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模板12篇)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模板12篇)

小编:笔尘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一

《师生交往》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六课《师生之间》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两个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学会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本框是上一节《走近老师》内容的延续和落脚点。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于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具有“向师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学生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由于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差异,师生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老师,不善于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善于用积极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有学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体谅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从而达成师生和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交往》说课稿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积极地交往,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体谅老师。

《师生交往》说课稿认同新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力目标:

《师生交往》说课稿 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师生交往》说课稿 掌握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师生交往》说课稿 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知识目标:

《师生交往》说课稿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师生交往》说课稿清楚老师表扬和批评的用意。

《师生交往》说课稿知道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亦师亦友”即学会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之所以把“亦师亦友”作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师生顺利交往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的基础。只有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平等相待,才能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交往。

“教学相长”和“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本课的难点。

之所以把“教学相长”作为难点,是因为初中生虽然已经开始慢慢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但是,毕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向师性”,骨子里的“听老师的话”把他们摆在了顺从的位置上,缺乏与老师的交流,对于老师的观点感到困惑时,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敢质疑。而“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定为难点,是因为就如同接纳自己一样,接纳自己的好的部分是容易的,可是接纳自己的不足,却很难。学生都是喜欢听老师的表扬或者鼓励,可是对于老师的批评,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会出现反唇相击,或者表面上应承,内心却不当一回事,还有的会在心里埋怨老师甚至记恨老师。

本节课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师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通过对各种情境的感知、分析、理解和交流,自主学习。

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两个版块的知识“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基本上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生探究,生成新知;再入情境,合作交流的基本模式进行的,新课授完之后,进行回归情境,当堂内化;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在“教学相长”版块,我主要通过情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在回答记者问中的回答,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相长”中,学生对老师也有一定地促进作用,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概括总结出“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再通过图片中英语课堂和历史课堂的对比,概括总结出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和老师更好的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如果觉得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就要敢于指出来,要知道,谁也不是全队的,就算是科学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再次概括出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最后通过对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漫画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对待老师的表扬让人容易接受,但是对于老师的批评,要让学生欣然接受是有难度的。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对于老师的批评,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亦师亦友”版块,首先通过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对比,导入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即“亦师亦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从“师”和“友”两层意思分别说一说,再概括出师生之间交往的良好状态;然后通过对教材“王亚南”的故事分享,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享。得出彼此尊重,是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尊重都要尊重什么?为什么要尊重?如何尊重?让学生畅所欲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再通过走入情境—“爱拖堂的老师”,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分享,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在这部分也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让学生在旁观者的角色上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出“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最后,学生总结概括如何能够到达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

新课讲授完毕,回归情境,当堂内化。“小军的烦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浅议拓展,提高素养,布置作业,通过课堂收获。对平日里批评或者表扬过的老师、亦或者闹过矛盾的老师,用传递纸条、发送微信等你觉得老师乐于接受地形式,给他们表达你的感受或者心里话。既帮学生解决平日里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又为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做好了铺垫。

板书主要按照教材设计的两大板块“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主要包括它的内涵;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和老师很好的交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三部分内容。“亦师亦友”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需要三个方面:分别是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关心、理解老师。简洁明了易懂。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二

【职业】长沙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第一特警大队五中队中队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以子弹回答不义的反恐战争中,是他以人民警察的大无畏豪迈气概冲锋在风暴中央,用身体翼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身正气凌霄汉。

特警,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威风八面、神采奕奕,充满了神秘色彩,是城市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最酷炫的警种,特警队员个个高大威武、身穿黑色制服、配备冲锋枪„„然而与之匹配的是,常常出没于险境当中,临危冲锋。沈靖翔便是如此。

奔赴新疆,冲锋在反恐一线

在新疆喀什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沈靖翔和当地派出所民警一起,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严防各类暴恐案件的发生,“睡觉时都带着两把枪”。危难时刻显身手,沈靖翔在工作中总是冲锋在一线。

新疆是全国反恐工作的最前线,环境复杂多变,任务繁重,在得知可以奔赴新疆轮训执勤时,沈靖翔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3月4日,沈靖翔和50余名特警队员从长沙出发,辗转7天7夜抵达新疆喀什。

3月14日晚8时45分,沈靖翔在喀什夏马勒巴格派出所团结路警务室三师医院门口设卡盘查,接到命令与当地派出所民警共同抓捕涉恐事件犯罪嫌疑人。沈靖翔带领两名特警队员和三名当地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往涉恐事件犯罪嫌疑人的家中,“当地民警告诉我对方有武器,随时要准备好应对武力反抗,行动前所有人的枪都上了膛。”沈靖翔记得自己当时双手微微出汗。

“兵分两路,一组从前门突击,一组从后门包抄。”行动几乎在屏息的一瞬间完成,沈靖翔和两名特警队员冲入房间,把嫌疑人按倒在地,迅速完成抓捕任务。

危险任务接踵而来。3月24日晚,情报中心调查得知,有人涉嫌参与暴恐团伙组织,需立即抓捕。沈靖翔立即带领队员赶赴现场,与当地公安机关商定了抓捕方案。沈靖翔一脚把门踢开,和另一名特警队员冲到卧室将犯罪分子控制在床上。

一身正气,是制服歹徒的“尖刀”

从警8年来,擅长散打、擒拿的沈靖翔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抓捕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

沈靖翔能打,在警队里是出了名的。他曾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公安系统散打擂台赛65公斤级冠军。

一身正气,几乎所有见过沈靖翔的人都会给他贴的标签。从警8年来,擅长散打、擒拿的沈靖翔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抓捕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是制服歹徒的一把“尖刀”。

203月16日晚,在天心区下河街附近,一名男子持刀刺伤3人,躲进一栋木楼,扬言要点液化气罐。关键时刻,沈靖翔带队过来处理,分析现场情况后决定采用强攻手法控制嫌疑人。沈靖翔紧跟盾牌组推进,嫌疑人听闻有动静把床单点燃,沈靖翔和队员迅速破门而入,没想到嫌疑人右手挥刀,左手拿着着火的床单向他们冲来。沈靖翔手持警棍,凭借敏捷的身手,一把将嫌疑人手中的刀打掉,然后将人制服在地,并立即将火扑灭。随后跟进的特警队员迅速将其控制并搜身带离。

参加工作8年来,沈靖翔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遇事冷静,反应敏捷,观察入微,经常冲在作战指挥最前面。

当好城市安全最后一道防线,他在日记中写道:“作为一名特警,不能畏惧危险,哪里有需要,就应该出现在哪里。”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三

这学年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思品上进行了班委干部改选。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__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五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六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

教学资源

,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

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模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范文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七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八

所谓课堂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它是听力活动结束后教学的延伸。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1.改变课程观念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1.改变课程观念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九

听了xxx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

王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辱》。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历了哪些屈辱,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心灵的震撼,进行了一次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王老师的这节课。

王老师的设计从山河如何破碎,到最后国宝是如何被拍卖,是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情感被层层推进,激情效果明显。

这节课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图片,视频的运用,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屈辱史,激起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上,当出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园”的图片后,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站在公园门口,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时中国人受到的屈辱。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把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导入阶段播放,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感受到民族的耻辱,创设学习本课的情感氛围。

以上都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说的不到和不对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多多包涵和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一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二

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法律与道德论文3000字

道德与法治评课建议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护理生求职信(实用11篇)

下一篇:电影《红尖尖》观后感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