊,请以北极熊的口吻讲述在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情况下的遭遇。

2.阅读《地球“发低烧”了》。

联系自己生病发低烧的感受,说说地球“发低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4.齐读《环境警报》,联系经验,谈谈感想。

三、学习“假如地球继续变暖”

1.思考:假如地球继续变暖,会带来哪些问题?可能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2.阅读课本关于海平面上升的段落和环保志愿者书写的标语。

在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中挑选某一个问题,试着为它撰写一条环保警示语。

3.分角色朗读《珠穆朗玛峰》。

你觉得这位小作者的想象有道理吗?为什么?

四、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历史、名胜等。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名胜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等。

学生活动设计

收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三

《伸出爱的手》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整个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第一课时《走进残疾人》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了解他们对待生活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盟生关爱残疾人、关爱有困难的人的想法,并能走近、尊重、关爱残疾人,把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爱心。本节以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活动中感悟为教育方针,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发现、总结,以达到学生主动发展的宗旨。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容易体会到由于残疾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因此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一系列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发现,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心,关爱残疾人,关爱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两位教师进行了以“走进----尊重----关爱”残疾人为主线,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品的来源与生活,知道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精神。主观上希望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和更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目标锁定在“了解残疾人、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这三个环节上。通过引导学生角色体验,亲历残疾人,让学生首先了解残疾人,进而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方便,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身残志坚的品质和精神力量。从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再到深刻的了解后拓展生成新的主题——除此之外,谈谈自己熟悉的残疾人或所遇到的残疾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帮助的弱势群体还有很多,由此引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而后为这种关爱要怎样做出行动。整节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感受残疾人不容易、不方便,但是,他们也有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去关爱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残疾人也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

2、懂得做人应该有爱心和同情心,懂得怎样去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愿意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和生活。

行为与习惯:

1、做人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关心爱护残疾人。

2、不讥笑捉弄残疾人,努力做到尊重并尽力帮助残疾人。

重点: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并由此产生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友爱。 难点:增强学生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教师在设计《走近残疾人》一课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实效,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达到目的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儿童了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走近残疾人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生动的情景模拟、亲身的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两位教师充分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体验肢残者:让学生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等活动目的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模拟体验后,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残疾人生活得不容易;这时过渡到“尊重残疾人”这部分内容,进一步感受他们的同龄残疾人生活、学习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的爱心、同情心。

三、整体感悟,产生同情

为了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两位教师都精心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通过多媒体播放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学生感受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接着展示残疾人优秀的运动员介绍,随后,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观看有关残疾人(张海迪、何军权、北川的折翅芭蕾女孩李月等的资料)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通过“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等环节的活动,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勇当生活强者的顽强意志。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从而加深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图片使学生了解残疾人,感悟出残疾人在生活上的不容易,利用视频制造情境,这些是平时生活中孩子们看不到的,使他们了解到残疾人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孩子们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心。

四、感悟提高,拓展升华

是的,他们的不幸让我们同情,他们的坚强更是让我们敬佩!多么不容易啊,正因为这样,他们更需要大家的尊重,需要我们的关爱。怎样帮助他们?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与引发。课件《千手观音》录像的播放,在自主探究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教材现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诸多不便和困难,进一步明确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残疾人。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残疾人的敬佩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对这些残疾人,党和政府又会怎样关爱他们呢?王春宇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有关残疾人的专用的公共设施,国家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说说助残知识,并体会社会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

杨丽莉教师课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命运对他们是残酷的,可是身残志坚的他们却能用一个健康、完整的心灵去拥抱这个色彩斑澜的世界,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投去我们的支持、鼓励吧!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将这世界变成爱的乐园,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更加灿烂美好。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爱心活动,尽你我所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利用音效的作用,以一曲动人的旋律做衬托,改变了以往的一问一答式的课堂小结和拓展延伸,而变为教师的祝福和希望。升华本课的主题,体现了品德课的人文性。

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将这世界变成爱的乐园,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我们行动起来,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更加灿烂美好。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两位教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的类型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耳朵认真倾听,用身体亲身经历,而且至始至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这种现实儿童与文本儿童的对话,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促进儿童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与提升,帮助儿童形成认识、激发情感,使儿童了获得新的发展,体现了本课程发展观。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还能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这样就达到学生了解、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教学目标。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化的活动。以生活为起点。活动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因而体会更深刻、更真实。这些都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落实了预设的实效点。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目标:让学生懂得,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全是来自于灾害本身,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慌乱和对灾害来临时自救知识的匮乏造成,因此应该学会一些灾害自救互救的常识。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常识和技巧。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人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意识到灾害无情人有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面临灾害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的常识和技巧。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到面对自然灾害时,从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人民解放军的救助、人民群众的救助等不同方面,感受到灾害无情人有情。

活动准备

1、学生搜集在面对灾害时采取的自救方法。

2、调查身边的人参加过哪些捐助爱心的活动。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可怕的自然灾害

(活动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是巨大的,意识到面对灾害时,应该学会自救)

1、师:地球上常常会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呢?

