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促”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
一是抓“细节”,促工作安心。街道给每一位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宿舍,并安装了热水器、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家电设备,统一购买了生活用品,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并统一安排在机关食堂用餐,有的社区还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交通工具。及时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发放了2000元安家费,办理人事及工资关系,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下心来,努力工作。二是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3+1”帮扶机制,即街道组织委员、机关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组织委员作为“政治导师”,开诚布公、定期约谈,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机关干部作为“理论导师”,言传身教、讲解政策,帮助提高理论水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实践导师”,身体力行、典型示范,帮助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抓“培训”,促能力提高。采取“听、看、谈、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听”是指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邀请专家学者解读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涉农法律法规;“看”是指组织大学生“村官”到田间地头进行观摩学习,帮助他们尽快吃透区情、街情、村情;“谈”是指邀请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如何当好村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议”是指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召开座谈会、举办联谊会,让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四是抓“规范”,促融入农村。建立街、村(社区)两级联考制度,采取个人述职、党员群众测评等形式,定期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考核。建立良性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奖励,并将表现突出的列入街道党政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培养。
谷里街道三项措施帮助大学生“村官”度过“调适期”
2008年,谷里街道接收4名省聘大学生“村官”,其中3名为苏北人。针对他们在语言、风俗、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谷里街道多措并举让他们尽快度过“调适期”。一是全面落实待遇,让大学生“村官”生活上早安心。树立“服务好、跟踪好、引导好、管理好”的理念,实施“五有”关爱工程,确保他们有一个单人房间、一台电视机、一张办公桌、一套生活必需品,有供他们用餐的食堂,确保他们的工资和各项补贴完全按照街道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核定,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搭建锻炼平台,让大学生“村官”能力上早适岗。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和特长,组织他们参与政策宣传、科技普及、信息调研等工作,不断开拓眼界、提升工作水平。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省级生态社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拆迁、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使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能力。三是加强沟通交流,让大学生“村官”思想上早稳定。街道党政领导数次深入社区,看望大学生“村官”,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关心、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现实需求,引导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江宁街道建立四项机制跟踪培养大学生“村官”
一是联系帮带机制。确定1名素质优秀、经验丰富的街道领导干部和1名村(社区)干部共同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指导员。街道领导干部侧重于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上的协调帮助工作;村(社区)干部侧重于工作经验上的传授,通过政策指导、方法帮教,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法制观念和组织领导能力。对在大学期间已经被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大学生“村官”,将其列为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压担锻炼机制。在大学生“村官”中有的放矢开展“三个一”活动,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多层面提高他们的胜任能力。“开展一次调研”,让大学生“村官”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对村(社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举办一个讲座”,让大学生“村官”发挥专长,举办科普知识、技术辅导、法律宣传等讲座,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进行一次轮岗锻炼”,抽调大学生“村官”到街道财政、综治、水利、统计等部门进行锻炼。三是交流谈心机制。街道党工委明确分管副书记为交流谈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负责具体联络和协调有关事宜,团工委书记适时与大学生“村官”开展交流和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所思所想,化解他们的情绪和顾虑。计划每半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召集大学生“村官”交流工作感受、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