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回延安全诗 回延安课文教案(优质8篇)

2023年回延安全诗 回延安课文教案(优质8篇)

小编:飞雪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延安全诗篇一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全诗篇二

八年级语文组

执教老师:

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民俗特色、艺术形式;

2.把握诗歌内容,感知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重点)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延安地区有一种民歌形式,叫信天游。我们通过ppt来了解一下。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形式(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称“顺天游”,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它曲调朴素、高亢、悠长,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一般一小段表达一个意思,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句,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作辞上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情感抒发热烈、饱满。

回到课文,这首诗的作者贺敬之(ppt介绍作者及背景)。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1.读完诗,合上书,你能回忆起诗中都写了哪些人事物吗?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控制在1-2分钟)2.接下来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具体来看。

(边梳理边诵读,亦可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尝试背诵)

第一节

【问题引导】 第一段 1.“心跳的厉害”是为什么?(你什么时候会心跳的厉害?)

明确:激动兴奋(就要见到延安了)

2.为什么诗人会喊莫要挡住了眼睛?他想看到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明确:诗人迫切地想看到延安。第二段

明确:抓……不放、紧紧儿贴

诗人深爱这片土地 第三段

1.“几回回”是什么意思?经常梦到延安说明什么?

为什么搂的是“宝塔山”?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明确:“宝塔山”是延安的地标建筑,搂宝塔山意味着搂延安。这里生动的表现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挚热爱。

【指导明确】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在意象选择上是非常讲究的,都需要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这首诗就包含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地标性意象和非常具有民俗特色的意象,这让作品的感情更加的真实可感。

1.这一段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能找到吗?有什么表达效果?

1.“扑”怎样的动作?说明什么?

明确:是快速用力冲入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对延安人民的强烈感情、深挚热爱。表现的是久别重逢时的激动与喜悦。

小结:所以分析下来第一节主要是写了?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板书】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让我们尝试带着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来读读看。(可集体读,可抽同学读,可教师教读,灵活安排)

第二节

【问题引导】 1.这一节有“比兴”手法,你能找出来吗?并作出分析。(哪些形成比兴关系?有什么效果?)

明确:第二段、第三段。

用树梢树枝树根的关系比喻延安山水和人民跟诗人的关系。写出诗人与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关系像亲人一样密切。

明确:“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教师直接解读:写粮食同学们可能不好理解。看过《红星照耀中国》后应该可以稍微明白的,当时在延安建立根据地后,搞起来生产运动,全体干部军民都是劳动者,写粮食其实就是诗人在回忆当年在延安学习时的劳动生活。而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则反映着诗人当时在那边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的事情。当时其实很多根据地的人都这样,这是当时的时代现象,一边劳作,一边学习知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

3.第五段比较简单,讲的就是学好本领后就开始到祖国大地上进行革命事业的事情。 4.第六段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在延安外面革命期间对延安的想念与热爱。

小结:所以第二节主要是在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当然也包含了对延安的深挚热爱在里面。

【板书】第二节: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节

这一节内容很明朗,主要是在描绘见到延安的亲人时的热闹场面,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场面。

【问题引导】

学生找出来后,教师可以介绍一下这些意象。明确这些都像刚才说的,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事物。能起到增添诗歌作品真情实感的作用,让诗歌作品更具感染力。(也可中间结合云霄地方特色,比如如果是云霄来客人,会是在哪里接待?都会出现哪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事物?比如云霄泡茶的习惯,还有什么呢?)

【板书】第三节: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节

【问题引导】

这一节内容很少,读读看,写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意象?

同学们看第三、四段开头的用词,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都表示什么?(说明什么?数量多。)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这里用了排比手法,生动的突显了延安的新变化,表达抒发了诗人对延安变化的喜悦与高度赞美。

这两段还用到了拟人手法?找得到吗? 明确:披、迎。

小结:整节诗围绕延安的新变化,用了夸张、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以“母亲延安换新衣”作结,对延安变化给予了高度赞美。

【板书】第四节:看延安——赞美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

明确:革命形势大好、如火如荼。第二段

1.这一段需要同学们拐个弯联系历史,主要是指谁在宝塔山下留脚印?