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雪灾、火山爆发、海啸……

师:这些灾害是大自然中的不可避免的,让我们再来的感受下这些可怕的自然灾害吧!课件出示――――自然灾害图片。

2、师:看见我们美好的家园就这样破坏、生命瞬间消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好大啊!

生2:这些自然灾害好可怕!

生1:地震的破坏力很大!

生2:我发现在自然灾害面前应该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逃生,这样会安全一些。

4、引入课题。

活动二:灾害中的自救

(活动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科学的自救方法)

洪水

1、了解武汉的所在位置。师: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洪水方面的地图吗?出示课件――――显示中国江河分布地图。(显示武汉地区)

师:找到武汉所在地。从这幅地图中你认为我们这儿最易发生什么自然灾害?

生:洪水。

2、师:咱们武汉是江城,洪水的多发地带,当你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场特大洪水。相机出示课件――――98洪水,了解自己的家乡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带。

(解说:19xx年的夏季,暴雨一场接着一场,长江里的水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冲破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许多孩子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变成孤儿,泪水、血水交织在一起)

3、师:同学们,假设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洪水,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个试验。相信这个试验能给你启示。

(课件――――播放紧张音乐)假设洪水来了:请两组同学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

采访逃生最快的小组同学,请问你们的经验是什么?

生1:我们一个个的出来,不拥挤

生2:女士优先

生3:不能慌张

4、师: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灾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冷静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5、师:安全疏散后,我们往哪里跑呢?

出示课件――――讨论:假如洪水来临时,往哪里跑最安全?(有时间逃跑)

生1:高处跑

生2:比方说屋顶、山坡、大树等等

师:出示课件――――假如洪水已经来了,我们来不及撤离?又该怎么办呢?

生1:抓住逃生的悬浮物品

生2:制作逃生筏

生3:等待救援,带好简易食品

6、师:同学们的方法,很科学又合理,让我们再来听听主持人的一些逃生好建议吧!出示课件――――洪水自救。

地震

1、联系身边的例子,引入地震自救方法讨论。

2、小测试:师:假设遇上了地震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测测吧!检测地震自救安全系数,看谁的方法最合理、最科学,自救安全系数最高。

a、卡片抽取题目检验。(指名学生代表大家抽取地震发生时的所在位置)

b、快速选题,说出选择道理。

情景一:高层楼房

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正处在……,怎样逃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不能坐电梯,躲到空间跨度小的地方

生2:保护好头部

生3:关掉煤气、电源

生4:可以躲进厨房

生5:保持冷静,在余震过后,迅速撤离

情景二:公共场所

生1:我认为应该可以躲在坚硬的桌子下面

生2:我觉得应该远离天花板上垂吊的物品

生3:保护头部是对的

生4:躲到空间跨度小的地方

……

情景三:室外(大家一起交流)

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正处在室外,又该怎么做?才能将伤亡程度降至最低?

生1:保护头部

生2: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生3:远离高层建筑物

生4:远离危险地区如:加油站、炼油厂……

3、小结。

师:如果发生地震了,应该学会根据当时所处的场所和情境,采取相应措施,把我们的伤亡程度降至最低。

师:100小时:1人获救

117小时:1人获救

148小时:2人获救

164小时:1人获救

179小时:1人获救

……

216小时:1人获救

266小时后:80岁的老人,从废墟中解救出来

5、师:刚听到你们的感叹声一阵一阵,甚至还为他们鼓掌,这是为什么啊?

生1:没有想到这么久了还有人活着,真是生命奇迹啊!

生2:我为他们感到高兴,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

生3:真不简单……

生1:一天后,我感到很害怕,想有人来救我,又怕没有人来救,心里很恐惧

生2:三天后,我会觉得没有救我的希望了,我要放弃我的生命了

生3:五天后,唉!我想我的生命要终结,我放弃我的生命

生1: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生2:我们一定要坚守生命信念,才能赢得宝贵的生命

生3:不管怎样,都不能放弃生命,要勇敢的活下去!

