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q正传读书心得(汇总12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一
第一段:介绍张居正传读书心得体会的背景(150字)
《张居正传读书心得体会》是一本以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为主角的传记,作者通过展现张居正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变迁,以及他对书籍的重视和学习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这本传记中,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对于读书的理解与看法。
第二段:张居正对读书的理解和看法(250字)
张居正将读书看作是一个提升能力和获取智慧的过程。他强调“治学必求实”这一理念,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而非纸上谈兵。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系统地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树立了宏大的学术目标。同时,他也强调读书要从实用出发,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他自己也是一个实践者,他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奋斗,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文化名人。
第三段:张居正的读书方法(300字)
在《张居正传读书心得体会》中,张居正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他主张阅读要有系统性,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有目地地选择书籍。他还建议大家要有计划、有方法地读书,不仅要读,还要思考、分析和总结,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他主张多角度地阅读,要有全面的知识面,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他也强调了阅读的态度,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要有研究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心态。
第四段:张居正的阅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300字)
张居正的阅读方法和心得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他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其次,他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指出只有将阅读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最后,他告诉我们阅读要有目标和规划,要有计划地选择和读书,以充分利用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张居正的阅读心得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五段:总结张居正传读书心得体会对于当代读书的启示(200字)
通过阅读并且体会《张居正传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张居正的读书心得对于当代读者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读书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并且要有目标和规划地读书。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二
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在了我的书上。我微微侧躺在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散发着墨香味儿的——《阿q正传》。
阿q不但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有时人们会说:“阿q,你真能做!” 阿q也不管是褒还是贬,总之很高兴。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最恼人的是在他的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作者用寥寥几笔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质朴、老实、勤劳然而又流里流气、投机取巧的人物形象。对于阿q,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本质是一个勤劳淳朴、老实的农民,但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态的心理。当被一些闲人欺凌的时候,他的一句“儿子打老子”的话,充分体现了他的无奈、可怜,侧面也衬托了那个社会的愚昧和落后。
此时,窗外已经是花灯初上,偶尔有几颗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辉。远处的点点灯火微弱却温暖,给人一丝温馨。我想,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他在那个冷漠麻木的社会中给自己带来温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许多人眼里是不被肯定的,因为它代表着自欺欺人、丧失斗志,认为它是阿q在被欺负之后一种无能的表现。但我却觉得“阿q精神”有时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受到挫折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阿q精神”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失败的阴影,缓解心理压力,帮助我们重新树立信心,不断进取。
这篇《阿q正传》就是鲁迅先生为解剖中国人的国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环境下一些中国人的病态。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病根依然未除。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三
看了《阿甘正传》后,彻底让我明白了只要人们对生活有信心,有希望,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成功。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特殊学校的傻孩子——阿甘的不平凡的经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踩出了自己生活的奇迹。他先从一个被人们认为是个笨孩子到橄榄球健将,到令人尊敬的越战英雄,到捕虾船长,再到横跨美国的奇人,最后到了一个家庭的父亲。从这过程中,我看到了阿甘以一个先天缺陷的身躯,并以自己的善良,诚恳中努力感到了上苍,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阿甘也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朴实。
是的,"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其中那块属于你,你的人生或甘甜,又或苦涩。"阿甘母亲的这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就像哲学中的一句话"物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上帝会多给别人一点幸运,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上帝迟早会眷顾我们。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个学习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上天却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的认识到生活的真实。
尽管人生路上困难重重,可阿甘并不灰心丧气,而是坚强面对。阿甘的信念如此单纯,目标那样的清晰——就是跑。也许这就是命运。没想到珍妮小时候对阿甘说的一句:"用力向前跑,跑的越远越好!"可它却像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了阿甘的心中,他一生都在坚持跑步,他跑会了自己的命,跑回了自己的荣誉,更加跑回了自己的爱情。
阿甘一生中只有爱支撑着他的人生,是母亲对他的爱;是他对珍妮的执着的爱,更是对战友守信的爱。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引导着他,他因此而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坚定的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会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让人生纯洁,成功。
你不得不承认,其实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会因你的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但它却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一个最恰当的褒赏。
但没有人的一生都是幸运的,在阿甘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母亲和珍妮因病去世了。但阿甘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因为他还有一个小阿甘,一个聪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还在延续。尽管他不聪明,但他却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在遇到困难,他依然乐观,所以他获得了荣誉和财富,这些常人可能永远无法兼得的东西。