明确:毛主席。

2.毛主席登上**是什么时候?意味着什么?

明确:新中国成立。第三段

1.“枣园”是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看注解。 “灯光照亮人心”由教师直接讲解:是说毛主席在这个地方起早贪黑写下了很多鼓舞人心的作品。

1.身长翅膀脚生云意味着什么?象征着什么? 明确:意味着飞翔,象征着要继续发扬光大革命精神革命事业。

2.再回延安看母亲结尾其实也表达了要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发展革命事业的意思。

小结:最后这一节主要就是通过回忆延安为根据地的革命事业的重大胜利,表达祝愿革命事业继续发扬光大蓬勃发展的心愿。

整首诗以“回”字为眼,描述了“我”回延安地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地岁月,展现延安地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以“情”贯穿全诗,抒写了激情(回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展望延安未来时豪情万丈)等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延安,对延安人民,对革命的真挚热爱。

写法上借用“信天游”的陕北民歌的形式,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口语以及比兴、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着眼于抒情,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五、作业 以“云霄”或自己的家乡为题材,仿写或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注意根据这首诗的意象特点,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或具有地域民俗文化特点的意象,让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气,更真切可感。)

板书设计:

第五节: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回延安全诗篇三

我本想来句陕北方言导课,却因未进入情境作罢,自觉有些遗憾。

“延安”可以联想到的关键词,让斯诺告诉你,回忆《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延安的描写,谈谈你对延安的认识。

既复习了名著,又导入了新课,可惜,学生遗忘,了解信息仅限于“皮毛”,但好过一无所知。

革命者怎样的情怀才能写出如此深情的文章?什么样的经历会让贺敬之边写边哭,一同在文本中体会吧。

读,各种读,先听听别人的读,评价评价读得如何?再和老师一起合作读,看看默契程度,当你不理解,当你说不出,不妨,多读,读出感情,读出共鸣,读出作者的心境,意会文本的魅力,品读经典。

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就是“读”,调动气氛是师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这节课是脑力和体力并用的一节课,也是彼此情绪宣泄的一节课。

放肆的读,读出“两眼泪汪汪”时不用多讲,自会有强烈的共鸣,这是我的教学目标,然最终我没有让他们读出“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如果有丰富的延安故事,想必会带他们入心境,体会红色革命的热情,革命者的情怀。

一节自读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上出特色?如何高效?亦是我深深反思的问题。

回延安全诗篇四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新诗创作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回延安全诗篇五

《回延安》是我本学期上的第二次了,上一次上课时以为自己的思路很清晰,这两天为了公开课打磨了以后才更清晰的认识到,每一节课都要打磨,常磨常新。

本次课的思路是这样的:

一,回延安的回破题,让孩子猜贺敬之是哪里人。背景介绍,带领孩子建构起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了解诗歌的成就,诗人的抗日情绪红色精神,以及“回”前后的经历,为后续走进诗人情感、提炼“延安精神”做铺垫。

二,有感情的读诗歌后,整理诗歌线索。这个环节帮助孩子看懂诗歌,了解五个诗节的递进关系。

三,根据诗歌线索,自由读文,品析每个章节的情感。此时以朗读为桥梁,建构学生与诗人情感的桥梁。此环节完成单元目标:感受作者的情思。

四,根据自己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课后习题二的提示,思考本文的情感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来表达的。了解直接抒情和环境描写的间接抒情。此环节对应单元目标:把握根据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五,根据课后习题提示,把握“信天游”形式,带到课文中简要分析。以此帮助学生学习此类诗歌的读法。

六,类文阅读训练。正因为诗歌的形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所以是群众情感的喷薄口。那个时代的情感汇聚一起,就成了“延安精神”。了解延安精神的篇目,根据“延安精神”的几条提示,到文本中找寻延安精神,再给学生类文阅读,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其中包含的“延安精神”。