8、小结。

师:说的.真好,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坚守生命信念,才有生的希望,同时,我们国家、政府也不会放弃、不会抛弃这些受灾地区的人,虽然灾害是无情,但人是有情的。

活动三:灾害无情人有情

(活动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意识到灾害无情人有情)

生1:我感动的流泪了,除了感动只有感动!

生2(含着眼泪):我觉得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会去帮助受灾的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解放军叔叔尽全力帮助受灾地区的人,真让人感动。

生3:我也很感动,我想对灾区的朋友们说,虽然你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是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中国13亿人,都会来帮助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师:我的感受和大家一样,感动中国,感动常在。当灾难降临在我们面前,国家^领`导人送来了真切的关怀和问候,让我们感到心里很踏实,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我们的解放军叔叔,他们的来到让我们心里感受到很安全,全国人民互帮互助,他们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心里暖暖的,共筑中国友好大家庭。

生1:我参加了捐书活动

生2:我参加了捐钱活动

生3:我将衣服捐给了灾区的小朋友

3、师:当你和身边的人在为受到自然灾害的人们捐款捐物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

生2:我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他们,我认为很值得

4、小结。

师: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当我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灾害无情人有情。这不仅还让我想起温总理说过的一句话:课件出示――――温总理说过: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师:现在我们要说: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

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5、全课总结。

生(坚定有力的齐答):是!

6、拓展。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家为自己制作一个灾害自救手册。出示课件――――灾害自救手册。

板书:

灾害中的救助

冷静的心态

灾害无情

科学的方法

人有情

坚定的信念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通信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的需求、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相关联。

能力:能通过采访、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选择和处理信息。

知识: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人类通信的发展历史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百科知识书,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有兴趣的。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相对比较封闭、教学资源比较薄弱的环境里,虽然他们对现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如电话已有所了解,但本课中有些从历史的角度来体现的内容,学生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他们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通信方式缺乏详实和全面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通信的发展和变化。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资料和教师的有关课件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教材的两个调查表引导学生探究通信的历史演变;用绘画或演讲等形式畅谈未来的通信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灵活运用对比等方法,来展开通信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能生动又真切地感受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体会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及近代通信是怎么发展的。

1课时。

完成话题“过去的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络”“通信畅想曲”的教材内容。

活动一探究古代的通信方式

1.[播放动画:烽火传敌情]

2.[播放课件:古时书信传递]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体会宋代著名词人陆游的诗句,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并说说还知道哪些古人传送信息艰难的故事。了解古代人们以书信表达情感和盼望家书的心情。由于当时书信传递的速度很慢,所以“书回已是明年事”。

:古代通信靠人力、畜力完成传递,速度慢、数量少。受各种条件限制,要想及时得到消息十分不容易。

设计意图: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活动二通信的过去和未来

1.[播放课件:信息传递的比较]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到纽约,不同时期的传送方式及传送时间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感受通信的发展,如通信工具更加先进,通信速度不断加快,通信容量越来越大等。(板书:通信方式多由慢到快)

2.[播放视频:飞速发展的信息络]

采访父母和周围的人,了解通信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谈体会,进一步感受通信的飞速发展。(板书:从烽火台到互联科技发展会更加发达)

3.[播放课件:畅想未来的通信]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想一下未来的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感受通信的发展和变化体现在通信方式越来越多,传递的时间越来越短,并通过畅想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烽火台到互联

通信方式由慢到快

科技发展会更加发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六

1、借助他人的评价,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2、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3、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愿意改正。

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学会真诚地和别人交流,把表扬当作提醒,不断地完善自己,懂得用宽容、乐观的心态去感受别人的目光。

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激情导入

二、以他人为镜,提升自我认识

1、第一面镜子:家长

在小组内交流父母写给自己的话,可以大声读,也可以交换看。了解自己在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2、第二面镜子:同学

(1)阅读教材中的活动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

(2)学生分组开展“我是谁”的游戏,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3、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三、活动拓展