在人才学的第五章中,提到了先天素质这一定义,就人才学来说,先天素质与后天习得素质是相对的概念,即是人在出生时,通过遗传以及由于胎儿发育期间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已经形成的综合特征,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从在这个角度看来,阿甘在先天素质这一块便落后于常人。在智力素质这块,阿甘从遗传那得到的是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连规定的正常上学的智商都没达到,而被学校拒收。此外,生理条件上,阿甘天生腿残疾,使之不得套上脚撑,套上脚撑的阿甘成为同伴眼中的笑话,阿甘被排斥、嘲笑、甚至欺辱。不过我们总说老天是公平的,它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阿甘正验证了这句话。在影片中,阿甘因为同伴的欺负而开发了自己的潜能,他的一双"飞毛腿",奔跑如风,这使得他顺利的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并成功的获得学士学位。另外就是他在乒乓球上的天赋,偶然的接触乒乓球使得阿甘又走上了一条光辉灿烂的路途。不过,这些种种都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上帝赐予了阿甘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也许是应为低智商,也许是基因问题。无论如何,就是这样的简单而又纯洁的大脑,帮助阿甘走上成功的道路。还有就是阿甘的不同的气质,气质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情绪,阿甘就是一个温和、淳朴、乐于助人、毫无心眼的性格,好心有好报,阿甘也因此得到了许多帮助。综上看来,阿甘在生理与智力的缺陷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不过同时,这块绊脚石也成为阿甘成功的垫脚石。
这本书为什么如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在阿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平凡的生命却演绎出不平凡的人生。
阿甘的一生的确很成功,但你并不用去羡慕,人生不只是像一盒巧克力,你只要和阿甘一起去欣赏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会其中的苦甜,以便"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四
看了《阿甘正传》后,彻底让我明白了只要人们对生活有信心,有希望,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成功。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特殊学校的傻孩子——阿甘的不平凡的经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踩出了自己生活的奇迹。他先从一个被人们认为是个笨孩子到橄榄球健将,到令人尊敬的越战英雄,到捕虾船长,再到横跨美国的奇人,最后到了一个家庭的父亲。从这过程中,我看到了阿甘以一个先天缺陷的身躯,并以自己的善良,诚恳中努力感到了上苍,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阿甘也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朴实。
是的,“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其中那块属于你,你的人生或甘甜,又或苦涩。”阿甘母亲的这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就像哲学中的一句话“物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上帝会多给别人一点幸运,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上帝迟早会眷顾我们。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个学习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上天却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的认识到生活的真实。
尽管人生路上困难重重,可阿甘并不灰心丧气,而是坚强面对。阿甘的信念如此单纯,目标那样的清晰——就是跑。也许这就是命运。没想到珍妮小时候对阿甘说的一句:“用力向前跑,跑的越远越好!“可它却像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了阿甘的心中,他一生都在坚持跑步,他跑会了自己的命,跑回了自己的荣誉,更加跑回了自己的爱情。
阿甘一生中只有爱支撑着他的人生,是母亲对他的爱;是他对珍妮的执着的爱,更是对战友守信的爱。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引导着他,他因此而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坚定的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会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让人生纯洁,成功。
你不得不承认,其实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会因你的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但它却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一个最恰当的褒赏。
但没有人的一生都是幸运的,在阿甘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母亲和珍妮因病去世了。但阿甘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因为他还有一个小阿甘,一个聪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还在延续。尽管他不聪明,但他却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在遇到困难,他依然乐观,所以他获得了荣誉和财富,这些常人可能永远无法兼得的东西。
在人才学的第五章中,提到了先天素质这一定义,就人才学来说,先天素质与后天习得素质是相对的概念,即是人在出生时,通过遗传以及由于胎儿发育期间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已经形成的综合特征,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从在这个角度看来,阿甘在先天素质这一块便落后于常人。在智力素质这块,阿甘从遗传那得到的是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连规定的正常上学的智商都没达到,而被学校拒收。此外,生理条件上,阿甘天生腿残疾,使之不得套上脚撑,套上脚撑的阿甘成为同伴眼中的笑话,阿甘被排斥、嘲笑、甚至欺辱。不过我们总说老天是公平的,它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阿甘正验证了这句话。在影片中,阿甘因为同伴的欺负而开发了自己的潜能,他的一双“飞毛腿”,奔跑如风,这使得他顺利的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并成功的获得学士学位。另外就是他在乒乓球上的天赋,偶然的接触乒乓球使得阿甘又走上了一条光辉灿烂的路途。不过,这些种种都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上帝赐予了阿甘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也许是应为低智商,也许是基因问题。无论如何,就是这样的简单而又纯洁的大脑,帮助阿甘走上成功的道路。还有就是阿甘的不同的气质,气质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情绪,阿甘就是一个温和、淳朴、乐于助人、毫无心眼的性格,好心有好报,阿甘也因此得到了许多帮助。综上看来,阿甘在生理与智力的缺陷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不过同时,这块绊脚石也成为阿甘成功的垫脚石。
这本书为什么如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在阿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平凡的生命却演绎出不平凡的人生。
阿甘的一生的确很成功,但你并不用去羡慕,人生不只是像一盒巧克力,你只要和阿甘一起去欣赏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会其中的苦甜,以便“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五
看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靠出卖劳力生活,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六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七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
在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 ,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这文章说明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层的、受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
因此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八