七,课外作业,深入探究。这些文章的相同点都是出自一个时代的,有着共同的精神,但表达形式、表达手法、情感方面都有异同,让学生试着以一篇文章为例,试着整理。

对于这次课,类文阅读训练和课外作业是我最满意的地方,因为我在试着带领孩子去探索他们的“阅读盲区”,体会延安精神,并分析不同的文章中的“延安精神”。以阅读为路径,锻炼孩子的比较思维、研究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其实第一次上课时,我已经有类文阅读的意识了,但是没有“公开课”的压力,所以只是用了贺敬之的《西去火车的窗口》,师生朗读,带领孩子在读中感受体会那种精神。我想孩子是有感觉的,但是我这个引导者没有明确的思路,所以他们也跟着我懵懵懂懂、迷迷糊糊。自责、惭愧,反省、躬行!

“公开课”的压力,还让我对自己的思路反复确认;对自己要说的话反复斟酌,尽量精简凝练;让我对课堂的线索反复删减,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思考本课的课堂定位,以确认最清晰的最有效的线索。所以原本上两个课时的课,一个课时高效的上下来了,剩下一个课时让孩子完成探究作业。多好!

感谢大家又给我上“公开课”的机会,感谢大家的到场,感谢大家的课后研讨。让我感觉自己的努力很重要,感觉自己的课要不断打磨到最佳。独行快,众行远。感谢,感恩。

回延安全诗篇六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全诗篇七

提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日理万机”这个词。当刚刚小学一年级的我接触这个词的时候,并不能深刻理解,但却将这个词和周总理一起记忆了许多年。一直以来,这份强行植入的记忆好像成为了一个逐渐远去的符号,直到《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用真实的感动,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周恩来总理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功勋卓著,是我们几代人敬仰的楷模,学习的典范。周总理的伟大事迹数不胜数,但这部影片却以平易近人的叙事形式,以蒙太奇的手法,讲述了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在1973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陪同外宾重新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与延安人民亲密接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从批阅文件到接待外宾,从飞赴延安到陪同外宾考察,从接见老乡到登门拜访,时时刻刻都处在忙碌之中,没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充分利用上,不是陪老乡话家常就是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身患重病但不改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着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是无数生动的细节呈现。影片中,周总理衬衫的领子都已经磨破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嘱咐服务员洗衣服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留意;周总理的袜子有个特写,脚尖儿和脚后跟的部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他收了老乡的礼物,嘱咐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特别是总理给已经八十多岁变成曹奶奶的曹大嫂戴上眼镜,让我泪点崩溃。影片就是在这些平实鲜活的细节里让人感受真情实感的,这一点恰是这部影片的特质所在——伟人,并非时刻都在重大事件中前行,寻常举动更能显其伟大。

小米是延安的特产,小米饭在影片中起着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总理在出发前,两个咸菜一碗白粥的饭桌,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总理的早餐竟如此简单!到延安后,总理自费请熟识的百姓和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吃饭,总理说“小米饭真香”,是回味26年前那场雪夜里曹家大嫂做的香喷喷的小米饭;当地的老乡也觉得小米饭香,因为他们太久没有吃过饱饭了。曹大嫂给行军途中总理一行人的一碗小米饭,代表更多的是延安百姓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曹家正是这千千万万百姓中的一员,所以总理才会念念不忘。26年前百姓让自己吃饱了出发,但26年过去了,这里的百姓依然吃不饱小米饭。总理会有多么无奈!我的眼泪潸然滑落。

电影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周总理与老乡们二十多年没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这说明总理不仅有一双慧眼,也有一颗慧心,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

看完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感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延安精神,深刻体会到了肩负重责的总理对人民饱含的炽热情感,也深刻体会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鞠躬尽瘁的人格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原因。前辈们热血奋斗铸就了我们现在的美好和平,我辈更应砥砺奋进,努力书写中华民族崭新的辉煌!

回延安全诗篇八

现代诗歌

2课时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热点推荐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十(汇总6篇)

下一篇:卫生未打扫检讨书优秀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