1、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可以做我们的镜子。

2、准备三张小纸条,找三个你认为了解你的同学,把纸条给他们,让他们写下他们眼中的你。最好能说明评价的理由。

3、学生记录下别人的评价,并表明自己对别人评价的态度。

4、学生自我评价,填写“同学眼中的我”一栏。

5、小组交流“同学眼中的我”。

6、教师总结:通过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都各有特点。别人的评价你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鼓励学生不断以人为鉴,完善自己。

四、实践园地

1、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相关的人。

2、教师可当堂或事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加以下面积极的评价,完成“老师眼中的我”一栏。

3、可让学生提前或在课后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采访,完成其他填写内容。

4、学生对教师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七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的意思。

2. 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犯了错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借助批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故事或关于里根的小故事。

2课时。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责任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也可以查字典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责任》,相信大家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对“责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知道应该怎样来要求自己成为一位有责任感的人。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住它的读音,字形,再往下读。

2.同桌互抽读文,读中互相检查生字读音。

3.分段检查学生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以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结合旁批自学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6.全班自学情况汇报。

7.全班交流,评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是会有出息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要让小男孩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等。

1 从重点句入手,明白事情的起因。

(1)过渡:曾连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时,深有感触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2)让学生朗读这句话,师问:过失是什么意思?谁能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男孩的过失是什么?请找出相应的段落。

(3)学生自由读第1段,结合旁批,了解故事的起因,体会小男孩的“委屈”。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阅读感受批注在书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记下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

2 学习第2、3段,体会父亲的严厉。

(1)是的,面对老太太的不原谅、甚至索赔,小男孩尽管委屈,可他还是向父亲一五一十地汇报了实情。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这对父子的对话内容吗?先让同桌互练,再抽两组全班表演,评议。

(2)师:请结合旁批阅读课文第2、3段,问:父亲为什么也这样严厉?当儿子面临困难的时候,他只答应把钱借给儿子,这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把你的意见写下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积累,反复阅读,读出里根委屈而为难,父亲近似不近人情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

3 读第4段,体会里根的自豪。

(1)里根先是委屈,然后是委屈而为难,后来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自豪)这变化太大了!其间发生了什么?请大家齐读第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小男孩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具体句子。

重点理解:不知洗了多少盘子和碗,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自豪地把钱交到了父亲手里。(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来理解)

(2)读句子,读出里根劳动的艰辛和后来的自豪感。

(3)付出了辛劳与汗水,换回了骄傲与尊严,面对儿子的所作所为,父亲是怎样说的?

体会重点句,抓住“欣慰”探寻父亲严厉的原因。

对父亲的这种做法你有什么新的认识?请真实地写下你的感受。

4 回归整体,升华对“责任”的认识。

(1)读最后一段,问:什么叫“深有感触”,里根为何感触?学了本文,说说现在你对“责任”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小男孩后来成了美国总统,一个有出息的人。请把自己当成里根,设想这件事对里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1.你曾经有过过失吗?当时你是怎样对待的?学了本文,你有什么触动?请学生写一个片段。

2.为本文设计板书。

两题之中任选其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八

1、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组织机构、发展变化、校风校训等。

2、使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3、通过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着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主人翁意识。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校园新貌。

学生回答,教师贴彩纸。

1、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巡视。

2、小组推选几个代表上台介绍交流的情况,展示新旧照片、过去与现在的师生人数、教学设施等资料,然后贴在彩纸上。

1、在调查的过程中,同学们问道,家乡的学校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课前,同学们当了小记者,采访了老师、领导以及自己的爸爸妈妈,现在就请同学们整理收集到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整理收集到的信息,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家乡的学校越变越美丽,是因为全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小主人,为了学校的明天更美好,你有什么样的设想和建议呢?你能为学校做点什么呢?下面我们每个同学都来当当“小小设计师”。

(1)小组讨论讨论。

(2)全班交流各组的设想和建议?

(3)采访学校的校长,请他谈谈感受,发表看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篇九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想想他们的难处》“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学要求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2.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愿意帮助残疾人。

3、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2、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准备:图片、名言收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欣赏

1.出示图片:(1)仔细观察这幅画,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2)从这幅画上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二、角色扮演

1、同桌一起扮演一下图中的盲女和她的同伴。

思考:扮演盲女的,请设想一下,双目失明的你对大自然的美景有怎样的渴望……

扮演她的同伴的,想一想你会对盲女述说什么?