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一片深渊,这是我读《阿q正传》所领悟出来的。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般便撑船”,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的。更另人痛心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恶习,甚至靠凌弱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平衡。人们习惯地称这种性格表现为“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形成于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遇,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使读者把阿q等人的形象清晰地印在脑海中,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我希望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勤勤恳恳,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充实、快乐,做一个求上进的青少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九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传扬”之下得以流传至今。然而,鲁迅先生所想要传扬的不仅仅是这些。其中还有更深刻,更能发人深醒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q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那段时期广大群众的典型代表。那是一个正值“改朝换代”的时期,国内清朝的数百几基业摇摇欲坠,西方却是在蓬勃地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已经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渴望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但又不知道从何做起。他们就像是贝克特笔中的戈多,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自己不曾了解的世界的到来。确切地说,他们选择了服从命运的安排,不去尝试,不去努力。
读完《阿q正传》,我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小说时的心情。鲁迅先生就是那一个时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痛苦,也看到了他们的希望。鲁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图告诉每一个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与快乐。鲁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变成一根巨大的蜡烛,即使燃烧自己,也要让每一个人看清前进的道路,让每一个人重拾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十
一口气读完了鲁迅的《阿q正传》,因为中篇小说,并不长,所以腾出一点点课余时间就可以把它看完了。
初读《阿q正传》往往会觉得很恶心的,其中的阿q简直就是一个丑角,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子受屈辱却不反抗的。鲁迅先生塑造这样一个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知道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一种悲痛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看到国人病态的心理,虽然在走用文章来唤醒国人的道路,但从鲁迅的作品中总是透出光明未来还很遥远的悲凉。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会对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庄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连姓名都没有,只能叫阿q。阿q没有家,只能在土榖祠住着,生活来源是靠帮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劳,无论让他干什么都行。因为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所以他必须忍受着有钱人的欺负和村里人的戏弄、侮辱。说到这里就提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几乎每次挨打,他都会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当比他弱的人出现时,阿q又常常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后来革命党要进城了,阿q本以为革命党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过不去,于是对此深恶痛绝,但后来发现革命党是造举人老爷的反,他以为革命后就能要什么有什么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动却是去静修庵里胡闹。阿q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野蛮的压迫剥削之下,自己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场,他都不能真正觉悟。每当读到关于阿q的情节的时候我都很恼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实,不止是阿q,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讽刺的对象。先说赵太爷父子吧,赵太爷一向瞧不起阿q,连阿q姓赵的权利都给剥夺了,赵太爷三妻四妾,但阿q向吴妈示好时赵秀才就要用大竹杠打他,不仅这样,后来地保还来压榨了阿q酒钱以及定了5个惨无人道的条件,把阿q的身家剥夺得所剩无几。赵太爷还制造流言,使阿q断了生计。听说阿q那儿有便宜货,平时一向吝啬的他不惜打破不点灯的传统并且让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听说阿q没货了,他又换成原来的面孔。听说阿q革命了,赵太爷居然也肯叫阿q为“老q”。当革命已成定局,赵秀才也把辫子盘起来,并且花了四块大洋买了个“银桃子”使自己成为革命党人。赵太爷父子骄横无理、狡诈、吝啬、投机,十足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王胡平时一再欺负阿q,但当阿q“中兴”归来时,还在举人老爷家帮过忙时,王胡肃然,当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讲杀革命党故事的道具时,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们,几乎未庄的所有人见到阿q“中兴”归来时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习气,都对阿q肃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个典型的形象,他去上过洋学堂、还去了东洋,于是把辫子剪了,穿着西装,自以为很了不起,而当回国后发现没有辫子不利于自己做官时,又去弄了个假辫子来。他还是未庄第一个加入革命党的人,“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上”,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封建与资本主义的扭曲结合体。
全文都是各色各样的丑角色,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读鲁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还看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电影《阿q正传》,活生生的阿q让人觉得越发恶心。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十一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子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阿q正传读书心得篇十二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并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述,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能够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可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终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我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
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那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贴合艺术的真实。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我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明白怎样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
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样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必须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述显然不贴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那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我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
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终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样样的。作者这样描述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明白,但写到那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我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那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