2、指名扮演

3、通过亲身的扮演体会,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

3.小结:平时我们正常人的生活,感受不到这样的痛苦和不便。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是看不到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世界,有的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听不到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有的有其他方面的残疾,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应该多为他们着想,多想一想他们的难处。板书课题:想想他们的难处。

三、体验启发

3、指名说。

5、学习p9-10上的资料,小组讨论:谈感受。

6、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从他们的身上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师述:桑兰、刘涛、舟舟、霍金,他们这些残疾人,在生活上,也许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他们却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一项又一项奇迹。他们坚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仅要钦佩他们,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总结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这样一样群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要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因此需要我们去关心、同情和帮助他们。残疾人是非常不幸的,但是,他们应该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享有人格上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尊重残疾人。

二、辨一辨

1、出示p11图画

提问:图片上的两个小朋友谁对谁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补充阅读p11《小辞典》

3、出示p12《一个残疾儿童的信》

想一想,林林最感焦虑的是什么?假如林林来到你们班,你将会怎么办?4:小结:模仿残疾人的样子是不尊重残疾人的表现,这样做是不对的。主动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关心残疾人的表现。

三、说一说:

1、读一读小故事,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我国政府是怎样关心和保护残疾人的?

阅读p14教材,班级讨论交流

3、师:国家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了许许多多的益事——组织残疾人乐队、给残疾人捐款、社会办福利工厂、修残疾人坡度通道、开办残疾人学校等等。那我们能为这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做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四、全课总结:

关心、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表现,我们从小就要为其努力,做到在生活上同情、关心、帮助残疾人,在精神上鼓励、支持他们,成为文明的好少年。

生死不离

教学目标:

1、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2、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的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受同龄孩子在灾难面前的,对同伴表现出的至真至纯的爱,引导学生深刻的审视自己,从而潜移默化的将这种爱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

出示图片(到处是断壁残垣,残垣断壁,交通中断,通讯瘫痪,一座座城市成为孤岛,一时间哀号遍野)

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一幕时,你想说些什么?(在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大自然在一瞬间就毁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家园;人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束手无策)

你对这地震有什么了解吗?

二、讨论交流

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8.0级,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人省市区417个县,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多元。这场地震让许多人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许多孩子一夜之间成为了孤儿……而更多的人来不及话别,来不及再看一眼这世界,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图片感受)

1、出示图片——英雄的图片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发言)

师小结:可以这样说,他们都是好样的!!!

2、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去读读他的故事

3、读一读,再讨论交流

你有什么感受?(敬佩、感动)

他们在地震中都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举手,畅所欲言)

值得吗,为什么?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分组讨论讨论后再交流:沉着冷静,勇于救人,临危不惧)

如果你是邹雯樱,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说说)

4、小结

大地怒吼的这一刻,是他们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生死不离,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断臂天使“小王彬”、废墟中领唱国歌的“许中政”、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何亚军”等,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小英雄,还有许多为了救助其他的生命,不幸和邹雯樱一样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人们,我们永远记住你。

多勇敢的孩子啊!多坚强的少年啊!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三、明心见性

这如一首歌中唱得好:(播放歌曲)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那里,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这一刻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各抒己见:捐款,捐物,去前线和他们结成一帮一的好朋友,与他们通信鼓励他们……)

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国已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近600亿元。

是啊,大灾之后是大爱!这一个个捐款箱凝聚了我们多少深情啊!这一根根蜡烛有寄托了我们多少的哀思与祝福!(出示捐款的图片)

出示:“汶川你好!汶川期待你重新站起来!”

四、总结延伸

大地不会忘记,汶川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世界不会忘记,英雄们用热血和身躯铸就了一幕幕辉煌的史诗。大灾之时有坚强,大灾之后有大爱,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又一幕。让爱延伸,让心传递,与你同在,《生死不离》。

唱《生死不离》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4、伸出我的手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侧重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国一贯倡导的社会风尚,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对于小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却很少体验,也不理解那些在贫困地区生活,或因天灾人祸、疾病而陷于困境的人们生活的艰难和苦恼。教他们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别人,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课是根据这一主导思想增设的。

教学要求

1、同情生活贫困或不幸的人们。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做倡导的社会公德。帮助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3、关注生活周围和社会上贫困和不幸的人们。

4、积极参加支援灾区和“希望工程”、“手拉手”等社会救济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2、学会关心他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教学准备:歌曲、图片、小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说“爱”是什么?

小组交流:

当自己生病或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时别人对你的爱意味着什么?

二、听一听(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1.放音频:

歌曲《爱的奉献》

2.想一想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3.说一说

你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听过这首歌?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

我曾经遇到()

我在电视里看到()

我在报纸上看到()

我听爸爸妈妈说的()

我在网上查到的()

4.小结:

我们的周围有多身体有病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学一学

自读p16《我怎么办》

1.小组交流:

燕燕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她是什么心情?

燕燕此刻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2、小结:

当燕燕父母身患重病的时候,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非常痛苦,此时,我们应该为他们献上一份爱。这爱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还包括精神的鼓励和心理的安慰。

3、阅读p17上的日记(同桌互说感受)

4、讨论:如果不幸发生在我身上,我最希望的是什么?

5、阅读p18上三段场景文字,小组说一说我该如何做?

四、读一读

全班带有感情的朗读小诗《手》

五、总结

我们是一群幸运儿,可以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但我们不能忽略了生活在艰难和不幸中的人。当有人遇到不幸,生活、学习有困难时,别忘了伸出我们的手,献出我们的爱,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看到了生活在不幸和困难中的人,所幸的是我们社会上有许多富有爱心的人,他们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渡过了难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受资助的人们的心声。

二、想一想

1、自读p19上回音壁

2、同桌交流感受

三、读一读

1、阅读p19小资料

2、提问:

你了解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吗?

3、看看p20小讨论

说说文中的同学谁的想法对谁的想法不对?为什么?

4、你见过或亲身参与过这种活动吗?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

四、说一说1.小组交流理解p20说一说内容

2、出示小黑板:

“愿爱的阳光洒进每一个贫困的角落,赶走贫病与忧伤。”

“愿每一个受助的人走出困境,每一个给予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3、请同学在小组中谈感受

4、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收集的类似名言

5、师:同学们,让我们都来伸出友爱之手,为我们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让我们每个人的爱汇成江河,滋润所有的心灵。

五、全课总结激发情感1.再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师生同唱。

2.总结升华:在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顺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需要我们的爱心、帮助。也许由于我们的爱心,他们就可以和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上学、读书,和我们一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我们也为他们献上一份爱心。

六、布置活动

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

活动对象:本校、本地区、其他地区的残疾人或生活有困难的人。

活动形式:写慰问信,捐送图书,学习用品等,或帮助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5、绿色小卫士

教学目标:

1、复习环境污染产生的各种危害,树立危机意识、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身边做起,从校园生活做起,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确立一个理念“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2、为“学校垃圾”分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出方法回收废弃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交流各种污染情况

2、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引入主题

1、谈话,引入

2、分类:根据垃圾的用途进行重新分类

(1)讨论:你知道垃圾的回收有哪些方式?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代表发言

(3)小结:(定位一种思想)垃圾是一种放错的资源。

三、分组制作

1、师激发学生动手创作

2、师讲解创作注意点

3、学生分组创作

4、作品展示,学生简介创作过程

5、小结

四、延伸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环保标语,唤醒社会关注环保。

四下品德与社会教案:6.我们的民风民俗

一、教学目标:

情感: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与邻居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我们身边有关的民风民俗的资料,查找相关的网站、网址,了解有关信息。

2、教唱歌曲:《大中国》。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呢?

(出示56个民族的大照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对,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在这个大家庭中住着56个民族,有着13亿的兄弟姐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建设我们祖国而做贡献。

3、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呢?谁能举例说一说呀。

(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小结: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饮食和居住环境上也有差别。比如: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帐篷,有的住窑洞等等,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不同的民风民俗。

(二)、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民风民族。

1、出示事例,了解风俗。

(播放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的活动录象)

学生展开讨论:

(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住水是对傣族人民的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情感,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与傣族心心相连)。

2、同学交流,丰富了解。

学生交流、汇报。

(伴随着学生的汇报,并让学生大致介绍这个民族的情况,人口、分布等)

(三)、正确对待传统习俗。

教师出示一位学生的烦恼:自己的各个结婚,但因为村上有这样的习俗,结婚要摆酒宴三天,大吃大喝,因为自己家里比较穷,父母想不摆了,但觉得只是习俗,怕村上人说,所以只得去借钱摆阔,他感到不可理解。

学生讨论,他们这样的做法怎么样?

(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民风民俗,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我们应该要抛弃,培养正确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同学们,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我们也只有积极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使我们具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有关民风民俗的网站,希望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去查询,我们可以在上面查到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演讲稿(通用8篇)

下一篇:包工不包料建房合同书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